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人给我从云南买了一个有点民族特色的裙子,但后面有两个带子,不知道怎么穿
听你说的应该是颜色较艳,有大花的那种吧!这种裙子在大理、丽江有很多~
这种裙子我知道的有很多穿法,简单介绍4种吧:
挂脖穿:把腰上的带子系颈后
吊带穿,带子固定到背后
抹胸,带子系在胸前成蝴蝶结
半身裙,带子系在腰间
Ⅱ 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 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Ⅲ 一般戏服的裙子要怎么穿【买来一位就是裙子但是一块布的那种,配的有两根绳子,不知道怎么穿…orz
你说的是罗裙。
要围着里子环绕一圈后,再用两根绳子(丝绦)系牢。
Ⅳ 藏族真达锅庄是怎么穿戴的
真达锅庄属于大型锅庄
Ⅳ 什么是藏族锅庄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住在这里。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庆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幼都要跳个通宵。
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
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与谁配对等。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牌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加者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钩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
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系统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
Ⅵ 锅庄舞为什么要穿锅庄裙
摘要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Ⅶ 如果外面是藏青色裙子开领里面应该穿什么颜色抹胸
我是经营女装的,以个人经验和客户购买的角度来建议你穿白色的抹胸效果会好的,显的气质清新。望采纳哦。
Ⅷ 喇嘛僧裙穿法
穿法:先穿背心、然后穿裙子、裙子要打八个褶、前面三个褶、后面三个褶、左右各二个褶。然后扎腰带、穿袈衣、在穿袈裟、袈裟穿时右肩在外、左肩披上斜达身上。
西藏僧人常穿服装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着红色僧裙,肩头披单是一条比身体长的红色袈裟。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坎肩),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
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喇嘛穿衣服露半个肩膀: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Ⅸ 藏族半身裙子怎么裹
摘要 您好,请稍等一下,查询需要些时间
Ⅹ 藏族衣服怎么穿
藏族人穿藏袍时只穿一只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天热时,左袖也不穿,将两袖褪下来拉到前面,围系在腰间。这样的穿法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独特的原因。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这里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拔高,风大,气候干寒而多变,藏袍可以挡风御寒。遇到炎热天气,可把双袖褪下,束于腰间,这样既方便劳动又可散热。
藏服简介
在宋、元、明、清各代的藏族绘画中,在布达拉宫所藏的珍贵绘画中,就可以看到佛家弟子,在穿大襟服装时有袒露单臂的。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就在一天里,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
袍袖宽大,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耕作时,如天气多变,需要调温,就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