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说生活简朴的古化名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辛尼加? 2、节俭是你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3、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 ——卢梭? 4、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 饥寒。——萨迪《蔷薇园》? 5、奢侈只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安乐而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 7、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论语卫灵公》? 8、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 9、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10、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唐贤文》? 11、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2、侈将以其力毙。——先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3、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 1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 15、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16、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先秦《易传·否》? 1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18、奢俭之节,必视世之丰约。——先秦《三国志·魏书·己凯传》? 19、囚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先秦《墨子·节用上》? 20、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先秦《左传·昭公十九年》 节俭 http://www.cndiy.cn/rzks/Print.asp?ArticleID=435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 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比如周恩来: 在他当总理的期间,有一天,他的妻子觉得他的毛巾烂了,就把它丢了。但周恩来又千方百计的找回来,因为他认为国家正在发展期间,不浪费要从小事做起 。 毛主席困难时带头不吃肉,周总理穿百衲睡衣,朱老总踏补丁布鞋,邓小平喝绿豆稀饭。说实话,光靠他们这些节俭省不下几个铜板。国家再穷,领导人穿衣吃饭的花消还是足够的。伟人节俭,是在彰显一种精神,倡导一种作风,引领一种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子把俭誉为人间三宝之一,提出“俭,故能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人大手大脚,浪费铺张,社会势必盛行奢靡之风。邓小平曾这样严厉告诫:“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他的批评直指要害,节约不能靠命令主义,搞形式主义,而要从上到下积极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3712370.html 节俭事例 http://www.lb0898.com/blogbbs/?sortBy=log_PostTime 回答者:月半青青 - 高级经理 六级 8-9 13:21
❷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的分析
《EverydayUse for your grandmama》中文译名《外婆的日用家当》。《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主要塑造3名典型的黑人女性:母亲、迪伊和麦吉。三人在文中的发展选择反映出母女三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态度并导致各自不同的命运。
母亲是黑人大众,尤其是黑人妇女的典型形象,是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迪伊象征着黑人民族文化运动中的激进者和盲目追随者;麦姬是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同时是美国黑人伤痛文化的象征。
《EverydayUse for your grandmama》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思想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黑人纷纷起来反对别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他们主张在保持黑人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2)百衲睡衣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历史语境。全文共分六章。前两章分别介绍了作家作品、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通过小说中的三位黑人女性,分析了她们折射的历史语境。通过聚焦于《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三位黑人女性的历史文化身份,我们得知小说中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母亲,同时也是独立自主黑人妇女代表。
民族文化艺术的寻根者大女儿迪伊,她也是民族斗争的代表;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小女儿麦姬,同时也是伤痛历史文化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❸ 谁知道有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例子,谢谢啦
周恩来:在他当总理的期间,有一天,他的妻子觉得他的毛巾烂了,就把它丢了.但周恩来又千方百计的找回来,因为他认为国家正在发展期间,不浪费要从小事做起 .
毛主席困难时带头不吃肉,周总理穿百衲睡衣,朱老总踏补丁布鞋,邓小平喝绿豆稀饭.说实话,光靠他们这些节俭省不下几个铜板.国家再穷,领导人穿衣吃饭的花消还是足够的.伟人节俭,是在彰显一种精神,倡导一种作风,引领一种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子把俭誉为人间三宝之一,提出“俭,故能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人大手大脚,浪费铺张,社会势必盛行奢靡之风.邓小平曾这样严厉告诫:“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费.”他的批评直指要害,节约不能靠命令主义,搞形式主义,而要从上到下积极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❹ 关于节约的名人名言和名人事例有哪些
(名人名言)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精打细算 油盐不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名人事例)
周恩来:
在他当总理的期间,有一天,他的妻子觉得他的毛巾烂了,就把它丢了。但周恩来又千方百计的找回来,因为他认为国家正在发展期间,不浪费要从小事做起 。
毛主席困难时带头不吃肉,周总理穿百衲睡衣,朱老总踏补丁布鞋,邓小平喝绿豆稀饭。说实话,光靠他们这些节俭省不下几个铜板。国家再穷,领导人穿衣吃饭的花消还是足够的。伟人节俭,是在彰显一种精神,倡导一种作风,引领一种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子把俭誉为人间三宝之一,提出“俭,故能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人大手大脚,浪费铺张,社会势必盛行奢靡之风。邓小平曾这样严厉告诫:“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他的批评直指要害,节约不能靠命令主义,搞形式主义,而要从上到下积极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