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分类 » 温岭若山男扮女装跳的什么舞

温岭若山男扮女装跳的什么舞

发布时间: 2022-07-18 04:02:21

① 温岭传统风俗 作文 600字

不知道大奏鼓可以摸?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
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为健壮男子,八九人、十几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装,头戴橄榄形的黑蓝色羊角帽,耳挂“黄金”大耳环,上穿桔黄色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大口裤,衣裤边角和前襟镶嵌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被海风吹得绛红的脸涂得雪白,而颧颊上却极富想象地画了一个红圈,粗大的脚板穿着绣花鞋,走起路来忸忸怩怩的活像戏曲中的媒婆。起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烈地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自信。《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中国渔村第一舞。
“大奏鼓”原名“车鼓亭”,一位名叫陈其胜的年轻人在20年前赋予了它这个响亮的名字。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规模开展的民间音乐舞蹈搜集中,经他的挖掘整理并加以改编,大奏鼓从此开始为世人所知。
“男扮女装”是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征,其装束与福建的“惠安女”一样鲜亮夺目。作为中国大陆阳光最早照到的地方,眼下的浙江石塘、箬山一带,每天凌晨都有早起看日出的年轻人。那一轮巨大的太阳在脱离海平面时,海水由蓝色迅速变成金黄——这两种颜色正是舞者衣着的颜色。里箬村的先辈们说,当他们的祖先还居住在福建惠安时,大奏鼓是女人们演的。旧时的渔船设施简陋,渔民们对于气象的变幻无法预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历险。因此当一艘渔船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望眼欲穿的妇女们便从箱底翻出最漂亮的衣裳,敲锣打鼓唤来别家妻女,到海滩上去迎接男人们的平安归来。
大奏鼓演员脸部的重彩化妆效果,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用浓重的白粉打底(白粉涂抹在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脸上,视觉效果极为强烈),双颊涂一大片红色油彩。然后戴上羊角帽,套上笼裤和斜襟衣,吹起唢呐,敲起大鼓、扁鼓、铜钟、木鱼、钹——从化妆到演出,这一切都一气呵成,海滩、石板路甚至是船上的甲板,皆是现成的舞台。我们可以相信,这种释放情感的方式源自茹毛饮血的先民,其粗犷豪放的身影足以使虚情假意的现代文明退远为背景。

② 明星唱歌时跳的舞是什么舞

大部分是街舞了,因为街舞分很多种,所以风格就有很大不同。
街舞的种类

第一、POP【机械舞蹈】。第二、LOCKING【锁舞】。第三、BREAKING【霹雳舞蹈】。第四、WAVEING【电流舞蹈】。以上四种为爸爸和妈妈的街舞,结合而生出来的新街舞小孩有两种: HIPHOP DANCE 和 HOUSE DANCE。这些是异形及变态,我想这么解释大家应该能够更容易了解吸收。

事实上,街头舞蹈除了细分为六大种类之外,它还有两种形式分别是:NEW SCHOOL DANCE 以及 OLD SCHOOL DANCE。好象很多很烦,有的没的一大堆,别慌乱!!我正在洗涤你的大脑!

下来要告诉各位的是 POP DANCE【机械舞】的精髓:它起源于机械人动作及形态。记得在(1969年前后)流行天王麦克杰克逊,在全美电视台与机器人同步舞蹈之后就流行至今,了不起吧!! 重点是“顿点”。将力量一次释放出来。不是机器人,机械舞的顿点没这么重,而是滑过骤停就好。机械舞要有相当的isolation(一边动其它的地方都不能动)。但poping不用,最好全身都在震(视情况而定)。 利用popping将每个节拍点卡住,最好是能配合音乐卡得刚刚好,如何"卡"?.....简单说起来就是肌肉瞬间收紧,相对地,不卡拍的时候肌肉放到最松,但不是无力的乱接甩。

其二是LOCKUNG DANCE【锁舞】-据了解这是由古代山顶洞的黑人,看见山顶洞中国人耍双截棍的样子所发展出来的街头舞蹈,两只手甩来甩去真像双截棍! 在此佩服黑人独特的创意所谓天生舞蹈音乐民族。大部份是手的动作。有很多种style,并没有对错之分。变形以后可以加一大堆东西进去。分成 Twist & Lock 两部份。(用讲的讲不清楚,想知道的话请洽各校热舞社) 总之,Lock 的部份和poping有点像,而twist有点难练,要做的好看不容易。 这真的蛮难用文字解释的,简单说起来 Locking 最注重 point 的感觉,虽然这是每一种舞蹈的先决条件,但是在Locker看来,point的姿势、方向、角度,甚至气势,都必须被严格要求否则不算 Locking常常看到有些人自以为 Locking做得好,还教别人四不像的 Locking 动作,这实在令人忧心忡忡!

BREAKING DANCE【霹雳舞蹈】--它结合中国功夫—真是受不了的给它了不起啦! 在许多的 BREAKING舞蹈动作里面加入了中国功夫,动作翻、扑、滚、摔...什么怪花招都有,厉害吧!! 一般人没练过的话是不会的(天才例外)。有--排腿、前后侧空/手翻、跳转、蛙转、风车、直升机、霹雳摔、鞍马、头转…以及各式组合。以旋转为主,翻身为辅。但绝对不是耍猴戏…有相当的危险性在。

至于 WAVE DANCE【电流舞蹈】--它有许多像传电导电的舞蹈动作及观念, wave要可以传到身体的每一部份才算练成。只要融会贯通便能驾轻就熟,有点难又不会太难! .

S RAVE【锐舞】:现今代替hip hop的后起之秀。一直扭就对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固定的节拍,通常是光鲜亮丽的,身材纤细的人在跳(没看过胖哥跳过)。rave 的女性都是很有自信的辣妹,其实倒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playboy混在其中(Brain full of SEX all night!) 何谓 NEW SCHOOL 及 OLD SCHOOL 呢?话说美国东岸纽约----发源 NEW STYLE 的 NEW SCHOOL DANCE,因为他们把我以上所说四种街舞元素融合在一起,然后加以改装变形,那么就是美丽的NEW SCHOOL DANCE。再说西岸洛城—比较风行 OLD SCHOOL DANCE, 也就是说它们宗于原味,不把街舞变形变态,加强各有的风格,可以发现那边的舞者,都会把自己所专长的街舞项目跳的很神奇,可说是出神入化,但并不是指每个人。

③ 小伙男扮女装跳艳舞,不料被商界老板看上,有点意思这部电影

不是电影是真人真事。杭州名人马云大师,亲扮新X小姑娘,在欢迎新职员晚会上大跳风情舞,令网友们眼界又大开!

④ 潮汕英歌舞有什么含义

英歌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图形,一般有“挑槌”、“拜年”、“洗街”、“布田”、“麦穗花”、“田螺圈”、“揽槌”、“眼镜框”等。在过去,除了舞英歌外,还有唱英歌,就是在舞的过程中还要伴唱。唱词既有歌颂梁山泊英雄好汉打大名府壮举的历史内容,也有掺杂宣扬“廿四孝”等民间流传的规劝世人多行孝道的小故事及劝世良文,如:“丁兰哥,南山去牧羊。见羊儿,跪乳报恩。丁兰念母心悲伤,刻木奉祀行孝道,早晚菜饭敬亲娘……”但这种边舞边唱的做法往往因为唱而影响了舞的协调性,又妨碍了舞槌强烈节奏的速度和斩度,所以现在已经甚少有伴唱的了。
中棚
中棚的演出节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个,都是以民间趣闻轶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编演的:第一是“佛公佛母”,由两位扮演者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执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招呼观众,为中棚队伍开路,以示吉祥;第二是“洗耳恭听扬佛”,一至几人扮演和尚,手执佛尘说唱前进。唱词内容多宣扬佛教教义,宣扬因果报应;第三是否“牵猪蕸“,表演民间配种员的生计,属趣味性节目;第四层是”双摇鼓”,表演民间摇鼓货郎下乡做小日甚一日杂生意,属闹剧;第五是“农夫扶犁下地“,则反映农民一年四季劳动生活艰辛的表演唱;第六是“徐大江拖车”,取材民间传闻,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处境;第七是“钓鱼”,属反映鱼人生活情趣的说唱节目;第八是“桃花过渡”。传统的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间男耕女织的说唱节目;第十是“和尚戏尼姑”。属低级趣味的闹剧;第十一是“闹花灯”。由男女若干人手擎花灯,边舞边唱的娱乐性节目;第十二是“妇女卖艺”,是反映民间艺人生活的表演唱;第十三是“京城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喜剧性节目。中棚十三个节目,内容丰富,需要众多的技艺双全的人才扮演。一般情况下,比较难齐全地表演全部节目,便有选择地表演其中若干个。
后棚
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这支队伍,一般由象征性的十六或二十四、三十六人组成,人数没有严格的数量要求,只求偶数。这支队伍的成员,轮番上场,各自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以表现梁山泊义士个个是英雄好汉。表演过程中,有拳术单打、对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单打、对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击枪刺,刀光剑影,真枪实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最后的收场节目是“打布马”。以一人扮成朝廷官员,他的半腰束挂上布制的马匹,上半身露在布马中间上面,下半身为布制马匹所掩盖,酷似骑马形状。这官员两持双锏,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进行对打,最后以朝廷命官被打败狼狈而逃作为英歌结束的活动标志。“打布马”的由来,传说有那么一段故事:清朝时期,里湖境内有一庵寺,朐曰坟头庵。庵里住着一个武艺高强的和尚,当时的知县以为这是隐患而前来清剿。可是,和尚武艺强,县太爷被打得一败涂地,狼狈而逃。后民众便把这个故事编成“打马布”,并被了展成为一个艺术程式,随在英歌后棚演出。

⑤ 有一个舞蹈在日本学校一群男的男扮女装跳的舞蹈叫什么

你说的应该是akb48的32单《恋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的staff
ver.,里面跳的是akb团队的工作人员。你在音悦台搜《恋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
staff
ver.》就有了。附截图:

⑥ 小伙男扮女装跳艳舞,不料被商界老板看上,有点意思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这部电影

出自电视剧《利箭行动》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剧情简介

武田向赵春生等人借车,并命人将箱子搬到救护车上。宴会上,李阳认出李剑是冒牌的章云飞,想要告诉清水。林建豪威胁李阳,李阳不敢多说。林建豪猛灌李阳,将李阳灌醉。赵春生等人帮日兵搬好箱子,发现已到约定时间而李剑那边毫无动静。李剑也正担心他们,正在此时忽听一声枪响,又听人喊有刺客,众人赶紧出去,只见卓久正在外面。原来是卓久故意如此,将李剑引出。赵春生等人正要离开,武田等人正要将救护车开走,追捕刺客的卫世坤正好赶到,喊住赵春生等人,卫世坤听到车内安装的炸弹声音,要上去搜查,龙元赶紧上车,将车开走,周旋一会儿,炸弹爆炸。赵春生强忍悲痛拉着于占和、孟小飞离开。李阳回到家中告诉两名手下,章云飞乃是假冒,明日一定要告诉清水。林建豪趁李阳上厕所之际,将其暗杀。清水得知弹药车被炸,气愤不已,发誓定要将利箭特战队全部挖出来,一雪前耻。李剑回到住处,却见肖嫣正在房间,企图色诱他。窗外张志观察着一切,肖嫣故意喝水时将杯子扔下,李剑用左手去接,肖嫣确定此人就是章云飞。然而,刚喝下水的肖嫣竟然一阵头晕,晕倒在李剑怀里。林筱雨想要拿回手帕,于是前往李剑房中,正见李剑抱住肖嫣,气得扭头就走。李剑将肖嫣放到床上,急忙追出,对林筱雨解释一番,再回到住处,却发现肖嫣已经不在床上。肖嫣醒来,张志正守在她身旁,这才知道张志在李剑的水中下了麻醉药。而李剑也已经注意到水有问题。林筱雨见李剑房间灯已熄灭,悄悄进去将手帕拿出。李剑没睡,知道林筱雨拿走手帕,确认她是自己人。李剑试探肖嫣为何昨日晕倒后,人不见了,肖嫣说她醒来见李剑去追林筱雨,便生气走了。 赵春生、于占和将李阳手下两名汉奸杀死,并留利箭特战队的名号。清水命卫世坤查明死因。卫世坤却从中谋利,不正经干活。紧接着,孟小飞杀死汉奸史玉才,赵春生杀死汉奸金万升,清水质问卫世坤查案结果,卫世坤支支吾吾,清水决定从卫世坤身上开刀。卫世坤回到老家,让父亲卫义德、女儿卫程程去山上住几天。

⑦ 舞林争霸第四季04集中最后那个男扮女装的选手跳舞的音乐!

《It's Raining Men》 — The Weather Girls
http://www.mediafire.com/?0z4j1zmitwm
打开页面稍微等一会,会跳出“click here to start download”
点击就可以了

⑧ 小伙男扮女装跳艳舞,不料被商界老板看上,有点意思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这个电影应该叫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

⑨ 德云社演员男扮女装跳艳舞,这算糟蹋艺术吗

提到德云社,现在应该是中国最火的一个团体了,他们好像也说过自己是最火的男子天团。虽然是开玩笑,但实际上也差不多。不得不承认,郭德纲这点做得还是很厉害的,就是他的造星能力。不夸张的说郭德纲现在是真的可以做到自己曾经说过的大话,现在他是真的可以决定谁火谁不火,他想让谁火谁就可以火。

我觉得最好的例子就是秦霄贤。还有最早的岳云鹏,但岳云鹏那边说白了主要还是他自己争气,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因为那会儿德云社相比,现在是差多了,没有这么好的资源。

既然都是说相声的,何必这么区分呢?再者说了,如果真的说到艺术的话,那影视剧也算是艺术,那里面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多了,有不少还直接成为经典呢。

这又该怎么说呢?

我的意思也简单,那到底是不是糟蹋艺术,其实都不重要,不要双标就可以了,这样真的是让人感觉特别恶心,还好意思用艺术的招牌。

⑩ 安塞腰鼓的简介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 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 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 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 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近年来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