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中世纪欧洲等地那些女人穿的裙子叫什么呀
你说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吧。欧洲中世纪的服饰并不华丽,因为有教会掌控,当时教会权利很大,大多数人穿着很朴素,皇室贵族还好点。维多利亚时期不是欧洲中世纪。
⑵ 中世纪欧洲宫廷的那种大裙子 就什么名字
就叫宫廷礼服--
⑶ 唐朝女子各种裙子的名称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称:
一、罗裙:
丝罗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时又称“留仙裙”,褶皱都是很规律地向一个方向打褶。
三、月华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
据传为一种浅色画裙,裙幅共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极淡雅,风动如月华,因此得名。
四、花间裙:
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花纹的衣料,裁破成一条条细长的帛条。
然后把这些不同纹色的长帛条彼此相间地排列起来,密密地缝连在一起。
用这种拼缝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会呈现出一道道竖向的多彩条纹,因此又叫“裥色衣”。
制作花间裙,在裁剪帛料的时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条条帛条都裁成上窄下阔。
这样,拼缝出的裙子就会腰身收窄,显得穿裙人腰肢纤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扩张,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长拖到地,格外风流潇洒。
五、凤尾裙:
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上绣以花鸟图纹,在两畔镶以金线,拼缀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苏,称为“凤尾裙”。
六、花笼裙:
用一种轻软细薄而透明的丝织品,即“单丝罗”制成的一种花裙。
七、襦裙:
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前所未见。
初唐时女子装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褶裥效果。
中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日趋讲究、华贵和宽大。
盛唐后,女装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
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丝线作为装饰,上有双垂绣带,裙色以红紫黄绿为多,其中红裙最为流行。
襦裙:
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前所未见。初唐时女子装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日趋讲究、华贵和宽大。
盛唐后,女装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
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丝线作为装饰,上有双垂绣带。
裙色以红紫黄绿为多,其中红裙最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
是以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通常袖长及肘,衣长及腰,对襟则胸前结带。
这种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继承六朝的帔紫,由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短阔,后变狭长,是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进行装饰。
胡帽、幂篱、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
初为男子头衣,女子在武则天时期兴穿胡装戴胡帽。
到开元初年,女子即使骑马外出,也着胡帽而不掩面。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
妆容:唐近三百年来,女子的发髻式样和插戴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前期女子发髻承隋,后渐多样。
武则天时期兴起着胡装配胡帽,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
⑷ 西方冷兵器时代,贵族女子的裙子叫什么
六朝女服汉族妇女的服饰,魏晋时期大体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有间色裙、纬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此外,在一些妇女中间,还有穿一种名杂裾垂髾的女服,这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髾”。所谓髾,是指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像燕子飞翔。北方少数民族妇女,除穿着衫、裙外,还有穿裲裆和裤褶的。只是妇女与男子有所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里面,后来才罩在衫袄之上。穿裤褶的妇女,头上多戴有笼冠。有的同时还身着裲裆,与当时的男子一样装束。
隋唐梳妆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她们以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作装饰。到唐太宗时,妇女发髻渐高,发式变化多种多样。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种花卉,令人目不暇接。(发式-)(发式二)唐代妇女讲究面饰,有的脸上敷铅粉,有的涂胭脂。用丹脂涂脸颊,色如锦绣,叫绣颊。有的额上画有鸦黄,眼眉处用青黑色绘出各种式样,总称黛眉。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把眉毛画得又短又阔,略呈八字形。独具特色的花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钗,一般用金箔、纸、鱼骨、鱼鳞、蜻蜓翅膀、茶油花饼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缤纷以红、黄、绿为主,有圆形、尖形、花形及各种对称形,把它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唐代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种种图形,有月形、钱形,这叫妆靥。有些妇女喜欢用浅绛的檀色来点唇,据考,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族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来化妆。五代十国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个宫女用帛缠足,足形弯如月牙儿。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轻盈起舞,很受李后主的宠爱。此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金莲”也便成了妇女小脚的代名词。但负担沉重体力劳动的妇女是不裹足的。
宋代梳妆宋代妇女发式以高髻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发编成各种样式戴在头上,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鸟类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面,有的用漆纱、金、银、玉等制成两鬓垂肩的高冠。宋代贵族妇女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发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时称“一年景”。据说当时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风气的影响,皇帝、大臣也有戴花的。宋代妇女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闹娥,是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乌金纸剪成蝶形,以朱粉点染。玉梅,是白绢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纸或绢制成的迎春花枝。还有一种“梅花妆”,据说,南北朝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桧下时,梅花落在她额上,仕女们觉得非常美丽,争相效仿,在额上画梅,于是“梅花妆”流行开来,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宋代女服宋代妇女冬穿袄,夏穿衫,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绿、蓝、白、杏黄等。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戴盖头。盖头有两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用它遮面,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宋代青年男女离别时常以香囊、罗带互赠留念。香囊,是装有香料的小袋;罗带,即是丝带。
⑸ 西方中世纪皇室贵族穿的蓬蓬礼裙叫什么
蓬裙是欧洲古代贵妇穿的那类裙子。里面一般是有金属撑或是用很多层内衬称起来。
关于【名称】
现在的膨裙也叫公主裙,泡泡裙,蛋糕裙,南瓜裙,娃娃裙。这些叫法指带略有不同。本身这类衣服是由欧洲小洋装演化来的,最开始大陆地区就叫他小洋装。这些叫法多半是从台湾和日本过来的。
关于【代表】
蓬蓬裙代表着一种怀旧的记忆,是过去欧洲的淑女们参加宴会时的必备行头。后来,DIOR和Chanel的小礼服、小洋装等,打破了当时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和款式,令蓬蓬裙一时被众人所遗忘。 关于【风靡】
而到了2005年,怀旧风尚被一一发掘,蓬蓬裙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大举反攻。在2005纽约时装周中,蓬蓬裙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大设计品牌中。无论是搭配西装式外套、连身可爱小洋装、或是简单轻松的运动外套,都将女人的妩媚与风情渗透在层层衬裙间,成为一股新街头浪潮。
腰间打细褶,呈现圆裙型态的圆蓬裙发展至今,已变成了“实穿版”的现代蓬蓬裙———A字造型展开的大圆裙,短则及膝,长及小腿肚。蓬蓬裙以各种小圆、大圆、中圆的裙幅表现,风格不一,浪漫有如芭蕾女伶,摇曳生姿。
要说把蓬蓬裙推向高峰的,不得不提Alexander McQueen,这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的强烈风格有种戏剧性的张力。在2005年春夏秀上,以收腰上装,衬托下截突然向外延展的蓬蓬裙,十分可爱。Marc by Marc Jacobs以俏丽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格为创作灵感,大量运用蓬蓬裙,将颓废杂乱的街头风,转化为干净细致的甜美时尚;而Luella则以沉稳低调的设计,将高腰的娃娃装大圆裙呈现兼具端庄隆重和复古俏丽感;DKNY也添入了异国风情的农村女孩可爱蓬蓬裙,带来了不同风格的俏丽缤纷。
⑹ 美国18世纪贵族女人穿的长裙叫什么
18世纪女人穿的连衣裙叫“robe”,属洛可可时代宫廷服饰,包括大裙撑,紧身胸衣,低领线,饰有花边蝴蝶等。
⑺ 图片上这种裙子叫什么就是英国贵族女性穿的那种像撑开的伞一样的裙子
张爱玲在《连环套》里说:“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钢条跟鲸鱼骨硬束出来的。细虽细,像铁打的一般。”跟中国女人裹脚差不多,自从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的发明了“鲸骨裙”后,外国女人便流行束腰。贵族女子为了参加社交活动,从十几岁开始就穿这种束腰衣,把腰勒得小小的,所以流行这种裙子的年代,欧洲贵妇很容易晕倒,因为紧身衣让他们根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食量也小,稍稍刺激一下就晕了。
.“鲸骨裙”是用紧身衣把身体箍成一个“S”型后,外面要再穿一个裙撑,形成一个优美而夸张的弧线。这个裙撑曾经用铁丝、木架做过,后来便采用鲸鱼骨,确切地说是鲸鱼胡须。鲸鱼须其实就是鲸鱼食道里长长的,柔软但是有韧性的东西,因为鲸鱼没有牙齿,它靠吃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为生,就靠这些鲸鱼须把海水和食物过滤开,所以这个须是做裙撑的最好材料,非常柔软有弹性又不容易坏,女士们穿着它也便于坐立。但是鲸鱼须实在是太稀少了,一头成年长须鲸的鲸须做不了几条裙子的裙撑,所以那时候人们大量屠杀鲸鱼,而很多欧洲商人也靠从生活在北极圈周围的爱斯基摩人手里倒卖鲸鱼须发财。
但是长期穿着这种“鲸骨裙”,会导致血脉不通,内脏受压迫,导致便秘、痔疮等一系列疾病,还有不少妇女因此骨骼变形,生孩子时候盆骨过窄而导致难产死亡。
⑻ 古代皇室贵族的裙子都叫什么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 曲裾袍服
秦代 曲裾深衣
汉代 直裾
唐朝 襦裙
五代 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
宋朝 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明代 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其中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
清朝 旗袍
⑼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朝女子各种裙子的名称分别是啥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
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
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
(9)以前贵族的裙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立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⑽ 英国传统的贵族小姐夫人们穿的那种裙子叫什么就像黑执事里面的贵族小姐服装那种。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同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想。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认为,符号是某种对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而服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符号。本文通过对服饰的交流功能、价值实现功能、印象操作功能的分析,以此揭示英国贵族阶层对服饰的追求是如何影响其它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一、交流的功能
服饰作为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又称为“无声的语言”。人们沟通交流中,绝大多数是在着装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无论是发出信息的一方,还是接收信息的一方,总会从对方的衣着打扮获取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对方所展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兴趣爱好、经济能力及一些个人内在的东西。“服饰本身是没有思想的,但是服饰作为人的创造物与穿着物,势必带有人的意识、情感与情感结。” 因此,服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暗示的作用,它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所约定的。
撑裙的出现是在18世纪的第20个年头前后。“1719年,英国的传统舞蹈表演团在巴黎公演,演员身穿一种内装轮形撑架的连衣衬裙,给巴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年轻的女性却很快的效仿起来,随后普遍流行开来,成为社会普遍的时尚。” 这是服饰在人们非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愉悦的心情、向往的神情。在那个时代,一位女士穿着宽大的撑裙,再配上紧身胸衣,她把自己衣着信息传递给了别人,那就是性感。服饰在这一过程中不自觉的扮演了一种交流媒介的作用。正因为服饰具有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社会群体的非语言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靠服饰来完成的。
“乡村住宅是英国贵族活动的重要高级场所。它一方面是显示主人的好客与权威,另一方面也是建立政治联姻或给儿女提亲的大好时机。” 在这样的一个盛会上,保持体面的外表是必须的。一套别致的服饰或者是华丽高贵的服饰会引来不少的人的赞许与爱慕,在政治联姻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一套精致、漂亮的服饰不仅是取悦他人的工具,彰显地位的选择,这也是“一个人在显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夸耀多少就多少。” 这种“炫耀也是一种统治的手段,一种需要,其目的并非打击地位与自己平等或比自己优越的人,而是因为每个贵族都想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登上更有利的地位。从而显得更加光彩。” 所以,华丽的服饰正是他们为了炫耀的一种需要。人是有意志,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乡村住宅的贵族活动的举行就是主人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是主人展现自己富有与地位的象征。这种活动也可以说是各种时髦服饰展示的盛会。贵族们穿的各种款式的服饰及不同的装饰也必将成为他们之间评足的话题之一。
既然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而贵族在社会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那么,着装华丽、高贵的贵族经常会引来中下层羡慕的眼神。在无意中表达了贵族高贵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价值。贵族同时作为社会的主导阶层,其“一举一动被视为(或在理论上被规定为)其他人的楷模,而贵族也以其在精神上的优越感而高出于民众之上,使其他人不自觉地产生某种自卑感,自认为在文化精神方面远远不
如。” 既然出众的穿着可以获得社会优势。因此,穷人也抛掷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服饰。在18世纪30、40年代流行的宽大的裙撑让贵妇民女争相竞穿,并以没有裙撑为耻,似乎低人一等。这就说明了贵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理念传给了中下层人们。
二、价值实现功能
我们穿衣服就像我们讲话一样,是有一些原因的:让生活和工作更容易且更舒适,宣告或伪装我们的身份和地位等。服饰作为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在展现自己的主张、思想、价值观以及个性。
人都有对美的需要,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潜在欲求。美学家认为它表现为对形式、结构、秩序、规律的一种把握与感受的欲望。18世纪初,紧身胸衣与裙撑的流行是贵妇人对一种性感、高贵美的追求和需要。正是这种形式与结构带来了他人的愉悦,以得到别人的赞许与青睐,从而实现自我的一种价值认同。
装扮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也是夸耀阶层的一种手段。“在传统上,过多布料不仅代表财富和上流阶层。” 裙撑的服饰结构势必会消耗过多的面料。1600——1900年间,有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女性至少要穿三件衬裙:倘若小于三件,人们就觉得她很可怜,而且显示她不检点或贫穷。另外利用裙撑圈或臀垫来撑起裙子,以便展示更大容量的布料,因为罩裙、驼篮式撑裙和曳地裙都需要额外过多的布料。 这两种服饰结构、装饰都是在宣告自己优越的地位,是自身价值的彰显。
款式、面料、妆饰都能体现穿着者的自身价值、意识形态。当这些很难使自己处于一种优越感时,着装者总在推翻自己的历史与现有的既定服饰形象,极力在区别于“原我”中,再造一个“新我”。因此,工业革命的进展,阶级障碍有所减弱,财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变为上流时,用颜色和样式来象征社会地位的社会结构已经开始瓦解。继而取代来划分等级的是服饰的价格:昂贵的质料、过多的缘饰和难做的款式。
长久以来,贵族都选择比较昂贵的面料,这样更能提升她们自身的价值。紧身胸衣和裙撑使人穿着都不舒服,甚至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穿着勒紧的胸衣,呼吸困难,吃不下饭;庞大的裙子行走都极为不方便。有的裙撑甚至周长达到5.5米,落座和进门都很困难。但是,正是这样的装束形成了这一阶段的时尚潮流。这种现象,用美国的社会学家韦伯伦(T.B Veblen)的观点来看,她们在向人们宣告:我是一个有闲阶层的人,我是一个高贵的人,与众不同,我不用参加劳动。这些都是在暗示着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女子的发型装饰却更为夸张,她们崇尚高大的发型。除了利用假发外,还用金属框架来支撑,加以各种饰带、羽毛、假花、纱网等来装饰。有的甚至异想天开地在上面装饰着小型的房子、树木、动物以及整整一条军舰! 最大型的头发可达30厘米左右的高度。由于假发,理发费用都比较昂贵,她们很少洗头发以保持发型。由此可见,贵族阶层的妇女们用这种病态的装饰竭力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与个性,努力使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
三、“印象操作”功能
外观在对人认知、印象形成,特别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在交往中有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整饰”。也叫做“印象操作”。
一个人意识到或想象到他人会如何看待或评价自己时,便利用衣着服饰、化妆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种好的印象来吸引他人注意,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自己的基本相貌、体型、性别和年龄,却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和巧妙的化妆对外表加以修饰以突显出内己的持点,掩饰自身的缺点。
贵族要加强对中下层的控制,印象整饰具有重要的意义。宴请宾客、购买奢侈品、参加户外的活动、建造乡间别墅等都是贵族炫耀权威的一种方式,也是印象整饰的途径。购买奢华的服饰是奢侈品重要内容之一。贵族在购买服饰上往往一掷千金。加上昂贵的装饰如珍珠、天鹅绒、丝绸,这些人就把“全部的家产穿在身上”。 而中下层阶级以向“向上流社会看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像贵族一样的生活,以贵族的行为、生活方式来约束自己。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既要有贵族那样的风度,也要有贵族体面的外表。因此,中下阶层也投入大量的钱到服饰之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他们挣钱的机会比过去多,花钱的机会也多,所以,他们往往被斥为富人的仿效者。“挥霍是当时的时髦。……。这是一个以时髦为荣、追求享乐的口味日益复杂以及人们用很大的努力来成功地满足这些欲望的时代。” 因此,购买华丽的时髦服饰自然是他们仿效贵族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贵族对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行为方式有明确的认定,那就是自己是上等人,在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上都要与下等人不同,以便成为民众的“表率”。 贵族的着装加上昂贵的装饰,其价格自然不菲,让一般人难以岌及。但还是会引起中、下阶层的羡慕、向往。因此,贵族在展现的同时也影响了了中下层的思想、生活观念、价值理念。
四、结论
英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十分强的社会,浓厚的等级观念和对自由的向往共同构成了英国的传统文化。服饰通过服饰的交流,价值实现,印象的操作,形成了非正式性的规范。实际上,这种规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约定”。贵族阶层利用服饰作为媒介,向其他阶层输入其生活观念、价值理念。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它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是交流的符号,还是价值的符号。英国贵族通过服饰——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的方式,输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从而影响中下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还形成了中下层向上层社会看齐的价值规范。这是当时的社会赋予服饰的时代意义。
注释:
【1】华梅着 董克勤插图:《服饰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页
【2】郑巨欣 着:《世界服饰史第》[M]宁波: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1页
【3】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4】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5】姜德福着:《社会变迁中的贵族——16-18世纪英国贵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34页
【6】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7】[美]Alison Lurie 着、李长青译:《解读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8】[美]Alison Lurie 着、李长青译:《解读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9】张乃仁 杨蔼琪:《外国服饰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12页
【10】A.l.Roese,The England of Elizabeth:The Structure of Society,p.255
【11】Asa Briggs,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Butler and Tannrt Ltd,London,p174
【12】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