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衣种类 » 鱼皮衣服怎么做好看
扩展阅读
想做个旗袍店怎么样 2025-07-02 09:12:12
赶集卖童装怎么卖 2025-07-02 09:09:52
翻皮衣服发黄怎么办 2025-07-02 09:08:12

鱼皮衣服怎么做好看

发布时间: 2025-07-02 01:26:51

⑴ 赫哲族流传千年的技艺,鱼皮如何做衣服

在我国最北部的一个省份,黑龙江就但有着寒冷的气候,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边境文明。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鱼皮制造衣服着称。虽说制作衣服原理都是先纺线,再织布裁衣,但是,鱼皮那薄薄的一层,把它制成线,然后再做成衣服的确是一件很复杂精巧的事情。不过这项需要独具匠心的手艺,已在赫哲族发扬近千年。除了必备的鱼线制作,之前以及后续还有很多加工项目要做。

三、关于打法

在一番辛苦的取出完整的鱼皮之后,赫哲族的人一般要先将其晾晒去去水分。然后还要将它切成块,再进行干燥。在微微的热度的时候,涂上一层鱼肝油,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在这热冷交替的时候,用快刀切丝,最后将切好的鱼丝定型。之后就和寻常织布做衣服的过程类似了。最后这种用鱼皮制作出来的衣服,在东北寒冷的条件下,非常的实用,之前经常有人说在冬天雪地里躺着,只要穿上这一层鱼衣,到了半夜甚至都会发热,可见赫哲族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⑵ 赫哲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鱼皮衣饰的制作过程是:将适宜做衣裤鞋的蜇罗、条、草根、大马哈、怀头等鱼皮剥下晒干,用熟鱼皮的木槌(空库)和槌床(亥日坎)捶软后,按照鱼皮花纹拼缝成一大张,再按身材大小剪裁缝制。缝制鱼皮衣饰要用鱼皮线,这种线是用胖头鱼皮做的。
兽皮衣饰的制作过程是:先熟制兽皮。熟制兽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光板皮子的熟制,一种是带毛皮子的熟制。
光板皮子的熟制是:将兽皮用缸或木桶泡上(冬季六、七天,夏季三四天),泡至毛掉时用木刮刀刮,刮干净后晾干,后用木铡刀铡软,再放进缸里用狍脑浆水泡,泡好后用绞杆将浆水绞干。制衣时再用木铡刀铡,用木槌在槌床上捶,捶至皮子柔软剪裁制衣即可。
带毛皮子的熟制是:用朽木屑拌水,在皮子上抹一层,卷上闷半天或一宿,然后将皮子撑开刮去肉脂,用木铡刀铡或用木刮刀刮。为使皮子更柔软,用发酵的苞米面闷一宿后,再用手揉搓,用大齿梳子一遍即可剪裁制衣。做兽皮衣裤使用的线是饱、鹿筋制成的。衣服的钮扣用骨头、木头或皮条。
赫哲族的鱼皮文化艺术是在其独特的渔猎生活中产生的, 从古至今, 一脉相承, 是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间传统文化, 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民间艺术瑰宝。但是, 随着赫哲人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艺术一度处于濒危失传的处境, 如鱼皮的染色、鱼皮线的制法, 现在已无人能做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艺术急需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创新。

⑶ 传说赫哲族的衣服是用鱼皮制成的,是真的吗希望能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可以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鱼皮衣: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有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早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

套裤: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赫哲族渔民的鱼皮套裤是用怀头、哲罗或狗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男式的上端为斜口,女式的上端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花边。

赫哲族的鱼皮袍等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缝衣服的线也是鱼皮的。鱼皮线是将胖头鱼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线细)的鳞刮掉熟好,涂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使之保持柔软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使用时再勒一勒,就更细而柔滑流利了。鱼皮袍等鱼皮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近几十年来,随着赫哲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纺织、化纤等各种现代服装面料的大量输入,鱼皮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了。

桦皮帽:赫哲族的桦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顶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种云卷纹、波浪纹以及狍、鹿、鱼的形象,轻巧美观。姑娘常将精心制作的桦皮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作为爱情的信物。

手套:赫哲人的手套多用狍皮制成,主要有“沙拉耶开依”(五指手套)、“瓦拉开依”(皮手闷子,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和“考胡鲁”(皮手闷子,筒长并有活口)三种。三种手套各有特点,“瓦拉开依”便于拿东西却不能握枪射击。“沙拉耶开依”精巧美观,套口处多镶有灰鼠皮边和云字花边,手背面上还多绣有花纹,又便于拿东西和射击,但保暖性较差。人们在冬季出猎时喜欢戴“考胡鲁”,戴上它后,可以把筒套在袖口上,并用皮绳系紧,手可以从手掌面手腕处的开口自由出入指套。

⑷ 谁有鱼皮衣的制做方法

早年在赫哲人居住地区的江河中,鱼不仅数量、品种多,而且捕捞也很容易。由于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人们不仅可以“食其肉”,也可以“衣其皮”。鱼皮可做衣服的有鲢鱼、鲤鱼、大马哈鱼、白鱼、草鱼以及哲罗鱼、赶条鱼等许多种类,用以取皮做衣料的都是十几斤至百斤以上的大鱼。赫哲人捕到鱼后,首先将皮剥下晾干或在火旁烘干,然后去掉鱼鳞,下垫一个槽形木砧,用无刃的铁斧或专用的木斧捶打,使其变得柔韧,近似棉布的感觉,称为“熟皮”。熟好的鱼皮,再按花纹拼接用线连成大张,就成为备用的衣料,用时再按式样和尺寸剪裁制作。缝鱼皮的线是用胖头鱼等鱼类的皮熟好后涂狗鱼油,以增强柔韧性和避免干燥脆裂,再把四周切齐,卷起来像切面条那样切成细丝,存放在阴凉避风的地方以防其干硬,备作缝衣时使用。

⑸ 鱼皮如何染色

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并用野花汗染成红、蓝、黑等颜色,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更加别致美观。鱼皮袍等鱼皮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

第一种:原生态本色鱼皮
熟制加工鱼皮时,先将要剥皮的鱼稍微放干后,去掉头尾,然后用木刀将皮和肉剥离开,两边剥到脊骨附近,再用两手狠劲将皮撕下来。将鱼皮板板整整地撑开后,挂在屋内或挂在室外,晾干后卷起来用木槌(赫哲语:“库恩库”或称“空库”)在木砧床,又名“熟皮砧子”(赫哲语:“亥日坎“)上反复捶打,捶打到柔软时为止。木槌是用色木做的,槌似斧形,熟皮木砧子似长元宝形。
有的槌头与柄由一根木连在一起做的,也有的槌头是安全槌柄上的。木槌柄长约六寸,直径约一寸。槌子厚约一寸五分,长有七八寸、高五六寸,槌刃呈月牙形。木砧用料是比较硬的,不易裂的木材做成,一般多用桦木,也有用柳木做的。形状是一弯三翘的样子,长有二尺五寸,宽五寸,厚约五寸。熟制鱼皮时,人坐在小木凳上,一手拿槌,另一手拿卷起来的鱼皮,两腿压在木砧两端,将鱼皮放在木砧当中,反复地捶打,越捶鱼越熟,捶至鱼皮柔软时为止。从早起加工到做早饭前,可熟出一二张鱼皮。如果一整天熟鱼皮时,可熟出十至二十张,鱼皮越干越好熟,放置几年的鱼皮都可以熟制。将鱼皮熟好后,采集各种颜色野花染皮子,花色有兰、黄、绿、红等颜色。
第二种:彩色鱼皮
预先组成批次的鲜鱼皮称重装入鼓内,再根据皮重的规定比例及工艺技术要求称出各种化工料和水,分工序逐步加入转鼓内,按工艺要求时间起、停转鼓:工序分别进行清洗,浸水杀菌、脱脂、脱鳞、脱色、浸灰、复灰、增白、软化、浸酸、鞣制、搭马、漂白、还原、复鞣、中和、再鞣、染色、加脂、填充等水场工艺,将鱼皮鞣制成革。其革面牢固、抗撕裂、耐皱折等各项技术指标都高于牛羊皮革,其特征还在于:防潮、防湿、防浊,冬天不硬化,不会蒙上冰霜等独特优点。它是一种极为优异高档新型环保皮革。

⑹ 鱼皮衣是哪个民族的

鱼皮衣是赫哲族服饰。

赫哲族的独特服饰,距今已拦闹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专家们表示,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的饶河县和抚远县等地,他们也一直沿江而居以捕鱼为也的古老民族。对赫哲族人来说鱼就是生活的一切,不仅可以用来吃,烹饪出各种不同的美食,还会用鱼制作生活器具,比如鱼刺可以做缝衣针,鱼骨可以做装饰品,最厉害的还是鱼皮做衣服。

赫哲族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仔正了一些适合做衣服的鱼皮,如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和草根鱼等等。制作鱼皮衣服的第一步就是捕鱼,根据要做什么样的衣服,捕捉大小合适的鱼。第二步就正式进入制作过程,第三步就是裁剪衣服样子,第四就是缝合,用鱼皮线将衣服样子缝合即可,此时可以搭配不同的鱼皮形成美丽的图案,让衣服显念衡悔得更华丽。

赫哲族介绍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