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傣族人上衣的颜色是什么
傣族人上衣的服饰颜色,因地区而异,各种各样颜色的都有。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
而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1)去老挝穿什么颜色裙子好看扩展阅读: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Ⅱ 老挝旅游服饰老挝服饰文化
1. 老挝的服饰文化及旅游禁忌:
- 老挝人认为头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不要触摸别人的头部。
- 脚被认为是低级的部位,用脚指人或物是不礼貌的。
- 不要触摸佛像,这被视为不尊重。
- 不要从别人面前走过,这被视为不尊重。
- 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给老挝人送东西时应使用右手。
- 在公共场合避免过于亲密的行为,如拥抱和亲吻。
- 避免穿白色衣服,老挝人认为白色不吉利。
- 拜访老挝人时,应准备精美的礼物。
- 参加婚宴或喜庆活动时,习惯送现金作为礼物。
- 访问老挝时,喝团结酒很流行。
- 牵线仪式是老龙人的一种祈福仪式,常在节日、迎宾、婚礼庆典时举行。
2. 老挝的服饰文化特色:
- 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民族都穿自己缝制的衣服,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服饰已经商品化、国际化。
- 老龙的民族服装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相似。
- 男士通常穿无领双排扣夹克、沙笼裤或长袖阔腿裤,女士穿无领双排扣夹克和裙子。
- 在庆祝中国新年或有重要活动时,妇女会穿民族服装,扎上发髻,而男子则多穿西装。
3. 老挝的民族服装非常流行,质量好,时尚复古。
4. 老挝的老听族服饰文化:
- 苗族服饰分为儿童服装、休闲服和盛装。
- 盛装的衣服叫做欧钱嘎吉西安,穿着一件前后有腰的百褶裙。
- 苗族服饰是中国各民族服饰中最绚丽的一种,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5. 老挝的服装样式:
- 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民族都穿自己缝制的衣服,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服饰已经商品化、国际化。
- 老龙的民族服装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相似。
- 男士通常穿无领双排扣夹克、沙笼裤或长袖阔腿裤,女士穿无领双排扣夹克和裙子。
- 在庆祝中国新年或有重要活动时,妇女会穿民族服装,扎上发髻,而男子则多穿西装。
6. 老挝的服饰文化特征:
- 泰国人民的衣服一般比较朴素,大多是农村的民族服装。
- 泰国男人的传统民族服装叫做跳闸尾幕纱笼和帕农纱笼。
- 泰国女人的裙是泰国女性的下装,流行于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期。
7. 老挝的民族服饰服装鞋帽日用品百货。
8. 老挝的服饰文化特点:
- 老挝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
- 水稻是老挝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超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
- 老挝的水稻年产量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
- 老挝的大米加工技术落后,碎米较多,容易受潮变黄。
9. 老挝的服装文化:
- 老挝语是一种孤立语,文字类似泰文,由梵文和巴利文逐渐演变而来。
- 老挝语有29个元音,49个辅音,以及6个声调。
- 老挝语有两种不同的表音文字:一种较老的,叫多谈(经文),另一种叫做多大了(旧散文)。
- 基本词汇多为单音节词,佛教传入后,吸收了大量的巴利语、梵语和孟高棉语借词。
Ⅲ 老挝的民族风貌是怎样的
据2013年统计,老挝人口为677.6万人。老挝人口分为49个民族,分属老泰语族系、孟—高棉语族系、汉—藏语族系、苗—瑶语族系。居民多信奉佛教。华侨华人约3万多人。老挝的民族有:老族、泰诺族、泰岱族、泰丹族(黑泰)、泰登族(红泰)、泰考族(白泰)、老丹族、老和族、普听族、达莱族、达努族、达里族、瑶族、梭罗族、贺族(汉)、木先族、普诺族、桂族、贺丹族、木生族等。
有的民族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若干支系,如泰诺族、泰丹族、泰登族、泰考族、泰岱族、泰潘族和泰永族等13个民族,实际上是泰族的13个支系;有的只是部族或部落,如老瓦、老努、老埂、巴拉、西达、老毕、老桑坦等,这些部族或部落的大部分都以农耕或游牧为生,在长期的迁徙和演变中,有的已被其他民族融合或同化,有的已经解体或消亡。老挝的民族舞蹈很多都有相同之处,这与民族融合和同化有着密切关联,除几个主体民族外,其余民族的舞蹈也各具特色。
老族是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使用的语言为老挝的官方语言老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老族主要居住在老挝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坝、江河沿线和城镇地区,以万象平原、沙湾纳吉平原、巴色平原和湄公河沿岸居多。
老挝人民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原始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全国有寺庙2000多座。过去,佛寺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而且也是传播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广大农民主要通过寺庙接受知识。老挝的寺庙大多集中在万象和琅勃拉邦。琅勃拉邦过去是老挝国王和僧王所在地,即老挝的王都和佛教中心,那里的寺庙古老、精致,其中最着名的是华通寺,已有500年历史。
佛教从14世纪传入老挝之后,由于得到历代王朝的扶植和大力提倡,因此发展很快,始终保持兴旺不衰的势头,而且对老挝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老挝王国时期,宪法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佛教徒和僧侣的最高维护者。老挝人民认为剃度为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历,受人尊敬。老挝的舞蹈大都与佛教有关,受佛教影响颇深。老挝的舞蹈普及率很高,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这与老挝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佛教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老挝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居民是佛教徒,佛教的影响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风俗礼仪多与佛教有关。由于佛教的兴盛,因此老挝的宗教音乐和宫廷舞蹈都有明显的佛教特点,表现神灵的幽静、典雅和庄重。
除佛教外,老挝人民还信仰原始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有15%的老族人和老听、老松两大族系的诸多民族以及不少泰族人信仰原始拜物教。泰族人信奉的鬼神可分为家神“秕享”、山神“秕巴”、村神“秕班”三大类。瑶族人则崇拜祖先,迷信各种鬼神,此外,还将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视为“巫害”所为,因此被认为是“巫害”的人将被赶出村寨或被处死。在原始拜物教的族群里,保留和传承了一些祭祀舞蹈,每逢祭祀和天灾,人们会与首领共同祭祀而舞,以求上苍庇佑。
老挝的气候炎热潮湿,人们的衣着具有明显的热带风格,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老挝人民在跳舞时会穿上传统服饰,老龙族的民族服装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相似,男人着无领对襟上衣,下身穿“纱笼”式裤子,或穿长筒宽腿裤,女人穿无领斜襟上衣,下身穿筒裙。每当过年过节或有重大活动时,女人要穿起民族服装,盘起发髻,男人穿“纱笼”、戴头巾,共同歌舞欢庆。有些老听族部落的妇女穿蓝色裙子和短上衣,腿上裹一条罩布,男人穿深蓝色的裤子和上衣。还有一些老听族的妇女则喜欢穿条纹布做的黑色花裙,男人不穿上衣,下身只是在腰间围一条薄薄的红色布巾。老挝妇女跳舞庆祝节日时,都拿得出一两套“撑门面”的行头,面料主要是棉花和纱混纺的粗布,色彩斑斓,并配以做工考究的民俗图案和珠琏佩饰。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年轻妇女的服装颜色较为丰富,并以艳丽的鹅黄、橘黄、粉色、淡紫为主,而年纪较大的妇女的服装则以深紫、咖啡、墨绿、深蓝等颜色为主,尽管色彩多样,但总体款式还是较为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