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裙子分类 » 四大洲白苗为什么喜欢白裙子
扩展阅读
郑州童装货架在哪里 2025-05-22 21:53:47
什么是睡衣杀 2025-05-22 21:12:00
睡衣特卖会生意怎么样 2025-05-22 21:10:28

四大洲白苗为什么喜欢白裙子

发布时间: 2023-05-15 05:24:11

1. 为什么女神都喜欢穿白裙子

这话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你见到的穿白群子的都是女神?
在视觉上,黑色物体会收缩视野。白色会显膨胀。人都知道穿黑显瘦。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瘦的人才有胆量更可能穿白色的吧?
精神上,白色象征着纯洁,纯真等等 纯白也可以透露一种高雅。白色大都寓意用来美好的东西。黑色嘛,代表得更多是些不好含义。(所以嘛穿白色也是心之向往)这是女孩子想表现给大众的。
总之你得明白,穿裙子也是有门槛的!穿白裙子说——腿太粗、腿太短不好意思穿——皮肤黑?我穿白裙给谁看~_~——长的漂亮女神经穿?哎想想都滑稽

2. 苗族分红苗、白苗、青苗、花苗、蓝苗都有什么区别,服饰等方面

在贵州各民族中,苗族的头饰、服饰最为丰富,多达数十甚至上百种,这是因为苗族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散布极广,各部分人之间的头饰、服饰有较大差别。清代干隆年间曾经编印了一部《皇清职贡图》,第八卷专讲贵州各民族的头饰、服饰,其中几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图》也是如此。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不可能有科
学的民族识别方法,只能按最直观的头饰、服饰来作区分,于是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称。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上苗族的头饰、服饰,这里不妨将原书所记抄录于后,以便研究其发展变化。是书载,贵阳、大定等处“花苗”,“有大头、小花之称。衣以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则花纹似锦。衣无襟衽,挈领自首以贯于身。男子以青布裹头,女子以马尾杂发编髻,大如斗,拢以木梳”;铜仁府属“红苗”,“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缘以锦垂带如佩”;黎平等处“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绾长簪,垂大环,衣裙缘以色锦,皆跣足”;贵定、龙里、黔西等处“白苗”,“男科头赤足,妇女盘髻长簪,衣尚白,短仅及膝”;修文、镇宁等处“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携弩。妇人以青布蒙首,缀以珠石,短衣短裙”;贵筑、龙里等处“东苗”,“以花巾束发,衣衫短不及膝,妇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细褶短裙”;平越、清平等处“西苗”,“衣尚青”,“男妇悉青衣彩带”;平越、黄平等处“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纺织善染……其居陈蒙烂土夭坝者,缉木叶为衣,系以短裙”;清平县“九股苗”,“男女习俗服饰与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铠甲为常服,自膝以下用铁片缠裹”;贵定县“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长裙”;定番州“谷蔺苗”,“男女皆短衣……妇女以青布蒙髻,勤纺织,其布最为细密,有谷蔺布之名”;黎平“罗汉苗”,“衣尚黑,男未室则插羽于首……短衣。……妇人散发,绾插木梳,数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银作连环饰耳,以双带结背、长、短裙,或止系长裙,垂绣带一幅,曰衣尾”;都匀、平越等处“紫蓝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缠以黑布。男子披铁铠、佩刀负枪”;广顺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盘髻、短裙”。其实,无论是《皇清职贡图》或者《百苗图》,所记的都很粗略,而且遗漏不少,只不过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进一步查阅其他史书和方志,掌握的资料就会更多,并可从这些资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头饰、服饰的主要特点。�

��先就发型而言,《淮南子·齐俗篇》说:“三苗𨱏首”,据《苗族简史》考证,所谓“𨱏首”,就是用棕毛、麻丝、马尾之类掺杂在头发里,然后把它盘结在头顶,宛如戴在头上的一个大帽,上文所引的“妇人马鬃尾杂人发为?,大如斗”便属此类。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说,《溪蛮丛笑》中就提到另一种发型:“蛮类既不巾,发皆拳,而苗尤异,照日金色,各黄猫头。”这大概是将头发剃光的一类,即所谓“科头”,不但“男子科头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妇女也有“科头”的。但在明、清的方志中,最常见的还是“锥髻”,即将头发盘于头顶如锥状,谓之“盘髻”、“挽髻”或“绾髻”。如果除去绾发的木梳、长簪、羊角或者头上所插的鸡毛、雉尾以及银角、银冠及蒙在头上的青布、系在头上的彩带,那么,其发型基本同属一个类型。当然,式样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为瓣”,有的“挽成双髻”,有的却“酷似东洋头”。由此看来,苗族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撇开头衣和首饰,主要有“𨱏首”、“科头”和“锥髻”三类,而以“锥髻”最为普遍。�

��苗族的服装,男子的差异并不太大,无非是右衽、大襟、对襟之类差别,裤脚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头上包套头,脚上缠绑腿之类。差异最大的是妇女的服装,尤以青年妇女的盛装最能表现各自的特点。大体说来,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着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长裤和大襟衣,再次是着汉装,后二者是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与“百越”民族着“筒裙”的习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属于“百褶裙”一类,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拟,色调、花纹、长短、质地各有不同。色调看来是最引人注目的,史书上所谓的“红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无非是以色调来作区分的。纹饰也很醒目,有的是蜡绘,有的是刺绣,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编织,“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从纹饰着眼。裙的长短也有明显差别,有的长达脚背,有的仅及小腿,有的则是在膝盖以上的超短裙,所谓“长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区分的。至于与裙子相配的上装,多以短衣为主,但式样各异,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种是从头上往下套入的所谓“贯首衣”,有领孔而无袖;一种是无领无扣的短衣,左右交叉于胸前,内穿大袖衫;另一种是齐腰紧身的右衽衣或对襟衣;此外,还有“背牌”、“披肩”之类。黔东北一带的苗族妇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归流”以来,逐渐改穿长裤和大襟衣了,在衣缘和裤脚上镶花边或加“栏杆”,贵阳、罗甸、都匀等地苗民,大抵也属这一类型。至于改着汉装的,这里就不赘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区,甚至相邻的村寨,彼此在服饰上并不相混,譬如说,长裙、短裙、超短裙在黔东南地区同时并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区相互并见。反之,原先以某种服饰为特征的苗族,迁往他乡以后,往往还保存原来的传统,例如从黔东南迁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饰与黔东南基本相同。�

��除了发型、服装而外,首饰也有许多区别,包括佩戴在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装饰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装饰品,表现出一种粗犷、古朴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鸡毛”,有的“男髻则插白鸡尾或锦鸡、野鸡尾以为美”,有的“头用豪猪箭绾发”,有的“首饰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药珠为饰”,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则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后来虽有人工�

剑河苗族头饰制成的木簪、木梳作装饰,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大约在明、清两代,苗族普遍采用银饰,并获得巨大发展,种类之多,制作之精,在国内实属罕见。各地苗族佩戴的银饰不同,显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妇女头上插三枝银花,龙里苗族妇女在青帕后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银泡,紫云苗族姑娘的头上排列着五个锥形银饰,雷山桥港苗族妇女戴的是一种用银花、银链、银铃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妇女则戴着富丽堂皇的银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装时戴银角,如此等等。这些都只是大概说说而已,事实上,无论是项圈、项链、耳环、手镯、银花、银泡、银角、银冠、银帽、银衣片都有若干样式,有多种搭配,这将在工艺美术一章中细讲,这里就从略了。不同的头饰、服饰、首饰结合在一起,苗族服饰自然显得绚丽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献的记载无论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调查,实际存在的差别远远不止于此。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调查之后,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一书中,有一节专写苗族服饰艺术,说得相当仔细。他们根据苗族服饰的款式和苗语方言来划分类型,分为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类,除海南一型外,其余4类在贵州均有分布,每种类型之下又细分为若干模式。书中不仅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各种模式的差异,而且点出了几种典型,例如:以刺绣着名的台江妇女服饰,以挑花突出的贵阳地区妇女服饰;以毛织为主的威宁服饰,以蜡染为特点的丹寨、安顺、黔西、织金、黄平妇女服饰,以编织着称的贞丰、安龙妇女服饰,以银饰最多的雷山、台江、黄平、凯里妇女服饰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银饰“黔东型”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是苗族服饰中特色最鲜明、式样最复杂的一大类型。概括地说,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以自织土布为衣料,服装的基本形式为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绣花,银饰特别丰富。属于这一类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脚式、台江五河式、剑河温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桥港式、凯里舟溪式、凯里凯棠式、黄平谷陇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龙泉式、从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为贞丰的苗族是从黄平迁去的,所以他们的服饰也属这一类型。不难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传统最多,样式也特别丰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凯里。台江施洞的服饰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绣和银饰着名,颇能体现“黔东型”的特点。妇女挽髻于顶,用自织的红、蓝、白花格帕包头,帕外围一圈银花带,髻上插高约30厘米的银冠,冠下两侧插有各式银花和银簪,髻后插有银梳,项戴银项圈四五只,银项链二三条,胸前有半圆形的银压领,上衣的后背、前摆、两肩及袖口饰以银衣片、银泡和银铃,两耳戴筒状银耳环,又戴银手镯三四只,全身银饰足有10公斤重,显得精美华贵。刺绣也很出色,两袖中部外侧的刺绣花片为全身最耀眼处,衣领及两肩配有宽大的绣花边,刺绣纹样多为龙、凤、牛、人物及鱼类,色调为红色、深红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脚穿翘尖绣花鞋。银饰与刺绣的完善结合,便构成施洞服饰的特点。�
苗家银装迎宾客但台江施洞式毕竟只是“黔东型”的一种,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不同方面显示出独特之处。台江反排苗族妇女也戴银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样长及膝下七十余厘米,而是一种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间系着一块青布的方围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无领、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织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独特的绉绣、瓣绣方法绣成袖花片,有浮雕感,并用青缎或白布绣成长方形围腰。台江岩板式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在发髻上插有一横式银花,一排银锦鸡高高立于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达三四十层、外面罩着一方有黑白织花图案的围腰。台江巫脚式较为简朴,挽大髻于顶,然后用一方紫青布从后向前围髻,交于前额,而巾则披于两肩及后背,可以挡风。台江五河与剑河温泉基本同一式样,头上戴一圈银花,髻上插一只银锦鸡,袖花由六块正方形织花图案组成,两肩饰有花纹,背后有一块呈倒“品”字形的图案,围腰三分之二为大幅图案。雷山西江式以银角最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条花带裙,系由22根绣花的花带组成。雷山桥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长仅20厘米,褶细而厚硬,使臀围显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围腰,后面系一宽大有褶的方彩缎,穿青色紧腿布裤。凯里舟溪式发型与众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状帽檐式发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鉴。凯里凯棠式以银项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项圈4只,最小的为圆形,第二层为卷花圆形,第三层为卷花方形,第四层最大,宽40厘米,下端悬吊着排列整齐的银花片和银铃,还挂有一根粗大的项链。黄平谷陇式的大银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层银花堆砌而成,精雕细镂,玲珑剔透,显得璀璨夺目。贞丰式服装款式与黄平同,但衣服颜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为基调,刺绣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种“山”字形银冠,顶端各系一束白鸡毛,所用蜡染袖片均为传统的“涡妥”纹饰。丹寨龙泉式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领、布扣,长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寻常。从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紧身,衣袖细长,系一倒三角形的绣花肚包于腹下,穿青色长裤。榕江平永式最别致的是“鸡毛带裙”,裙长中等,细褶,以竖条蜡染与青布相间,每条花纹呈横向三段,段与段之间用红、黄色或红、蓝色相间隔,并在每条花片的下端系两束白鸡毛,故名“鸡毛带裙”。�

��贵阳花溪苗族盛装“黔中南型”是指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安顺、长顺及安龙等地的苗族服饰,它兼有东、西部服饰的特点,妇女上装多缀有后披领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蜡染花裙。初步调查,属这一类型的有贵阳花溪式、贵阳—龙里式、龙里式、贵定贵东式、贵定云雾山式、清(镇)平(坝)式、安(顺)清(镇)式、安顺关口式及安龙鲁沟式等。贵阳花溪式可以作为一种典型,这里的妇女用一条彩色挑花带束发于脑后,自髻后向前斜插一排银簪,多达十余根,形如筷子。上装是前短后长的贯首衣,因其领口镶有一条白布边,向外翻露,犹如一面旗帜,故名“旗帜服”。衣片的前后不合缝,两袖仅与衣肩上部连缀,胸前系一条呈交叉状的挑花带,下着多褶青色中裙,饰以长及脚背的挑花围腰,腰带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圆珠,上端系三组银链和银铃,脚缠挑花绑腿,整个服装皆以挑花为特征。在贵阳与龙里、贵定、惠水毗连地区的苗族,妇女束发挽髻于顶而将发际下端剃光,用数幅青布缠头,形成一个硕大的包头,正面看去为圆盘形,侧面看去有如橄榄形状,顶部是一个圆圈,圈内有玫瑰色和浅蓝色的绸帕。龙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种风格,内穿白色衬衣,外面套着一件浅蓝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宽大,袖口长及腕下,披一领绣花坎肩,着细褶短花裙,裙的上段为蓝色织花图案,下段为白色。贵定云雾山式的特点,是姑娘们喜欢将头发四周剃光,而将头顶的长发挽成小髻,然后用红、蓝、白、黑长条布缠成圆盘形大包头,最外层为黑色,帕的两端有白贵州望谟苗族银饰边,帕端外露而呈蝶状。平坝、清镇、长顺一带的苗族,男子也包头帕,里层为青布,外层为黑白竖条布,形成一个大圆圈,上衣为大襟右衽有领长衫,腰部缠宽腰带,带两端有花边及玫瑰红排须,穿青布长裤,并戴有项圈一只,还系一把银锁和一排银铃。安清式苗族服饰,妇女用绣花帕包头,少则两块,多则十余块,呈圆筒状,并用三条红色绣花带依次从前向后包住头帕,挽髻于后,而将头帕两角向上翘起,穿大领对襟衣,后背正中缀一块黑底玫瑰红挑花图案,上衣前后摆依次接有多层挑花衣摆,俗称“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围腰,脚缠挑花绑腿。安顺关口式苗族姑娘的头饰特别,束发于前顶,编成独辫,弯曲成弓状,然后用一条韧性树皮做成一个桥形的发架板,覆在发辫上,并用长银簪将发架板与发辫加以固定,同时将包在发架板上的挑花头巾与包在额上的绣花巾连成一体。安龙鲁沟式妇女的盛装,外衣为“旗帜服”,领口一开在左,一开在右,将内衣的领向外翻起,两条白边相交于胸前和背后,有如旗帜环肩,下着青布中裙,然其套头却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贵州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部分散见于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因为这种类型与四川、云南多有相似之处,故以“川黔滇”相称。这种类型的服饰,色调较浅,女裙多以蜡染布绣花,但银饰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毕节地区式、毕节燕子口式、安(顺)普(定)式、普定长田式、镇宁江龙式、安龙普坪式、贵阳乌当式、望谟乐旺式等。六枝特区梭戛乡的苗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着传统式样,显得原始古朴。女子的发型很特别,用约两公斤重的假发挽成“∞”字形发髻,横卧在头顶上,其宽度远远超过两肩,奇特极了。梳成这样的发型,必须先在后脑部位装上一把长约65厘米的木梳,将沉甸甸的假发支撑在木梳上,然后用一根白毛毡带将发髻系于木梳,再系在妇女头上,称为“戴角”,有了这种标志才能参加社交,表示已经成年。盛装的上衣为三层,在两件衬衣之外再穿一件蜡染的对襟无领紧身衣,衣袖细小,前摆至腰部,后摆达于脚跟,前胸、后背及两袖皆饰以蜡染图案。下穿百褶长裙,终年围着一方用羊毛织成的围腰,造型独特,腿上缠着羊毛毡剪成的绑腿,脚穿形如草履的绣花鞋。男子包青帕数圈,上衣为和尚领、紧身衣,下穿百褶裙裤,宽大而呈灯笼状,腰间缠挑花带,据说花带愈多愈为女子所爱。六枝式的特征,头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着大襟右衽白布长衫,系黑白方格腰带,外披宽大厚实的坎肩,以黄色和朱红色为主,间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绣纹为几何图形。毕节式有两种,一种是赫章、纳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饰,另一种是毕节、大方一带“木梳苗”的服饰,姑娘发式为掺假发和红、黄色毛线缠成的辫状大包头,上衣为对襟无扣胴体衫,并缀有红、黄色织花披肩,下着多节细褶裙,上段及下段为蜡染,中间一段为白色。毕节燕子口式,妇女以红毛线盘头,并将掺有黑毛线的长发绕头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体白色披肩,其上有几何纹织花,下穿数条花褶裙,裙上段为青色,下段为白、青、灰三色横条,围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装饰。安普式妇女的发式颇有特色,仅掺少量假发,绾红色月牙状木梳,盘髻于顶,外用细银链绕髻数圈,而将银链一端的方银片及银铃垂于脑后。普定长田式的头饰又别具一格,将长发盘成辫子,以青色长头帕折叠起来,绕成大圆盘形,外围一条缀穗须的花带。镇宁江龙式妇女的发型特别,将一根两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红色竹片,一端固定在发髻内,另一端则悬挑于头的左侧70厘米,然后将长发分为三股,分别绕在竹片上,形成一种呈长角形的蓬松发型。安龙普坪式妇女上衣,两襟从左向右交叉于胸前,前襟长至脚背,后摆长过臀部,两侧自肋下开衩,衣领及两襟为深红、白色织花边,前襟为横向的五段细几何蜡染花,段与段间以织花边相隔,两袖亦分三段,系黑围腰,下穿蜡染细褶中裙。贵阳乌当式,妇女盛装时,头顶横插一只木质月牙形的角,将长发和假发绕在角上以为头饰,上衣为胴体长衫,衣领叠为两三层,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两层衣状,穿蜡染细褶中裙,有的穿裙数条,形成向外扩散裙式。望谟乐旺式妇女的盛装,在平盘于顶的头发上,裹以青帕,帕上缀五只圆锥形银花泡,泡上垂一根细链和银铃,穿白色对襟衣,领后缀红、黄色几何纹样的背牌,下穿蜡染细褶花裙,系青布长围腰。威宁“大花苗”的男装颇有特色,头用布包成套头,身穿麻布长衫,披一件用羊毛织成的披肩,其上布满几何图形,而背后的一块尤异,为回纹背牌,下缀四根带子。�

��属于“湘西型”的服饰在贵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东北地区,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带。这一部分苗族,因为长期与汉族交往,服饰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妇女已不穿裙,改穿无领大襟上衣和宽腿长裤,头帕盘于头顶呈圆筒形,仅见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这些特点,头包蓝、白相间的小方格帕数圈,上大下小,高达33厘米。戴细耳环,环下垂梯形银片及四五只细银链。上衣为大襟右衽,无领,衣袖宽大,衣袖四周镶深蓝布边,中间镶一条细蓝花带,袖口饰以花边。戴胸围,上呈圆角三角形,正中镶有一块呈三角形的蓝光缎,上角饰云纹,再于蓝光缎上绣有几朵鲜艳的荷花,上缘边上嵌有两排白花,衬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阴丹蓝布长裤,裤腿宽大,膝以下镶有花边,花边下为青布,绣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与松桃式大同小异,但少女的发式为单辫,缠白色长头帕,发辫由后往前缠于帕外,而婚后则挽髻于顶,呈圆锥形,罩以青帕,帕两端垂于脑后。�

��以上所述,大体可以看出苗族服饰的若干特点、若干样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应当说上面所举的只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形式没有提及。尽管如此,共同性还是存在的,譬如头饰以“锥髻”为主,服饰以“百褶裙”为主,首饰以银饰为主等等[1]。

3. 苗族服饰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劳。

1、苗族服饰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3、苗族妇女认为,苗族服饰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
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3)四大洲白苗为什么喜欢白裙子扩展阅读

苗族服饰有地区差别,分为黔东南型、湘西型、云贵型:

1、黔东南型: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3、云贵型: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紫云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

4. 谁有关于苗族的绣花鞋和百褶裙的一些详细资料

绣花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参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从当前所遗留下的传世品已无从考证。广泛流传在山西晋南的“晋国鞋”的传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是个小国,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竭尽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以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后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出生在绣花鞋的故乡。荀子十分重视当地的刺绣业,他的名着《荀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推广用铁针刺绣的绣花工艺,并以哲学家的角度赞扬了绣花针,认为铁针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为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直到近代该地区的丝织与绣花的闻名远近,当地女子从童年起开始鞋上绣花的生涯,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出嫁含辛茹苦地绣鞋,将少女纯真的爱针针线线绣到鞋面上,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追求。历史的变革使绣花鞋的制作与刺绣水平成为当地评价一个姑娘心灵手巧的先决条件。她们从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满月周岁,从家人的华诞大寿到老人的丧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际都用一双双绣花鞋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艺术魅力。无独有偶,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绣花鞋的行踪时也有类似“十果鞋”的传说: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一带的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穿绣花鞋的民族传统,这个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老诗歌艺术“花儿”中这样唱道“青缎与鞋面斜截上,十样锦花草绣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绿叶配哩”。经初步考察,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

曾经

代文人笔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尤其莲步挪移间,裙摆下不经意露出的鞋尖,上头可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一只顾盼生姿的美丽孔雀,千娇百媚尽在足下绽放,既惹人怜爱,也引人遐想,难怪千百年来,女性从不放弃在绣花鞋上争相竞艳,为了增添足下风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皮制靴子已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陆续发展出不同材质及样式的鞋类。如鞋尖往上翘的翘头履,鞋底装有双齿、还系有鞋带的木屐,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着的舄,高度在脚踝以上的皮制长统靴,以及清朝时期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时代衍生的鞋类。而也因为材质和样式繁多,所以自古以来鞋的称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运动以后,缠足陋习渐渐废除,妇女重新拥有脚的自主权,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不过由于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做鞋面,再以丝线刺绣花鸟等图案而成,是属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专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场合频繁,莫不争妍斗艳,遂造就了绣花鞋专业街的出现,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橱窗内陈列的绣花鞋缤纷多彩,将街道点缀得犹如百花盛开。

上世纪40年代,显贵人士仍是穿着绣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务方式采取订做,也就是量好顾客脚的尺寸,并由顾客挑选颜色及刺绣花样后,先交付专人画图样,再由刺绣女工依图样绣出花样,接着将花样剪裁下,将其缝制成鞋帮,最后再将皮革削出鞋底形状,垫上一层层布底,然后将鞋帮及鞋底缝合,就是一双手工扎实的绣花鞋。

在此之后,绣花鞋慢慢转换成用楦头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贩卖;此外,随着塑料及强力胶的出现,鞋底由皮革改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强力胶将鞋帮及鞋底黏合,节省了制作工时,价格慢慢往下降,只要爱美的女性都可穿上这种轻巧、舒适又秀气的鞋子,绣花鞋成为当时最火红的时尚。

到了上个世纪中叶,运动鞋、休闲鞋和新颖时髦的高跟鞋,已成为士绅淑女追求时尚的流行指标,绣花鞋业面临生存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吹起的复古风,又将已沉寂20年的绣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风潮上,形成只要货一上架就卖光的盛况。而业者也看准绣花鞋须在传统中创新,才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于是花样不再固定于花鸟,配色也更加大胆,如过去忌讳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运用到鞋面,连楦头也出现尖头或方头样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几年绣花鞋业又跌入谷底,何时流行的风潮会再转向绣花鞋,谁也说不准。但随着刺绣女工难觅,手工刺绣已逐渐被电子绣代替,未来要找到用手工一针针刺绣出的绣花鞋势必愈来愈难。套用一个老板的话说:“除了老太太还懂得刺绣好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

是啊,再经过一世纪的轮替,年轻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绣花鞋曾是火红超过千年的鞋类,谁还会在乎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呢?

现在在庆阳还保留着大量人工绣制绣花鞋的技艺!

各地绣花鞋

水族绣花鞋

水族自称"虽"(Sui³³ ),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 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

侗族的女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侗族绣花鞋

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您所见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绣花鞋,该鞋为千层底,用棉线纳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绣有抽象几何纹,并在中间缀有亮片;鞋后跟用桨过的黑布缝成勾云纹。

壮族“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另类"客家绣花鞋子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殊的绣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相对于旧时传统的三寸金莲的标准大一些。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她们从不缠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女性是汉族妇女中仅有的没有缠足陋习的一个群体。为什么客家女子没有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大多数犁田、砍柴等粗重的体力活都由妇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客家妇女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缠足也和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有关。因为生活在山区,客家人远离朝廷礼教的约束,她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迁而来的那种状态,并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下 。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批风格奇异的客家传统绣花女鞋。这些鞋概括起来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

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位置,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与一般鞋相比较,后跟显得十分松软,既可穿着,又可当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装饰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维持了数百年之久无多大变化。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人所穿的鞋,秦汉之前无男女之分,但鞋头一律要弯曲上翘。古人的鞋,鞋头一定要做成方型弯曲上翘的样式,以提醒穿着者行为谨慎,不左顾右盼。由于古,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在妇女中兴起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这种鞋与过去那种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较,更显得纤巧秀丽,能充分展示妇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态,所以在妇女中广泛传开,并一举成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比较,则不难发现,二者乃有相似之处。这种一度曾在中原地区城乡妇女中广为流行的鞋式,在经过数百年之后,仍能在客家地区保存,这不能不叹服客家人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执着。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全盘照搬,一成不变,其中亦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对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尽管其外观与唐宋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究其细部,如鞋跟,两者却大不一样了。”

一般的唐宋绣花鞋,鞋帮与鞋跟是连为一体的,即把鞋帮的左右两端接缝合在一起,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绣花鞋却是帮、跟分开制作,并以麻线编织的网作为鞋跟。据笔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制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妇女平时多般在田间劳动,除了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后,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足还是湿的,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达到“笑不露齿,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传统的做鞋方法,为使鞋帮挺刮,帮内常要垫一层笋壳,这样一来,鞋帮虽然美观了,但穿起来极不舒服。于是客家人便改用软质材料制作鞋根,用这种方法制作绣花鞋,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区之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广西毛难族人的勾头绣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妇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她们一生中所需的头套、鞋袜大都要在结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时候就要全部料理妥当。这种超前制作的鞋自然很难顾及穿着时的足码大小,如果按照旧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了或者变瘦了,鞋子不合脚,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现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后穿起来不合脚,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线抽紧或放松便可,不必牵动鞋帮。

“从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制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何等地灵活,何等地富于创造精神。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改造并超越原有的旧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就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

百褶裙:
1、裙类名称,这是我国传统的名称,现代称“百裥裙”或“密裥裙”。就是一种折裥较多较密的裙子式样,百褶裙的每只裥距,约在2厘米—4厘米之间。“百褶”是形容词,其裙折裥虽然较多,但实际上是没有百褶的。

2、概述

百褶裙,是指裙身由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构成的裙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它美观、漂亮,但制作比较复杂。百褶裙为彝、苗、侗等族妇女常穿的一种裙子,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现代的裙子皱褶多而密,裙有长有短,长的曳地,短的及膝。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穿时小腿裹绑腿或穿袜筒。不论寒暑、节日或外出余额都穿。四川大小凉山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一般用三种不同彩色的布缝缀而成。除湘西等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苗族妇女大都喜欢穿着。

来历

这种裙子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成许多皱纹。汉成帝一看,有皱纹的裙子比原来没有皱纹时更美。于是,宫女们以后穿的裙子都喜欢折叠成许多皱纹折痕,并把这种裙子称为“留仙裙”。现代叫作“百褶裙”,因“百褶裙”的折绉都是很规律地向一个方向打折。

另据说苗族妇女古代多穿筒裙,后来为了使自己的服饰有别于异族,便于辨认,才在对内能够区分的基础上,统一采用百褶裙的方法制作裙子。流行在今黔中地区的传说《百褶裙的来历》说:古时候苗家穿的裙子与汉族的没什么区别。为了将其区分开来,一家母女俩立志要缝制一种特殊的裙子,作为苗家的标志。她们苦思冥想,后来受到山坡上五颜六色青杆菌的启示,按着青杆菌的褶子做成了一条裙子,穿到花场上踩花。苗家姐妹们见了,个个拍手称赞,她们也纷纷学着做来穿。于是,这种百褶裙很快就传遍了各个苗寨,各个支系的苗族都穿起了长短不一的百褶裙。

中国中原地带最晚在明朝开始有了百褶裙之称。在咸丰、同治时天津一带流行裙褶处能伸缩,展开状如鱼鳞的鱼鳞百褶裙。清朝李静山《 增补都门杂咏》诗:凤尾如何久不闻?皮绵单袷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

工艺特点

苗族的百褶裙制作工艺精湛,皱褶细密、繁多,有的可达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纵向挺直、横向富有弹性,上面还绣有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如贵州黄平地区,百褶裙一般用16至26米长的自织自染的深紫色窄幅土布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土布铺置于草地或晒席上面,喷洒上白芨水汁,然后折叠成一条条宽窄一致的褶皱。之后再次喷洒白芨汁,并用棉线将其串连起来,使之定型即可。这种百褶裙由裙首、裙身、裙脚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裙脚部分最美观而重要。裙脚从下至上由4道横向不同的纹样组成,第一道为“小人花”,第二道为“雀翅花”,第三道和第四道为“龙花”。第一、二道为刺绣纹样,第三、四道为编织纹样。

苗族的百褶裙可分为长、中、短三种。长裙及脚面,中裙过膝,短裙不及膝。雷山等地苗族女子盛装中有一种短裙,长仅有20厘米左右,着这种百褶裙的苗族也因此被称为“短裙苗”。

百褶裙的传说

关于百褶裙,苗族也有一个传说:古代,苗乡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好猎手。有一次打猎时,他捕获了一只美丽的锦鸡,并把它送给了心爱的姑娘阿榜。阿榜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青年的深深爱意,便照着锦鸡的样子,终日织布,挑花绣朵,做出了这种花短裙,把自己打扮得象锦鸡一样美丽。后来,附近的苗家姑娘便学着她的样子,纷纷穿起了这种五彩斑斓,富于神话色彩的绣花短裙。

后来,一只孔雀在深山密木里,看见一个苗族姑娘,它不仅不飞走,还展翅开屏与苗族姑娘的百褶花裙比美,结果比不过,就嫉妒地飞走了。

神奇的传说,是人们对苗家姑娘辛勤劳动的赞美。因为苗族姑娘往往把绣得最漂亮的衣裙,看作勤劳、能干的象征。她们对自己裙子花色图案的构思、设计和刺绣,总是花尽心血的。如果你仔细看过她们的花裙,就会发现那一根根色线,通过灵巧的双手,把那山间各种花卉,集中到花裙上了。苗族妇女花裙上的图案整齐而对称,色彩复杂而鲜艳夺目。苗家没有不会绣花的姑娘。做母亲的从生下姑娘的那天起,就注意教她认识山间的各种花卉,识别各种花卉的颜色。待到姑娘会使用针线了,就教她绣花织锦,因为不会绣花或者绣得不好的姑娘,就是长得再漂亮,也是不会引起小伙子注目的。

每年,当花山节到来的时候,就是姑娘们百褶裙争艳的日子。姑娘们行走在野花盛开的山道路上,就象彩色蝴蝶在飞舞。这时候,如果哪个姑娘的衣裙绣得最漂亮,年老的人会赞不绝口,年轻的小伙子就会象蜜蜂彩花一样,围在她的身旁,把爱情的第一支歌对着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