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接触病人应该佩戴什么手套
扩展阅读
皮衣可以用什么插亮 2025-05-23 22:06:38
昆明卖女装去哪里进货 2025-05-23 22:00:59

接触病人应该佩戴什么手套

发布时间: 2023-05-22 00:42:12

A.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B. 医务人员常用的防护用品

1、外科手术服

是指在手术室内穿着的专门设计的服装。

能防止水、血液、酒精等液体的渗透,具有4级以上的疏水性,以免沾污衣服和人体。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等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医务人员。

2、隔离衣

是指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家属探视病人等场合下穿戴的服装。

对细菌和病毒的阻隔。对细菌的阻隔主要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向病人的手术创面的接触性传播(和反向传播)。对病毒的阻隔主要是防止医护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时,其中携带的病毒引起医患之间交叉感染。

3、化学防护服

化学防护服是在处理有危险性的医用化学物品时,为保护自身免遭化学危险品或腐蚀性物质的侵害而穿着的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除了要求服装材料抗化学腐蚀外,对密封性和服装的缝型结构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4、电磁辐射防护服

电磁辐射防护服是通过在织物材料中植入极细的导电纤维,使得防护服不产生静电、能够屏蔽掉100kHz~300GHz范围内电磁波的防护服装。主要用于医院内电子医疗设备系统的操作人群。

5、核及射线防护服

用于核放射环境(小剂量、大范围的电离辐射,主要以α、β射线为主),防止放射性气溶胶和粉尘对人体的侵害。它具有防护放射性气溶胶,防护150种以上有毒和腐蚀气体、液体和固体,防护潜在的放射性微粒和液体侵入身体,100%阻挡0.2μm以上的干燥微粒等功能。

6、医用口罩

多采用一层或者多层非织造布复合制作而成,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喷、纺粘、热风或者针刺等,具有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效用,是一种医疗防护用纺织品。

C. 预防新冠常识

1.标准预防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标准预防的定义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 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不必考虑其诊断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 一、标准预防的个基本概念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

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据根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扒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磨穗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瞎此卜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自镜、防护面罩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脱下隔离以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五)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 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

3、禁止用手回帽。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

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希望以上的答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D. 乙类乙管医务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
以下是乙类乙管医护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一)医用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⒉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三)医用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3)操作者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一幅手套只用于一个患者的一项操作。
3.应正确戴脱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四)隔离衣与医用防护服的使用
1.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染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浆时。
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浆时。
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的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物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防水围裙受到明显污染、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七)帽子的使用
1.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应戴帽子。
2.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E. 医用手套有哪些不同规格和尺寸

1、丁腈手套:是乳胶手套最理想的替代品,高度贴合手部肌肤,具有超强的舒适性。适用于高风险接触血液或体液的非无菌操作;涉及锐器的操作、处理细胞毒性物质和消毒剂。

根据工作性质可分为:灭菌手套和非灭菌手套,而非灭菌手套又分为清洁检查手套和家政手套。

2、外科灭菌手套:无菌一次性使用。主要用于无菌程度要求较高的操作如手术操作、分娩、中央导管置管、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等。

3、清洁检查手套:清洁非无菌,一次性使用。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体液明显污染的物品时使用。

4、家政手套:清洁可重复使用。主要用于不直接接触人体的情况下,环境物表的清洁均可使用家政手套。

(5)接触病人应该佩戴什么手套扩展阅读

手套的使用

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4、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注意事项

1、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F. 医用橡胶手套与一次性检查手套都有什么区别

一次性检查手套有一次性聚乙烯检查手套和橡胶检查手套。一次性检查手套是不区分左右手的,一次性聚乙烯检查手套规格型号有大号、中号、小号。橡胶检查手套有粉光面/无粉光面 大号、中号、小号。
亚都医疗医用橡胶手套由天然橡胶乳胶制成,手套柔韧舒适,佩戴活动灵活,方便使用者在操作中的弯曲和伸直。
医用手套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模具品种分:有光面、麻面两种;
2.按处理方式分:无菌与非无菌。
3.按隔离剂品种分为滑石粉、白炭黑、改性淀粉等三种类型的检查手套。
医用手套在使用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医用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脱去医用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医用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操作时发现医用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4、戴无菌医用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G. 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为啥带手套,外科医生带什么手套

楼上说对一半吧。外科手术前会洗手消毒,然后穿手术衣,戴手套,戴手套基本是两个原因:
1.
保护病人,即使你的手是消毒了,但是不是无菌,而手套是灭菌处理了,是无菌的
2.
保护自己,天知道病人的体液有什么问题,肿瘤细胞还是各种细菌病毒,戴手套就不用直接接触了,就保护了自己。
3.
手套也有分的,手术用的是无菌的手术手套,并没有说拿到医院要消毒,人家都是灭菌处理了,当然不用再消毒了。平时检查用的叫检查手套,那个就不是无菌的,不过也没有说拿来医院要消毒。手套都是人家公司搞好的,很多都有独立包装,你拆开来用就是了,拆开来消毒就是多此一举。

H. 接触患者后的乳胶手套应该扔到

医疗垃圾袋里。
接触患者应佩戴乳胶手套,有创操作期间佩戴无菌手套,操作后及时脱掉手套并丢入医疗垃圾袋。
乳胶手套是手套中的一种,它不同于一般的手套,由乳胶加工而成,可以作为家庭、工业、医疗、美容等行业使用,是必备的手部防护用品。

I. 常用的医用手套有哪些种类

医用检查手套是医生能够保持手部卫生,防止病菌传播,从而保护自己、病人和其他身边的接触者的作用,所以也做医疗外观检查手套。

根据手套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乳胶手套,丁腈手套、PVC手套。

丁腈手套:它是乳胶手套的理想替代品,非常适合手部皮肤病具有超强的舒适度。 适用于高风险接触血液或体液的非无菌操作; 操作涉及尖锐物,细胞毒性物质和消毒剂的处理。

根据工作性质可分为:无菌手套和非无菌手套,非无菌手套又分为清洁手套和家政手套。

手术手套:无菌一次性使用。 它主要用于需要高度无菌的手术中。

清洁检查手套:清洁,无菌,一次性。 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粪便和被体液严重污染的物品。

家政手套:清洁且可重复使用。 它主要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情况,并且管家手套可用于清洁环境表面。

由于丁腈具有优秀的物理特性和良好舒适度,医用手套逐渐偏向于一次性的、通过CDFA认证的灭菌的医用丁腈手套,市面上符合规格的手套有很多,AClean的一次性医用检查丁腈手套也是不错的选择。

J. 护士用的是什么手套

一般医用手套有两种:1,塑料薄膜手套,用于更换病人用品时。2,橡胶手套,用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操作时,手术时也是使用这种。这两种手套都是一次性的手套,使用一次就需要当医疗垃圾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