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衣种类 » 树皮衣用什么树
扩展阅读
皮衣溅了热油怎么办 2025-07-31 00:28:10
有袖的裙子肩带怎么改短 2025-07-30 22:33:19

树皮衣用什么树

发布时间: 2023-01-25 18:40:39

A. 最简单的树皮裙做法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

保亭县黎族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

黎族“缝树皮为衣”有七个步骤: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南岛上的树皮布及石拍已经进入了博物馆而在生活中消失。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B. 树皮的分布范围

海南黎族同胞穿着的树皮衣一般取自当地生长的一种构树,他们先将剥离的树皮制成树皮布,然后再缝制成衣、帽、被。虽然树皮布在人类社会物质丰富的今天早已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可是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众多的文字记载证明:黎族同胞制作树皮布的历史十分悠久。如今在海南黎族的闽方言、哈方言地区,仍有会制作树皮布及懂得缝缀树皮衣、帽、腰带的黎族人家。

古代海南岛上的人们穿的树皮衣裤、盖的树皮被,主要有遮羞、保暖等用途。在明代,五指山腹地的部分黎族支系的人们普遍穿这种树皮衣。在当地,树皮衣有两种用途和制作方法:一种是纯粹的树皮衣,即:将制作树皮衣的树皮从树上剥下来,经过敲打、浸泡、晒干等工序,缝成一块可以遮羞的树皮布;一种是将树皮最外面的表皮去掉,取里层的树皮,经过一整套制作树皮布的工序后,然后巧妙地取其纤维,纺成线,织成衣服或被子。

在中国古籍中,记载了至少3000年以前海南岛的树皮布文化。如: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清·张长庆撰《黎歧纪闻》等典籍中,均载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

1931年和1932年,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先后两次到海南进行黎族的田野调查,写了一本《海南岛民族志》,书里提及“海南岛的布……用树皮经捣击后做成的”,还例举了1909年柏林民族学博物馆陈列出的海南树皮布来加以证实。树皮布随着经济的发展,树皮布渐渐远离黎族人的生活。大概到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解放前,海南黎区的黎族人大多会后一种制作树皮衣或被子的制作技术。这种制作树皮衣的技术明显比前一种的工序复杂得多,与织锦的纺织技术有相似的地方。因而判断,制作树皮衣的方法应出现在织锦之前,但织锦的技术与树皮衣制作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及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都收藏有树皮布,都是历史上黎村传下的、以古法制作的、“绩木皮为布”的产品。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

尽管树皮布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可是当地黎族同胞却不能忘怀祖辈传承下来的工艺。这种代代相传制作树皮布的技术,对研究黎族早期无纺织布有着重要意义。“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令海南岛上的100多万黎胞所高兴:他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重视。

C. 箭毒木树皮可以做衣服吗

可以哦。
云南昆明,张树皮(艺名)做树皮服饰26年,每一套都独一无二。制作原料就是箭毒木,

箭毒木是一种桑科植物,是一种落叶乔木,树干粗壮高大,树高达45米,树皮很厚,既能开花,也会结果;果子是肉质的,成熟时呈紫红色。叶椭圆形至倒卵形,箭毒木树皮厚,纤维多,它的汁液有见血封喉的恐怖毒性,被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树。
西双版纳的各族群众把它伐倒浸入水中,除去毒液后,剥下它的树皮捶松、晒干,用来做床上的褥垫,舒适又耐用,睡上几十年也还具有很好的弹性,也可以用来制作树皮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