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温馨小提示:看电影,最好是不看简介,不看原着(如果是改编自小说之类的),否则,那种先入为主,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就是在这种两眼一抹黑中观看的。
首先出场的是8岁男孩布鲁诺,短裤,毛背心,配着他湖水般清澈的眼睛,非常漂亮的男孩子。
由于爸爸的工作需要,他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搬到了乡下。
他不喜欢这里。这里冷冰冰的。有许多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最让他感到好奇的,是那些穿条纹衣服的人。大人。孩子。
这里很无聊。他没有玩伴,没有朋友。还好,之后,他认识了一个铁丝网里的男孩,希尔。他们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希尔说自己爸爸不见了。于是布鲁诺决定,在离开这个地方之前,帮希尔找到他的爸爸。
他找了铁锹,挖了个坑,钻到铁丝网里去了。再也出不来了。
他死了。他死在爸爸管辖的集中营。他是被毒死的。临死前,他和希尔,这两个好朋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我一度以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布鲁诺,后来否定了这种想法。我确定是希尔。当我看到布鲁诺为了帮希尔找到父亲,决定钻到铁丝网那边去时,我大概猜到了结局。提着心,看到了结尾。在布鲁诺妈妈那凄厉的哭喊中,长长的一排排的条纹囚衣,静静呈现……
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影片,这个算不错的。和《辛特勒名单》《美丽人生》一样,或者更胜一筹。
揪心的电影。叙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喜欢这种克制的叙述方式。
⑵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真实事件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不是真实事件。是根据同名小说改拍的电影,不是真实事件。影片叙述二战期间,8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的孩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面的1个犹太男孩儿交结了友谊,进而发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背景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德国纳粹党的残忍暴行。
本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用类似于着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等影片,用深沉压抑的手法去表现、描绘一个电影,而是通过两个孩子的故事来看待当时的德国社会。用孩子的单纯与军官的暴戾更加的讽刺了当时德国纳粹党的残暴不堪。
主人公布鲁诺是一个喜欢探险的孩子,他天真、善良,能够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管是年迈的帕维尔还是和他同龄的什穆尔,在孩子的眼中,是非常纯粹的,有人陪自己玩,有好玩的就会很开心。
⑶ 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给了我们什么人生感悟
关于犹太人,关于纳粹,关于反战,换成8岁小男孩的视角,透着蓝眼睛的心碎…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家庭在社会之下的变形,妈妈对孩子温柔的爱,友情的纯澈,孩子内心的美好和纯净…都随着一把火化为黑烟。孩子们不知道穿上那件“睡衣”的人,都变成了什么,直到最后一刻,握着手的两个孩子,就像战争中的双方,走向了玉石俱焚。痛苦是为了铭刻平凡。
三:战争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记得当时布鲁诺问施穆尔“集中营里的睡衣好拿吗”施穆尔告诉他上千套这样的衣服没人拿,与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布鲁诺他们脱下来的睡衣有的挂着,有的扔在地上,形成相呼应。原来这就是他心心念念的条纹睡衣。
战争是为了缅怀和平,仇恨是为了纪念爱只有回头看历史,河流上的波光才更加刺眼。大概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我们看。在战争面前,似乎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才能够对抗战争。
⑷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评如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历史惨剧的同时更透露出人性的光辉,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姐弟间亲情的爱,是小朋友间纯真的友谊,是彼此间的关怀与温暖。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电影的结局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毒气房外的长镜头以及慢慢变成黑白的场景已然昭示了结局。
电影整体给人的情感由轻松变为沉重,绝望像乌云笼罩着,却等不到一阵吹散它的风,以及一束阳光的普照。
剧情简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08年11月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Jack Scanlon饰)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⑸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剧情简介
链接:
1940年代的柏林,八岁的小男孩布鲁诺和同学在外面玩耍后回到家里,发现家里正忙得不可开交。原来身为纳粹军官的父亲被升职将要调遣,母亲正在准备一次聚会。只不过布鲁诺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父亲的新职务是在柏林外的一个偏远郊区,全家都要搬过去,这样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家和伙伴们。
⑹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时代之痛(深度解析)
(全篇无剧情概括)
这不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而是一部撕心裂肺的电影。
一、暴力的体质终将使施暴者成为受害者。
士兵对犹太仆人的恐怖态度,拳打脚踢,将德国士兵的暴行展露无遗,人性之恶,让人感觉瑟瑟发抖。
营地非人的生活被拍成有娱乐和欢笑的“合理”劳动基地给军官们看,但又有谁不知道,营地是地狱,是犹太人的死亡基地?这大概只是一种麻痹良心的手段,军官们观影后的笑容是否又体现着他们对犹太人死亡的嘲笑与不屑?
最后Bruno的死也暗示着暴力的反噬。
二、错误的历史教育。
在所谓的历史学习下,Bruno的姐姐坚信犹太人是蛆虫,是“恶魔”,妈妈问父亲,学习这些东西是否会对孩子不好,而他们的父亲却说,这是孩子们都在学的东西。在这样的教育下,种族歧视将逐步扎根生长,摧毁少年,培养出真正的恶魔。
三、关于Shmuel。
Shmuel是一名年幼的受害者,他被关在集中营,失去了家人,失去了美好的童年。
一开始,见到Bruno时,shmuel是又讶异又胆怯的,但Bruno给他食物,和他一起玩,他便把他当作好朋友。
最出乎我的意料的情节是Bruno撒谎时,Shmuel居然勇敢地告诉军官Bruno是他的朋友,我才发现,Shmuel,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低下,衣衫破烂而自惭形秽,在他眼中,他与Bruno是平等的,他们是朋友,Bruno是值得信赖的,即使Bruno撒了谎,他也选择原谅Bruno。
Shmuel不懂自己为什么会被关到集中营——仅仅因为他是犹太人,他不懂爷爷奶奶为什么会突然“病死”,但是他懂得爱与原谅,他的人格比任何一个二战中的施暴者都要健全。
四、关于Bruno。
Bruno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探险家,我想,他是一名合格并且出色的探险家,他具有勇气与才智,但是可惜现实的机制复杂多变。人心、人性是难以参透的。
他生活在一个佯装和平的环境,甚至以为集中营的囚犯是“穿睡衣的人”。我很喜欢Bruno,其实他并不是特别“厉害”的小孩,但是他具有小孩的好奇心,判断力,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是善良的。
我在想,如果Bruno和姐姐一样,跟着老师学历史,做个乖孩子,又或者他听了妈妈的话,没有走出后院的门,他也许不会遇见Shmuel,他不会挖地洞,他会平安快乐地长大,甚至以后也会当一名军官,为祖国做贡献,但反而这样让我更难受,这样的他才是悲剧。很庆幸,他不是悲剧的推动者,而是悲剧的见证者。
五、施暴者的自我麻痹,自我毁灭。
Bruno的父亲不告诉Bruno实情,母亲发现真相后,军官父亲辩解,军官和士兵们是否真的不知道这些行为的残暴、毫无人性,以“报效祖国”来欺骗自己,以所谓的荣誉来麻痹良知,这是在自我毁灭。
影片用孩子的视角,让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到了整个故事——不以种族歧视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那为什么孩子能做到的事,大人却做不到呢?
我们看到个体——Bruno和Shmuel的悲剧,才真正地感知到时代之痛,然而我们所感知到的却不及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影片的结尾,紧锁的铁门,空荡的房间,许多件条纹睡衣挂在架子上,那个房间,那扇铁门背后,死去过多少人呢?门外的人只看见浑浊的烟,日复一日地升起,一边吐着唾沫,一边咒骂,却不知悲歌早已响彻天地,奏出了整个时代。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它告诫我们脱下种族歧视的有色眼镜,像Bruno和Shmuel一样去平等看待别人。它更给了我们一声警钟——战争会带来个体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乃至时代的悲剧,真切地希望世界和平!
(上述为个人见解,轻喷,欢迎交流)
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解析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深度解析如下:
这部影片是一部另类的二战题材电影,描述纳粹暴行的影片早已屡见不鲜,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美丽人生》等。每一部都是经典之作,耐人寻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片中的主角都是站在受害者犹太人的角度讲述故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则不一样,它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二战的残酷、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以及集中营的种种,虽然没有一个屠杀镜头,但给予观众的血腥感却丝毫不减,甚至更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电影中,通过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将不同于成人的观感带给观众,更能够突出本升和片的主体,即对人吵仔盯类残酷而荒谬的战争的强烈谴责,以及隐藏在孩童天真之下的对于人性的探究。
无论是布鲁诺所看到的“嘿,希特勒”的问候方式,还是家中永远不能踏足的后花园,或者是希姆尔的那些永远不能够走出那道铁丝网的“农场里的玩伴”,布鲁诺将这些问题轻轻抖下,然而这之后却是了解那段历史的成年人无尽的深思。
剧情简介
本片讲述了8岁的日耳曼男孩布鲁诺跟随父母迁居到了一个“大农场”附近,他的生活突然变的非常孤独,布鲁诺试图寻找朋友,结识了在厨房打扫的同龄男孩什穆艾尔,二人很快戚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布鲁诺注意到,什穆艾尔总是穿着一件蓝白相间的条纹睡衣,但天真的布鲁诺并不知道这里就是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而自己的军官父亲则是纳粹的刽子手。
在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为了帮助什穆艾尔,履行自己作为朋友的责任翻越栏杆进入了集中营,而等待他的却是拥挤的毒气室。
⑻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影片结尾处,一个单纯的德国小男孩,仅仅想和好朋友(一个原先穿条纹衣服的犹太男孩)在一起玩并帮助他找他的父亲,自己换上了条纹睡衣,结果被纳粹士兵误杀,母亲抱着衣服痛哭,父亲眼神绝望,姐姐心疼地看着母亲的镜头,算是个让观众在看片子时情感得以爆发的安排了。
他的父亲是纳粹党的军官。升职后去管理一个叫“劳动营”的地方。父亲骗孩子和妻子,隐瞒了自己做的残忍事不,而是说自己做的是伟大的,保卫国家,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事。
布鲁诺(本品里的可怜小男孩)他其实代表了揭露纳粹人黑暗阴险的一面,揭露真正的历史的人(片中有一句话,是历史老师对他说的,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个善良的犹太人,那你就是最伟大的探险家,最后,小男孩成为了那个最伟大的,但是,代价就是牺牲自己)。
母亲Elsa有着善良的心和对犹太人的同情心,会在犹太佬帮助布鲁诺包扎伤口后说一声谢谢;当得知那难闻的气温竟是犹太人被焚烧的气温,她崩溃了,没有想到自己的丈夫竟是如此残忍之人,自此她变得浑噩,神经质,开始与丈夫作对。应该是宗教信仰者。
姐姐Gretel本是善良单纯的女孩,到了乡下接触到的人以及父亲安排的历史老师传授历史知识后,变得具有斗争性。
犹太佬Pavel本是一个学医的学生,后来被纳粹抓捕成为一个削马铃薯的无为之人,最后因为倒酒不小心撞到了中尉的酒杯,被中尉拖出去打死了。
片里还有一个中尉Kotler,他看起来很严肃,对待穿着条纹睡衣的人说话很凶,很厉害,几乎是用呵斥的语气,最后由于隐瞒了自己父亲的事情,被派到前线打仗,生死不知。
片中,布鲁诺多次怀疑老师和父亲说过的关于犹太人的话,却在父亲和军官看他们自己制作的影片时,消除了对父亲的怀疑,甚至他开始觉得那个“劳动营”里是美好的,所以,他让小伙伴帮助自己偷了一身条纹衫,和小伙伴混进去,却不曾想,这个第一次亲眼看见的“劳动营”竟也是他最后一次见。他发现了善良的犹太人和纳粹党虚假的一面以及虚假的历史,代价就是牺牲自己。
看完后,觉得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真幸福,同时很同情当时的犹太人,被迫害残杀。
⑼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和孩子的电影,虽然影片没有任何战争的场景,也没有任何集中营中的惨烈,甚至对于集中营的场景也只有几个很短的镜头一扫而过。 但是,通过孩子的眼睛和嘴巴以及好奇心,通过那个妈妈对那个军官爸爸的彻底失望--称之为恶魔,通过那个上尉的对犹太人的言行,我们都知道那里面是怎么回事。
只是那个小孩子不知道。
在大人的谎言加保护下,他就像一棵温室里的小草,他不清楚那些犹太人为什么都穿着条纹睡衣,他不清楚那个犹太小朋友为什么眼角淤血肿起,他也不清楚那个削薯仔的人为什么再也不会出现,他也不清楚为什么父亲的电影里有而现实中的农场里没有咖啡吧,甚至在最后他都以为他们是去避雨而已,--只是他们进的不是避雨棚,而是纳粹的毒气室。我真想他就这样一直不清楚,最好到最后都不清楚他为什么去了另一个世界,至少这样,他不会仇恨这个世界,这个不平等的世界,这个会人吃人的世界。还好,他的路上不会孤单,这句话,我是说布鲁诺,还是说沙姆呢?
影片介绍: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主人公是一个德国的小男孩布鲁诺,1943年时他只有8岁,他眼中的世界依然是那样的简单和有趣。1943年夏天,由于他军官父亲的工作变动,布鲁诺全家从柏林迁往波兰的纳粹集中营。这里是犹太人的地狱,是法西斯发泄兽欲最肮脏的场所,但对于8岁的布鲁诺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布鲁诺平日的唯一消遣就是就是从卧室窗口望向对面的院子,这个院子被高高的铁丝网所围困,总有一群穿着条纹衣服的人在里面走来走去。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让一个没有十岁大的孩子留在家里简直就是酷刑。 终于有一天布鲁诺将父母的叮嘱扔到了九霄云外,他溜出房子沿着铁丝网开始自己发掘新世界的行动,很快他宿命中的朋友便出现了。他是另外一个小男孩,名叫什穆埃尔。虽然这个朋友的名字有点奇怪,虽然他们中间有一道铁丝网,但这不能妨碍两个男孩高兴地游戏。,他们互相述说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对于布鲁诺来说,故事听的越多对于铁丝网那边的生活他就越好奇,最终他决定要去那边的世界看一看。
⑽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细思极恐的细节如下:
在奶奶的葬礼上并没有念那些歌功颂德的悼词,反而是在歌颂希特勒甚至于最后献花都是写上给希特勒。此时妻子对丈夫说你知道这不是她想要的。妻子想动手拿走那束花却被丈夫阻拦,无一不在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希特勒的不满以及身为纳粹党的丈夫的鄙夷。
剧情简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08年11月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Jack Scanlon饰)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