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赫哲族服饰的故事或趣事、谜语
朋友,我任务,望采纳!
这是一个奇特儿古老的民族,衣服非常有特色。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今穿棉布衣较普遍,但在渔猎生产时,仍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斗笠,长项大檐,可遮阳蔽雨,帽上有各种云卷和花纹,常戴帽分帽头、帽耳、帽罩三部分。帽头呈西瓜皮形,无帽疙瘩,冬季在帽内缝上皮了保温。狩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妇女早年以穿鱼兽皮为主,今穿棉布也较普遍。兽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皮靰鞡。过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条辫子,已婚姻妇女和寡妇梳两条。所纪大的戴耳环,年轻的戴耳钳,并都带镯子。 鱼皮服饰: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等。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赫哲人也穿上了毛料衣服。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B. 古代野人穿什么样子的衣服
原始部落时期,中国已经在开始养蚕织布了。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都有纺织器具出土。更早的时候就只能穿兽皮了。兽皮简单加工后制作成皮裙或衣服。
C. 原始部落的各种人带的面具,请详细回答
非洲传统工艺:黑人部族的面具木雕
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在尼日尔爾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象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着,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象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科特迪瓦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 @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从尼日尔爾尔河发源地迁徒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祗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它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科特迪瓦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裹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科特迪瓦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约鲁巴人木雕
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尔爾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尔爾利亚东南及尼日尔爾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
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彩,保存了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扠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它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着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祗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眼睛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巴卢巴人木雕
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裹,产妇在产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
D. 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
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
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拓展资料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
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
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
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到汉朝已有几千年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古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汉服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
从此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古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古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古代各个时期汉服的特征。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E. 以前玩过一个iPhone上的游戏,画面是很卡通的那种,主角穿原始人的兽皮衣,操作方式是点主角前方就
冒险博士
F. 有哪些动物的皮做的兽皮大衣是高级的,最最高级珍贵是哪种呢
紫貂、银狐和貉子皮做的兽皮大衣应该算是高级的了,不过我个人觉得海獭皮的大衣是最最高级珍贵的,吐口痰在上面,甩一下就掉,不留任何痕迹。
G. 非洲原始部落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美化自己的生活的
他们喜欢过着原始生活方式,用天然里面的原材料来装扮自己,美化自己
H. 人类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以树叶遮体,服装有着怎么样的起源呢
对于服装的起源,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普遍被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用主义学说:这个理论认为衣服可以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野兽、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伤害。在5万~10万年前,欧洲大陆的原始居民为了度过第四冰川期的寒冷气候,同时因为体毛的退化,在洞穴中生火取暖,并用兽皮遮身以便保暖。
二魔法象征说:原始信仰,认为生老病死、天灾地变和野兽的侵害,是魔鬼神灵生气时对人类的惩罚。为了避免生命财产受害,在身体的一部位配戴某些东西,如野兽的骨牙,皮肤上割青,或破坏身体的某一部位,作为避邪祷福的符物,认为如此则魔鬼神灵或可息怒而避免疾病、野兽的侵害,及天灾的发生,此即魔法象征说。现代澳洲丛林的居民全身赤裸但却用彩色的泥土为自己和家人画出美丽的纹身。他们相信这些原始的装饰充满神奇的力量,用鲨鱼牙齿穿成的项链,用玛瑙贝壳做成的腰带,用羽毛做成的头饰,都具有祈愿和符咒的功能。
三团体识别学说:为达标识目的,而产生衣服的学说。原始民族或未开化民族中,勇者、强者的象征,用装饰物配戴身上,或在皮肤上施以色彩、刀痕等象征各人的身份、地位与力量,或作为其他民族区别的手段',达到标帜的作用。
四礼仪标记说:即衣服的起源,来自人类仪式的学说。南太平洋有一个叫做泰极族的民族,其风俗为新郎要向新娘投掷衣服,此意昧着衣服与仪式之间,有其不平凡的关系。
五性吸引说:中国历史学家吕思勉服装起源的原始动机在于吸引异性。他在一篇关于衣服的专业论着中说:“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遮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殷以相挑逗诱。”心理学者威斯特马克也认为人们最初穿着衣服并不是为了遮盖自己的身体,而是为了吸引别人对遮盖部位的注意。中东的特瓦格族男性都戴面纱,用来遮盖他们认为有情色诱惑的嘴巴;在亚马逊丛林居住的苏亚女性,都裸露身体而佩戴唇盘,若唇盘未戴,导致嘴巴被外人看见是非常羞耻的事。
六社会地位说:服装还可以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度,有上冠的雅誉,并借服装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区别阶级、维系伦常。服装在不同时期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象征身份和地位。
七羞耻学说:所谓羞耻说,即是裸体出现于他人的面前会感到羞耻,为了遮羞而产生衣服的说法。这种说法脱胎于基督教的旧约,在伊甸园申的亚当与夏娃(原始人类),吃了智慧果(进化)之后,对裸体生活感到羞耻。美国动物学家D·莫瑞斯也认为,遮羞是服装产生的早期动机。
I. 赫哲族服饰有何特色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斗笠,长项大檐,可遮阳蔽雨,帽上有各种云卷和花纹,常戴帽分帽头、帽耳、帽罩三部分。帽头呈西瓜皮形,无帽疙瘩,冬季在帽内缝上皮了保温。
狩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妇女早年以穿鱼兽皮为主,今穿棉布也较普遍。兽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皮靰鞡。过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条辫子,已婚姻妇女和寡妇梳两条。年纪大的戴耳环,年轻的戴耳钳,并都带镯子。 鱼皮服饰: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
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等。
J. 禁止穿衣服的原始部落是什么
禁止穿衣服的原始部落是“卡拉莫贾”部落,卡拉莫贾人拒绝穿衣,不管男女老少都没有穿衣服的概念,部落中的人通常只用一块兽皮遮羞。在他们的意识中,衣服是灾难的象征。当地政府曾帮助过他们,在部落中推行穿衣活动,但是遭到了抵制。
原始部落的特点:
当环境稳定,与它种文化接触又有限之时,这些社会不易变化,至少变化速度不易觉察。而西方文化则是由此发端,不停地发生急剧变化——有时以爆炸性的速度变化着。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氏族公社,或三期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按照人类体质发展,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角成的人,即从猿人、古人到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