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防刺手套什么时候研发出来
扩展阅读
什么men睡衣 2025-05-18 04:24:29
老奥拓正时皮带多少钱 2025-05-18 04:13:24

防刺手套什么时候研发出来

发布时间: 2022-05-28 06:21:30

1. 防刺服原理

防刺服我不是很了解,貌似里面有坚韧的金属丝编织的网,材质硬与钢,让刀扎不透,防割手套就是这样的。而防弹衣有很多种,最基本的就是加装钢板。防弹性能比较低,而且比较重。高级的防弹衣是使用纳米材料加高能纤维加钢化陶瓷装甲板做的,重量轻,比如芳纶纤维和凯夫拉纤维,抗拉性非常强,以一定的规则编织,当弹头高速击中编织物的时候,旋转的弹头会紧紧缠绕编织物,而高能纤维的抗拉扯性会死死拽住弹头运行的轨迹。让其无法拉断从而消耗弹头动能。虽然港华陶瓷板防弹效果最好,但是,易碎,如果没有其它材料辅助,一发子弹,可能就让它碎成几片而失去防弹能力了。所以,往往跟高能纤维一起使用。比如美国拦截者防弹背心。至于纳米材料,很难搞到准确数据。
有一点得告诉你,高能纤维虽然抗拉扯,不容易扯断,但却能割断,所以高能纤维抗锋利的弹片切割能力不是太强,甚至还比不上钢板。所有东西,有利必有弊,世事无绝对。

2. 防刺服 和 防割手套的 防御力

市面上200多的估计困难些
捅一刀和砍一刀的防护等级也不太一样
如以前英国警察的防刺服 里面的防护层就是鹅毛管 能够比较有效的抵御一般性质的攻击
但是对于军用匕首——大多可轻易划破直升机外壳
或者如日本刀这样专门为砍劈设计的利器
个人估计防护能力有限
即便真的砍不进 其力度相当于用铁棍猛敲
钝器的打击威力也不容忽视
用RPG的说法 牛仔布的防御力是1的话 这样的防护服装的防御力大概在5-10之间

名匠打造的日本刀 比如村正 虎砌 等传说中的名刀 传说可以砍断御前石灯笼 还有小手切等比较有名的刀 就是因为在战场上能砍断敌人的护手而得名 。按这个威力, 我估计是不可能防住的

给你说个故事吧
香港有个警察,他觉得警署配给的防弹衣太重,影响行动。于是自己去买防弹衣
商家给他推荐一款很轻的防弹衣,并告诉他能防手枪子弹的射击(一般匪徒是不会用AK的)
你猜后来怎么样了?
没错 在一次行动中,这个英勇的警察挂了
再猜什么原因?
估计这次你猜不对
不是因为他没有试那衣服的性能
他确实用自己的佩枪试过那衣服 ,子弹打不穿

那么后来 是不是因为匪徒有AK?
也不是
那些匪徒用的是54手枪
香港警察用的是.38口径左轮,其穿甲威力比起54手枪来说 简直就是玩具
.38的子弹是圆头的 54的子弹是尖头的
明显尖头弹的速度和穿透力要强很多。

给你讲这个故事 就是要你明白 没有万能的东西。如果你要买那衣服
也不要仅仅用水果刀去试 要试就拿军用匕首或者菜刀

3. 防刺手套用什么材料做的

迪尼玛纤维混纺莱卡材料

4. 防护手套有什么用

看你要防护什么了?防护手套类型很多,功能也就不一样了,可以防切割,防高温、低温灼伤,防护化学品的就更多了,有防酸碱,防溶剂等等,是一门学问。

5. 防弹衣的历史

防弹衣的防弹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防弹衣的防弹机理从根本说有两个:一是将弹体碎裂后形成的破片弹开;二是通过防弹材料消释弹头的动能。美国在二三十年代研制出的首批防弹衣是靠连在结实衣服内的搭接钢板提供防护的。这种防弹衣以及后来类似的硬体防弹衣即是通过弹开弹头或弹片,或者使子弹碎裂以消耗分解其能量而起到防弹作用的。以高性能纤维为主要防弹材料的软体防弹衣,其防弹机理则以后者为主,即利用以高强纤维为原料的织物“抓住”子弹或弹片来达到防弹的目的。研究表明,软体防弹背心吸收能量的方式有以下五种:(1)织物的变形:包括子弹入射方向的变形和入射点临近区域的拉伸变形;(2)织物的破坏:包括纤维的原纤化、纤维的断裂、纱线结构的解体以及织物结构的解体;(3)热能:能量通过摩擦以热能的方式散发;(4)声能:子弹撞击防弹层后发出的声音所消耗的能量;(5)弹体的变形。为提高防弹能力而发展起来的软硬复合式防弹衣,其防弹机理可以用“软硬兼施”来概括。子弹击中防弹衣时,首先与之发生作用的是硬质防弹材料如钢板或增强陶瓷材料等。在这一瞬间的接触过程中,子弹和硬质防弹材料都有可能发生形变或断裂,消耗了子弹的大部分能量。高强纤维织物作为防弹衣的衬垫和第二道防线,吸收、扩散子弹剩余部分的能量,并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了非贯穿性损伤。在这两次防弹过程中,前一次发挥着主要的能量吸收作用,大大降低了射体的侵彻力,是防弹的关键所在。影响防弹衣防弹效能的因素可从发生相互作用的射体(子弹或弹片)和防弹材料两个方面考虑。就射体而言,它的动能、形状和材料是决定其侵彻力的重要因素。普通弹头,尤其是铅芯或普通钢芯弹在接触防弹材料后会发生变形。在这一过程中,子弹被消耗了相当一部分动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子弹的穿透力,是子弹能量吸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炸弹、手榴弹等爆炸时产生的弹片或子弹形成的二次破片来说,情形就显着不同了。这些弹片的形状不规则,边缘锋利,质量轻,体积小,在击中防弹材料尤其是软体防弹材料后不变形。一般说来,这类碎片的速度也不高,但是量大而密集。软体防弹衣对这类碎片能量吸收的关键在于:破片切割、拉伸防弹织物的纱线并使其断裂,且使织物内部纱线之间和织物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织物整体形变,在上述这些过程中碎片对外做功,从而消耗自身的能量。在上述两种类型的身体能量吸收过程中,也有一小部分的能量通过摩擦(纤维/纤维、纤维/子弹)转化为热能,通过撞击转化为声能。在防弹材料方面,为了满足防弹衣要最大程度地吸收子弹及其他射体动能的要求,防弹材料必须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吸能能力强的性能。目前用于防弹衣上,尤其是软体防弹衣上的材料都以高性能纤维为主。这些高性能纤维以高强和高模为重要特征。一些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或硼纤维等,虽具有很高的强度,但由于柔韧性不佳,断裂功小,难以纺织加工,以及价格高等原因,基本上不适用于人体防弹衣。具体说来,对防弹织物而言,其防弹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纤维的拉伸强力、纤维的断裂伸长和断裂功、纤维的模量、纤维的取向度和应力波传递速度、纤维的细度、纤维的集合方式,单位面积的纤维重量,纱线的结构和表面特征,织物的组织结构,纤维网层的厚度,网层或织物层的层数等。用于抗冲击的纤维材料,其性能取决于纤维的断裂能及应力波传递的速度。应力波要求尽快扩散,而纤维在高速冲击下的断裂能应尽可能提高。材料的拉伸断裂功是材料抵抗外力破坏所具有的能量,它是一个与拉伸强力和伸长变形相关的函数。因此,从理论上说,拉伸强力越高,伸长变形能力也较强的材料,其吸收能量的潜力也越大。但在实践中,用于防弹衣的材料不允许有过大的变形,所以用于防弹衣的纤维必然同时具有较高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高模量。纱线的结构对防弹能力的影响是源于不同的纱线织物会造成单纤强力利用率和纱线整体伸长变形能力的差异。纱线的断裂过程首先取决于纤维的断裂过程,但由于它是一个集合体,因此在断裂机理上又有很大的差别。纤维的细度细,则在纱中的相互抱合较为紧贴,同时受力也较为均匀,因而提高了成纱的强度。除此之外,纱线中纤维排列的伸直平行度、内外层转移次数、纱线捻度等都对纱线的机械性能尤其是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等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弹击过程中会产生纱线与纱线、纱线与弹体的相互作用,纱线的表面特征会对以上两种作用产生或加强或削弱的效果。纱线表面油剂、水分的存在会降低子弹或弹片穿透材料的阻力,因此人们往往要对材料施行清洗和干燥等处理,并寻求提高穿透阻力的办法。具有高拉伸强力和高模量的合成纤维通常是高度取向的,所以纤维表面光滑、摩擦系数低。这些纤维用在防弹织物中时,受弹击后纤维间传递能量的能力差,应力波不能迅速扩散,由此也降低了织物阻击子弹的能力。普通的提高表面摩擦系数的方法如起绒、电晕整理等却会降低纤维的强力,而采用织物涂层的方法则易造成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焊接”,结果使子弹冲击波在纱线横向发生反射,使纤维过早断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美国联合信号(AlliedSignal)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空气缠绕处理纤维,通过使纤维在纱线内部相互纠缠,从而增加子弹与纤维的接触。在美国专利5035111中推出了一种通过使用皮芯结构纤维提高纱线摩擦系数的方法。这种纤维的“芯”为高强纤维,“皮”则采用了一种强力稍低而具有较高摩擦系数的纤维,后者所占的比重为5%~25%。美国另一专利5255241所发明的方法与此相似,它是在高强纤维的表面涂覆一层薄薄的高摩擦系数聚合物,以提高织物抗金属物穿透的能力。这一发明强调了涂层聚合物与高强纤维表面应有较强的粘附力,否则在受弹击时剥落的涂层材料反而会在纤维之间起固体润滑剂的作用,从而降低纤维表面摩擦系数。除了纤维性质、纱线特征之外,影响防弹衣防弹能力的重要因素还有织物的组织结构。用于软件防弹衣上的织物结构类型包括针织物、机织物、无纬布,针刺非织造毡等。针织物具有较高的延伸率,因而有利于提高服用舒适性。但这种高延伸率用于抗冲击会产生很大的非贯穿性损伤。另外,由于针织物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导致了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冲击性。所以,尽管针织物在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它一般只适用于制造防刺手套、击剑服等,而不能完全用于防弹衣上。目前在防弹衣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机织物、无纬布和针刺非织造毡。这三类织物由于其结构不同,各自的防弹机理也不尽相同,目前弹道学还无法给予充分的解释。一般说来,子弹击中织物后,会在弹着点区域产生一个径向的振动波,并通过纱线高速扩散。当振动波到达纱线的交织点时,一部分波将沿着原先的纱线传到交织点的另一边,另一部分转移到与之交织的纱线内部,还有一部分沿着原先的纱线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在上述三种织物中,机织物的交织点最多,受弹击后,子弹的动能可通过交织点上纱线的相互作用得以传递,从而使子弹或弹片的冲击力能在较大区域内吸收。但与此同时,交织点在无形中又起了固定端的作用。在固定末端所形成的反射波与原来的入射波会产生同向叠加,使纱线受到的拉伸作用大大增强,在超过其断裂强度后断裂。另外,一些小的弹片还有可能将机织物中的单根纱线推开,从而降低了弹片穿透阻力。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提高织物密度,可以减少上述情形出现的可能,并提高机织物的强度,但却会增强应力波反射叠加的负效应。从理论上讲,要获取最好的抗冲击性能是采用单向的、没有交织点的材料。这也正是“Shield”技术的出发点。“Shield”技术即“单向排列”技术,是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于1988年推出并取得了专利的一种生产高性能非织造防弹复合材料的方法。这一专利技术的使用权也授予了荷兰DSM公司。运用这一技术制成的织物即为无纬布。无纬布是将纤维单向平行排列并用热塑性树脂粘结,同时将纤维进行层间交叉,并以热塑性树脂压制而成。子弹或弹片的大部分能量是通过使冲击点或冲击点附近的纤维伸长断裂而被吸收的。“Shield”织物可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原有的强力,并迅速使能量分散到较大的范围上去,加工工序也较为简单。单层的无纬布叠合后可作为软体防弹衣的主干结构,多层压制则可成为用于防弹加强插板等硬质防弹材料。如果说在上述两类织物中,大部分弹体能量是在冲击点或冲击点附近的纤维处,通过过度拉伸或刺穿使纤维断裂而被吸收的,那么对以针刺非织造毡为结构的织物的防弹机理则无法解释。因为实验已表明,在针刺非织造毡中几乎不发生纤维的断裂。针刺非织造毡由大量短纤构成,不存在交织点,几乎没有应变波的固定点反射。其防弹效果取决于子弹冲击能在毡中的扩散速度。人们观察到,在被弹片击中以后,在碎片模拟弹(FSP)的顶端有一卷纤维状物质。于是预测,弹体或弹片在弹击初始阶段即变钝,从而使其难以穿透织物。许多研究资料都指出,纤维的模量和毡的密度是影响整个织物防弹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刺非织造毡主要用于以防弹片为主的军用防弹衣中。

6. 防割手套 分几级 有什么样的功能

钢丝防割等级:EN388防割等级3-5级

关于防切割等级,较普遍的防割规格遵照英国欧盟BS EN 388( 等同澳洲/ 新西兰标准AS/NZS2161.3)。我国2010 年9 月1 日实施的GB24541-2009《手部防护机械危害防护手套》防切割的标准规格也涵盖4 种机械性风险,分别是防磨、防割、防撕及防刺。

符合规格的手套须标以铁匠铁锤盾牌通用标志。对应包含四个机械性能测试:耐磨损等级(0-4)、抗切割等级(0-5)、抗撕裂等级(0-4)、耐穿刺等级(0-4)。

性能

1、防割 、防刺 、防滑、 耐磨;

2、具有超强的防割性能.耐磨性能和防刺性能;

3、能有效地保护人手不被刀具等利刃割伤;

4、优异的防滑性能能保护在抓取物件时不会掉落。

用途

防割手套是服装加工、肉联厂和机械制造、冶金、建筑、玻璃、薄板加工等行业从业人员的防身必备产品,是石油化工、冶炼采矿、食肉分割、金属加工、救灾抢险等行业的劳动保护产品。

(6)防刺手套什么时候研发出来扩展阅读

使用

选择防切割手套作为预防风险的措施,除要考虑物料、用途及价格外,使用者还需明白手套使用时的限制及护理,这些都能从手套的使用说明书或标签上找到。

1、不同的防切割等级和性能,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所。例如,回收医疗废品或处理玻璃碎片时,不宜使用单一的金属防切割手套。因为这种手套是由钢丝制成,会有许多密集小孔被利器穿透。这时就可选择BLADE X5 系列的浸胶或掌部加固牛皮防切割、防穿刺手套,能获得双重保护的效果。

再如,涉及食品行业、轻型装配工作、汽车零部件组装与电子和电气配件工作时,使用BLADE X5 纤维与莱卡混合针织的手套最为适宜,此款手套可单独使用或作为其他手套的保护衬垫。

2、手套的尺寸要适当。尺码太小戴上不舒适,且限制血液流通易造成疲劳;尺码太大则操作不灵活,容易脱落。选用手套还要注意具有足够的防护作用。对于应该选用高等级抗切割手套的环境,就不能选低等级的抗切割手套;对使用环境仅需要一般性的防切割,就无需使用高等级防切割手套。

这些数据都可从手套的使用说明书上发现。例如:实际操作中的防割手套不是完全防割的,只适用于人力操作的刀具,针织纤维手套不能抵御锯齿或波浪刀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防切割手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防割手套

7. 防刺手套哪个牌子好

美国进口HexArmor 防针刺防切割真皮手套,手套指尖360度双层的SuperFabric材料(俗称海龟皮)防针刺,手掌单层防护,手背无防针刺隔层;手掌和指尖拥有较高级别的防切割性能,超出的ISEA / CE级5,手背符合EN388 3级防切割性能,2级防穿刺性能
上海汉登专业的安全防护产品

8. 即能防刀砍刺又能抢夺击打对方的双层手套

防刀割手套和防刺手套已经有人生产出来了。防割手套比较薄是用高强纤维包缠不锈钢丝的,灵活性好,警察一般配这个。防刺手套是防针刺的,比较厚,灵活行不好。手部的面积比较小割伤划伤的可能性大,刺伤的概率低,除非是手被按住了。手套要做成防刀刺的手指基本就没法活动了,跟拳击手套可能差不多。我爱发明有一期节目叫“铁甲威龙”介绍过防割手套。

防护产品是跟应用环境相关的,有矛才有盾,必须先弄清楚面对威胁是什么。你可以先到阿里巴巴或者慧聪网搜一下“防割手套君安泰”等关键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没有合适的如果你要的量大还可以找厂家定做。

9. “医生防刺白大褂”在平台售卖,是否噱头大于实际作用

近几日,在某一个平台上售卖的一款商品,引起了许多网友们的注意。那就是医生防刺白大褂。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十分的震惊,也十分的迷茫,难道现在医生的安危都要靠这种东西才能够保证得了吗?这一个东西到底是一个噱头还是真正为医护人员考虑的呢?这一个公司的研发人员又是怎样回应这件事情的呢?

研发人员否认炒作,只是为了真正的卖出好产品。

当有许多的媒体以及报道公司来联系到这一家公司,并且询问他们的看法,他们直接否定了他们是在炒作。研发这一款产品的确是为医护人员考虑,希望能够在极端的情况下确保他们的安全。这样的想法是值得别人肯定和敬佩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看法了,非常感谢你能够读到这里,如果说你有其他的意见和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

10. 防弹衣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介绍防弹衣

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主要地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护身体,减少冷兵器的伤害。自从出现枪,炮等火器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为防火器,需要重打30-40公斤的甲胄,这将使士兵很难完成各种战斗任务。于是,进入火器朝代后,盔甲便渐遭淘汰。

但是,人们并未放弃对身体防护装备的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们发现士兵的伤亡大部分是由炮弹,手榴弹。炸弹和地雷的弹片造成的。这期间诞生的钢盔在实战中证明了可有效地防护弹片对士兵头部的伤害。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有一些国家研制和使用过钢或合金钢制做的胸甲和防弹衣。但由于过于沉重,穿着后行动不便,步兵实际无法使用。直至本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所考虑的防弹衣材料一直未跳出金属材料的圈子。

现代防弹衣的雏型出现于50年代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首先试验使用尼龙这类软质合成纤维材料制做防弹衣。他们发现12层特制尼龙纤维布可收到一定的防弹效果。当弹丸击中防弹衣时,纵横交织的多层尼龙纤维象网一样裹住弹丸,弹丸继续运动的话就必须拉伸尼龙纤维,尼龙纤维的张力减低了弹丸的运动速度,消耗并吸收了弹丸的动能。由于弹片的动能和运动速度一般比弹丸低得多,所以尼龙防弹衣对弹片的防护作用更明显。

在60年代的越南美陆军将M69式尼龙防弹衣列为制式装备。但由于尼龙纤维的抗张强度所限,尼龙防弹衣要收到好的防护效果,重量需4。5公斤以上。据有关专家的试验和分析,穿插上这麼重的防弹衣,士兵的作战能力会降低30%以上。在潮湿炎热的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更是难以忍受尼龙防弹衣所带来的负担和闷热感,而不穿防弹衣在现代战争中是很危险的。大量的统计分析表明,现代战争中弹片是对士兵的主要威胁,它占导致伤亡原因的3/4其余的1/4才是冲击波,枪弹,烧灼等造成的。因此越南战争后,人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防弹衣材料。直到70年代,终于出现了较为理想的防弹衣材料-“凯夫拉”。

“凯夫拉”是美国杜邦公司于60年代中期研制出的一种合成纤维,并于1972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其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凯夫拉”是它的商品名。“凯夫拉”的抗张强度极高,是尼龙纤维的2倍多,它的出现使防弹衣的防护性能有了明显提高。试验表明,“凯夫拉”吸收弹片动能的能力是尼龙的1.6倍,是钢的2倍。多层‘凯夫拉“织物对枪弹也能收到满意的防护效果。由于用“凯夫拉”制作防弹衣比尼龙防弹衣重量轻,防弹性能好,所以它受到了许多国家军队和警察的青睐。目前除了美国之外,德、法、英、以色列、意大利都研制和装备“凯夫拉”防弹衣。

近年来的多次局部战争中的实例证明,“凯夫拉”防弹衣确实能为士兵提供很好的保护作用。1983年的一天,5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接头巡逻,突然有人投来一枚手榴弹,由于当时美国士兵都穿着“凯夫拉”防弹衣,手榴弹在他们附近爆炸后,居然未造成死亡和重伤,只有未受防弹衣防护的上下肢受了轻伤。

据说美国陆军器材司令部的纳蒂克研究发展与工程中心,90年代又研制了一种被称做“斯佩克特拉”的纤维,它具有比“凯夫拉”更优越的性能。用这种纤维材料制成的防弹头盔和背心,在保持与“凯夫拉”制品同样防护性能的条件下,其重量可减轻1/3。
防弹衣及防弹原理

防弹衣概述

防弹衣是“能吸收和耗散弹头、破片动能,阻止穿透,有效保护人体受防护部位的一种服装”。从使用看,防弹衣可分警用型和军用型两种。从材料看,防弹衣可分为软体、硬体和软硬复合体三种。软体防弹衣的材料主要以高性能纺织纤维为主,这些高性能纤维远高于一般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赋予防弹衣防弹功能,并且由于这种防弹衣一般采用纺织品的结构,因而又具有相当的柔软性,称为软体防弹衣。硬体防弹衣则是以特种钢板、超强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氧化铝、碳化矽等硬质非金属材料为主体防弹材料,由此制成的防弹衣一般不具备柔软性。软硬复合式防弹衣的柔软性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它以软质材料为内衬,以硬质材料作为面板和增强材料,是一种复合型防弹衣。
作为一种防护用品,防弹衣首先应具备的核心性能是防弹性能。同时作为一种功能性服装,它还应具备一定的服用性能。

防弹性能

防弹衣的防弹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防手枪和步枪子弹目前许多软体防弹衣都可防住手枪子弹,但要防住步枪子弹或更高能量的子弹,则需采用陶瓷或钢制的增强板。(2)防弹片各种爆炸物如炸弹、地雷、炮弹和手榴弹等爆炸产生的高速破片是战场上的主要威胁之一。据调查,一个战场中的士兵所面临的威胁大小顺序是:弹片、枪弹、爆炸冲击波和热。所以,要十分强调防弹片的功能。(3)防非贯穿性损伤子弹在击中目标后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作用于人体所生产的伤害常常是致命的。这种伤害不呈现出贯穿性,但会造成内伤,重者危及生命。所以防止非贯穿性损伤也是防弹衣防弹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服用性能

防弹衣的服用性能要求一方面是指在不影响防弹能力的前提下,防弹衣应尽可能轻便舒适,人在穿着后仍能较为灵活地完成各种动作。另一方面是服装对“服装-人体”系统的微气候环境的调节能力。对于防弹衣而言,则是希望人体穿着防弹衣后,仍能维持“人-衣”基本的热湿交换状态,尽可能避免防弹衣内表面湿气的积蓄而给人体造成闷热潮湿等不舒适感,减少体能的消耗。此外,由于其特殊的使用环境,防弹衣也要考虑到与其他武器装备的适配性。

防弹衣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防弹衣经历了由金属装甲防护板向非金属合成材料的过渡,又由单纯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与金属装甲板、陶瓷护片等复合系统发展的过程。人体装甲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原始民族为防止身体被伤害,曾用天然纤维编织带作为护胸的材料。武器的发展迫使人体装甲必须有相应的进步。早在19世纪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纪的铠甲上的真丝也用在了美国生产的防弹衣上。1901年,威廉?麦肯雷总统被暗杀事件发生后,防弹衣引起了美国国会的瞩目。尽管这种防弹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枪子弹(弹速为122米/秒),但无法防住步枪子弹。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以天然纤维织物为服装衬里,配以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厚实的丝绸服装也一度曾是防弹衣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真丝在战壕中变质较快,这一缺陷加上防弹能力有限和真丝的高额成本,使真丝防弹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美国军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弹片的杀伤力增加了80%,而伤员中70%因躯干受伤而死亡。各参战国,尤其是英、美两国开始不遗余力地研制防弹衣。1942年10月,英军首先研制成功了由三块高锰钢板组成的防弹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国试制和正式采用的防弹衣就有23种之多。这一时期的防弹衣以特种钢为主要防弹材料。1945年6月,美军研制成功铝合金与高强尼龙组合的防弹背心,型号为M12步兵防弹衣。其中的尼龙66(学名聚酰胺66纤维)是当时发明不久的合成纤维,它的断裂强度(gf/d:克力/旦)为5.9~9.5,初始模量(gf/d)为 21~58,比重为1.14克/(厘米)3,其强度几乎是棉纤维的二倍。朝鲜战争中,美陆军装备了由12层防弹尼龙制成的T52型全尼龙防弹衣,而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则是M1951型硬质“多隆”玻璃钢防弹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间。以尼龙为原料的防弹衣能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体积较大,重量也高达6千克。70年代初,一种具有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的合成纤维——凯夫拉(Kevlar)由美国杜邦(DuPont)公司研制成功,并很快在防弹领域得到了应用。这种高性能纤维的出现使柔软的纺织物防弹衣性能大为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弹衣的舒适性。美军率先使用 Kevlar制作防弹衣,并研制了轻重两种型号。新防弹衣以Kevlar纤维织物为主体材料,以防弹尼龙布作封套。其中轻型防弹衣由6层Kevlar织物构成,中号重量为3.83千克。随着Kevlar商业化的实现,Kevlar优良的综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国军队的防弹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Kevlar 的成功以及后来的特沃纶(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现及其在防弹衣的应用,使以高性能纺织纤维为特征的软体防弹衣逐渐盛行,其应用范围已不限于军界,而逐渐扩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对于高速枪弹,尤其是步枪发射的子弹,纯粹的软体防弹衣仍是难以胜任的。为此,人们又研制出了软硬复合式防弹衣,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增强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体防弹衣的防弹能力。综上所述,近代防弹衣发展至今已出现了三代:第一代为硬体防弹衣,主要用特种钢、铝合金等金属作防弹材料。这类防弹衣的特点是:服装厚重,通常约有20千克,穿着不舒适,对人体活动限制较大,具有一定的防弹性能,但易产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弹衣为软体防弹衣,通常由多层Kevlar等高性能纤维织物制成。其重量轻,通常仅为2~3千克,且质地较为柔软,适体性好,穿着也较为舒适,内穿时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尤其适合警察及保安人员或政界要员的日常穿用。在防弹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枪射出的子弹,不会产生二次弹片,但被子弹击中后变形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贯穿损伤。另外对于步枪或机枪射出的子弹,一般厚度的软体防弹衣难以抵御。第三代防弹衣是一种复合式的防弹衣。通常以轻质陶瓷片为外层,Kevlar等高性能纤维织物作为内层,是目前防弹衣主要的发展方向。

防弹衣的防弹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防弹衣的防弹机理从根本说有两个:一是将弹体碎裂后形成的破片弹开;二是通过防弹材料消释弹头的动能。美国在二三十年代研制出的首批防弹衣是靠连在结实衣服内的搭接钢板提供防护的。这种防弹衣以及后来类似的硬体防弹衣即是通过弹开弹头或弹片,或者使子弹碎裂以消耗分解其能量而起到防弹作用的。以高性能纤维为主要防弹材料的软体防弹衣,其防弹机理则以后者为主,即利用以高强纤维为原料的织物“抓住”子弹或弹片来达到防弹的目的。研究表明,软体防弹背心吸收能量的方式有以下五种:(1)织物的变形:包括子弹入射方向的变形和入射点临近区域的拉伸变形;(2)织物的破坏:包括纤维的原纤化、纤维的断裂、纱线结构的解体以及织物结构的解体;(3)热能:能量通过摩擦以热能的方式散发;(4)声能:子弹撞击防弹层后发出的声音所消耗的能量;(5)弹体的变形。为提高防弹能力而发展起来的软硬复合式防弹衣,其防弹机理可以用“软硬兼施”来概括。子弹击中防弹衣时,首先与之发生作用的是硬质防弹材料如钢板或增强陶瓷材料等。在这一瞬间的接触过程中,子弹和硬质防弹材料都有可能发生形变或断裂,消耗了子弹的大部分能量。高强纤维织物作为防弹衣的衬垫和第二道防线,吸收、扩散子弹剩余部分的能量,并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了非贯穿性损伤。在这两次防弹过程中,前一次发挥着主要的能量吸收作用,大大降低了射体的侵彻力,是防弹的关键所在。影响防弹衣防弹效能的因素可从发生相互作用的射体(子弹或弹片)和防弹材料两个方面考虑。就射体而言,它的动能、形状和材料是决定其侵彻力的重要因素。普通弹头,尤其是铅芯或普通钢芯弹在接触防弹材料后会发生变形。在这一过程中,子弹被消耗了相当一部分动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子弹的穿透力,是子弹能量吸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炸弹、手榴弹等爆炸时产生的弹片或子弹形成的二次破片来说,情形就显着不同了。这些弹片的形状不规则,边缘锋利,质量轻,体积小,在击中防弹材料尤其是软体防弹材料后不变形。一般说来,这类碎片的速度也不高,但是量大而密集。软体防弹衣对这类碎片能量吸收的关键在于:破片切割、拉伸防弹织物的纱线并使其断裂,且使织物内部纱线之间和织物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织物整体形变,在上述这些过程中碎片对外做功,从而消耗自身的能量。在上述两种类型的身体能量吸收过程中,也有一小部分的能量通过摩擦(纤维/纤维、纤维/子弹)转化为热能,通过撞击转化为声能。在防弹材料方面,为了满足防弹衣要最大程度地吸收子弹及其他射体动能的要求,防弹材料必须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吸能能力强的性能。目前用于防弹衣上,尤其是软体防弹衣上的材料都以高性能纤维为主。这些高性能纤维以高强和高模为重要特征。一些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或硼纤维等,虽具有很高的强度,但由于柔韧性不佳,断裂功小,难以纺织加工,以及价格高等原因,基本上不适用于人体防弹衣。具体说来,对防弹织物而言,其防弹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纤维的拉伸强力、纤维的断裂伸长和断裂功、纤维的模量、纤维的取向度和应力波传递速度、纤维的细度、纤维的集合方式,单位面积的纤维重量,纱线的结构和表面特征,织物的组织结构,纤维网层的厚度,网层或织物层的层数等。用于抗冲击的纤维材料,其性能取决于纤维的断裂能及应力波传递的速度。应力波要求尽快扩散,而纤维在高速冲击下的断裂能应尽可能提高。材料的拉伸断裂功是材料抵抗外力破坏所具有的能量,它是一个与拉伸强力和伸长变形相关的函数。因此,从理论上说,拉伸强力越高,伸长变形能力也较强的材料,其吸收能量的潜力也越大。但在实践中,用于防弹衣的材料不允许有过大的变形,所以用于防弹衣的纤维必然同时具有较高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高模量。纱线的结构对防弹能力的影响是源于不同的纱线织物会造成单纤强力利用率和纱线整体伸长变形能力的差异。纱线的断裂过程首先取决于纤维的断裂过程,但由于它是一个集合体,因此在断裂机理上又有很大的差别。纤维的细度细,则在纱中的相互抱合较为紧贴,同时受力也较为均匀,因而提高了成纱的强度。除此之外,纱线中纤维排列的伸直平行度、内外层转移次数、纱线捻度等都对纱线的机械性能尤其是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等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弹击过程中会产生纱线与纱线、纱线与弹体的相互作用,纱线的表面特征会对以上两种作用产生或加强或削弱的效果。纱线表面油剂、水分的存在会降低子弹或弹片穿透材料的阻力,因此人们往往要对材料施行清洗和干燥等处理,并寻求提高穿透阻力的办法。具有高拉伸强力和高模量的合成纤维通常是高度取向的,所以纤维表面光滑、摩擦系数低。这些纤维用在防弹织物中时,受弹击后纤维间传递能量的能力差,应力波不能迅速扩散,由此也降低了织物阻击子弹的能力。普通的提高表面摩擦系数的方法如起绒、电晕整理等却会降低纤维的强力,而采用织物涂层的方法则易造成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焊接”,结果使子弹冲击波在纱线横向发生反射,使纤维过早断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美国联合信号(AlliedSignal)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空气缠绕处理纤维,通过使纤维在纱线内部相互纠缠,从而增加子弹与纤维的接触。在美国专利5035111中推出了一种通过使用皮芯结构纤维提高纱线摩擦系数的方法。这种纤维的“芯”为高强纤维,“皮”则采用了一种强力稍低而具有较高摩擦系数的纤维,后者所占的比重为5%~25%。美国另一专利5255241所发明的方法与此相似,它是在高强纤维的表面涂覆一层薄薄的高摩擦系数聚合物,以提高织物抗金属物穿透的能力。这一发明强调了涂层聚合物与高强纤维表面应有较强的粘附力,否则在受弹击时剥落的涂层材料反而会在纤维之间起固体润滑剂的作用,从而降低纤维表面摩擦系数。除了纤维性质、纱线特征之外,影响防弹衣防弹能力的重要因素还有织物的组织结构。用于软件防弹衣上的织物结构类型包括针织物、机织物、无纬布,针刺非织造毡等。针织物具有较高的延伸率,因而有利于提高服用舒适性。但这种高延伸率用于抗冲击会产生很大的非贯穿性损伤。另外,由于针织物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导致了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冲击性。所以,尽管针织物在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它一般只适用于制造防刺手套、击剑服等,而不能完全用于防弹衣上。目前在防弹衣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机织物、无纬布和针刺非织造毡。这三类织物由于其结构不同,各自的防弹机理也不尽相同,目前弹道学还无法给予充分的解释。一般说来,子弹击中织物后,会在弹着点区域产生一个径向的振动波,并通过纱线高速扩散。当振动波到达纱线的交织点时,一部分波将沿着原先的纱线传到交织点的另一边,另一部分转移到与之交织的纱线内部,还有一部分沿着原先的纱线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在上述三种织物中,机织物的交织点最多,受弹击后,子弹的动能可通过交织点上纱线的相互作用得以传递,从而使子弹或弹片的冲击力能在较大区域内吸收。但与此同时,交织点在无形中又起了固定端的作用。在固定末端所形成的反射波与原来的入射波会产生同向叠加,使纱线受到的拉伸作用大大增强,在超过其断裂强度后断裂。另外,一些小的弹片还有可能将机织物中的单根纱线推开,从而降低了弹片穿透阻力。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提高织物密度,可以减少上述情形出现的可能,并提高机织物的强度,但却会增强应力波反射叠加的负效应。从理论上讲,要获取最好的抗冲击性能是采用单向的、没有交织点的材料。这也正是“Shield”技术的出发点。“Shield”技术即“单向排列”技术,是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于1988年推出并取得了专利的一种生产高性能非织造防弹复合材料的方法。这一专利技术的使用权也授予了荷兰DSM公司。运用这一技术制成的织物即为无纬布。无纬布是将纤维单向平行排列并用热塑性树脂粘结,同时将纤维进行层间交叉,并以热塑性树脂压制而成。子弹或弹片的大部分能量是通过使冲击点或冲击点附近的纤维伸长断裂而被吸收的。“Shield”织物可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原有的强力,并迅速使能量分散到较大的范围上去,加工工序也较为简单。单层的无纬布叠合后可作为软体防弹衣的主干结构,多层压制则可成为用于防弹加强插板等硬质防弹材料。如果说在上述两类织物中,大部分弹体能量是在冲击点或冲击点附近的纤维处,通过过度拉伸或刺穿使纤维断裂而被吸收的,那么对以针刺非织造毡为结构的织物的防弹机理则无法解释。因为实验已表明,在针刺非织造毡中几乎不发生纤维的断裂。针刺非织造毡由大量短纤构成,不存在交织点,几乎没有应变波的固定点反射。其防弹效果取决于子弹冲击能在毡中的扩散速度。人们观察到,在被弹片击中以后,在碎片模拟弹(FSP)的顶端有一卷纤维状物质。于是预测,弹体或弹片在弹击初始阶段即变钝,从而使其难以穿透织物。许多研究资料都指出,纤维的模量和毡的密度是影响整个织物防弹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刺非织造毡主要用于以防弹片为主的军用防弹衣中。

使用资料
http://..com/question/13255350.html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