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又轻又薄至今难超的传奇睡衣是什么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现代人拥有一些成就,于是,就有人看不起古人,认为古人是愚昧野蛮的代名词,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现代人喜欢穿舒服的内衣或者睡衣,认为这是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在古代,当时的人也喜欢穿着舒适轻薄的内衣或睡衣,而且,古人的内衣睡衣无论是材质还是舒适程度都远超我们现代的衣服。
这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超轻超薄”的传奇衣物,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作为中国古代的传奇文物,浓缩了中国古人的智慧精华,彰显了我们祖先超凡脱俗的丝绸制作和纺织技术。
对于素纱襌衣,还有一种传说,那就是它和人身体的关系。
素纱襌衣的主人叫辛追,她的尸体出土时,形体完整,皮肤肌肉完整,甚至关节还能运转,历经2000多年,其尸体保存的如此完好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这是因为素纱襌衣近乎“天衣”,能起到保存尸体,甚至通于神明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汉代贵族喜欢这种衣服的原因。
不知道在不久将来的,我们能不能大规模生产这种神奇的衣服,那时候估计会成为全世界畅销的名牌内衣吧?
② 古代服装与现代服装的区别
1、颜色不同
现代的衣服颜色多种多样,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颜色的衣服。
2、款式不同
现代衣服分为上下两件衣服,古代服装大都为从上到下整体,一般为长衫。
3、功能不同
古代时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与之相对应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错。到了现代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衣服来进行穿搭。
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为主,而现在则有各种各样的布料来做衣服。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
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汉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筒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2)素纱怎么做古装裙子扩展阅读:
隋唐时期的服装特色: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唐代女装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
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
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
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③ 古代后妃穿着制度。
不同朝代的服饰等等是不同的,以清朝为例!
古代清宫后妃们用的首饰 东珠耳环:耳环为黄金托,每只嵌有三颗东珠。清代后妃戴耳环有等级,穿朝服皇后要戴镶有三颗东珠的,妃嫔戴一对珍珠,平时随意。 翡翠手串:由十八颗翠珠,两颗碧玺珠穿成,与碧玺佛头相连,下穿钻石,红宝石,珍珠、结牌等装饰物。手串可以戴在手腕上,也可挂在衣襟的纽扣上翡翠手镯 清宫后妃戴的扁方质地有金、银、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宝石等。其制做精细为天下罕见。如金缧丝加点翠、银镶嵌宝石、金錾花、玉雕刻多种多样。在扁方仅一寸宽的狭面上,能制做出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瓜果文字等维妙维肖的精美图案 点翠头花花上的蓝色的底子的工艺叫“点翠”,就是将翠鸟的羽毛用特殊的胶粘剂贴在金属上,制成的各种首饰器物,古代云南等地每年都要向宫廷朝贡几百对翠鸟皮,用此羽毛来制作各种头饰、风景挂屏、盆景的花叶等点缀之物。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的 清代满族妇女的扁方与汉代长簪有类似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对象不同罢了。由此可推断,扁方可能由长簪演变而来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头上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一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 清宫头花,将宝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钻上孔,穿细铜丝,绕成弹性很大的弹簧,轻轻一动,擅摆不停。使飞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杈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戴在女性头上无疑增加了几分娇态美姿。 头花是清宫后妃的主要首饰,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后妃喜戴头花,因花朵大、覆盖面大,戴在“两把头”正中,显得富丽堂皇。头花有美饰发髻的用意,亦有显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许多画像、照片中,都能见到她发髻高耸,头戴大朵头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欢珠宝头花,还喜戴大朵绒花。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戴绒花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清宫后妃一年四季都戴绒头花,以求吉祥。 发簪,最精美的有翠嵌珠宝头簪、银嵌翠蝴、蝶簪、银镀金嵌珠宝点翠花簪、铜镀金点翠珠宝簪等。发簪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先用金银制成特定形体的簪架,簪架周围高出一圈,中间凹陷的部分粘贴羽毛,它是用翠乌蓝,紫色羽毛绒古称“点翠”,再配上一圈“金边”,嵌翡翠、珍珠、碧玺、珊瑚、宝石等珍贵材料,再饰以美满的吉祥图案的 头簪的原意是连缀,因戴冠于发要用工具,以后就把这种工具称为簪了。簪后来又变为妇女头上的装饰品。贵族妇女“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喜以满头珠翠为荣耀 晚清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慈禧名为太后,实为女皇,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无度、生活靡费。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金镶珠宝松鼠簪,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此金簪造型简洁,构思巧妙,在清宫金镶宝石簪中属于较为简洁的一种。 金镶红宝石耳环,金质耳环上镶红宝石,珍珠,翡翠,水钻等,是清宫内务府从京城首饰店购入内廷的。 玉佩,《礼记》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用玉比喻君子品德。玉佩是古代贵族男女人人都有的装饰品。 累丝金凤,凤身以金丝制成,头尾点翠并镶红宝石、猫眼和珍珠,凤嘴衔珍珠,珊瑚流苏和红宝石坠角(点翠和流苏等皆已脱落)。 金镶东珠耳坠,一副6只,戴时皇后左右各3只,妃各2只的清朝:清代后妃绸绣朝袍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末宣统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黄地绸绣朝袍。 清代后妃金龙朝袍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干隆皇后所穿的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朝袍。 清代吉服褂 清代吉服褂样式与龙褂相同,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口平直的长袍。根据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绣图案不同。如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绣花卉八团,为石青色。本图为清代孔子67代衍圣公夫人张氏画像,穿八团花卉吉服褂 清干隆皇后朝褂 清代后妃服饰 清代干隆皇后朝褂,样式为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但纹样有几种不同样式,本图朝褂纹样为自上而下分四层以金锦沿边分隔,上层两肩前后各绣立龙一条,2层、3层、4层前后各绣立龙10条、12条、16条,总计78条,上层有珊瑚扣5粒。朝褂领后均垂有明黄色绦,绦上缀有珠宝。朝褂穿在朝袍外面。此图为清干隆皇后朝褂。 清代后妃龙褂 清代后妃服饰 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此图为清代光绪皇后石青缎地五彩绣缉米珠云龙八团,有水龙褂,即为第一种。
④ 古代服饰的特点
古代服饰的特点:
1、三代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战国
这时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3、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4、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士子们空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地。因为自身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理想无法达到,所以文人士子们他们不再过多地局限于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强调自我个性解放。
于是当时的社会就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5、隋唐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着称。
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6、宋代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这时,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𫄸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𫄸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如左图所示),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明代的汉服影响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至清代,女装百褶裙、马面裙及道袍长袍一并留存。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内藏明代衣冠服饰,满清上层也有穿着明代衣冠服饰画像。
9、清装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马褂、旗袍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它区别于汉族在宋明时期的马褂,满清的马褂不修边幅。满人初进关时,通过大屠杀而迫使汉族穿上它们的马褂。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奴化政策,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4)素纱怎么做古装裙子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衣物历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⑤ 古代女子衣服颜色
在古代妇女服装,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上绘(绣或织)五色翟(锦鸡)形图画。鞠衣色黄,为告桑(祈祷先王保佑采桑养蚕顺利的仪式)之服;展衣白色,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
汉以后汉族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但又发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长衫)、披帛(肩背间披一幅长画帛)、霞帔(两条从双肩披下的宽幅有鸟禽绣文彩帛,宽约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处下端有一玉坠,后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内)、褙子(四开衩的长衫)、披风、围腰、抱腰(长围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唐代服饰中多用牡丹图案,因其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有“花中王”“富贵花”的美誉。
诗仙李白有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可见天下绝色的贵妃穿上漂亮的汉服华衣多么倾国倾城。
汉服美其名曰汉民族传统服饰,无论什么朝代什么时候,汉族人穿的民族服装都叫汉服。她有一个正式名称为华夏衣冠,在古代更有华丽的名讳,称为汉装、华服、汉衣冠。
一抹胭脂色,万千春色来,春色如许,有女娉婷。
穿越四千年的时光旖旎而来,着一身汉服大袖长摆,褒衣博带。岁月无法掩饰她的风韵,时光沉淀中依然飘逸灵动,走近汉服走近那份含蓄洒脱,走近数千年华夏的文化礼仪,走近那永恒的芳华。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经历了周汉汉服、魏晋南北朝汉服、隋唐汉服、宋明汉服四个发展阶段,风格从古朴凝重到潇洒飘逸,到雍容华贵,最后古朴典雅、华贵明快,风格多样其精髓却始终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绳带系结,灵动飘逸。
它内含的文化,是数千年华夏的文化。在四书五经中慢慢沉淀,从“交领右衽”到“圆袂”,无声诉说着中国传统中天圆地方的文化与不偏不倚的做人准则,把礼与仁完美的统一起来。
⑥ 古装怎么搭外套
古装怎么搭外套
你知道古装怎么搭外套吗?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穿上汉服等古装走上大街,那这些小众的衣服该如何穿搭呢?古装怎么搭外套呢?下面我就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古装怎么搭外套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一定的启发。
古装怎么搭外套1
1、刺绣马面裙+立领白色上衣+绣花鞋
这身白色的轻便上衣,红色的团花刺绣马面裙,搭配起来真的非常美,尤其是在雪地里的那种唯美与飘逸,让人忍不住心生向往,穿上绣花鞋,咱们一起去堆腊局雪人打雪仗,随便看都是超级美的一景。
2、上襦+下裙+绣花鞋
这款是来自某轮滑让个品牌的交领齐腰襦裙,上襦采用小皱棉,下裙为玲珑纱面料。面料柔软舒适,飘逸感十足。大面积原创绣花,更添美感。起风时,可外套一件双层绣花米色对襟长褙子,我觉得日常穿完全是OK的。
3、交领上衣+下裙+绣花鞋
轻轻浅浅的白,搭配浅青淡蓝色的交领中式上衣,搭一款白色的长裙,是大家闺秀模样,有一种纤纤玉指捧茗茶,任时光悠悠的典雅和温静,看起来超级美。
4、海棠刺绣斗篷+交领上襦+下裙+绣花鞋
这身整件斗篷外套的海棠刺绣精致有调,衣身整体色调选择紫罗兰色,神秘精致中带着端庄优雅,唯美、浪漫的古风感;内搭基础版的汉服,活脱脱的仙女下凡。
5、汉元素斗篷+交领上襦+下裙+绣花鞋
民族的才是最美的,汉服元素的斗篷给你温暖的同时也带给你不一样的时髦范,立领的设计温暖脖颈修饰脸型,衣前的绣花图案十分精致衬托雅致的你。
6、汉元素交领襦裙+绣花鞋
杨柳青青杨柳让首依,莺燕悦悦莺燕啼,醉是一年春来早,烟波湖畔惹人迷。轻柔的面料,素雅的用色,精致的缝绣。简单的汉服,将少女的秀美,思念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古装怎么搭外套2
古代时尚达人穿搭:
低调内敛派——深衣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因秦汉民风保守,因而将上衣与下裳连接在一起,使身体深藏不漏,雍容典雅,得名深衣。深衣分为直裾、曲裾等款式,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曲裾深衣了,这种衣服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既能够展现出女子的婀娜优雅的身姿,又不失内敛高贵,别具风韵。
着名的比如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素纱单衣,就有曲裾这种款式的,薄如蝉翼,轻若烟霞,其制造工艺之精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能力。
在众多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深衣的身影,深衣典雅端庄,常常作为女性的大礼服出现,,算是最早的“高级定制”了。
潇洒自由派——襦裙
襦裙,即上襦下裙,始于战国,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思想盛行,所以服装上也出现大量的莲花、忍冬等纹饰,颜色也更加鲜艳华丽,且襦裙上衣短,裙腰高,穿着后使人看起来更加纤细苗条,很受女子欢迎。
到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思想解放,襦裙在样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披肩发展成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在唐代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装束。裙腰上提,此时裙色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 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 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严谨高贵派——旗装
旗装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轮廓,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
在很多清宫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众多格格娘娘们脚踩花盆底,身着华丽旗服,身后跟着一大堆太监宫女,阵容豪华。
婉约柔美派——旗袍
旗袍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古代服饰,而是近代人们将旗服于西方剪裁相结合而产生的。但旗袍的美,估计没有哪个女人能够拒绝。
旗袍是近代女性解放的一大标志,它将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展现出来,在民国时期很受欢迎。据说宋美龄的旗袍是出了名的多的,在士林官邸,有数不清的壁橱供她存放旗袍,甚至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拥有一个巨大的衣帽间,里面挂满了喜欢的衣服,这简直是每个女生梦寐以求的。
随着时代发展,旗袍在现代也发展出更多形式。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旗袍,更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它们风格多样,款式一般都比较宽松,让人能够活动自如,大多选用棉麻布料材质,展现舒适的居家感,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改良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