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出门必须戴手套吗
如果外出不能满足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条件,外出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 同时注意保持手套干燥),脱下手套后注意手部清洁,并及时清洗手套。出门戴手套,可以减少手与外界直接接触,从而能减少手的污染。但并不是必须的,而且要强调的是,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无论是否戴手套,都需要经常洗手。普通群众没有必要去购买和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Ⅱ 三级防护应穿戴哪些防护用品
三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三级防护需要做好诊区、病区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范围
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出现症状的 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行标本采集人员。
②标本处理和检测时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的人员。
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或确诊病例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近距离治疗操作例如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 BIPAP 和 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医务人员。
④处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
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居家隔离观察要注意哪些事项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时全家都不得外出,要将观察对象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拒绝一切探访。由属地安排专人轮班值守,值守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2、最好固定一个身体健康状况好的家属来照看被观察者。
3、不与被观察者共用生活用品、餐具等,避免间接传染。
4、与被观察者接触,或进入被观察者房间,都应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口罩要按时更换。如果口罩变湿或是变脏,应立即更换,并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5、轿腊源不要直接接触被观察者的分泌物,特别是痰液和粪便。使用一次性手套处理被观察者的尿便和其他废物,摘掉手套后也需要洗手。
6、做好室内消毒,用消毒剂清洁餐桌、床头桌、卧室家具等台面,被观察者的床单、被罩、衣物应以60℃到90℃的水浸泡清洗并彻底烘干;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频繁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7、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再去清洁和触碰观察对象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单。接触的物品使用后应使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8、居家医学局神观察期间,被观察对象静养为主。食物要清淡、多样闭态化,保证营养充足。心态要平和,不能着急、害怕。保证睡眠充足,减少上网、长时间看视频等。
9、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发力等症状时,特别是伴有呼吸困难时,请及时就诊;若是被观察者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出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要全程戴口罩,尽量避免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免传染他人。
10、如果实行全家隔离不允许外出的话,居家隔离期间,由属地负责妥善安排好观察对象的生活服务工作,安排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将生活必需品送至观察对象家中。
Ⅳ 新冠肺炎的院感防控的标准
新冠肺炎三级防护的标准,指预检分诊门诊、发热门诊和确诊患者的隔离病房使用的防护措施。预检门诊是一级防护,医务人员要穿隔离衣,戴外科口罩,注意手卫生,戴一次性工作帽,手卫生是最必要的措施。在发热门诊可能会接触到疑似患者,要求手卫生,戴防护口罩,与预检门诊不同,防护口罩是N95,戴一次性工作帽、塑胶手套、护目镜或面屏,穿隔离衣、鞋套。
三级防护指有确诊患者,或要接触到确诊患者的分泌物、痰以及开放创口,比如气管切开或插管,要进行三级防护。进入人员要注意手卫生、消毒,戴N95防护口罩、工作帽,穿防护服,通常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穿好后戴第一层手套,加戴第二层外科口罩,再穿鞋套,外层再加隔离衣,戴第二层手套,穿第二层胶鞋或鞋套,胶鞋外有时还要再加一层防护鞋套,最后戴上护目镜和面屏,才能进入确诊患者的病房。在病房内工作结束出来后,脱的过程与穿正好相反,每脱掉一层要做一次手消毒,直到结束
Ⅳ 疫情防控用品有哪些
1、防护物品一:口罩
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不再多说,针对官方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三种传播方式:直接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口罩都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2、防护物品二:酒精棉片
酒精棉片不同,除了杀菌消毒、携带方便的优点外,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如擦拭手机表面、门把手、办公桌台等等。
3、防护物品三:手套
戴手套,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洗手,该洗手还是要洗手。普通群众没有必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普通手套即可。千万不能有戴着手套的手,去触摸眼睛、嘴巴、鼻子,病毒很容易通过这个途径进行传播。
预防措施
1、减少外出,不要去人群聚集处,出门要戴口罩,做好防护工作。
2、注意卫生,勤洗手,洗手时使用洗手液或肥皂。
3、打喷嚏时不要用手捂,要用手肘或纸巾遮住口、鼻。
4、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勤开窗,保持家里的空气流通,防止病毒性传播。
Ⅵ 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之内视镜单位防护建议
从三月起,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下面简称新冠肺炎)正式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传染病。所有人,包括医护在内都面临威胁,也无法置身事外。内视镜单位在做肠胃镜和胆道镜等检查中,不只人员常常需要接触分泌物,也可能因为环境留存而感染,因此更需要有严密的保护与消息措施。Recipi 教授是来自义大利米兰的肠胃内视镜专家,在这次欧洲甚至是世界的重灾区中心,它们的团队除了与疫情奋战,也提醒内拆老视镜单位更要小心保护自己与患者。台湾由于很早就展开行动,相信许多内视镜单位都已经建立初步的防疫应变;但这场疫情目前还看不到终点,这篇专家的建议应该能给大家在防疫上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帮助。
原文来自肠胃内视镜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 GIE)于 3/13 刊载,我只是翻译与摘要,原文连结在此,我的文章大家也可自己转载、取用或补充,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前言
目前已知新冠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咳嗽、虚弱无力以及腹泻;约有一半的患者会产生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整体的死亡率高达 3.5 %。(按:这是原文所述,义大利目前的统计接近 10%,或许和医疗崩溃有关)
新冠肺炎的传染以飞沫为主,直接的人传人距离大多发生在一公尺内的距离(按:还没计入飞沫在物体上,经手触摸传染)。内视镜单位虽然不像急诊或门诊般在第一线诊疗疑似患者;但有证据显示:在内视镜检查中,受检者的分泌物会在检查人员没有察觉下,飞溅到人员的脸部。在 SARS 的研究中,飞溅的距离可远达约 10 公尺(6 feet)。此外,这样的风险并不只限于胃镜检查,也可能在大肠镜出现。
有鉴于新冠肺炎有一定的潜伏期(中位数 5.5 天,可高达 14 天或更久),在评估受检者的染病风险时,旅游史与接触史是非常重要的线索。有以下特征的受检者,都要考虑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临床症状:发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密切接触史:同住一起、曾有面对面接触(不论时间)、曾经同处一室(两公尺内)
•14 天内高风险国家旅游史(按:原文为义大利、伊朗、以及几乎所有亚洲国家,以国内情况,欧洲及美国应该也要纳入)
受检者的评估建议
•检查前一日:电访受检者询问症状,若有相关症状则安排延期或取消
•检查当日:检查前重新询问,是否有上述任何临床症状?是否于 14 天内有高风险地区旅游史?是否有密切接触史?
•若受检者为他院转介,建议在当下先和他院确认上述资讯
•在受检前,要安排测量体温,若高于 37 度考虑延后受检
•(按:一般发烧定义多在 37.5 度以上,但新冠肺炎很多是微烧,另考虑体温计误差等,标准应由各单位与医院判断)
•应禁止受检者的家人与照顾者同时进入内视镜检查室
•在检查结束后,7-14 天联系完成检查的受检者追踪是否有相关症状(新冠肺炎)产生
受检者风险评估,与个人防护等级 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把受检者划分成不同分险族群,借以评估内视镜的检查程序与应该执行的防护准备。下文中,内视镜人员个人防护设备(PPE,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主要有手套、护目镜、防护衣以及呼吸防护装置。
个人防护设备中,最重要的是口罩,包括医疗口罩或外科口罩、以及 N95 等级口罩。前者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但对于空气中微细的粒子没有隔绝作用;N95 则可以连这些小粒子都隔绝。无论如何,戴口罩衫罩最重要的是必须将口鼻完全盖住,特别是 N95 需要把口罩边缘与脸部完全密合以发挥保护力。目前建议医护在医院或诊所中应当全程配戴口罩。
对于受检者也应当要求在医院中全程配戴口罩(最好是医疗或外科口罩),对于上述中度和高度风险的受检者,甚至建议要配戴手套。如果受检者在检查后脱下口罩,并且一段时间无法戴上(例如物御腔从麻醉中苏醒),若情况许可,在苏醒后请受检者换戴一个新口罩。
内视镜人员防护
所有内视镜人员应遵循单位的标准防护指导原则,无论是检查人员、技术师甚至是在窗口/柜台的人员,在确认同意书、量测生命迹象与准备阶段要和民众保持适当距离,并在准备、接触受检者前后都应该要洗手。另外在穿脱护具前后,破触到任何可能含有感染物的地方后,也应该彻底洗手。
根据前述的受检者风险,内视镜人员的标准防护基本要求如下:
•低度风险: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发帽、护目镜、隔离衣、手套(覆盖手腕)
•中度风险:若做胃镜考虑视同高风险,若做肠镜可做标准防护即可
•高度风险:N95 等级口罩、发帽、护目镜、防水隔离衣、双层手套(覆盖手腕)
特别强调,即使在防疫物资吃紧的现在,抛弃式的设备仍然尽量不要重复使用,以免造成无效防护。
防护设备的穿戴顺序(重要)
•穿戴前确认没有破损
•第一个戴上去的应该是发帽
•接下来是隔离衣,再来是口罩和护目镜
•手套于最后穿戴,当穿戴双层手套时,内层最好是可包住手腕的外科手套,外层再戴上一般医用手套
防护设备的卸下顺序
•(戴着手套干洗手)脱下手套
•洗手后,换一个新手套(!)
•用新手套依次脱下隔离衣、护目镜、口罩、以及发帽
•脱下隔离衣时,若是后背绑带式,建议请同仁协助
•脱下护目镜与口罩时,小心不要碰到正面(分泌物最多)
•脱去刚刚换的新手套
•(按:上面的建议手套用量非常大,可能要考虑单位物资做调整,勤洗手仍然是重中之重!)
负压检查室是否有必要?
若必须为高风险受检者执行检查,情况许可下最好能在负压检查室,或在单位外的负压病室执行
内视镜与配件的清洗流程
建议照现行的标准程序即可,照目前国际规范清洗流程,病毒几乎无法存活到可传染程度
内视镜检查室的清洁程序(重要)
因为受检者的分泌物会散布并附着在空间的物体表面,除了个人防护设备与勤洗手,内视镜室的消毒极为重要。
•目前资料显示病毒可存活在粪便达 1-2 天,另外一篇更新的论文(在这篇建议之后刊登)指出,新冠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 3 小时,在纸上存活 24 小时,不锈钢和塑胶更可达 72 小时;所以环境的消毒极为重要。
•消毒最大的重点是手部常接触的部位,并且可能暴露分泌物之处,也就是检查床(包括把手和边缘)、地板、还有仪器与室内桌椅(原文为 endos furniture)等等
•本文建议的消毒药剂是 1:100 稀释的漂白水(按:高浓度酒精也是合理的选项)
•若在负压病房中,建议检查完毕 30 分钟后再执行下一个检查
•若缺乏负压病房,又必须执行相对高风险检查,建议评估是否用空调换气,并于检查后净空一小时
结论
“对全世界来说,这是个困难的时刻。我们作为内视镜医师有额外的责任保护病人们,以及我们自身。在接下来的几月,加强并维持感染控制无比重要,包括明文制定流程,以及密切的检讨评估。个人对于感控的努力以及承担如同一把沙,但集合起来之后就能筑起一道对抗致死病毒,坚固而强韧的屏障”。
"It is a challenging time for the whole world, and we as endoscopists and physicians have addi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our patients and ourselves. It is really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he next months to enforce and strictly maintain thes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using written protocols and dedicated meetings. The level of mitment and the amount of indivial effort that everybody will contribute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dissemination is like little grains of sand that together will help in creating a solid and rable barrier against this deadly virus."
义大利加油,台湾加油,全世界加油!
Ⅶ 防控新冠肺炎关键环节应知应会
防控新冠肺炎关键环节应知应会
目录
一、普通居家人员防护健康指导1
二、出行人员防护健康指导2
三、外地返回人员管理指导2
四、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随访3
五、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防控指导4
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防氏饥控指导5
七、重点人群指导9
八、居家消毒指导11
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12
一、普通居家人员防护健康指导
(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二)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四)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五)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出行人员防护健康指导
(一)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等公共
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可不必佩戴口罩。
(二)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三、外地返回人员管理指导
(一)社区防控小组组织开展人员排查追踪,通过发布告示、电话通知等方式,要求从疫区以及湖北省等疫情较重地区返回人员,立即到所在村支部(社区)进行登记,或由社区防控小组主动上门登记,并告知其到本地卫生院或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健康筛查,同顷悔时主动自行隔离14天,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家庭成员也要主动做好健康监测。
(二)返回人员居家隔离期间,要佩戴口罩,并与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条件允许时,尽量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防止出现家庭聚集性病例。
(三)返回人员或家庭成员若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及时报告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疾控机构,由医疗机构安排救护车辆和医务人员上门收治,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
(四)返回人员经严格健康管理14天,连续体温正常的,由社区防控小组研究确定解除隔离,并按规定报告解除隔离信息。
四、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随访
(一)访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时,若情况允许电话或微信视频访视,这时无需个人防护。访视时应当向被访视对象开展咳嗽礼仪和手卫生等健康宣教。
(二)实地访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时,常规正确佩戴工作帽、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每班更换,污染、破损时随时更换。
(三)需要采集呼吸道标本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外科口罩换为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
(四)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五)现场随访及采样时尽量保持房间通风良好,被访视对象应当处于下风向。
(六)需要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检查而密切接触时,可加戴乳胶手套。检查完后脱手套进行手消毒,更换一次性隔离衣。
(七)进行手卫生,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至干。不要用手接触自己的皮肤、眼睛、口鼻等,必须接触时先雀核正进行手卫生。
(八)不重复使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口罩潮湿、污染时随时更换。
(九)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随访者至少须随身携带:健康
教育宣传单(主要是咳嗽礼仪与手卫生)、速干手消毒剂、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乳胶手套、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医疗废物收集袋。
(十)随访中产生的医疗废物随身带回单位按医疗废物处置。
五、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防控指导
(一)物品准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设置临时预检分诊点,配备发热病人用的备用口罩、体温计、流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液(含酒精或含氯或含过氧化氢的手消毒剂液,不可使用仅含氯已定成分的手消毒液)
(二)个人防护
1.诊疗活动期间穿工作服(外科刷手服或一次性衣物等),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
2.与就诊人员保持1米以上距离。
3.接触疑似患者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环境消毒。(三)接诊流程
1.戴口罩。指导自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及陪同家属正确佩戴口罩。
2.测体温。测量患者腋下体温,是否≥37.3℃。
3.问病史。询问患者以下问题:①发病前14天是否到过湖北等疫情较重地区;
②发病前14天家人或周围的朋友是否到过湖北等疫情较重地区;
③发病前14天家人或周围的朋友有无类似症状;
④发病前14天有无与哺乳动物、啮齿类动物、禽类,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接触史。
4.早报告。如果腋下体温≥37.3℃,同时有上述第3项四种情况中的一种,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和基层组织报告。
5.隔离并转诊。立即在村卫生室或居家隔离,配合定点机构做好患者转运工作。提供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尤其是基础疾病情况。
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防控指导
(一)开展全员培训。在前期培训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平台)和华医网(或“掌上华医”手机app)等线上平台,以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技术规范、指南和方案为重点,开展全员再培训和个人防护、消毒、隔离等方面的演练,确保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病例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指征等要求,落实好消毒、环境卫生、个人防护、预检分诊、医疗废物处理、个人隐私保护等制度,严防基层医护人员感染事件发生和患者隐私信息泄露。
(二)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机构人员情况,做好人员排班,建立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制度。
(三)做好医务人员防护。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如消毒产品、体温计(枪)等设备和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物资不足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汇报。每天对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监测。
(四)规范落实预检分诊。
1.未设置发热门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预检分诊点,不得用导医台(处)代替预检分诊点。预检分诊点一般设立在门诊醒目位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备消毒隔离条件,且实行24小时值班制(晚间预检分诊可设在急诊,但应设有醒目标识)。应配备发热病人用的口罩、体温计(枪)、流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液、预检分诊病人基本情况登记表等。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般防护着装,即穿工作服、带工作帽和医用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2.规范分诊流程,对就诊的患者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史,按照流程规范诊治,并做好登记,内容包括接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体温、呼吸道症状、诊断、流行病学史、患者去向及接诊医生签名等,信息登记内容要完整、准确。
(五)加强患者就诊管理。
1.加强门急诊患者的就诊引导和分诊工作,引导患者错峰就诊、无紧急情况暂不就诊,尽量降低诊疗空间的人员密度,减少交叉感染几率。严格管控门诊候诊区域,执行“一人一诊一室”,必要时可封闭管理。
2.在患者就诊区域以醒目方式宣传疫情预防知识、患者就诊时的就诊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防护意识,正确防护,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3.要加强特殊人群医疗服务,对于孕产妇、儿童、新生儿等重点人群,要严格执行相关诊疗规范和转诊流程,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对于血液透析、老年常见病等需长期就诊患者要实施好医疗保障,不得出现停诊和拒诊情况。
(六)及时开展疑似患者报告。对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近14天内湖北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病人,经预检分诊后,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并按要求做好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
(七)开展健康教育。依统筹结合家庭医生履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人群随访,充分利用手机app、网络视频、微信、短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推送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防控观念,有效有序利用线上(发热门诊)、线下医疗资源,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要指导签约居民科学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引导签约居民有不适症状时及时向家庭医生咨询,以便家庭医生掌握患者健康状况,做好签约居民健康管理和就医指导,避免签约居民因盲目就医而造成感染。
(八)做好清洁消毒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 规章制度 ,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
1.空气消毒: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在无人条件下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
2.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消毒: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20000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h。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3.地面、墙壁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
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4.物体表面消毒: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家具、门把手、家居用品等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5.手卫生:参与现场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加强手卫生措施,可选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消毒。
6.皮肤、粘膜消毒: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或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
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消毒。
7.餐(饮)具消毒: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后,煮沸消毒30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8.患者生活垃圾:患者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
(九)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务人员使用后的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手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患者佩戴的口罩等均应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范处置,不可随意丢弃,要求用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双层封扎、标识清楚,密闭转运,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七、重点人群指导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在普通人群各项措施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要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管理,指导签约居民积极通过“健康山东服务号”便民惠民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及时获取线上医疗咨询等服务,避免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引起交叉感染。
2.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稳定并需要长期服
用固定药物的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需求取药量可放宽到3个月,有条件的医院提供配送药物上门服务。
(二)老年人
1.冬春交替季节的温度变化较大,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感冒。
2.主动学习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注意获取由权威机构发布的防病知识和疫情信息,增强对虚假和错误信息的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防止上当受骗。
3.老年人的家人要发挥督促教育作用,帮助老年人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
(三)孕产妇
除重要的产前检查项目外,减少到医院产检的次数;
妊娠36周后或有其他高位因素这,需按时产检。必须到医院就诊时,要戴好口罩,遵守医院规定有序就诊。
(四)儿童
1.预防接种
由县(市、区)统一对每一个接种单位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暂停接种服务。原则上最近14天内发生新冠肺炎病例(以下简称“病例”)社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近期曾接诊过病例或正在承接医学观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所设置的接种单位应暂停接种服务。可继续开展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合理安排开诊时间,做好接种计划和接种预约,减少人员聚集。安排预约接种时,优先安排可能超出免疫程序时间的儿童,以及含麻疹成分疫苗等需及时接种疫苗的接种。对前来接种单位的受种者及监护人,要提前告知在接种单位期间全程佩戴口罩,进入接种单位时一律进行体温测量。按规定严格做好内环境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接种场所应严格落实独立区域和专门通道,避免与临床科室人员、病人等相关人员接触。接种单位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好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已暂停服务的接种单位,对于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坚持接种者,可积极协调其它接种单位承接。
2.儿童健康管理
合理调整儿童保健门诊开诊时间,暂停面对面新生儿访视和儿童健康体检,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开展在线咨询和指导。
3.儿童健康教育
(1)家长要教会儿童正确洗手方法,督促儿童勤洗手、不乱摸,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母亲母乳喂养时要佩戴口罩、洗净手,保持局部卫生。
(3)家长为密切接触者的家庭,家长需居家隔离的,应当与儿童分开居住。
(4)产妇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确诊后未痊愈者,暂停母乳喂养。
(5)儿童如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当及时就诊,遵从医务人员指导。
(6)佩戴符合国家标准gb2626-2006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八、居家消毒指导
(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喷雾消毒。
(二)消毒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通过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等方式进行家庭消毒,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卫生间包括厕所等。
(三)注意手、皮肤消毒。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一)病例发现
对不明原因发热、咳嗽、气促,应注意询问发病前14天内有无湖北、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是否曾接触过以上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无聚集性发病或与确诊病例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接触史。基层相关组织将近14天内有湖北、武汉或其他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并且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者,作为重点风险人群筛查,由专业机构采样检测。
(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并询问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及病情进展。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或感染者末次接触后14天。近日,对全区所有发现的密切接触者一律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相关防控措施。
Ⅷ 一次性PE手套能隔离病毒吗,pe薄膜手套和cpe手套哪个好
自从新冠肺炎开始流行后,一次性手套销量猛增,人们经常购买一次性手套,那一次性PE手套能隔离病毒吗?购买一次性手套时,人们才发现它有许多种材质,pe、cpe等手套材质比较多见,pe薄膜手套和cpe手套哪个好?
一次性PE手套可以帮助隔离病毒,佩戴一次性PE手套之后,病毒无法渗透到人的皮肤,与手部肌肤进行接触,从而减少了病毒传播的几率。正是因为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之后,除了酒精、口罩、防护面具被人们疯抢外,人们还会购买一次性手套,减少被传染病毒的风险。
pe薄膜手套主要用聚乙烯打造而成,为白色透明状,它可以耐高温,材质轻薄,柔软性好、抗冲击性能强,价格低,可以与食品接触,成为人们经常用到的手套材质。cpe手套则是氯化聚乙烯材质,一样具有耐高温的特点,而且弹性比较好,热性能、机械性能、电性能都不错,在食品、家居生活、美容美发等行业常用到。
pe薄膜手套和cpe手套具有各自优缺点,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第一版)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基本信息
- 3 发布通知
- 4 全文
- 4.1 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
- 4.1.1 手套。
- 4.1.2 医用防护口罩。
- 4.1.3 防护面屏或护目镜。
- 4.1.4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 4.2 手卫生
- 4.3 特定人群个人防护
- 4.3.1 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 4.3.2 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及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
- 4.3.3 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转运人员。
- 4.3.4 尸体处理人员。
- 4.3.5 环境清洁消毒人员。
- 4.3.6 标本采集人员。
- 4.3.7 实验室工作人员。
- 4.4 防护装备脱卸的注意事项
1 拼音
(xīn xíng guàn zhuàng bìng dú gǎn rǎn de fèi yán )tè dìng rén qún gè rén fáng hù zhǐ nán (dì yī bǎn )
2 基本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第一版)》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附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80号)印发。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我委组织更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委。
附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pdf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0年1月28日
4 全文
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第一版)
本指南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病区及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及参与病例和感染者转运、尸体处理、环境清洁消毒、标本采集和实验室工作等专业人员。
4.1 一、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
接触或可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和感染者、污染物(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等)及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表面的所有人员均应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具体包括:
4.1.1 (一)手套。进入污染区域或进行诊疗操作时,根据工作内容,佩戴一次性使用橡胶或丁腈手套,在接触不同患者或手套破损时及时消毒,更换手套并进行手卫生。
4.1.2 (二)医用防护口罩。进入污染区域或进行诊疗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每次佩戴前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穿戴多个防护用品时,务必确保医用防护口罩最后摘除。
4.1.3 (三)防护面屏或护目镜。进入污染区域或进行诊疗操作,眼睛、眼结膜及面部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等污染的风险时,应佩戴防护面屏或护目镜,重复使用的护目镜每次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干燥,备用。
4.1.4 (四)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进入污染区域或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更换个人衣物并穿工作服(外科刷手服或一次性衣物等),外加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4.2 二、手卫生
无明显污染物时,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采取手卫生措施,尤其是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前,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前,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或污染环境表面之后,脱去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执行手卫生措施。
4.3 三、特定人群个人防护
4.3.1 (一)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 1 米以上距离。
对疑似、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4.3.2 (二)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及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4.3.3 (三)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4.3.4 (四)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
4.3.5 (五)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4.3.6 (六)标本采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4.3.7 (七)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至少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4.4 四、防护装备脱卸的注意事项
1.脱卸时尽量少接触污染面。
2.脱下的防护眼罩、长筒胶鞋等非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应直接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内浸泡;其余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作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