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罗兰之歌》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急!!
说《罗兰之歌》是开卷之作,并不是说在此以前法国文学史上没有出现过作品。在九至十一世纪之间有《圣女欧拉丽的颂歌》、《耶稣受难》、《圣勒日》、《圣阿莱克西》等,从题目便可看出这是一些表彰基督教圣徒的道德圣行祥斗基的作品,语言贫乏,牵强附会,虽然写的是韵文,但是通篇说教,谈不上文学价值。 在牛津抄本产生之时,法国通俗语言有了很大谨谨发展,其结构、形式和词汇已经能够承受长篇叙事的分量。在《罗兰之歌》中可以看到大量并列句,简单的形象和隐喻,人物的心理和意图描写,还有民歌中常见的复叠和夸张。随着各地区文化的传播,宗教斗争激发的宗教热忱,这部叙述七七八年龙塞沃悲剧的纪功歌,更多反映的却是十一、十二世纪的时代精神和特征。今天读到的《罗兰之歌》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一、两个世界、两种文明、两种宗教的冲突。基督教代表善、正义和天意,而伊斯兰教代表恶、不义和邪道。 二、领主与藩臣的冲突。领主供养和保护藩臣,藩臣向领主效忠,以死相保。一名藩臣可以同时效忠几名领主;也可既是一名领主的藩臣,又是另外藩臣的领主。 三、藩臣与藩臣之间的冲突。好藩臣忠诚、英勇销橡、磊落;坏藩臣不忠、怯懦、阴险。这些道德行为的准则当时是明确的,对待上帝诚惶诚恐的基督徒心灵中容不得半点怀疑。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部伟大史诗,浑厚质朴。有人赞誉说它有荷马宽阔流动的优美,但丁豪放有力的笔致。这毕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中世纪的种种特点。若用历史观点阅读,今天的读者依然会认为这是一部卓越不凡的大作。
㈡ 地狱之歌里伯爵的手套的图案是什么意思
手套上有一个神秘的标记,非常类似EVA中的无花果叶标志,按逆时针,在上面可以看到英文“HELLSING”、“HELLS GATE ARRESTED”、德文“GOTTMIT UNS”(GOD WIHT US)及英文“ANDSHINE HEAVEN NOW”字样。
在外圈环绕着一圈神秘的文字,其中顶端的文字可以判断出是英文字母”HELLSING“,那么也就是说”X“形状的符号是英文的”H“,有点像变形的数字”2“的第二个符号就是英文的”E“,有点像”Z“的符号就是”L“,依此类推。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左上方的符号,根据刚才的推论,可以判断那是英文的”HELLS“(地狱),逆时针下一个符号是一个四个字母的单词,最后一个字母根据上文的判断是”E“,结合上一个单词的推论,可以发现这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单词是”GITE“这是一个古英语单词,意为”GATE“(门)。经过推论,可以发现下一个8个字母的单词是”ARRESTED“(逮捕),和内圈的英文一样。所以,可以发现外圈作者原创的字体虽然扭曲变形,但内容和内圈是一样的。”HELLS GATE ARRESTED,GOD WIHT US,AND SHINE HEAVEN NOW“,直译过来就是“追寻地狱之门,照耀天国,上帝与我们同在”
㈢ 手套象征着什么
手套是个很特别的东西,当初它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实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区保温必备之物,或是医疗防菌、工业防护用品。
查阅手套的历史记载,它最早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荷马史诗,古希腊人进食时,同今日的印度或中东人一样,是吃抓饭的,不过他们用手抓饭之前,要戴上特制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历史上的用餐抓饭工具。
欧洲宗教界接过手套后,改变了它的功能,神职人员戴白手套,表示圣洁和虔诚,至今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仪式,必须戴白手套。十九世纪前,白手套的神圣作用扩大到国王发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甚至将军、骑士们也戴起白手套表示为神圣而战。不仅西方如此,近百年的中国军阀混战、日军侵略中国等,军官们也戴白手套,成了军人标榜尚武圣战的装饰。而今各国军队仪仗仍戴白手套,就逄赤道上的军人也忍热保持传统。
欧洲曾用手套象征权威和圣洁,所以早年的欧洲骑士,将白手套戴上,表示执行神圣公务;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潇洒闲暇;把手套扔在对方面前,表示挑战决斗;被挑战的骑士拾起手套,宣示应战……
女人戴手套多为高雅美丽,所以古欧洲有丝绸、丝绒等质地的装饰手套,黑白彩色长短俱全。十九世纪还出现手绘和黑色网织手套,给人以神秘的感观
对不起额 我只能帮你这样 可能没有帮到你
㈣ 奥特曼带了手套是什么意思
奥特曼带了手套,其实有多旦唤种可能的解释。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意思:
1. 奥特曼手套是他的装备之一,有助于他使用他的武器和技能。奥特曼通常行哪使用手套来控制他的武器,如激光剑和飞行模带凯板,或者使用手套来释放他的能量波和其他技能。
2. 奥特曼带手套可能是为了保护他的手部。由于奥特曼经常与怪兽战斗,他的手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戴手套可以保护他的手部免受伤害。
3. 手套也可能是奥特曼的标志之一。奥特曼的手套通常是红色或银色的,这是他们的标志性颜色。当人们看到奥特曼的手套时,他们会立刻想到奥特曼这个角色,这也是商家使用奥特曼模型和手套来宣传他们的产品的原因之一。
总之,奥特曼带手套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手部的作用,更是奥特曼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他使用武器和技能的必要装备。
㈤ 哪有《罗兰之歌》原文。
《罗兰之歌》原文网址《罗兰之歌》,原文节选如下:
罗兰感到死神正向他逼近……
他一手抓住号角,怕被人指责
(把它留给了异教徒),另一手执剑。
他在休闲田里朝西班牙走了一箭之远,
山顶的两棵树下,有四块大理石。
罗兰仰面倒在粗谈绿草之上…
罗兰觉得两眼发黑;他站起来
使尽全力,脸已扒陆因失血而变白
他痛苦而愤怒,以剑击石,
剑“嘣嘣”作响.但无伤无损。
伯爵说:“圣母啊,帮帮我吧!
(5)罗兰之歌手套代表什么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史诗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历时7年,只剩下萨拉哥撒还没有被征服。萨拉哥撒王马尔西勒遣使求和。查理决定派人前去谈判,但大家知道马尔西勒阴险狡诈,去谈判是冒险之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儿罗兰的建议,决定让罗兰的继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又:噶努伦)前往。
加奈隆由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在谈判时他和敌人勾结,定下毒计:在查理归国途中袭击他的后队。加奈隆回报查理大帝,说萨拉哥撒的臣服是实情,于是查理决定班师回国,并接受加奈隆的建议由罗兰率领后队。当罗兰的军队行至荆棘谷,遭到40万摩尔人军队的伏击。罗兰率军英勇迎战,但因众寡悬殊,终于全军覆灭,罗兰英勇战死。
罗兰的好友奥里维曾三次劝他吹起号角,呼唤查理回兵来救,都被罗兰拒绝。直到最后才吹起号角,但为时已晚。查理大帝赶到,看到的岩此碰只是遍野横陈的法兰克人的尸体。查理率军追击,大败敌人。回国以后,将卖国贼加奈隆处死。
㈥ 《罗兰之歌》主要讲了什么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品。
中世纪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武功歌”很多,行吟诗人弹奏着简单的乐器,在热闹的集市上卖唱,有时也到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去卖唱。到11世纪末叶,这类歌谣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
《罗兰之歌》流传着许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全诗长4002行,分291节,是用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写加奈隆投敌叛卖,是序幕;第2部分写骑士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遇上敌人伏击,全军覆没,是全诗的高潮;第3部分写对叛徒加奈隆的惩罚,是尾声。
这首史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查理大帝率大军在西班牙转战7年,无往而不胜。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席勒国王尚未被征服,他面临查理大帝的大军压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阴谋袭如拍击敌军。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他的外甥罗兰骑士主战。
另一骑士加奈隆受了敌人的贿赂,主张议和。罗兰建议派加奈隆去敌营探听虚实,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使命。加奈隆怀恨罗兰,阴谋报复。到了敌营,加奈隆叛变。他与敌人合谋,设重兵在山谷中伏击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罗兰仓促应战,终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查理大帝闻讯回兵支援罗兰,已无法挽回败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国,严惩叛徒加奈渣含羡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具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查理大帝当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间。
他经过了长期的征战,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这是封建王国统一和强盛时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荣的机会。因此诗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忠君爱国,为了保卫疆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骑士的形象。
整首《罗兰之歌》反映了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要求法兰西王国既无外患,又无内乱,建成一个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中世纪的一般文学作品一样,《罗兰之歌》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教会是老帆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教会的影响,一切武功歌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侣完成的,他们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作品加上宗教色彩,并认为这样加工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㈦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罗兰之歌》
《罗兰之迟尺歌》是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后期的代表作品。它取材于8世纪末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的史实,但人物和码岩高事件都艺术化了。《罗兰之歌》是一部爱国主义诗篇。史诗热情歌颂了查理大帝、罗兰和奥里维等赤胆忠心保卫祖国的英雄,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封建时代人民理枣没想的英雄,表达了人民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
㈧ 《罗兰之歌 [法国]佚名》读后感
【作品提要】
查理大帝率军出征西班牙,历时七年,基本上征服了整个西班牙,只尺好有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哥斯王国拒绝臣服。在所向披靡的查理大帝面前,该国国王加西尔最终只得提出议和。查理大帝采取了重臣罗兰的建议,派遣加纳隆前往萨拉哥斯谈判。加纳隆贪生怕死,深知此行兇多吉少,因而对罗兰怀恨在心。他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投降了加西尔,并建议加西尔用重兵伏击罗兰率领的后卫部队。面对敌人,罗兰毫不畏惧,奥利维埃三次劝他吹响号角,向查理大帝求援。为了维护荣誉,罗兰拒绝吹号,带领将士奋起迎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沙场。罗兰在临死前吹响了号角,查理大帝闻声后挥师全歼了加西尔的部队,为罗兰和全体牺牲将士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处死了叛徒加纳隆。
【作品选录】
号角
奥利维埃说:“异教徒人数众多,
我们法兰西人似乎人单力薄。
罗兰兄弟,吹响你的号角:
查理听到,他会派兵回来。”
罗兰答道:“我会疯子般拼杀,
为了可爱的法兰西,我愿把荣誉丢弃。
我不妨拔出杜朗达尔大战一场:
金子做的剑把将会沾满鲜血。
异教徒来此隘口是自取灭亡,
我敢说,他们都将死路一条。
“罗兰兄弟,吹基困卜响你的象牙号角:
查理听到,他会派人回来:
国王将率官兵救我们脱险。”
罗兰答道:“但愿我的祖先
不会因我而遭人指责,
愿可爱的法兰西不会蒙受耻辱:
我将用杜朗达尔猛刺敌人,
我的好剑就系在我的腰间;
你会看到它将沾满污血。
异教徒来此隘口是自取灭亡,
我敢说,他们都将死路一条。”
“罗兰兄弟,吹响你的象牙号角,
查理听到,他会赶回隘口;
我向你保证,法兰西人会回来。”
罗兰答道:“上帝保佑,但愿
活着的人谁都不会说
我曾因异教徒而吹响号角。
谁都不会因此而责备我的先人。
当战斗到了最激烈的时候,
我的剑将击杀个不停,
你将看到锋刃上沾满污血。
勇敢的法兰西人,个个是好汉。
西班牙人决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奥利维埃说:“我不觉得有什么耻辱。
我已看到西班牙的撒哈逊人:
他们盖满了山谷,布满山顶,
荒野平原上也到处都是他们。
这异国的军队人多势众:
而我们,人数实在太少。”
罗兰答道:“我的斗志只能更坚。
面对上帝和他神圣的天使,
法兰搏穗西岂能因此而丧失荣誉?
宁可死也不愿蒙受耻辱!
我们作战勇敢,大帝喜欢我们。”
罗兰勇敢,奥利维埃智慧;
两个人都十分地英勇无畏。
只要他们上马操起武器,
死亡岂能挡得住他们参战。
勇敢的伯爵们,语言高贵。
怒气冲冲的异教徒策马而来……
罗兰之死
罗兰感到死神正向他逼近……
他一手抓住号角,怕被人指责
(把它留给了异教徒),另一手执剑。
他在休闲田里朝西班牙走了一箭之远,
山顶的两棵树下,有四块大理石。
罗兰仰面倒在绿草之上……
罗兰觉得两眼发黑;他站起来,
使尽全力,脸已因失血而变白。
他痛苦而愤怒,以剑击石,
剑“嘣嘣”作响,但无伤无损。
伯爵说:“圣母啊,帮帮我吧!
杜朗达尔,勇敢的剑,你何其不幸!
现在你虽已无用,但我爱你如初。
我用你打了那么多胜仗,我曾在
白胡子查理王的辽阔疆土上征战!
但愿你的主人不是临阵脱逃的懦夫!
长期携带着你的曾是这样的一个勇士,
在自由的法兰西无人能与他相比。”
罗兰用剑狠命地击打着玛瑙之石;
剑“嘣嘣”作响,但无伤无损。
罗兰见无法把剑击断,
便开始替杜朗达尔哀惋:
“阳光下,你是多么的耀眼!
在莫里安山谷,上帝派天使
让查理王把你赐给一位伯爵首领,
敬爱伟大的查理便把你挂在了我的腰间。
我用你替他夺取了安茹和不列颠,
又为他攻下了波瓦杜和梅纳……”
罗兰在褐石上频频击剑,
剑“嘣嘣”作响,但无伤无损,
反而弹向半空。伯爵见击它不断,
便轻轻地替它惋惜:
“杜朗达尔啊,你美丽而神圣!
你金子做的圆剑把布满圣物,
有圣皮埃尔的牙,圣巴西尔的血,
有圣德尼斯的头发和圣玛丽的衣。
异教徒们不配拥有你,
只有基督徒才能把你使用,
你可别落在懦夫的手中。”
罗兰感到死神来临,从头降到了心;
他跑到松树下,躺在绿草上,
身底压着杜朗达尔和象牙号角。
他把头朝着异教徒的国土,
这样做,是想让查理大帝
和所有的法兰西人都说:
他死了,高贵的伯爵战死沙场。
罗兰伯爵躺在松树底下,
他把脸转向西班牙。
他回想起件件往事:
回想起他所征服的地方,
回想起法兰西和他的族人,
回想起查理王,养育他的恩主……
忍不住潸然泪下轻轻哀叹。
他还是忘不了这些往事;
他忏悔罪恶,请求上帝宽恕:
“天父啊,您从来不说假话,
您曾让圣拉萨尔死而复生,
您曾从狮口救出达尼埃尔,
拯救我的灵魂,让我避开一切厄运,
我此生所犯的罪将给我以灭顶之灾。”
他伸出右手,把手套献给上帝,
圣加伯利用手接了过去。
罗兰用手臂支起垂下的头颅;
双手合一,走向他的黄泉。
上帝给他派去了二品天使,
以及危海中的圣米歇尔。
圣加伯利与他们一同来临;
众人带着伯爵的灵魂上了天庭。
奥德之死
查理大帝从西班牙归来。
回到艾克斯,法国最美的地方,
他登上宫殿,走进大堂。
奥德,一位佳丽,向他迎来:
“罗兰在哪?他答应娶我为妻。”
查理痛苦不堪,泪流满面。
他拔着白胡子:“妹妹呀,好朋友,
你说的那个人他已不在人间;
但作为补偿,我将给你一个更好的男人,
他叫路易,我不知怎么对你说才好,
他是我儿子,将拥有我的王国。”
奥德答道:“这话我听来离奇。
上帝、圣人和天使,你们有眼,
罗兰既死,我还怎能苟生?”
她脸色苍白,死在查理的脚下。
愿上帝怜悯她的灵魂!
法兰西的众臣为她哭泣,替她惋惜。
(胡小跃译)
【赏析】
《罗兰之歌》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法国文学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经由民间艺人整理加工而成,记叙了查理大帝平定异族、统一法兰西的丰功伟绩,塑造了理想的君主形象查理大帝和理想的英雄形象罗兰骑士,反映了中世纪法兰西人虔信上帝、爱国忠君的精神风貌。这里节选的“号角”、“罗兰之死”和“奥德之死”是最着名的片段,集中体现了原诗的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
基督教文化是中世纪欧洲的主流文化,受其影响,人们虔信上帝,排斥异教。《罗兰之歌》作为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查理大帝之所以远征西班牙,不仅仅是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还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所以当对方国王投降时,查理大帝迫使他皈依基督教。史诗中还多次出现了梦兆预感、上帝显灵、天使下凡以及宗教仪式等场面,从战争开始直到战争结束,宗教信仰都是其中至为关键的因素。选段中的罗兰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希望“上帝保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忏悔罪恶,请求上帝宽恕”,并“伸出右手,把手套献给上帝”。他虽然在战斗中倒下了,却因为对上帝的顺从和虔诚,得到了基督教世界里的最高奖赏——“上帝给他派去了二品天使”,“众人带着伯爵的灵魂上了天庭”。至此,罗兰被塑造成一位基督教英雄。
罗兰除了念念不忘上帝以外,还时刻牢记法兰西的荣誉和查理大帝的关爱。在中世纪,爱国与忠君往往密切相关。史诗中的查理大帝是理想的君主形象,寄托了人们渴望民族统一、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因此,忠君并不仅仅是封建忠臣的道德品格,也是热爱祖国的内在要求。罗兰堪称爱国忠君的典范。他对好友奥利维埃说:“我的斗志只能更坚。/面对上帝和他神圣的天使,/法兰西岂能因此而丧失荣誉?/宁可死也不愿蒙受耻辱!/我们作战勇敢,大帝喜欢我们。”为了“可爱的法兰西”,为了“养育他的恩主”,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当死神逼近的时候,他跑到松树下,躺在绿草上,把头朝向敌人的国土。他这样做“是想让查理大帝/和所有的法兰西人都说: 他死了,高贵的伯爵战死沙场”。生命垂危之际的罗兰依然惦念着祖国和君主,甚至“忍不住潸然泪下轻轻哀叹”。史诗对他死后升入天堂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上帝之爱,另一方面将罗兰爱国忠君的精神高度神圣化了。
罗兰的性格并非完美无缺。他虽然品性高贵、骁勇善战,但也有因崇拜荣誉而过于自负的一面。查理大帝要交给他一半大军做后卫,他拒绝了,只要了两万人;敌人伏击时,奥利维埃先后三次劝他吹响号角求援,都遭到他断然拒绝。对于罗兰来说,“疯子般拼杀”、“大战一场”才是英雄的作为,所以绝不会“因异教徒而吹响号角”。基于这样的弱点,罗兰才轻易地中计,并最终走向死亡。但是,罗兰的弱点并没有玷污他崇高的品性,反而使他的性格更为饱满,使他的形象更为真实。
《罗兰之歌》全诗四千余行,每行十个音节,结构简单,行文流畅,便于吟唱,具有史诗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语言质朴的特点。此外,作为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由民间艺人加工整理而成的史诗,《罗兰之歌》又明显带有口头文学的痕迹,大量运用了对比、叠句、夸张等民间文学常用的手法。在选段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罗兰对敌人凶残、对同胞热爱的反差性态度,也可以通过“罗兰兄弟、吹响你的号角”、“剑‘嘣嘣’作响,但无伤无损”这样的叠句感受到罗兰面临的困境。有人说,《罗兰之歌》具备荷马宽阔流动的优美和但丁豪放有力的笔致,这是对《罗兰之歌》的极高赞誉。时隔千年,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从中读出崇高感和悲壮感。
(蔡海燕)
㈨ 《罗兰之歌》的内容是什么
《罗兰之歌》是最有代表性如野唤的作品,叙述了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时期,大臣加奈隆与敌人勾结,在大军撤退时偷袭后卫部队的故事。断后的罗兰率军英勇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全军脊亮覆灭。史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查理渣凯大帝是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则是一个保卫祖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