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鱼皮衣的介绍
“鱼皮衣”是赫哲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最为显象性的服饰,也是识别这一民族唯一的标志,它起着族徽的作用。其精湛的鞣制技艺堪称一绝,虽制作繁琐,但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 鱼皮衣的鱼皮衣的款式极其图案艺术
“鱼皮衣”是赫哲族独有的服饰,也是大自然恩赐的结果,又是识别这一民族的显象性标志之一。“鱼皮衣”的出现充分证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顽强意志,“鱼皮衣”的造型艺术,别致精巧,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赫哲人的聪明才智。
赫哲族中老年男子的“鱼皮衣”款式,多为立领、斜襟、长袖,扣饰多为鲶鱼骨磨制领口、衣襟、袖口均用黑色云纹宽边镶滚。“鱼皮裤”造型多为挽裆式长裤,肥而长,裤脚边镶绣云纹花边,头戴貉皮帽,脚穿鱼皮靰鞡。
鱼皮套裤是赫哲男女皆喜欢的一种传统服饰。造型也十分独具特色:只有两个裤筒,而无裤裆和裤腰。男人冬天打猎、夏天下江捕鱼均喜爱套在长裤外面,且用带子系在臀部上,即抗旱耐磨又可防水护膝,妇女上山拾柴,采集野菜套在外裤上,既防虫、保暖又防潮。“鱼皮套裤”男女是有区别的:男子多为斜口,女子多为直口。“鱼皮套裤”两头均镶绣云纹花边,非常美观实用,是捕鱼、狩猎或从事其它户外劳动的好衣着。
“鱼皮靰鞡”造型独特,别具民族特色。多用狗鱼、鲶鱼、细鳞鱼皮(这些鱼皮皮质较厚)制作,形状如同短筒靴子。鱼皮靰鞡用鱼皮做靴帮底,面上打褶,靰鞡口绣花,靰鞡靿用布代替,并缀饰鱼皮线,便于系牢于腿部。冬天穿着,垫上棰软、搓绒的乌拉草,在冰上行走具有保暖、不打滑、不挂霜等特点,深受赫哲人的喜爱。
赫哲族服饰图案艺术美观大方,雅致精细,生动逼真,极具民族特色。花纹图案大都以古朴、素雅、大方为特征,极少有大红大绿,色彩多以黑、灰、淡蓝、黄、白为主,接近北方的自然景致色彩。图案造型有云纹、回形纹,浪花纹、鹿纹、几何纹、蝴蝶纹、花草纹、鱼鳞纹、鱼纹等,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受自然景物的影响尤为明显,反映出对大自然的崇尚心理和审美情趣。
回形纹、云纹是赫哲族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纹样造型,不仅在服装上采用颇多,被褥、坐垫、幔帐等生活用品上也常见。云纹在赫哲人心中有荣华富贵和吉祥福禄等寓意,其次是浪花纹、鱼形纹。赫哲族早年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江河,为此对江河也独有情衷,对浪花纹、鱼形纹的崇尚也由来已久,用图案来表示其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于江河岸边,是大江大河里丰富的鱼资源养育了他们。浪花纹、鱼形纹多用于服饰、鞋帽、手套等物品上。鹿纹、蝴蝶纹、花草纹则多用于生活器皿上,如桦树皮箱、桦树皮船、桦树皮首饰盒、桦树皮针线笸箩等,浅色的桦树皮表面粘贴深色的桦树皮图案,使得器皿有凹凸感,增添了桦树皮器皿生动活泼的质朴美。几何纹、鱼鳞纹图案造型则多用于坐垫、窗帘、门帘等,或镶、或绣、或拼,使物品显得典雅清新,极具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赫哲族服饰的质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毛呢、绸缎、丝绒、棉布等现代机织面料,均受到赫哲人的青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面料缝制服装即省时又省力,也更加美观大方。也把赫哲人从繁重的揉制鱼皮、兽皮劳动中解脱出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江河污染,现在从江里捕捞到五公斤以上的大鱼已属罕见,“鱼皮衣”这一形象性民族服饰,只有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才可寻到。这些变革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在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文明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精美的鱼皮服饰款式,精湛的鞣制技艺,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③ 全国52个民族,各穿什么衣服
你要是集邮者就好了,可以在建国五十周年的大版张邮票上看到全国56各民族的服装,这张邮票有56个民族的单枚邮票,全是56各民族的男女二人穿着各自的服装跳舞。对了,我国是56个民族,不是52个。
④ “鱼皮衣”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中国 东北 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地带,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也是唯一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民族,史称“鱼皮部”。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因居住区域、语言和服饰用料的不同,有“奇楞”、“赫哲”等自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同江市 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的四排乡,其余散居在佳木斯、富锦、依兰、抚远等市县,现有四千余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⑤ 鱼皮衣的精湛的鞣制鱼皮技艺
赫哲族具有很高的鞣制鱼皮技艺,《皇清职贡图》一书,记载了赫哲族人是善于鞣制鱼皮的民族,喜着“鱼皮衣”,故称“鱼皮部”。赫哲族四季捕捞的鱼,均可鞣制鱼皮布。“鱼皮衣”多用怀头、哲罗、细鳞、大玛哈、狗等细小鳞纹的鱼皮。鱼皮裤、套裤则用鳇、鲟、鲤等鱼皮。“鱼皮靰鞡”一般用鲶、细鳞、狗等鱼皮缝制。鞣制鱼皮的工具一般由男子凿制而成,取材多用木质坚硬的桦树、柞树,其造型独特,有木槌床、木棰、木刀、木齿锯、铁铲,木铡刀等。
木槌床:造型别致,状如元宝。用一根直径约50㎝的实心木凿制,底部削平,两头上翘,上部凿成凸凹状,长约62㎝,宽约35㎝,主要用于放置鱼皮,棰打鞣制鱼皮之用。
木棰:造型如铁头锤。用约35㎝的整段粗柞木砍制,柄与棰连接,柄长19㎝,棰厚6㎝,棰长16㎝,主要用于棰打鱼皮之用。
木刀:造型似一弯月。用柞木削制,一面薄一面厚,长约65㎝,主要用于剥制鲜鱼皮,因铁质刀易碰坏鱼皮,影响鱼皮质量。
木齿锯:造型如同铁锯。一面薄一面厚,薄面凿成锯齿状,长约56㎝,宽约5㎝,主要用于刮鱼鳞。
铁铲:造型如斧型。铁头、木柄,铁铲成倒三角形,柄长约48㎝,铲长约20㎝,宽约13㎝,用于铲除干鱼皮上的油脂、鱼肉等。
木铡刀:造型如同现代铡草用的铁铡刀,是赫哲族经改良后的鞣制鱼皮工具,只是铡槽、铡刀全用木质凿制,铡槽长51㎝,铡刀长57㎝,主要用于鞣制鱼皮,用此工具,鞣制鱼皮效果较高,即省时又省力。
⑥ 那个民族会做鱼皮衣
鱼皮皮衣工艺——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赫哲族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该民族自古就以渔猎为生,用鱼皮制作各种服饰(包括萨满宗教服饰)也有千年历史。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沛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鱼皮衣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锅里来”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