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衣种类 » 周总理的睡衣主要讲了什么
扩展阅读
改良式旗袍怎么选 2025-05-17 08:32:35
棉睡衣大改小怎么改 2025-05-17 08:17:17

周总理的睡衣主要讲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6-10 18:31:22

⑴ 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故事1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故事2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好处,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样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故事3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此刻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样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十分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先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必须会说“没有”。

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之后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那里。

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比较。哎呀,周总理思考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故事4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读书?”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幅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

故事5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

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

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1)周总理的睡衣主要讲了什么扩展阅读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⑵ 周总理的睡衣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总理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来就因坚韧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只小毛驴。”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 “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⑶ 小学和中学关于周总理的课文有哪些

小学和中学关于周总理的课文有:一夜的工作》、《周总理借书》、《周总理的睡衣》、《周总理与小理发员》、《难忘的泼水节》、《温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夜的工作》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赞扬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周恩来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⑷ 《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护士捧着睡衣为什么流泪了

《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护士的眼泪是一种敬佩,尊重,感动之泪,因为作为一个国家总理,穿的睡衣都是经过多次补丁的,而且补丁又紧又密。说明了周总理节俭爱民,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本文被编入199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16课,主要内容是:

新中国成立后,邓奶奶已是花甲之年了,但她还在中南海戴着老花镜为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原来已经有好多补丁了,在邓奶奶的身边,有一位工作人员看了觉得应该给周总理换一件睡衣了,然而邓奶奶却坚持不同意换,仍旧仔细认真的为周总理补着睡衣。

(4)周总理的睡衣主要讲了什么扩展阅读:

周总理一生日理万机,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

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⑸ 《周总理的睡衣》的主要内容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根据补充:身为一国总理,贴身之物睡衣如此朴素,补了又补仍舍不得扔,体现了周总理艰苦朴素的精神。相较于现在东一个贪污、西一个受贿,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府官员已经很少了。

⑹ 有关的周总理的课文有哪些(还得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啊)

《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总理被火化前,人们送总理时的情景。
《一夜的工作〉:周总理在夜间是怎样工作的。
(可能不全,请见谅)

⑺ 周总理的睡衣课文阅读感悟

通过这篇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⑻ 用周总理的睡衣写作文用到穿针引线,思绪万千,端详,慈祥

文中写到:“邓奶奶七十多岁了……给周总理补睡衣。邓奶奶熟练的打结……”“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均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为新中国的诞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贡献呀!周总理穿什么样的睡衣穿不起?穿什么样的睡衣不应该?可他偏穿补了又补的破睡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了又想,觉得周总理是想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用在人民生活上吧!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呀!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生活好了,仍补破睡衣,穿破睡衣,也许是要告诉人们:“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奢侈浪费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做的。”想到这里,我羞愧万分,因为我总认为勤俭节约是以前的事,今天生活好了就可以讲吃讲穿……我想,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一直带到了今天。“像周总理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