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
二级防护是针对传染病防控采取的防护级别之一,又称加强防护。防护内容: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或更高级别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一级防护要求:穿工作服(白大褂)、戴一次性使用帽子、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和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三级防护要求: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将护目镜(防雾型)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更高级别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正压式头套)。
Ⅱ 什么传染病需戴手套口罩预防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需要戴口罩。
预防接触性传染病,需要戴手套。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导致传染的疾病种类较多,比如痢疾、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但这些情况下,除非与病人或疑似病人直接接触,一般是不必戴手套的。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为防止工作中的意外受伤导致血液传播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也是需要戴手套的。
Ⅲ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Ⅳ 现在疫情需要带一次性乳胶手套吗
我现在出去口罩和手套都带,安全一些,之前在药店买了一堆麦迪斯一次性医用手套,还有84消毒液。
Ⅳ 传染病个人防护分级二级防护是指
二级防护,又称加强防护,是针对传染病防控采取的防护级别之一。 二级防护标准配套装备有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面罩、工作帽等,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等。标准: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面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鞋、工作帽。
适用于:1、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
2、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
3、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注意事项:1、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2、每四小时更换一次口罩或感潮湿时更换。
3、注意呼吸道和粘膜的防护。
Ⅵ 传染病留观配备什么
1、每个病室内设置一或三张床,人一桌一床一壁橱一座椅,请将您的东西合理放置并妥善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如需外出检查,请将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2、 床头设有呼叫器,如需帮助或感不舒服时,请按下按钮,我们会及时给予答复和帮助。请将您的毛巾挂置在床头桌旁的横杆上,拖鞋、脸盆放置在床下架子上。
3、 病房西侧设开水锅(温度显示100度时可以饮用),使用开水时请注意安全,禁止使用玻璃杯接水,以防止烫伤。
4、 厕所为病室内患者公用,内有座便及输液挂钩,使用时注意安全。
5、 留观患者要求24小时有陪住,出病室时请带好口罩。
6、 病室内有通风设配,请保持24小时开放。
Ⅶ 疫情防护等级标准
传染病分级防护标准
一、日常工作防护(一级防护)
人员防护:有效口罩、帽子、工作服、工作鞋、橡胶手
套
二、常见传染病(二级防护)
(一)各种类型肝炎(甲、戊、乙、丙、丁型),细菌性痢
疾(阿米巴)、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
革热等)
(二)人员防护:有效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工作服、工
作鞋、隔离服、橡胶手套、鞋套。(必要时应穿上连体防护
服)
三、烈性传染病防护(三级防护)
(一)鼠疫、霍乱、非典型肺炎
(二)人员防护:有效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工作服、工
作鞋、隔离服、橡胶手套、鞋套、连体防护服。(头盔及防
水围裙:进行有创或浸入性操作时穿戴)
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
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Ⅷ 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时需带上什么 a手套 b防毒面具 c口罩 d隔离服
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须戴上 ( C ) A、手套 B、防毒面具 C、口罩
Ⅸ 医生在给传染病患者做手术时,需要做好哪些防护措施
医生在给传染病患者做手术时,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防护要做到选用手套,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护目镜。特殊情况下还必须佩戴防护面罩才可以。传染病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这些都有可能危害医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医生在给传染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必须做好防护。
在术后处理传染病患者做手术所需要的器械和材料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才行。这些也都是潜在的传染源,一定不要让实习生去接触,一定要让经验丰富的医生去处理这些。
Ⅹ 医务职业防护五种传染病
这些措施是针对医院所有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情况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接触传播疾病的防护:
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脱去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2、手套一经刺破、损坏应立即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新手套。当操作要求灵活性时应戴一副合适的手套。
3、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4、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穿戴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一次性隔离衣按医疗废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