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动物皮毛如何制革
制革是指将生皮鞣制成革的过程。除去毛和非胶原纤维等,使真皮层胶原纤维适度松散、固定和强化,再加以整饰(理)等一系列化学(包括生物化学)、机械处理。
制革工艺过程通常分为准备、鞣制和整饰(理)三阶段。制革过程使用最多的设备是转鼓,浸水、浸灰、脱毛、软化、浸酸、鞣制、染色、乳液加油等工序都要在转鼓中完成,通过转鼓的机械作用,促进各种化工材料的均匀渗透,完成制剂对皮的化学作用。
准备 轻革和重革的准备过程大致相同。将规格、产区相同的生皮按产品要求组成生产批,经一系列化学处理,使生皮纤维结构适度松散。清除生皮中不需要的物质,尽可能除去真皮中各种非胶原组分而不损伤胶原,为鞣制创造必要的条件。由于轻革的厚度都比原料皮的自然厚度薄得多,因此必须从准备工段开始,采用各种机械对原料皮的自然厚度进行一系列处理。如浸灰后的生皮,要用去肉机除去不需要的肉面部分;浸灰后或鞣制后的半成品,要根据所需成革厚度,用剖层机剖分到要求的厚度。
准备工序很多,关键是脱毛和软化。
脱毛 除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及胶原纤维间的纤维间质,使胶原纤维适度分离的过程。常用的脱毛方法有碱法和酶法两类。此外还有氧化脱毛法、二甲胺脱毛法,均需严密的防护措施,且有损操作者的健康,故生产上很少采用。
①碱法脱毛。有灰碱法、盐碱法、碱碱法等。主要是用硫化钠使生皮上的毛和表皮的硬角蛋白在碱液中水解,破坏双硫键,削弱毛和表皮对真皮的依附,达到脱毛的目的。同时纤维间质也被部分除去,使胶原纤维得到分离。碱法脱毛废液中含有害的硫化物,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②酶法脱毛。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脱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利用蛋白酶消解生皮毛囊周围和表皮与真皮连结的基础物质,破坏软角蛋白的结构,削弱毛和表皮对真皮的紧密依附,在机械作用下使毛和表皮脱落,达到脱毛的目的。酶脱毛过程中也伴随着酶软化作用。酶法脱毛的工艺控制条件比碱法脱毛要求严格,但它的废液中不含硫化物,有利于环境保护。
软化 利用酶的作用清除皮垢,消解部分非胶原蛋白和所有降解物质,使成革柔软,粒面光滑。通常采用胰酶制剂进行软化,其他的微生物蛋白酶也具有软化作用。采用多种酶的软化作用较好,胰酶与微生物蛋白酶结合使用的软化效果更好。
鞣制 裸皮转变成革的加工过程。经过脱毛等一系列准备加工的生皮称裸皮。只有这种裸皮才能进行鞣制。
轻革鞣制 轻革的裸皮经鞣制后即进行中和、染色和乳液加油,现在多数品种在中和后还需复鞣。广义地说,这些都属鞣制阶段。
①鞣制方法:轻革主要采用矿物鞣料鞣制,其中最主要的是铬鞣,为制浅色革,可用铝鞣和锆鞣等。
铬鞣是现代轻革的主要鞣制方法。常规的一浴铬鞣法是将脱灰、软化、浸酸后的裸皮,利用原转鼓中的浸酸废液,先后加入碱度为33%和45%的铬鞣液,转鼓连续转动3~4小时,待铬鞣液全部透入生皮的内层之后,加入一定量的提碱剂(如碳酸氢钠),提高鞣液的碱度,加强鞣制作用,以增加Cr3+与胶原上羧基的结合,直到铬鞣革在不低于95℃的热水中不收缩,鞣制即告完成。随着铬鞣工艺的不断改进,出现了油预处理一浴铬鞣法、烷基磺酰氯预处理一浴铬鞣法、变型二浴铬鞣法、隐匿铬鞣法以及少铬鞣制等鞣制工艺,对增加生皮对铬的吸收和结合、降低铬鞣废液中的含铬量、减轻制革废水中铬的污染都有一定的成效。
铝鞣是一种古老的鞣制方法。铝鞣革的特点是洁白、柔软、粒面紧密而细致。但水洗后即退鞣,湿革经干燥后变得扁薄、板硬。所以此法很少单独使用。现在铝盐多用于结合鞣制。
锆鞣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锆鞣革洁白、丰满、坚实,但弹性和耐湿热稳定性不如铬鞣革,收缩温度约90℃。锆鞣在强酸性(pH小于3)条件下进行,如控制不当,易产生表面过鞣、粒面收缩。如加入有机酸或其钠盐隐匿进行锆鞣时,可防止表面过鞣,且锆盐能在革内渗透均匀。
结合鞣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鞣剂先后或同时鞣制,使革获得单一鞣剂鞣制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性能。纯铬鞣革虽然具有成革粒面细致,耐湿热稳定性、防水性、延伸性和机械强度好等优点,但面积得率低,成型性差,成革不够丰满、坚实。如采用铬-植结合鞣法,则成革的丰满性、吸水性、可塑性和可磨性都有所改善。此外,还有植-铝结合鞣、铬-铝结合鞣法等。
②中和:除去湿革中的游离酸,减弱革面过强的阳电荷,防止复鞣、染色、乳液加油所用的阴离子材料在革面结合太快造成不均匀渗透。常用的中和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醋酸钠等。
③复鞣:铬鞣轻革常在削匀后复鞣。它不仅起到填充作用,还能改变革的表面电荷,有利于染料均匀着色和加脂剂的均匀渗透,使染色后的革色泽鲜艳和革身丰满。近年来,生产正鞋面革、服装革等,都把复鞣作为改善和提高成革质量的重要手段。对革身紧密、粒面伤残较少的铬鞣正鞋面革,可用无机类鞣剂、合成鞣剂复鞣,使成革更加丰满、柔软。苯胺革或半苯胺革可用树脂鞣剂或合成鞣剂复鞣。修饰鞋面革可用合成鞣剂、植物鞣剂进行适度的复鞣。
④染色:大多数的轻革在鞣制后都需要染色,以提高革的使用价值。古老的染色材料取自天然植物染料。19世纪中期,由于合成染料的兴起和铬鞣革的出现,使染色工艺技术和染色革的品种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使用水溶性染料,最常用的是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轻革的染色方法有浸染、刷染及喷染等。
浸染的主要设备是转鼓。转鼓的机械作用可以加速染料的渗透,使染色均匀,同时还可在同一转鼓内进行乳液加油。
刷染是将事先溶解好的染液刷在湿革的表面,在挂晾干燥过程中染料逐渐被粒面吸收而着色。刷染可以节约染料,但是工效低,易造成色差和色花,因此未被广泛采用。
喷染是在已染色的革上喷上染料,进一步遮盖粒面的缺陷,使粒面着色更为均匀、饱满,并改善色调,增强染色效果。湿革也可不经浸染而直接喷染,以适应小批量生产和色泽的变化。现代喷染一般使用金属络合染料,使粒面色调丰满,还可产生不同的颜色效应。
⑤乳液加油:鞣制后的湿革如不经过加油,干燥后革中纤维会相互粘结,降低纤维之间的润滑性,致使成革僵硬。加油能使革柔软、耐曲折,部分油脂还能起到轻微的补充鞣制作用,增强革的韧性。用于加油的制剂称加脂剂。加脂剂的种类、加油的方法和油的用量要根据产品的用途决定。加油一般采用水包油型的乳液,在革里湿态进行。铬鞣正鞋面革经阴离子乳液加油后,最好再加适量的阳离子加脂剂,以增加粒面层的油脂结合量,有助于后期的贴板或真空干燥。
重革鞣制 重革主要采用植鞣法鞣制,植鞣法又有池鞣、池鼓鞣、速鞣之分。此外,还可采用铬-植结合鞣法、铬-铝-合成鞣剂结合鞣法等。鞣制结束后,通常在热风转鼓中加油,使成革坚韧、耐磨。
①池鞣是传统的植鞣工艺。池鞣时裸皮与鞣液逆向流动,即裸皮由低浓度鞣池向高浓度鞣池移动,鞣液则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先吊鞣,再平鞣,后腌鞣及热鞣。池鞣的鞣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排水量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池鞣逐渐被速鞣所取代。
②池鼓鞣时,裸皮先进入吊鞣池,鞣制一定时间后转入含高浓度鞣液的转鼓内继续鞣制。此法比逆流池鞣法的鞣制周期短。
③速鞣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利用粉状植物鞣剂速鞣大大缩短鞣制周期,简化了工艺。速鞣前裸皮必须预处理,有浸酸-去酸法、铬盐预处理法、六偏磷酸钠预处理法和合成鞣剂预处理法等,合成鞣剂预处理工艺尚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整饰 经鞣制、染色、加油后的湿革,还需整饰或整理才能达到使用要求。
用于整饰的设备品类较多,如拉软机、振荡拉软机,对成革起到柔软的作用;各种干燥设备如绷平干燥机、真空干燥机等,是湿革最后定型、对成革身骨起主要作用的关键设备;各种喷浆机、辊印涂饰机等赋予成革以优美的外观;熨革机、压花机,可使成革粒面光滑、平整,或使粒面呈现各种花纹。
轻革整饰 包括革的整理和涂饰。随着革的用途日益广泛,应用了印花、压褶等整理技术,以及移膜技术等,开发了许多新的花色品种。
①整理:通过整理可使成革更加丰满、柔软、富有弹性。整理工序很多,主要是干燥、平展、拉软和磨革。
干燥是物理化学过程。湿革在干燥过程中继续发生鞣制作用,同时使革内的油脂与革纤维的结合更为牢固。湿革的干燥过程也是皮革纤维结构的最后定型过程。干燥工序对正鞋面革的丰满、弹性和粒面细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干燥方法主要有挂晾、贴板、真空和绷板干燥等。近年出现了高频干燥技术,但因能量转换率较低,耗电量大,安全防护措施要求高,还未广泛应用。
平展和拉软是为了舒展革在鞣制和干燥过程中所形成的皱纹和周边的卷曲,使粒面平整细致,降低革的伸长率,增大革的面积。平展后的革再经过机器拉软或振荡拉软,可使成革丰满、柔软而有弹性。一般说,要求柔软的成革、坯革在平展、拉软前的含水量应较少;而要求较为紧密、弹性较好的成革,含水量可稍高些。
磨革是将粒面伤残较多的坯革,通过磨面和涂饰制成修饰面革,提高革的利用价值。绒面革和绒面服装革通过磨面可使绒毛细致均匀,丝光感强。磨里可使绒毛短细,革里洁净,厚度均匀,消除伤痕。
②涂饰:正鞋面革、正面服装革、票夹革、包装革及家具革等,都需经涂饰才能作为成品革。涂饰后,在粒面上形成一层颜色鲜艳而有光泽的薄膜,使成革不易沾污且易于保养。轻度松面的修饰鞋面革,在涂饰中采用填充性树脂刷涂可以减轻松面。通过涂饰还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粒面伤残程度,提高出裁率。不同种类的皮革,需采用不同的涂饰剂。涂饰剂的主要成分有着色剂、光亮剂和固定剂等。涂饰方法主要有喷涂和刷涂两种。
喷涂是用喷浆机或手工将涂饰剂喷涂在革面上。正面革的涂饰一般要喷底层、中层和顶层。底层是直接与粒面接触的涂层,要求涂饰剂的粘着力强,所形成的薄膜要软,以保持粒面的柔软和弹性。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耐寒和抗有机溶剂的性能。为防止涂饰剂进入革面太深造成涂层过厚而影响涂饰效果,可先喷一层封闭层,再喷涂底层。喷中层主要是对革的粒面进行均匀遮饰着色,因此中层涂饰剂除要求色泽鲜艳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遮饰能力和流平性。中层形成的薄膜要求较硬,具有较高的抗张强度和耐磨性能,较小的延伸性,以及一定的耐寒和抗有机溶剂的能力。顶层又称光亮层,直接影响革的外观质量。顶层的薄膜具有对中层薄膜的良好的粘着力和耐干、湿擦性能,并比中层硬,以免在熨平时粘板。
刷涂是用手工或机器将涂饰剂刷涂在粒面上,一般多用于颜料的整饰和涂层较厚的革类。随着涂饰机械的发展,出现了帘幕涂饰、辊印涂饰等技术,以适应不同要求的革类整饰的需要。
重革整理 以鞋底革为例,主要包括平展、干燥和辊压。
①平展:经挤水加油后的湿革,晾至一定含水量后进行平展,将湿革的皱折部分平展开,增加面积得率,使粒面细致。
②干燥:通常采用挂晾干燥和热风干燥。干燥的前期因湿革含水量较多,宜缓慢挂晾干燥,以防植物鞣剂渗出(返拷),影响成革质量;后期可用45℃左右的热风将革干透。
③辊压:通常采用辊压机辊压两次,使革面平整、光亮,革身紧密、坚实。
B. 毛皮加工方法
毛皮的加工方法很多,举例如下:
一、生皮铲油:大部分家畜、野兽宰杀后的鲜皮需要经过清理与防腐,并经一段时间后才能供制革厂加工。清理的方法:割去蹄、耳、唇、尾、骨等,再用削刀除去皮下的残肉和脂肪,洗去沾在皮上的泥、粪、淤血等,然后把鲜皮肉面向外,挂在通风处晾干,防止强光曝晒。
二、浸水洗皮:将经过处理的鲜皮,置于缸内用清水浸泡,水温以15—18℃为宜,时间需6—10小时。浸泡的目的是使原料皮吸水软化。
三、下缸鞣制:按明矾4—5份,食盐3—5份、清水100份的比例配制鞣制液。先用温水妥明矾,再加入食盐和清水,混合均匀。温度15℃时,应少加些食盐,超过20℃时则多加些食盐,水温以30℃左右为宜。
四、晒皮刮软:经过下缸鞣制压平的皮张,放在草地上或穿绳子挂晒,先晒皮板,后晒毛面,并用手顺着毛势梳理,使其恢复毛势原状。然后用钝刀刮除皮下残存的脂肪。
操作时,左手紧握皮张,右手提钝刀从上而下,一下一下地在皮板上来回刮,刮至皮板软而松弛为止。刮皮后的皮张要钉在木板 上,使其伸展开来,并放在通风处晾干。
五、整理毛型:待皮张干燥后,用浮石或砂纸将肉面磨平,取下修整边缘。最后用梳子梳毛,过长的部位可以适当修剪,使毛形整齐美观。
C. 皮毛一体皮衣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皮毛一体一般都是要挑毛比较柔软的动物皮来制作的。
D. 动物的皮毛可以做成什么
主要是服装吧 皮衣 毛衣什么的 还可以做毛笔什么的 还可以做装饰品啊 比如挂起的虎皮等等 但是毛皮制品大多要杀死动物 不建议使用
E. 野生动物皮自制皮衣皮褥的方法
皮革鞣制
--------------------------------------------------------------------------------
【原理】皮革的鞣制就是用鞣质对皮内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和物理加工。它通过一系列工艺,并采用一些化学药剂,使牛、猪、羊等动物生皮内的蛋白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胶原蛋白发生变性作用。鞣制后的皮革既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败变质。所以鞣制后的皮革可用来制各种皮制的日常生活用品。本实验根据中学的条件,只介绍较易掌握的鞣制工艺。
【操作】
(1)把500g干的动物皮浸泡在水桶里到软(约需3~5天)。
(2)取出变软的皮,摊在平板上,毛面朝下,用铲刀把皮上附的肉和油铲除干净。然后取300g饱和石灰水,加入50g硫化钠,搅拌均匀,制成脱毛液。用刷子蘸取脱毛液,刷在皮板毛根部,刷时尽量均匀。然后把皮子对折,约经3~4小时,皮上的毛很容易脱落,这时用铲子把毛完全脱去。
(3)脱毛后立即将皮放在流水中冲洗,除去绝大部分石灰、硫化钠,再在水里浸泡1~2天。
(4)备一只铁锅,加入饱和芒硝溶液约2L,略加热使溶液温度保持在40℃左右。从清水里取出皮子,拧干后放入锅中。用手不断地揉皮,等它基本“吃饱”了芒硝后取出,晾干,约半小时后再进行第二、第三次“吃硝”,方法跟第一次相同。500g干皮约可“吃掉”250g硝。把吃硝后的皮晾干后除去皮上的浮硝。
(5)另备一只铁锅,加入500g清油(不会全部用完),加热使油温保持在40℃左右。把“吃硝”后的皮放入温油中,用手不停地推拉,使油跟皮不断接触、均匀地渗入皮板里。“吃足”油后,把皮晾在木棒上,使它自然阴干。
【说明】石灰、硫化钠混合液的作用是使皮易于脱毛,所以只要涂刷有毛的一面。该液对皮板有损害,脱毛后要立即洗刷干净。
F. 毛皮是如何加工的呢
一、生皮铲油:大部分家畜、野兽宰杀后的鲜皮需要经过清理与防腐,并经一段时间后才能供制革厂加工。清理的方法:割去蹄、耳、唇、尾、骨等,再用削刀除去皮下的残肉和脂肪,洗去沾在皮上的泥、粪、淤血等,然后把鲜皮肉面向外,挂在通风处晾干,防止强光曝晒。也可以采用盐酸腌法,即将皮张肉面撒盐,用盐量约为皮重的25%,盐腌6天左右,即要堆集。
二、浸水洗皮:将经过处理的鲜皮,置于缸内用清水浸泡,水温以15—18℃为宜,时间需6—10小时。浸泡的目的是使原料皮吸水软化。每百张羊皮用纯碱3—4斤或肥皂5—6连;每百张狗皮用纯碱2.5—3斤或肥皂2—3连。然后将浸过的皮张放入稀碱液内搓洗,除去油污,再放入清水漂洗后,拧干。碱水洗皮约需4—6分钟,洗皮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造成绒毛脱落,影响裘皮外观。
三、下缸鞣制:按明矾4—5份,食盐3—5份、清水100份的比例配制鞣制液。先用温水妥明矾,再加入食盐和清水,混合均匀。温度15℃时,应少加些食盐,超过20℃时则多加些食盐,水温以30℃左右为宜。把毛皮投入浸泡7—10天后取出,将毛皮用清水漂洗,肉面不必举不胜举,最后用蓖麻油10份、肥皂10份、水100份的比例配成溶液,涂于半干状态的毛皮肉面,并适当喷此水使其回潮,再用塑料薄膜包扎好,用石块压平。
四、晒皮刮软:经过下缸鞣制压平的皮张,放在草地上或穿绳子挂晒,先晒皮板,后晒毛面,并用手顺着毛势梳理,使其恢复毛势原状。然后用钝刀刮除皮下残存的脂肪。
操作时,左手紧握皮张,右手提钝刀从上而下,一下一下地在皮板上来回刮,刮至皮板软而松弛为止。刮皮后的皮张要钉在木板 上,使其伸展开来,并放在通风处晾干。
五、整理毛型:待皮张干燥后,用浮石或砂纸将肉面磨平,取下修整边缘。最后用梳子梳毛,过长的部位可以适当修剪,使毛形整齐美观。
G. 怎么处理刚取下的兔子皮!!(就是弄成做皮衣的那种状态)
要使皮革变成可以做衣服的状态就得经过鞣制这道工序,具体是这样的: 制革和制裘的首要工序,是皮肤原与鞣剂发生结合作用使生皮变性为不易腐烂之革的过程。加工皮革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之后,只剩下皮革中的真皮留下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鞣制使皮胶原多肽链之间生成交联键,增加了胶原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收缩温度及耐湿热稳定性,改善了抗酸、碱、酶等化学品的能力。 生皮在制革的鞣制前须经浸水、浸灰、脱毛、软化、浸酸等一系列准备工序。鞣制一般在转鼓内进行,鞣法依皮革品种不同而异。主要有铬鞣法和植物鞣法,其他还有醛鞣、油鞣、铝鞣、锆鞣、结合鞣、明矾鞣、甲醛鞣等。制裘除无浸灰脱毛工序及不采用重革鞣制方法(如植物鞣)外,其他鞣制方法可变通采用。 工艺过程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准备工序,鞣制工序,整理工序,下面就讲讲各工序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序:鞣制毛皮时,首先要将原料软化,恢复鲜皮状态,除去皮毛加工中不需要的成分(皮下组织,结缔组织,肉渣,肌膜等)。包括如下过程: ⑴浸水: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必须严格执行操作方法。浸水目的就是使原料皮恢复到鲜皮状态,除去部分可容性蛋白质,并除去血污,粪便等杂物。浸水的温度随原料皮的种类而定,一般以15-18C为宜,如在18C以下皮的软化慢,20C以上细菌容易繁殖。浸水的时间,一般盐皮或盐干皮,在流水中浸泡5-6小时即可,若存放时间很长的干皮或盐干皮,应在浸泡时再加以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其软化。浸泡时间可在20-24小时。要求皮张不得露出水面,浸软,浸透,均匀一致。浸水要特别注意掌握温度以及浸水时间。利用生皮在碱性水中膨胀的原理,减少生皮浸水时间,抑制细菌繁殖,常在浸水中加入硫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胺,亚硫酸钠等。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2-0.5克/升,硫化钠用量为0.5-1克/升。 ⑵削里:将浸水软化后的毛皮。里面向上铺在半圆木上,用弓形刀刮去附着在肉面上的脂肪,残肉等,为了不伤害毛根,在刮时可在圆木上先铺一层厚布。削里与下一步的脱脂有密切的关系。若残留脂肪多不利脱脂。用弓型刀刮里面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挤压,使皮里面的残存脂肪升到皮表面,利于脱脂。 ⑶脱脂及水洗:毛皮成品的好坏决定于脱脂是否彻底。在脱脂过程中,应当脱掉脂肪,又不损伤毛皮。采用皂化法较为缓和,其原理就是利用碱与油脂生成肥皂的性能,除去被毛上的油脂。若碱液过浓或利用强碱,能使毛皮的角质蛋白受到破坏,使毛失去光泽变脆。一般使用纯碱,它的碱性软弱,既能除去油脂对毛又无损害。但在配置碱液的浓度也要掌握好,浓度过低也达不到脱脂的目的,产品变硬,并留有动物原有的臭味,对下步鞣制也会带来影响,使皮僵硬而不耐用.脱脂方法:首先配置脱脂液,肥皂3份,碳酸钠1份,水10份,先将肥皂切片,投入水中煮开溶解,然后加入碳酸钠,溶解后放凉待用。在容器中加入湿皮重4-5倍温水(38-40C),在加入上述脱脂液5-10%(兔皮,羊皮5%,狗皮10%),然后投入削里的毛皮,充分搅拌,5-10分钟后重新换一次液,再搅拌,直至脱去毛皮特有的油脂气味,同时脱脂液泡沫不消失为止。脱脂液也可用洗衣粉(3克/升),纯碱(0.5克/升)配制,使其加工液与湿皮重成10-12倍的比例,加温到38C,脱脂搅拌40分钟,现市面的加酶洗衣粉用起来更好,1升水3克洗衣粉,0.5克纯碱。按规定时间脱脂后的毛皮,应立即水洗,除去肥皂液,洗涤冲洗干净后。出皮凉干。 2.鞣制工序(只说明矾鞣法,其来源容易,方便)。配制鞣液,明矾4-5份,食盐3-5份,水100份。先用温水将明矾溶解,然后加入剩余的水和食盐,使其混合均匀,原理:明矾溶解水中后,产生游离硫酸,能使皮中蛋白纤维吸水膨胀。加盐的目的是抑制膨胀,但加食盐多少要依温度而定,温度低时,可少加食盐,温度高时可多加食盐一般可按1份明矾加0.7-2份食盐。鞣制方法:料液比4-5:1,(湿皮重为1时,鞣制液4-5)。放入容器中,使毛皮充分浸泡在料液中,为了使料液均匀渗入皮质中,要充分搅拌(最好采用转鼓),隔夜以后每天搅拌一次,每次搅拌30分钟左右,浸泡7-10天鞣制结束。检查方法:是否鞣制好了,可将浸皮取出,皮板向外,毛绒向内迭折,在角部用力压尽水分,若迭折处呈现白色不明,呈绵纸状,证明鞣制结束。鞣制时水温低,不仅延长鞣制时间,而且皮质变硬,最好温度保持在30C左右,鞣制后内面不要用水洗,仅将毛面用水清洗一下即可。用明矾鞣制毛皮洁白而柔软,但缺乏耐水性和耐热性。 3.整理工序:(1)加脂:皮中原有的脂肪已在加工中除去,为了使皮纤维周围形成脂肪薄膜保护层,提高皮的柔软性.伸屈性和强度,因此必须加脂.现举一比较简单的加脂配方供参考:蓖麻油10份,肥皂10份,水100份.将肥皂切片加水煮沸溶解,再徐徐加入蓖麻油乳化.加脂方法:将上叙加脂液涂抹于半干的毛皮内面,涂布后重迭<内面与内面合>,放置一夜使其干燥.(2)回潮:加脂干燥后的毛皮,皮板很硬,为了便于刮软,必须在内面里适当喷水,这一个过程称为"回潮".可用毛刷刷,也可用喷雾器喷内面.用明矾鞣制的毛皮,因其缺乏耐水性,最好用明矾鞣液涂布,将涂抹后的毛皮,再内面与内面迭折,用油布或塑料布包裹好,压一石块,放置一夜,使其均匀吸水.然后进行刮软.(3).刮软:将回潮后的毛皮,铺于半圆木上,毛面向下,用钝刀轻刮内面,使皮纤维 长,面积扩大,皮板变柔软.(4).整形及整毛:为了使刮软后的皮板平整,需要进行整形,将毛面向下钉于木板上,进行阴干,避免阳光暴晒,充分阴干后用浮石或砂纸将面磨平,然后从钉板上取下修边.再用梳子梳毛,若破皮应缝好.这就全部完成了.这种硝皮子的方法应注意事项,(1)这是毛皮硝法,革皮作用不大,例;麂皮,在处理过程中毛会掉,变成无毛,硝成后作用不大,因含盐份,做刀鞘都不行,锈刀.但皮子好硝,因皮含油少.(2)如作装饰皮,一定要后开膛剥皮法,即从后脚中线开一刀,整体剥成筒皮,这样就好看
H. 动物的皮毛处理成皮革须经过哪些工序
1、浸水。晾干后的皮先用较钝的铲刀铲去皮上附着的油膜与残肉,然后放在清水中浸1-2天,使皮回软。
2、脱脂。用2‰的碳酸钠液涂在板面上,避免药液接触毛面,10-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然后用温水配制2‰的洗衣粉溶液浸泡皮张,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3、硝制。用20%硭硝(硫酸钠)溶液、25%米粉,浸泡6-8倍重的湿皮。浸泡1-2周后,用手搓测试,如皮板已柔软不发硬,则硝制完成。米粉以糯米或大米粉为宜,忌用面粉。皮入硝液后,每天翻缸1次。硝好的皮张及时取出晾晒,待皮张半干时向四周拉撑1次,以皮板过度收缩。
4、整理。皮晾干后,用刀修去发硬的边缘,用手搓皮至软熟,拍去米粉,即得硝制成品。如硝面鞣制的毛皮发生“走硝”现象,即皮内的硭硝经水湿后溶解,使皮板黏结、发硬,呈现生皮状态,甚至出现脱毛现象,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先用热水2.5公斤溶解铬明矾250克,冷却;温水1公斤溶解碳酸钠25克;冷水1.5公斤溶解食盐250克。把碳酸钠溶液慢慢加入铬明矾溶液中,用木棒不停搅动,再加入食盐溶液。将此混合液均匀涂抹在“走硝”皮板上,涂后板面对板面堆叠静置4-5小时,重复涂刷2-3次,直至混合液浸透皮板。然后用清水洗皮,拉平、晾干即可。
5、储藏。整理后的皮,在烈日下曝晒数天,使残脂挥发,消除异味后放置适量樟脑丸防虫蛀,用布包好过夏。
I. 古代猎人是如何将兽皮制作成柔软的皮衣的
最早是用煮的,古代人山上没有盐,所以古人的皮衣比较硬,像皮甲.后来才开始尝试加其它材质下去一起煮,有酸性的果子和一些树的皮与根枝,还有些软土.
用盐和硝还有软化药水好像要到14世纪左右才有的吧?这个我忘了.
J. 我自家杀羊的皮该怎么处理才能做皮衣
羊皮需要变成熟皮子才可以做皮衣,否则就会掉毛,你查一查熟皮子的药剂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