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短裙苗族的民族标志
百褶裙为彝、苗、侗等族妇女常穿的一种裙子,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现代的裙子皱褶多而密,裙有长有短,长的曳地,短的及膝。短裙苗族(锦鸡苗族)的百褶裙一般全是黑色,无图案,但短不及膝,只能遮挡臂部(或大腿)左右位置。短裙苗族用苗话称其为“登”,但准确地说应该是“登蓝”,前者是裙子的意思,后者才是“短的裙子”的意思。
生活在黔东南地区的短裙苗族,七八十年代以前,女性穿着五寸长的百折短裙,仅仅是为了遮羞,内不穿裤子,春光时有外露,神秘美丽,勾人魂魄。到了九十年代后,就稍微改变了一些,除了着短裙外,内还穿三角裤。关于这支苗族女性穿短裙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在“短裙苗寨”有这么一种习俗:农忙季节,女孩们为鼓励男人们多干活、干快活、干好活,她们往往站在男人们干活的前方,男人们一旦弯腰干活,女孩子那若隐若现的春光就出现在男人们的视线中,使男人们的力量大增,干活的效力也更高。这里有种“性暗示”或是“性激励”的含义。这种说法纯粹是当代学者没有良知的表现,仅仅是为了旅游业的需要,鼓吹和捏造的。总之,这个支系的民族神秘而诱惑,淳朴而美丽。 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因此在喜爱对方的前提下,青年男女会在当天夜晚发生性关系。而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了性关系的两个青年男女,就必须无条件地结婚。
游方,此处不同于汉语里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的游方,这里的游方是苗语音译。 黔东南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游方坪或游方坡。只限本寨女子与外寨男子参加。男女整装相聚,通常是两男两女对歌;双方属意后,分别相邀谈唱,若有意成婚,则互赠礼品作为信物。《苗族民间故事选·天上人间》:“一天,这家姊妹二人,上山去打猪菜,见路边有两棵枫香树,树身苗条,枝叶繁茂,活像两个小伙子,撑着伞儿站在那里游方唱歌。” 这里的苗族婚俗方式主要以偷亲为主。那什么叫偷亲呀,就是还没有偷亲之前,小伙子就会跟她心爱的姑娘说,哪天哪天晚上我会来你们家偷你,我会有个暗号,那天晚上呢,这姑娘就会把她自己的衣服包裹好,准备起来,这时候呢她听到声音了 听到外面有这小伙子的暗号就会推开窗子,确定是这小伙子在楼下以后,她会把自己的包裹从楼上人上扔了下去,然后那悄悄的遛了下来,那么其实家里的父母是知道的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出来阻拦呢就相当于默认了。
偷亲过去是苗族青年男女婚前的一道程序,也是女儿向父母发出的一种即将举行婚礼的信号。这种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苗家人的浪漫与多情会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吗?
答案肯定是不会的。第二天,有人到娘家去报信。娘家就会派人来接姑娘,如果娘家人给面子,男方家会请他们吃饭,如果不给面子,姑娘就会很不情愿地跟随他们回家。其实一切都不必担心,苗族青年男女是能够充分享有婚姻的自由的。 与汉族的春节不同,这是专门属于短裙苗族自己的节日,一年一次,一般是在寒冬腊月时候过的,相当于长裙苗族的鼓藏节,但由于文化汉化等原因,现在这个节日已经不是很隆重。
2. 请问女人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
因为是女生啊~女生本来就应该留长发穿裙子。而且短裙很漂亮啊,我是女生都这样认为:裙子越短越漂亮!不过男朋友可能会不满
3. 苗族女子一年四季爱以短裙示人,她们冬季都是怎么过的
苗族女子一年四季爱以短裙示人,她们冬季也是穿短裙过冬。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旅游景点。其中,前湖苗寨是我国的一个典型代表。许多人来到千户苗寨,不仅感受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感受到当地居民的友好热情。
尽管新桥苗族的知名度没有苗族高,但却吸引了大批具有这一民族特色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4. 我国最开明的村寨,女生全年都穿超短裙,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这是苗族一种民族特有的服饰。尽管现在的村子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许多传统的古老村庄或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围墙房屋。他们与世隔绝。或生活在深林和老林中,直到现在才被发现,而今天的新桥苗寨是最典型的一个。
实际上,女孩子穿的这种穿裙子的长度只有5到7英寸。可以说它们简短而令人惊讶。他们通常会穿一两个,在节日期间还会再穿两个。最重要的是,裙子都是用自己的搪瓷粘土布制成的,经过当地独特的染色技术,然后折叠了20天以上,最后一条厚而硬的裙子就出来了。这种裙子不仅外观漂亮。妇女在野外工作时,还可以防止被荆棘割伤。如果他们不小心碰到了雨天,它们不会被浸泡,所以现在它已经达到了美学和实际效果,人们不得不佩服当地人民的智慧,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500多年。
5. “长裙苗”和“短裙苗”真的可以区分出贵州的族群吗
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非常多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中国诺大土地上的各个角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也传承了千年之久,所以中国也被称为文化大熔炉,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分布在西部,东部则以汉族为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了解欣赏少数民族的文化,那一定要来西部的一些省份。
雷山县曾是中国最好玩的十大去处之一,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许多在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少数民俗文化,而且这里的自然风光自成一派,就像是大山里藏着的一个仙境。苗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因为传承得非常全面,所以才能让我们看到还有短裙苗这样独特的存在。
6. 请问短裙苗有多少年的历史,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这种风俗
生活在黔东南的大唐新桥、西江千户、榕江空申的短裙苗,春夏秋冬四季都身着短裙,斗牛、更是独具民族特色,神秘而诱惑。充满着十足神秘韵味和民族特色。吃新节、茅人节,更是吸引着众多的驴友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 。榕江空申、雷公山和榕江千户三地生活各种苗族,而这里的短裙苗在苗族的上百个支系中,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较高。从先民们最初的茅棚草屋到现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木楼。短裙苗同胞一定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风与雨的考验,才有了今天这三百多户人家。山寨在崇山之中显得有些偏僻、封闭。但封闭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灵。
据记载,榕江县两汪村的“超短裙”苗族,因其女性衣裙仅有16厘米长而得名,裙的样式绉褶似芭蕉叶面,无花纹,穿着时以“裙角往上翘”为美,节日期间,一般穿10层,多者达20层,被称为“世界超大型短裙的故乡”。当姑娘们在田埂上一路走来时,仿佛舞剧《天鹅湖》中翩翩起舞的演员,因此,此处超短裙又被人们称为“东方芭蕾舞裙”。
这支苗族勤劳手巧,她们所做的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自纺成纱、自织成布,白染自缝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镶有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古朴、大方、潇洒。青年妇女还配上一副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的围腰布,抄上腰间,风姿绰约,犹如天鹅秀态、芙蓉出水、天仙玉女,与世争奇斗艳,加上银核,银花鬓夹,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饰,更显得如风拂百花,翩翩起舞,光彩夺目~
7. 贵州新桥苗寨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被评为短裙苗第一村
说起苗寨,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苗寨是苗族人居住的村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份,卡拉苗寨、西江苗寨、岜沙苗寨等都名气比较大,如今这些特色苗寨村落以其特色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也已发展成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慕名而来。
8. 我国最性感的苗寨之乡:为何当地姑娘四季都穿短裙,习俗沿袭已五百年
因为这里种植了很多农作物,所以在农忙季节当地的姑娘会在男人们干活的时候舞蹈,展现出自己曼妙的身材和魅力,这样也会使男人们的力量大增,干活的效率也增加了。
9. 苗族服饰的地区差别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盛装
雷山长裙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
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头花、银梳银泡、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花船形鞋。同为长裙,方祥妇女喜欢着凤鹅大围腰,步往裙,少着花带。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饰刺绣,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苗族优秀的绣手具有大画家的思维,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动物……
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图案中可互相融会贯通的内容达五大类:(1)远古神化传说如创世的蝴蝶妈妈等;(2)图腾崇拜如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4)历史追忆入苗族大迁徙渡过的黄河、长江、洞庭湖及迁徙路线;(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说是伏羲)、蚩尤等神圣的形象。
优秀女绣手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图案,来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观、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的代代相传,体现了独特、深厚的美学理念。这些刺绣多用于苗女盛装、便装和背带等。
便装
雷山苗族服饰,历来是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麻棉料布和丝绸料布维面料。男便装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最为普遍。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裙和长裤,色多为青色、藏青色、蓝色、黑色。
着长裙的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在一条宽约4厘米的带状出精绣花鸟、花草、蝴蝶,各物图案花边,围绣花鸟围腰,系银质围腰练,挽“S”型高髻于顶,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银簪等饰物。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围与裙长围腰。老年妇女上装饰物。颜色多用青、蓝色。
公统苗族妇女内穿翻领对襟长衣,外套领对襟大绣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棉式红色长袜。
雷山达地小巫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衽对襟上衣,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裹脚,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桃江、桥港上装为齐腰紧身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颜色青素,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刺绣图案多为几何形纹样,造成变化丰富。
达地也蒙等地苗族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着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婚后着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裙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
雄衣
雄衣,苗语叫(ub bad)“翁背”,汉语意译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其特征是无领、无钮扣,对襟开,以布带、围腰束之。衽上缀有花边、绣袖,其花纹有勇士搏斗,双牛牴角,以及各种鸟禽、猛兽,有的还绣着人、兽、龙、鸟、花草及几何形图案,同在一个画面上,借以铭记苗族先民与鸟兽同居、茹毛饮血的历史,以及征战的历程。
雄衣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是男人出嫁的装饰衣,后来因为女人不能开荒、御敌,经族老协商改为女人出嫁。男女改换了嫁娶,雄衣也就由男装变为女装。
孩提女儿服
姑娘还在幼年时代,母亲都精心为其打扮,但多注重帽饰。帽饰有带尾的狗头帽、平顶盖耳帽两种类型。带尾狗头帽前沿钉有九个银佛盘坐,双耳上为两个圆形银花,象征太阳和月亮。后为九个带练响铃,顶上绣着花鸟。到十岁以后,就改挽发髻,着素服。素服一般齐膝、右衽,有的全素,或青或蓝,有的镶有绣织花边,甚为潇洒。
出嫁衣
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岁时就精心绣制的带须花长衣。胸、背以花布贴镶边,袖口为多条彩色横杠,开襟,不着花帽,而是用蓝或黑布片裹包,头插银花。服短齐腰,下着围片,小腿裹花裹脚,脚穿水纹船头鞋。这套装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时才由阿妈从箱柜里取出来,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
此后,姑娘服饰由素服一改而穿短衣、围腰、青帕裹头。标志着姑娘步入婚姻的阶段。公统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绣”的习俗,即姑娘长到八九岁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闲时间自制自绣自己的出嫁衣,还要自做小儿鞋帽、衣物,待出嫁时一并带到郎家,且由其母亲或嫂子用“马草箩”抬到郎家。
褶裙
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种繁多而外,褶裙也是最为纷繁。就长短而言,有拖齐踝的超长裙、齐膝半长裙、齐腿半短裙以及齐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发展到用围片代裙子的条群。裙子的长短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环紧平坦、宽敞之地的苗族妇女大多穿长裙。半长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倾斜的坝子里,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环境。苗族妇女所穿裙子,不论长、中、短裙,均为百褶,其寓意是表现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建立家园。
服饰
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飘带裙
它是在彩带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飘带是四至五厘米宽的半单根绣制,上窄下宽,下端形似剑头,每根花带分五段,段以珠相连,都统一绣有花鸟鱼虫图样,各段图案不一,特别醒目,因舞步或走动,经风吹拂而飘洒,秀丽无比,一身盛装,有若天仙。笼裙系着25条彩带,共五节,第一节绣有各种蛇虫飞鸟,上端为火焰花或鸟羽毛。把每根带连起来就是一笼锦绣围裙,当姑娘们在舞场上飞步旋转的时候,仿佛白花争艳,色彩十分艳丽。
白玉毛裙
它是用白羽毛系于裙角而成,远看彩裙下面似开白花。这是古装裙,在都柳江流域,每逢节日,均由吹笙的男子穿着,平时走亲访友是妇女穿。它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女人取代男人出嫁,但男人们还是忘不了先民们出嫁时的穿着,故而传承下来的遗俗。白羽毛裙过去是鸟毛来装饰的,故又称“白鸟衣”。
蜡染服饰
雷山苗族蜡染有以几何图案为基调或更多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基版,在布面上用蜡作画。她们或传承先民们穴居野处、人兽同堂的图景,或富于浪漫的想象,在鱼的鳍尾上,绽开着美丽的鲜花,鸟的羽翼上挂着硕大的鲜果,蜂、蝶在花间飞舞,野兽在林间出没。其中,习惯传承的图案,苗语叫“gob wob”(戈窝)或“窝妥”,染成面料,黑底白花,用作姑娘出嫁的嫁衣以及中老年妇女的包头帕以及走亲、赶场的常服。也有用作床单、帐帘和包单、桌布的。这一图案含意在缅怀祖先跋山涉水沿河西迁时,历经无数险滩恶浪所留下来的“漩涡”印记。
船鞋
雷山苗族的布鞋用麻线扎布为底,鞋帮按脚形开大口接近脚趾,脚腕关节处大缀一指宽绑带。从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翘,像一叶小舟,故称船鞋。
浪花船头鞋
雷山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妈就为她们精心制作数对船头鞋,又称“元宝鞋”或“云纹鞋”、“浪花鞋”。这种鞋像一只小游船,前高后平,多以绿色作底,少有红色,鞋跟与鞋头为浪花纹,有如一只装饰非凡的微缩彩船,像在碧绿的波浪里游弋。
鸡冠船鞋
鸡冠船鞋是在麻线扎布底船鞋的基础上,在鞋前脚趾布顶上方缀织鸡冠而得名,有的也称为鼻梁鞋或老人鞋。老人鞋,因多系老妪平时穿着,死后亦用作寿鞋安葬而得名。有的无脚后跟护邦,鞋口缀几何形花边,鸡冠或鼻梁两侧有的织绣素白花,有的套上银饰。据传,从前先祖住在东方系河湖海地带,来往多用舟船。故老人穿着穿鞋,死后灵魂回归老家与祖宗团聚。 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湘西苗族男装以对襟和满襟为主,女装分为三种类型,松(桃)凤(凰)型、花(垣)保(靖)型、泸(溪)古(丈)型。具体区别可见图册。
围裙是湘西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凤凰一带的苗女喜爱高腰围裙,吉首、花垣一带的苗女喜爱低腰围腰,两种围裙均为已婚妇女装束。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至今仍十分讲究佩戴。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
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等,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征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手饰多为银镯或铜镯,手指配有银质戒指。挂饰,如衣服上佩胸花、针筒、牙签、挖耳、长命锁、仙桃等。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征。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饰皆以青色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织土布为面料。
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辫及刺绣纹样,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
在苗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橙、黄、白、绿、紫等色被黛帕(苗语: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系为主。苗族服饰的刺绣是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蓝色、绿色布为底,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画。也许是因为渊源于楚文化,苗绣有如在夜空中嵌缀起五颜六色的彩虹,那充满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晕变的针法处理使平面的色彩变得更有层次。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苗族妇女以编织、刺绣、挑花、盘花等表现手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苗族服饰纹样丰富多姿,异彩纷呈。
它作为女红技艺的显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审美观念的集中和传承。从湘西苗族服饰纹样的造型特征看,大体可分为拟形图案与抽象几何纹样两种风格,拟形图案让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以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经手工刺绣,造成一种既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
抽象几何纹样以点、线、面等几何因素将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律的几何花边纹样,再经手工编织、十字挑绣,显得单纯素雅、朴实自然。从服饰纹样的母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取自大自然的题材,以日、月、星、辰和动、植物为主体;另一类是龙凤等神灵性动物题材,图案之中透露出其“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
湘西苗族妇女以她们的欣赏习惯和方式,将这些自然物象装饰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湘西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紫云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大花苗族的服装主
要明显的有梯形方块图案,分布较多的在云南的彝良县,贵州威宁等地。贵州六盘水的水城县有两个大花苗族寨子,分别是石板沟大花苗族自然寨和冉家麻窝大花苗族寨。
这里都保留着很好的苗族服饰,比较传统。更特别的是大花苗族都是信仰基督教。是基督教改变了大花苗族的命运。所以他们都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