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菱形代表什么寓意
菱形代表活泼、变化,菱形具有不稳定性。
寓意一:钻石代表永恒和唯一,菱形类似指南针,整体意思可以引申为我永远以你为方向
寓意二:菱形钻石吊坠款式寓意活泼、变化。
寓意三:菱形钻石吊坠款式寓意你是一个意志力很强、干练、早熟,但不怎么快乐的人,不管年纪多 大,总是给人一种老成的感觉。
(1)菱格图案的睡衣代表着什么扩展阅读: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2条,即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
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㈡ 论中国古代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流的特征
中国位于东亚,巍峨的崇山峻岭和延绵的戈壁沙漠把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西部地区隔离开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这些交流不仅见诸文献,而且还反映在考古学上。经过考古工作者长期的艰辛工作,中国境内发现了不少西方制造或与西方有关的文物古迹,它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先秦至公元3世纪左右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内容作一概述。[1]
一、 纺织品
20世纪前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我国新疆楼兰发现了一块彩色缂毛残片,时代为东汉晚期。在这块羊毛织成的纺织品上,残存着“十足希腊罗马式图案的赫密士(Hermes)头部”(插图1)。[2]赫密士(又译作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掌管贸易、旅行、竞技等(插图2)。赫密士还是众神的信使,为神祗们传递信息。他的标志是手持双蛇杖(caceus)。在有些现代世界的一些国家中,这种双蛇杖依然作为医生或医学的一种象征,如美国军医部队(U.S. Army Medical Corps)就以此为标志。在斯坦因所发现的这块羊毛织品残片上,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双蛇杖图案。这块彩色缂毛织物,应当是从地中海地区输入的。
新中国建立后,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毛织品。有学者在对这些毛织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其中的普通毛织品是当地土产的,而高档毛织品则来自葱岭以西地区。这些外来的高档毛织品都是在丝绸之路所经的遗址中发现的,它们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栽绒织物,其组织结构如地毯。此类毛织物如果按照栽绒织扣方法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作三式:结吉奥狄斯(Ghiordes)扣,结生纳(Senna)扣,结半环形扣。吉奥狄斯扣起源于现在土耳其的西部,生纳扣起源于伊朗的西北部,半环形结扣的发源地则不清楚。第二类是毲织物,其织造工艺为局部挖织花纹。这种毲织工艺的发祥地是小亚细亚,波斯语称其为gilim,汉代中文文献所说的毛织物“罽”很可能与此波斯语有关。研究表明,新疆出土的外来毛织品并非来自一个产地,而是产自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周围的不同地区。例如从这些毛织品的题材及风格上来看,有的是两河流域风格的狮形图案,有的则是希腊风格的马人图案。再如,第一类栽绒织物结扣方式的多样性,也说明了这些毛织物的多种来源。[3]
在这些外来毛织品中,不乏珍品。最着名的有1984年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1号墓中出土的一件彩色毛织壁挂,时代为公元1-2世纪(相当于东汉时期)。[4]这件壁挂出土时已被剪成四块,缝制成一条裤子。左裤腿上是一个倒置了的武士像,右裤腿上有人首马身图案。复原后应为一块大型壁挂,右裤腿原是壁挂的上部分,左裤腿则为下部分(插图3,插图4)。壁挂上部分的人首马身图案,实际上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Centaurs,插图5)。整幅图案洋溢着希腊艺术的风格:“高耸的鼻梁几乎与额头垂直,飘动在肩头的兽(狮?)皮隐喻着勇敢,手中的号角象征着对自己荣誉的宣扬,马的四蹄也与中国传统摆法不同;马人四周的菱格图案,却带着西域韵味。”[5]壁挂下部的武士右手握矛,立体感很强。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个武士像所包含的意义,但它显然具有希腊文化的特征,特别是与前面提到的斯坦因从楼兰所获彩色缂毛残片上的赫密士头像相似。山普拉古墓出土的这块彩色壁挂,由20多种颜色的细毛线织成,是一块采用局部挖织法织成的缀织物。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清理发掘了一个汉晋时代的大型墓地,获得文物约400件。营盘遗址在汉代属于墨山国(又称“山国”或“山王国”),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出土的文物,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又有产于中亚、西亚的装饰品,有的甚至还来自地中海地区,充分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营盘墓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5号墓,时代为东汉中晚期。[6]此墓的木棺外盖着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残长312厘米、宽178厘米。毛毯的主体是一头伏卧的雄狮,狮头侧视,神态和善,富于动感。整个毛毯充满西方艺术风味。
棺内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性,脸上覆盖着麻质人面形面具(插图6)。死者身上穿着一件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插图7,插图8)。这件罽袍基本完好,色泽鲜丽,图案精美,堪称稀世珍品。罽面上每一区由六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之间则是长满果实的石榴树。第一、二、四、五组为人物,都是裸体的男子,高鼻大眼,头发卷曲,是典型的欧罗巴人。他们两人一对,或持盾挥矛(剑),或单手刺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肌肉被夸张地隆起,更使画面充满力量与生气。第三组是牛,第六组为羊。这两组动物造型生动,姿态活泼。整个图案把希腊艺术与中亚、西亚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罽袍应当是西方所产的。身穿此袍的墓主,原有学者认为是墨山国贵族。[7]但墓地的发掘者认为:“M15不见墓地流行的木器、羊骨等为组合形式的随葬品。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是独一无二的。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棺外覆盖具有异域特色的狮纹毯。15号墓十分独特的资料,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特殊的身份。联系营盘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以及汉晋时期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8]
在新疆,除了出土一些西来的毛织品外,还发现了外来的棉织品。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古尼雅遗址中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2世纪)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两块蓝白印花棉布的残片,这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棉布(插图9)。[9]其中有一块棉布中心部分已经缺失,只能见到半只赤裸的脚,一段狮尾。所幸的是,在它的左下角有一个大约32厘米见方的方框,框内画有一个半身女神像。女神胸怀袒露,侧身斜视,神情安详恬静,身后有圆形光环。她的颈上及臂上都有装饰品,手中持有一个角状长筒容器,容器内盛满了果实。这个女神最初曾被当作是佛教中的菩萨像,这块棉布也曾被看成是从印度输入的。[10]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此图系希腊风格,图中的角状容器并非佛教的法器,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丰饶之角;[11]图中的女神不是佛教中的菩萨,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丰收女神堤喀(Tyche);也有的认为她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该亚(Gaea)与谷物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的混合体。另有学者提出这幅图案的主题本应是中亚与西亚风格的狮子,只是已经残缺了;图中的女神应是波斯女神。最近有学者通过与贵霜王朝金币上的图案进行对比,认为棉布上的女神应是中亚的丰收女神阿尔多克洒(Ardochsho),这样,我国的棉织品最早应是东汉时期从贵霜传入的。[12]
二、 金银器等
建国后在我国还发现了一些西方所制的金银器皿。1978年至1980年,山东省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淄博市郊的西汉齐王墓进行了发掘,在一号随葬坑中出土了一个保存较好的列瓣纹银盒(插图10)。[13]此盒高11厘米,口径11.4厘米。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了南越王之墓。[14]墓中发现了三支非洲象牙,其中最大的一支为126厘米长。在一个漆盒里残存着26克的红海乳香,呈树脂状。这些来自异域的文物,充分说明了广州通过海上航线与印度洋地区的贸易联系。墓中还发现了一只列瓣纹银盒,出土时里面还藏有药丸。南越王墓中的这个银盒高10.3厘米,口径13厘米,形状与山东齐王墓出土的银盒极其相似(插图11)。
上述西汉齐王墓与越王墓中出土的两件银器,都是用锤揲技法在表面打压出相互交错的列瓣纹,这与中国当时用陶范或蜡模铸造纹饰的工艺传统完全不同,显然是外来器皿。但对于这种器皿的原产地,尚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这种器皿通称为Phialae,其技术源流可以上溯到两河流域的古亚述,盛行于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并在安息统治时期继续发展。由于我国出土的两件汉代银盒与安息的同类银器几乎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应当是通过海路从中亚的安息输入的。[15]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银盒应是罗马人的器物,山东齐王墓和广州越王墓中的这两个银盒可能来自罗马,经海路传入。[16]
据研究,山东齐王墓的下葬时代约为公元前179年,广州越王墓的下葬时代约为公元前122年。不管这两座坟墓中发现的银盒其原产地是中亚的安息还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它们都有力地证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就已经存在了。有意思的是,这两件来自域外的银盒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又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以及审美标准对它们进行了改装,在银盒下面加上铜圈足,使之成为中国人所熟悉器皿——豆。这种“土洋结合”的豆,正体现了古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1988年,在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一个农舍的房基下发现了一只鎏金银盘(插图12)。此盘高4.4厘米,直径31厘米,重3180克。[17]盘中的图案可以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是相互勾联的葡萄卷草纹。每颗葡萄中心都有一个小凹点。葡萄的花下叶底还若隐若现地刻划着29个姿态各异的昆虫飞鸟,如鹦鹉、蚱蜢、蜥蝎、蜗牛、蜜蜂等。第二层被分成了12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左侧为一个动物,右侧为一个神头像。最里面的一层直径为9.5厘米,上体为一个青年男神,头发卷曲,上身裸露,肩扛“权杖”,倚坐在一头威武的动物上。
这只充满西方情调的银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这个银盘的最初研究者初师宾认为银盘第二层的12个神像应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十二神”: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耳忒弥斯、天帝宙斯、处女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天后赫拉、火神赫淮斯托斯、谷神得墨忒耳、战神阿瑞斯、美神阿芙洛狄忒、使者神赫尔墨斯、春神帕尔赛芙涅。初师宾的这个考证,已为其它学者所接受。对于盘子正中的那个男神,初师宾认为此神“可能是阿波罗,也可能是酒神巴卡斯或希腊神话中别的人物”。初师宾还推测,此盘的“时代约在4~5世纪,最晚不过6世纪前半期;其产地大约不会超出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银盘正中的男神应当是罗马神祗巴卡斯(Bacchus),此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至于这个银盘的产地,有人认为是公元2~3世纪罗马东方行省北非或西亚,也有人认为是公元3~4世纪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产。1997年,我国学者林梅村释读出这只银盘上的一行大夏文铭文,其意为“价值490斯塔特”或“价值490金币”。这样,林梅村认为这个银盘应当是大夏银器。他写道,甘肃靖远发现的这个充满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银器表明“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希腊文化仍为大夏文化主体”。[18]
这里,附带介绍一下有外国铭文的铜饼与铅饼。
早在解放前,就发现了几件这类铜饼,其形状为一面凸起,上面有像龙一样的纹样;另一面凹下,周围铭有外国字。可惜这些铜饼的出土地点情况不清,无法判定其时代,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是后人仿制的伪品。[19]建国后,又有一些被发现。1965年,西安西北汉代长安城内出土了一只陶罐,内有带铭文的铅饼共13枚。[20]1973年,陕西省扶风县姜塬又出土了两枚这样的铅饼,“结合这个遗址中出土的其他文物来看,其上限不会早于西汉晚期,下限不会晚于东汉晚期。”[21]1976年,甘肃省灵台县发现了274枚同类铅饼,总重量达31806克(插图13)。[22]
对于铜饼与铅饼的来历,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20世纪中期,德国的密兴黑尔芬(O. Maenchen-Helfen)提出,在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铸印在西亚古钱上的文字是希腊文,但这些希腊文在仿抄过程中,由于仿抄者不懂希腊文而失真走样。他还进一步认为,中国发现的这些铜饼是中国匠人铸造的,上面的铭文是中国人所仿抄的失真的希腊文。但夏鼐认为,这些铜饼不可能是在中国铸造的,而应来自西域。因为汉魏时代的中国“没有仿抄外国铭文的先例,并且也想不出他们当时为着什么要这样仿抄”;铜饼上的图案与汉代的纹饰不同;“汉代没有铸造过这种样式的铜币,并且当时也不会铸造完全是外国字铭文的货币”。[23]近来,我国学者林梅村认为,这些铜饼和铅饼上的铭文应当是用草体希腊文拼写的中古伊朗语。公元1世纪前期,贵霜王朝建立,公元2世纪中叶以后,贵霜内乱不已,境内的大月氏人大量地流亡东方,进入东汉避难。我国出土的这些铭有草体希腊文的铜饼与铅饼,很可能就是流寓到中国的贵霜大月氏人在三辅(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中部地区)及其西邻地区频繁活动留下的遗物。[24]
三、 玻璃器
早在公元前5千年代,两河流域就已开始把玻璃用作釉面涂料。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北部出现了由玻璃器制成的器皿。玻璃制作技术很快传到了埃及等地。[25]古代埃及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玻璃以钠钙玻璃为主,直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含氧化钡的玻璃。在中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能够制造玻璃。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玻璃以铅玻璃为主。在战国至汉代的中国自制玻璃中,铅、钡的含量都较高,这在西方是没有的。
就目前的材料而言,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属于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5世纪前期)。中国早期玻璃器主要有: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中的料珠,[26]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块,[27]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所嵌的玻璃块,[28]云南李家山22号墓出土的六棱柱形琉璃珠,[29]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发现的料珠[30],山东临淄郎家庄出土的料珠,[31]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的料珠,[32]山西长冶分水岭270号墓出土的料珠与琉璃管,[33]等等。
在这些早期玻璃器中,有许多俗称为“蜻蜓眼”的镶嵌玻璃珠,其直径一般在1—2厘米左右。这种镶嵌玻璃珠在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湖北曾侯乙墓、河南淮阳平粮台等地都有发现(插图14)。这种小巧精美的玻璃珠,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工艺,把几种不同色彩的玻璃嵌在一颗单色玻璃珠上制成的。在已出土的镶嵌玻璃珠中,有一些无疑是从西方输入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1、镶嵌玻璃珠最早出现于西方,早在公元前1千年代初,地中海地区就已经能够制造这种玻璃珠,而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则要晚几百年。2、在西方,从单色玻璃到彩色玻璃再到镶嵌玻璃珠,经过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历程,其发展序列基本上是完整清楚的。但在中国,则不存在着这样一个发展序列。中国的镶嵌玻璃珠与单色玻璃是同时出现的,显得非常突然,因此其来源应当在西方。3、中国的镶嵌玻璃珠不仅在工艺与外形上与西方的相似,而且,有的在化学成份上也与西方的相同。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中的镶嵌玻璃珠属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含铅钡,[34]而铅钡玻璃正是中国早期自制玻璃的基本特征。4、这些早期镶嵌玻璃珠都出现在贵族大墓中,说明它非常罕见,只有少数大贵族才能得到。有学者还进一步认为,中国本土的玻璃制造业,也是在外来镶嵌玻璃珠的影响下产生的:“镶嵌玻璃珠传到中原地区后,受到上层贵族的喜爱,这种社会需求促进了匠人利用当地的原料进行仿制。最迟在战国中期就成功地用氧化铅或氧化钡代替自然纯碱制造出铅钡玻璃,并将早期单纯同心圆纹饰发展为与其它几何纹饰相结合,创造出世界上最漂亮的镶嵌玻璃珠。由于中国还未发现过早于春秋末战国初的玻璃制品,所以可以说,随着镶嵌玻璃珠的传入和仿制,中国诞生了玻璃制造业。”[35]
还有学者认为,除了镶嵌玻璃珠外,春秋战国时期的还有一些玻璃器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例如分析表明,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上的玻璃块是硅酸钙玻璃,湖北江陵所出越王勾践剑上的玻璃是钾钙玻璃,都不属于中国自制的铅钡玻璃系统,“很可能是从国外输入的。”[36]再如,云南李家山出土的六棱柱形琉璃珠“在云南其它地区尚未发现,也不见于我国内地”,因此有可能是从埃及或西亚经印度输入的。[37]
古代中国的玻璃制造业自战国时代开始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流入中国的西方玻璃器也在逐渐增多。关于流入中国的西方玻璃器,早在20世纪前期就有所发现。斯坦因认为他在和阗找到的一颗彩色镶嵌玻璃珠是典型的西方产品,它在罗马帝国中很常见。[38]此外,据说在河南的一座汉墓中也曾发现过一只产自埃及亚历山大的玻璃瓶,上面的图案为雅典娜的头像。[39]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来自域外的玻璃器,有学者对此还进行了全面认真的研究。[40]西汉时期,比较着名的外来玻璃器有广州横枝岗2061号汉墓出土的三只玻璃碗。[41]这三只玻璃碗出土时已经破碎,复原后基本相同,都为广口圆腹的平底碗,深蓝半透明,口径10.6厘米,底径4厘米,模制成型(插图15)。其中一只碗经定性分析后表明是钠钙玻璃。这三只碗的制作方式类似于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南岸所制的罗马玻璃。横枝岗2061号墓属西汉中期(公元前1世纪),墓中所出的这三只玻璃碗可能是目前所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皿。
在东汉时期的外来玻璃器中,主要有1980年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汉墓出土的玻璃残片(插图16)。[42]据推测,此墓的年代为公元67年。墓中发现了三块玻璃残块,是紫黑色与乳白色相间的透明体,复原后应为外壁饰有辐射形凸棱的钵。此种器形常见于地中海地区,而在国内极为少见。这件玻璃器是用搅胎装饰技法制成的,即先把熔化了的紫红色玻璃液和白色玻璃液混合在一起,然后进行搅拌,最后灌模成型。这种制作技法流行于地中海地区,我国所出古代玻璃器皿中采用此种技法的仅此一件。经过化学分析,这件玻璃器不含铅,不属于中国自制的铅玻璃系统,而是属于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其化学成份与罗马玻璃相符。由于上述这些原因,这件玻璃器被普遍认为是罗马玻璃,通过海上路线传入我国。
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工匠发明了玻璃吹制技术,制造出了美丽的球形玻璃器皿。[43]西方用吹制法制成的玻璃器也传入了中国。1987年,在洛阳东郊的一座公元2世纪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只相当完整的长颈玻璃瓶。此瓶呈黄绿色,半透明,器表通体缠绕着白色条饰,其口径为4厘米,腹径7.5厘米,高13.6厘米。这只玻璃瓶造型优美,是典型的罗马搅胎吹制玻璃器。1992年,这只玻璃瓶与其它一些珍贵文物一起曾被送到日本展出。[44]
在我国出土的汉代玻璃器中,还有一部分是钾玻璃,它既不同于西方的钠钙玻璃,也不同于中国特有的铅玻璃。在这些钾玻璃中,有一部分可能是从印度等地输入的。因为一方面,这些钾玻璃与印度等地发现的玻璃在成份上相似,另一方面,我国出土的钾玻璃基本上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南方沿海地区,具有与印度等地进行海上往来的条件。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钾玻璃可能是中国自制或在外来影响下自己生产的。[45]
四、小件饰物
在我国,还发现了一些与西方有关的小件饰物及工艺品。
在西方,有一种非常精美的多面体金珠。其制作工艺被称为焊珠工艺(granulation),即先用一种粘合性焊剂把金粒固定在器表上,然后加热焊接。此种工艺最初出现在公元前4千年代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一王朝时期,后流行于埃及、希腊、波斯等地,亚历山大东侵后传入印度。用焊珠工艺制作多面体金珠,则可能发源于迈锡尼时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年)的希腊。由于西方发现的金珠都是十二面体的,所以被称为“十二面金珠(dodecahedron)”。这类多面体金珠在我国也有发现。不过,我国不仅发现过12面的金珠,还出土过14面的,所以国内有人将此定名为“多面金珠”。我国出土多面金珠的地点主要有:
1959年,在湖南长江五里牌9号东汉墓中发现了11件“球形饰”(插图17)。发掘简报说“其中有四件是以十二个小金丝环相粘而成。环与环之间的空隙处,又粘有三颗小圆珠,以使其更加美观。又五件,先制成一小金球,再饰金丝纹,缀以珠饰;另一件,其制作虽与前者相同,但粘制更为精美,不管怎样看,珠饰与珠饰之间,纵横成行,井然有序。还有一件,为镂空多角形,极工整。”[46]
1980年,在江苏邗江县甘泉镇的东汉墓葬中发现了一件“空心金球”(插图18)。原报告称:此物“用两个较大的和十二个较小的金圈拼焊成24个角的空心球。然后在金圈相接的24个空当处,再各用四粒细如菜籽的小金珠堆焊出24个尖角。直径1.3厘米,重2.7克”。[47]
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32枚小件金花泡饰,上面焊有极小的金粟粒(插图19)。这些金花泡饰也是用焊珠工艺制作的,应是西方的工艺品。
由于这种十二面体的金珠在巴基斯坦、印度东部沿岸、越南南部的奥高遗址都有发现,而且在我国也多发现于长江以南地区,所以研究者认为这种金珠及其制造方法可能是从海路输入我国的。[48]但也有人指出,在我国发现的多面金珠中,“不排除有些是对西方原型作了改进的本土制品”。[49]
20世纪前期,斯坦因在我国新疆和阗发现了几颗石珠,上面有白色的花纹,斯坦因以为是填上去的。[50]后来,夏鼐指出,制作这种石珠的原料乃是肉红石髓(Carnelian),上面的花纹是经过一种特殊的化学腐蚀、加热处理后形成的,这种石珠应当称为“蚀花肉红石髓珠”。[51]解放后,我国许多地方出土过这种蚀花肉红石髓珠(插图20)。在云南共发现了两颗,一颗出自晋宁石寨山13号汉墓,另一颗出自江川县李家山春秋晚期的24号墓。[52]这种石珠在新疆也有发现,如1980年在新疆的楼兰古城中找到的一串料珠中,有三颗都饰有水波纹的蚀花。[53]蚀花肉红石髓珠在广州西汉后期墓葬中至少发现了两颗(插图21)。[54]此外,在四川发现过四粒“很像早期蚀花石珠”的“琉璃珠”,其中两粒“蚀花琉璃珠”是在重庆市区的西汉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另两粒出自四川巴县冬笋坝的战国船棺中。[55]
据研究,蚀花肉红石髓珠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千年代后期印度的哈拉帕文化中,后传播到西亚等地(插图22)。早期的花纹以圆圈纹为主要特征,我国云南李家山发现的即属此类。中期以十字纹或平行直线纹为特征,我国发现的大多为此种纹样。许多研究者认为,我国出土的这些蚀花肉红石髓珠,很可能是从西方输入的。[56]其主要根据是:蚀花肉红石髓珠最早出现在国外,并且是印度与西亚的主要产品;国内发现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在器形、纹饰上都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似,而与国内的珠饰不同;在国内发现的成千上万颗珠宝中,蚀花肉红石髓珠所占的比例极少,说明国内大概不会生产这种珠子,否则不会如此稀少;这类石珠通常只见于级别较高的贵族墓中,说明它是非常珍稀的泊来品,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得起的。
1969年,在江苏徐州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发现了一只兽形鎏金铜砚盒(插图23)。在这件反映汉代工艺最高水平的稀见工艺品上,除了镶嵌着红珊瑚、蓝宝石外,还镶嵌着青金石。[57]在亚洲,青金石主要产于阿富汗,[58]自古以来因其美丽的色泽而被视作珍宝。徐州东汉墓所出鎏金铜砚盒上的青金石,说明至少在公元2世纪,青金石就已传入了中国。而且,由于江苏地处沿海,所以很可能是经海路传入的。
五、 艺术形象
㈢ 以C开头的服装除了CK还有什么啊
还有以下品牌:
1、奢侈品+国际大牌:Cartier(卡地亚),Celine,Chloe,Chanel(香奈儿),Calvin Klein(卡尔文.克莱恩),coach(寇驰);
2、奢侈品副牌:Calvin Klein jeans
3、运动、户外品牌:converse(匡威),Columbia(哥伦比亚);
4、Cara(卡拉,韩国女装品牌),cocoon(浙江女装品牌,杭派代表之一);
5、cabbeen (卡宾,国内较好的男装品牌)。
(3)菱格图案的睡衣代表着什么扩展阅读:
香奈儿(Chanel)是一个法国奢侈品品牌,创始人是Coco Chanel(原名是Gabrielle Bonheur Chanel ,中文名是加布里埃·可可·香奈儿),该品牌于1910年在法国巴黎创立。
该品牌产品种类繁多,有服装、珠宝饰品及其配件、化妆品、护肤品、香水等。该品牌的时装设计有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功地将“五花大绑”的女装推向简单、舒适的设计。
正品识别:
双C:在chanel服装的扣子或皮件的扣环上,可以很容易地就发现将coco chanel的双C交叠而设计出来的标志,这更是让chanel迷们为之疯狂的“精神象征”。
菱形格纹:从第一代chanel皮件越来越受到喜爱之后,其立体的菱形车格纹竟也逐渐成为chanel的标志之一,不断被运用在chanel新款的服装和皮件上。后来甚至被运用到手表的设计上,尤其是“matelassee”系列,k金与不锈钢的金属表带,甚至都塑形成立体的“菱形格纹”。
山茶花:“山茶花”已经等于是chanel王国的“国花”。不论是春夏或是秋冬,它除了被设计成各种质材的山茶花饰品之外,更经常被运用在服装的布料图案上。
㈣ 女款睡衣怎么挑中厚款的有没有好看又好穿的呀大家给点建议呗
女士睡衣主要挑面料和版型~冬天我这边南方太冷了,今年特地买的爱慕绗意棉棉这个夹棉套装,穿着还挺好的,表布为柔软肤感梭织布,里布是软软的桃皮绒,菱格的设计是那种大小不一的,比普通的有个性显瘦!
㈤ 送男朋友衣服的含义
送衣服给男朋友代表:守护你。买衣服这件事情,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暗示了。女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男人时一般是比较矜持的,但是有些女人会有一些暗示动作。
这个买衣服的事情已经不是暗示了,因为太明显了,别说只是话都很少说的朋友了,就算是关系很好的蓝颜知己,恐怕也不会无缘无故因为衣服便宜就买给你的。
如果有一个女人主动给你买衣服,那么作为男人就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喜欢人家就赶紧去追,要不然有你后悔的时候;如果不喜欢也要说明自己的态度,不要这样利用女人对你的好感,也可以借机成为很好的朋友。
㈥ pe菱形格面料好还是牛津布面料好
您好,
牛津布是一种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新型面料,又称牛津纺。特点是:色泽柔和,布身柔软,透气性好,穿着舒适,易洗速干,多用作衬衣、运动服和睡衣等。产品品种花式较多,有素色、漂白、色经白纬、色经色纬、中浅色条形花纹等;还有用涤棉纱线织制的。
四面弹面料有一定弹性的面料。它能适应人体的活动,随伸随缩,轻快舒适,而且也能保持服装的外形美,衣服的膝部、肘部等部位不至因穿着时间长而变形鼓起。其特点是:透气,耐高温(不变黄);四面有弹性;手感柔软舒适,可直接接触皮肤;有缓冲保护作用,透气透湿性好。
这两种面料都不错,看你需要做什么用途了~可以针对两者各有的特点进行选择。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㈦ 从睡衣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什么
睡衣跟每个人的关系都很亲密,一款好的睡衣能够给人优质的睡眠,性感的睡衣还会起到助性的作用。而睡衣的样式图案选择,代表了一个人潜意识里对待爱爱的态度。从睡衣甚至能够看出一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夜情”危险指数。问题:在你的衣柜里,会有哪种款式的睡衣?A、格子或直条纹图案B、几何图案C、
小碎花
图案D、素色无图案心理分析:选择A
一夜情危险度:★★喜欢格子或者直条纹的睡衣,说明你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你很容易产生一夜情的念头,但你不会用实际行动跨过一夜情的界限。因为你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害怕一夜情后,对方会无休止的缠着你,或者对你大吵大闹。所以,选择此项的朋友,发生一夜情的指数是比较低的,他们通常只会把一夜情当作自己的幻想,一笑而过。选择B
一夜情危险度:★★★★几何图案的睡衣说明你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比较老实乖巧,但事实上你发生一夜情的危险指数特别高。对待感情,你总希望对方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有一点达不到你的满意,就会很容易让你产生一夜情的念头,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选择C
一夜情危险度:★★★小碎花图案的睡衣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懂得浪漫的人。由此看出你也是发生一夜情指数比较高的一类人。如果你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满,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你心中比较理想的意中人,在他的引诱下,你会半推半就,陷入一夜情的漩涡。选择D
一夜情危险度:★素色无图案的睡衣说明你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对待爱情,同样简简单单,只要遇到自己真心爱的人,你会一头扎进去。所以,相对其他三种类型的人,你发生一夜情的指数最低。
㈧ 睡衣什么面料好
最为理想的睡衣面料应该是针织类的睡衣,因为针织类的睡衣很轻薄,感觉柔软舒服。另外,最好的原料应是全棉织物,至少也应是以棉为主的合成纤维。
事实上,如果从健康角度考虑,棉料的衣服都是最理想的,因为棉料的衣服有很强的吸湿性,能够较好地吸收皮肤上的汗液,而且透气性很强。
选用保养
夏天要选用轻、薄、软、透气性好的面料,而且悬垂性好其有吸热吸汗等功能,春秋则要求保暖性能好、轻松、舒适为主。面料图案要以淡雅、有规律的小碎花或条格图案。冬季则可选择稍浓重些的色彩及图案。睡衣要勤洗晒干,丝绸要阴干不要暴晒。夏天出汗较多,因此睡衣要经常换洗。
在清洗真丝睡衣时一定要把衣服反过来,深色的真丝睡衣应该同浅色的分开来洗;夏季汗湿的真丝睡衣应立刻洗涤或用清水浸泡,切忌用30度以上的热水洗涤。
涤请用专用真丝洗涤用品,忌用碱性洗涤剂、肥皂、洗衣粉或其它去污剂,真丝连衣裙,千万不能使用消 毒液,更不能放入洗涤产品后浸泡;洗涤时用清水漂洗几次,洗涤时用手轻轻揉搓,洗后不可用力拧绞真丝内衣,以免衣服起皱。为保持真丝睡衣色泽鲜艳、柔软,可在最后清水漂洗时加上几滴白醋。
㈨ 纠结,到底选小格子的还是大格子的啊,哪个最显瘦啊
建议选择小格子,更显瘦。
要想穿出小清新,尽量选择小格子的衬衫,小格子的衬衫比较适合东方女性,总体感觉上给人小清新、小女人的感觉。大格子的衬衫比较偏向欧美风,除非自身的风格属于欧美风,否则不建议选择大格子衬衫。当然,欧美的女性如果选择小格子衬衫,穿后的效果会显得很小家子气。
总之,选择格子衫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格子衬衫,其次是款式,不要看流行,流行的最容易烂大街,最后要看自己身材是否合适。
格子衫搭配技巧:
1、格子衬衫+长裤
在初秋选择格子衫长袖加上一条牛仔裤或者是休闲裤都是很棒的搭配,把衣服的下摆扎进裤子里会显得比较干净清爽,如果是直接放在外面也会很自然随性,并且会给人一种很是爽利的感觉。
2、格子衬衫做装饰
格子衫还有一种穿法就是围在腰上看起来就很有气质,许多跳街舞的小哥哥小姐姐都会选择这种穿搭,这样的打扮会令他们看起来很是自然随性,上装选择T恤或者宽松的衣服会令整体上看起来更加的和谐。
3、格子衫+开衫或者夹克
格子衫+开衫或者夹克这样不仅穿起来非常的保暖,而且也有了明显的层次感。如果选择了一双小白鞋展现的是运动和休闲的气息,而高跟鞋即使比较的性感也比较适合办公室穿搭,所以职业的裤装和裙装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