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手套箱怎么置换气体
扩展阅读
手套线太长怎么办 2025-05-21 09:22:53
ct5手套箱地板怎么拆 2025-05-21 09:20:17

手套箱怎么置换气体

发布时间: 2022-05-18 12:24:04

Ⅰ 19款2.0奇骏怎么拆下手套箱,更换空调滤芯呢

我知道,但是不告诉你财富值太少了。

Ⅱ 手套箱 锂电池 实验 真空手套箱 干燥剂 除水 改造 气体净化

在真空泵入口加液氮冷阱,手套箱上面基本上都是8至10m3/h左右的小泵,加个小冷阱即可,进口冷阱也就是10000左右,国产的几千块钱就可以,实在想便宜就买个玻璃罐的冷阱就好了~~

Ⅲ 真空手套箱使用说明书,清楚明了最好了,谢谢了

1、系统工作中真空泵应保持开启状态。
2、当箱内氧气浓度超出200PPM时,应通知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否则会破坏水、氧净化系统
3、在启动循环前做检查,是否在进行箱体情况或再生。如以上提及的操作正在进行,绝对禁止进行循环。
4、:两个净化柱不可以同时再生。
A、再生前先保证手套箱内已被惰性气体清洗干净(H2O<200ppm)保证足够的再生气体供应。再生气体压力为0.06-0.08mpa。
B、启动再生之前,请先确认相应的净化柱循环已关闭。
C、再生过程需要24小时,一旦执行不能被断开,再生开始后3-6小时通再生气体注意再生气的用量,适
当调整再生气体的压力,包证再生气在这3小时的充足供应,第6小时后可以关闭再生气源。
D、再生过程中真空泵不可以关闭,不要触摸净化柱的顶部,以防烫伤。
E、再生一旦意外终止,请保证12小时内不能重新启动该净化柱的再生和循环否则将损坏设备。
5、作业中应注意保护作业手套不要被损坏。

Ⅳ 真空手套箱工作原理

体与气体净化系统形成密封的工作环境,通过气体净化系统不断对箱体内的气体进行净化(主要除去水、氧),使系统始终保持高洁净和高纯度的惰性气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进行许多通常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实验和生产。

1主箱体:主箱体前边(或是后边)上有两个(或是多个)手套操作接口。这样可使多个人操作,同时也提高箱体的使用效率。主箱体是透明的可以观察到箱体内的操作过程。过渡室的阀门上有抽气与充气接嘴,在需要抽气或充气时可由此接入。主箱体上也安装有阀门和接嘴,用户在需要维持气压平衡而对主箱体放气或充气时可以使用(手套口之间的三通阀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放气)。主箱体的前观察窗上方安装了照明日光灯。
2、过渡室:过渡室也就是主箱体与箱体外的过渡空间,过渡室是由两个密封门和两个阀门、一个室体组成的。正是由于有内外两个门才能够更有效的隔绝主箱体与外界的联系,使得箱体内外的东西能够在主箱体与大气隔绝的情况下进出,从而避免了反复对主箱体抽真空与充气的麻烦。

Ⅳ 什么是手套箱主要干什么用

手套箱是将高纯惰性气体充入箱体内,并循环过滤掉其中的活性物质的实验室设备。也称真空手套箱、惰性气体保护箱等。

手套箱广泛应用于无水、无氧、无尘的超纯环境,如: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半导体、超级电容、特种灯、激光焊接、钎焊、材料合成、OLED、MOCVD等。也包括生物方面应用,如厌氧菌培养、细胞低氧培养等。

(5)手套箱怎么置换气体扩展阅读

手套箱主要由主箱体、过渡室两部分组成。如用户有其它特殊要求,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制造。

主箱体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手套操作接口,分布在箱体的前边(或前后两边),这使得本操作箱能被一个(或几个)人同时操作,提高了箱体的使用效率。

过渡室是作为主箱体与箱体外的过渡空间,是由二个密封门和二个阀门以及一个室体组成。内外二个门能够有效地隔绝主箱体与外界的联系,使得箱体内外的东西能够在主箱体与大气隔绝的情况下进出,从而避免了反复对主箱体抽真空与充气的麻烦。

手套箱的基本技术指标:

1、温度可调:室温+4~42℃。

2、湿度可调:35%~100%RH。

3、内腔气体氛围能满足厌氧或低氧培养要求。

Ⅵ 手套箱应用在哪些领域

手套箱分为有机玻璃手套箱、不锈钢手套箱、净化系统手套箱,手套箱广泛应用于生化、生物冶金、电子、化工、地质、矿产、医药等部门。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装备电池、生物培育、分装称重、食品真空包装、电池材料等。长沙米淇有机玻璃手套箱一体成型,高密闭性。
A型:作为防护辐射、隔离操作或防尘操作专用,不能用于抽真空;
B型:作为厌氧厌水手套箱使用,过渡室可以进行抽真空,操作室进行惰性气体置换法,保持厌氧厌水操作环境。
C型:操作箱及过渡箱即可进行抽真空操作,真空度可达到极限真空-0.1MPa。

Ⅶ 手套箱内部过滤的操作方法

摘要 你好你好!

Ⅷ 怎么将气体带入厌氧手套箱

我说的是通过接口直接充入,主要我不知道是通入之后是用来干嘛的。至于你说的氦气气氛的环境,也是用来保护箱体内部的培养品之类的,只要乙炔不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就行。而且最主要的是,为何你们老师会认为洗起很麻烦,只要带入的氧气不多,影响不大,而且手套箱是可以通过内部微循环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净化下去,达到低氧的气氛,也不需要洗起,即使洗起也就是耗费一点气体而已,现在的手套箱都是自动洗起,很简单吧,嘻嘻。

Ⅸ 手套箱内要求水分小于200ppm,用什么样的干燥剂可以达到目的

水分在空气中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如果不首先通过气体置换,你在箱子里干燥剂的做法是基本不会起太大作用的,因为干燥剂也有饱和度,箱体都有相对泄漏率,外面的气体和箱体内的气体时刻都在交换,只是相对较小。如果你手套箱的使用频率非常高,那么,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还是要准备好气体置换的气体,通过气体置换,达到你需要的水分值;
2、在置换之前,把吸水材料放置在箱体中(建议先不要打开)【吸水材料请自行购买:分子筛(国产,好点的就行,也有进口的)】,等水分达到理想值时,打开吸水材料即可;
3、因为吸水材料也有饱和度,因此,你要凭经验来查看了,看是否需要更换材料,也可采用其他方法:A、买水分测试仪器(温湿度仪、露点仪);B、因五氧化二磷有吸水的作用,可在箱内放置此材料,既有吸水的作用,也可观察是否水分值较高(如果水分高,五氧化二磷会变湿);
4、假如吸水材料饱和不能吸水了,你也只能更换材料了,同时建议对箱体内气氛首先再次进行置换;
5、如果很长时间不用,还是需要每次置换;
6、如果想不这么麻烦,也可加“气体净化系统”,这样基本上一劳永逸,不过还是要使用气体,你还是得搬钢瓶,只是频率没这么高吧;
7、吸水材料已经在上面说明了。

纯手打哦!要是还有其他疑问可私信我!

Ⅹ schlenk操作是什么意思

无水无氧操作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对水汽和/或空气(其中含氧气和水汽)敏感的化合物或体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无水无氧条件下进行实验。根据具体要求,实验室一般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目的。

1.直接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气体保护:对于一般的化学体系,不是对空气和水汽很敏感者,这是最常见最方便的保护方式。保护气体可以是普通N2,或是稍贵的高纯N2或Ar气。让保护气体通过一装有浓H2SO4的洗气瓶或装有合适干燥剂的干燥塔后使用效果会更好。

2.手套箱:对于需要称量、研磨、转移、过滤等较复杂操作的体系,在一充满保护气体的手套箱中操作是方便的,一般情况下是用一有机玻璃粘合的手套箱(见图1),在其中放入干燥剂即可进行无水操作,通入惰性气体置换其中的空气后则可进行无氧操作。但由于其结构不耐压,不能通过抽气进行置换其中的空气导致置换不完全和惰气的大量浪费。

严格无水无氧的手套箱是用金属制成的。操作室带有惰气进出口管、一双气密性好的氯丁橡胶手套及玻璃窗的气密性极好的空间。通过抽真空和充惰性气体反复三次,可保证操作箱中的空气完全为惰性气体所置换。

3.Schlenk技术:对于无水无氧条件下的回流、蒸馏和过滤等操作,应用Schlenk仪器比较方便。 所谓Schlenk仪器是为便于抽真空、充惰性气体而设计的带活塞支管的普通玻璃仪器或装置,如图3中各个瓶子都属于Schlenk仪器,瓶上的活塞支管用来抽真空或充放惰性气体,保证反应体系能达到无水无氧状态。

在许多时候,市售的惰性气体达不到实验所需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对惰性气体进一步处理以脱水除氧。实验室多采用图2示的装置提供高纯的惰性气体。其中柱3的活性铜用以除氧,柱外需缠绕电阻丝或加热带,在180-200℃使用。柱7的钠-钾合金可进一步将惰性气体中O2降至1ppm以下,同时可除去水分。柱8的4A分子筛、柱4的钯-A分子筛用以除水。在对无水无氧要求不是极高的情况下,系统中的4、5、7装置可以省去。双路管9上的数个支管与反应体系相连,支管上的三通旋塞可使反应体系分别与真空系统或惰性气系统相连,转动旋塞可切换抽真空或充放惰气。

无水无氧条件下的实验操作:

1.反应。反应器可选用Schlenk仪器或接有活塞的普通耐压仪器,搅拌宜选用电磁搅拌,以便更好地密封。尽量少用橡皮管,必须用的话以管壁厚者为佳。所有仪器使用前需认真干燥好,并且用标准口的翻口胶塞塞住(如无标准口的这种胶塞也可用类似葡萄糖注射液的瓶塞代替),然后抽真空充N2。如此反复三次,即可视系统为无水无氧状态。将反应物加入反应瓶或调换仪器时,都应在连续通惰气情况下进行。固体也可在抽真空前加入,但液体尤其是低沸点液体必须在抽真空,充N2气后用注射器经胶塞隔膜加入,以防液体被抽入真空系统。反应过程中,反应瓶内必须有少量惰气通入,气体出口液封,防止外界空气进入。

2.过滤。可用如图3所示装置,用惰性气体压滤或真空抽滤均可。

3.液体的转移。一般应用双针法的注射针技术。在装有胶塞的瓶口,插入一根通N2气的短注射针头至液面以上,再经胶塞插入一支带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吸取或注入液体。当注入液体使瓶内压力增大时,气体可从通惰气装置上的液封处排出。

限于篇幅,有关对空气敏感化合物的鉴定操作可参阅有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