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准预防的6大措施是什么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6、急救场所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气囊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
7、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器盒中处理,防止针刺伤。
(1)什么病人要戴手套扩展阅读:
一、三大隔离系统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由于标准预防的基础预防措施中不能预防经空气、飞沫、接触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对一些l临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或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需要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二、接触隔离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一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以及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 隔离预防
一、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
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医疗机构应设立合适数量和类型的隔离病区或隔离室,其隔离原则为:
(一)、严格管理感染源如滚
1. 传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如多种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等与普通病人分开安置。
2. 可疑传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住一室。
3. 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4. 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应分别安置。
5. 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应分别安置。
(二)隔离方式岩镇
1.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
对确诊或疑似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进行标准预预防的基础上,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
(1)病人的隔离
①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②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③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防护隔离
①进入隔离病室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②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③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④隔离室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2.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粗橡粗隔离预防,主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
(1)病人的隔离:
①病人安置在单人间,加强通风;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分开安置。
②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的传染病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容许时,戴医用防护口罩。
③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④做好空气的消毒。
(2)防护隔离
①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人房间时,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②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穿隔离衣。
③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3.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病人的隔离
①可疑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分开安置。
②减少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容许时佩戴外科口罩。
③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2)防护隔离
①与病人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戴帽子与医用防护口罩。
②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穿隔离衣。
③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3. 如何正确使用手套
这个手套根是一次性手套,还是外边带的手套?要是一次性手套就是弄东西的时候给她带上,然后弄完了给他摘了,要是外边带的手套出去,天冷,出去就得带上
4. 一二三级防护标准
一级防护是针对在医疗机构事业中从事诊疗的所有医护人员而言的,需要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穿隔离衣、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
在每次接触病人之后需要使用碘伏消毒液或者其他消毒剂揉搓1~3分钟,接触任何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时都要戴好手套。
二级防护是指对传染病防控采取的防护级别,采集样本、转移病人等医护工作人员,需要穿好医用防护服、戴好医用防护口罩、面罩、防护帽等,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清洗和消毒,最好每4个小时更换一次口罩,要注意好呼吸道和粘膜的防护。
三级防护的适用范围是与传染病人群密切接触、负责标本采集、处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医护工作人员,除了按二级的防护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防护,可将护目镜、防护口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4)什么病人要戴手套扩展阅读
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 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为啥带手套,外科医生带什么手套
楼上说对一半吧。外科手术前会洗手消毒,然后穿手术衣,戴手套,戴手套基本是两个原因:
1.
保护病人,即使你的手是消毒了,但是不是无菌,而手套是灭菌处理了,是无菌的
2.
保护自己,天知道病人的体液有什么问题,肿瘤细胞还是各种细菌病毒,戴手套就不用直接接触了,就保护了自己。
3.
手套也有分的,手术用的是无菌的手术手套,并没有说拿到医院要消毒,人家都是灭菌处理了,当然不用再消毒了。平时检查用的叫检查手套,那个就不是无菌的,不过也没有说拿来医院要消毒。手套都是人家公司搞好的,很多都有独立包装,你拆开来用就是了,拆开来消毒就是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