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为阿婆买熊皮手套怎么写
扩展阅读
穿旗袍要换什么鞋 2025-07-01 18:34:43
怎么查看皮带宽度 2025-07-01 18:33:20

为阿婆买熊皮手套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3-01-15 19:53:22

Ⅰ 以“我要为阿婆买熊皮手套”为题,写一小段,求学霸解答!

阿婆没有一双手套,他的手一到冬天就被冻得通红通红的,向北,冻的两根粗大的红萝卜不?今天我决定去买一双手套给阿婆。

Ⅱ 谁有《外婆的熊皮手套》的原文

《外婆的熊皮手套》原文: 万人体育馆里,人们注视着场地当中那个铺着地毯的圆形舞台,灯光闪亮,报幕员轻盈地走到话筒前:“下面请看,戏熊。” 我五岁的儿子突然站了起来,圆睁着两眼盯住演员出口处。一头黑熊,腰里系着红围裙,右前爪挽个篮子,直立着一扭一摆地走出来,那笨拙的丑态立刻引起人们一阵哄笑。 “妈妈,熊!”儿子嚷着,使劲推我。 “是的,熊。”我奇怪儿子激动的神态,动物园的熊他不是早见过了吗? “妈妈,”孩子仍是大声地嚷嚷,“要是这只熊死了,不是有熊皮了吗?” 周围的观众都转过头来,诧异地望着他,不知这孩子为什么要咒这可爱的马戏演员死掉。我对儿子没教养的行为生气了,一把把他坐在位子上:“坐下!看戏可不许哇啦哇啦!” “妈妈!”孩子委屈地摇着我的手臂,喃喃着,“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 我的心猛烈一震,孩子水晶般的眼睛望着我,犹如黑暗里闪亮的星。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 阿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三天了,中风的脑子始终昏迷着,只是那只未偏瘫的右手总想伸出来摸摸什么。这是一只永远不得空闲的手啊。她做了一辈子奶妈和保姆,长满老茧的手不知换过多少婴儿的尿布,洗过多少孩子的脚丫,也煮过多少美味可口的佳肴。此刻,这只手想干点什么呢?想摸摸孩子的脸蛋?想整整孩子的衣服?还是想再一次拎起她的菜篮? 她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 忽然,一个孩子跑进病房,噌噌的脚步声扰乱了病房的宁静,他跑到阿婆的床头,用胖胖的小手抚摩阿婆满是皱纹的脸,连声叫着:“阿婆,阿婆!” “啊!”阿婆沉重地叹了口气,中断的思维被稚气的声音唤醒:谁呀,这是谁的声音?哦!这是她带的最后一个孩子――第19个。如果硬说她有什么偏爱的话,她就最爱这第19个。他天真、活泼而又最疼爱阿婆。阿婆拣菜,他忙着端板凳,还常冷不丁地把糖塞到阿婆嘴里,阿婆真是从嘴里甜到心里。于是她使劲地张了张嘴:“浩――波――”,发出三天来第一个声音,然后,她吃力地伸过手来抓住孩子的小手。 “阿婆,阿婆!”稚气的声音更响地震动阿婆的鼓膜,“你好好休息,不要怕打针,要勇敢……”孩子突然顿住了,他看到阿婆红肿的手背,这是冻疮。妈妈给阿婆擦药膏时告诉他的。阿婆本来是不生冻疮的。有一次,三岁的小浩波一个人钻进厨房,好奇地想拎起装满开水的壶,眼看水壶要从小凳上翻下来了,阿婆一把挡住了它,开水泼了出来,阿婆手背上烫起了好大的泡,她缠上绷带,还和妈妈抢着做饭,抱孩子。从此,一到冬天,阿婆烫伤的手背就要生冻疮。孩子的小嘴又一次凑到阿婆的耳边:“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你就不会生冻疮了。”阿婆的手紧紧地握住了孩子的小手…… 阿婆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是在回首往事?是在向往明天?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和的熊皮手套…… 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孩子,阿婆已经去了,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那我昨天晚上怎么还梦到阿婆了呢?”孩子不相信地望着我。 我想跟他说梦的原理,我想跟他说人死后就不能复生,可是我什么也没说,我的模糊的眼睛里只有孩子那星星般的眼睛在一闪一闪。5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ps:我也还记得这篇文章,我们当时初中课本没有这一篇课文,而是老师拿阅读资料给我们做练习看过的。

满意请采纳

Ⅲ 作文这不是一颗流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作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欢迎大家分享。

作文这不是一颗流星1

我是一颗小星星,是星际间的精灵,自由的行走在这宇宙之中。

太阳公公终于走啦,夜妈妈来啦。月亮姐姐也出来啦,我也赶来凑凑热闹。我走啊走。哟,那边怎么有那么多的小星星啊?我要赶快去看看了。

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正在开party啊。哈哈,这么好玩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呢?我们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啊玩,玩够啦,我又该启程了。

走啊走,来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旁边。在寒冷的冬夜,别人在路上停留都会冻得打哆嗦,而她还要在凌冽的寒风下卖火柴。真可怜我心想。于是,我继续看了下去。随着风得越来越大,小女孩的小脸冻得通红,她终于坚持不下去了,蜷缩在一个小角落里。

调皮的风儿哥哥好像在和她开玩笑呢,刮得越来越大。

小女孩坚持不下去啦,她那单薄的衣服是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的。渐渐地,她闭上了双眼。我想要帮助她,想要呼喊,但我只是一颗星星;一颗无比渺小的星星;一颗无助的星星。现在,我才知道我是那么的无助眼前有一个生命即将离去,而我却无能为力。

我注定是渺小的,从我来到这个宇宙中开始。世间万物,对于这无边无垠的星宇来说,都是渺小的。我只能这样被动的接受这一切,即使我是多么的想去帮助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啦,小女孩也渐渐的失去了呼吸。她安静祥和的'离开了,她去了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可以给她温饱的地方,那就是天堂。小女孩,希望你在那里可以好好的生活,永远幸福。

咳~又是一站,我又要启程了。

一路上,我又看见了许多许多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也许这就是人间的生活吧。

于是,不知不觉间。天亮啦,我要回家睡觉了。想起一夜间的经历,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这,就是人人向往的人间吗?

假如我是一颗小星星,我一定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人间;假如我是一颗小星星,我一定会把自己的光和无畏的勇气,传送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假如我是一颗小星星,我只愿自己能永远是一颗默默无闻的小星星

作文这不是一颗流星2

世上的爱处处都有,有的来自父母的关怀、有的来自老师的教育、有的来自同学的鼓励、有的来自朋友的热情,这些都是爱。有一个小孩子,在体育场内看到了一只熊,对妈妈说:“要是这只熊死了,不是有熊皮了吗?”妈妈和其他人立刻扭头看他,这个小孩子既然想让这只可爱的小熊死。所有人都十分气愤。但他们怎么会知道孩子只是想给自己最爱最爱的阿婆做个熊皮手套,因为阿婆为了他躺在床上,手上长着冻霜,瘫患着站不起来。

小孩子一次有一次的告诉阿婆让她坚强,“阿婆,你要坚强,我长大了一定给您买一个熊皮手套,让你暖暖手,可是阿婆毁约了,她并没能等到那一天,小孩子这句话让妈妈彻底感动了,也感动了我,这个小孩子眼中闪烁着,妈妈已开始想那个是流星,实际是一颗比大人还要纯洁的心啊!

我看完这篇文章,我差点哭出来了,我的奶奶也为了我,手上有了很多皱纹,首手也被刀切了好几次了,每一次我问她,她都说没事,缝针弄的,实际是被那凶狠的刀划烂了。我呼吁现在的孩子一定要学会感恩,不能再对最爱你,最疼你,最关心你的人发脾气了。

作文这不是一颗流星3

我们脑海中的念头有的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而有的却久久挥之不去,它们在我们心中已经生了根、发了芽。就像阿婆需要的熊皮手套。 文章这不是一颗流星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老阿婆做了一辈子的奶妈和保姆,而她带的最后一个孩子浩波,是她最疼爱的。由浩波和妈妈去体育馆看到熊的表演时,想到了阿婆,想到了阿婆手上的疮,想到了阿婆为了保护孩子而自己被烫伤手的事。就是那一次,从没起过冻疮的阿婆,在那以后每年的冬天,手背上就会生疮。而小孩一次又一次地告诉阿婆,等他长大了,一定给阿婆买一幅熊皮手套。阿婆没能等到那一天,就已去了。

忆起阿婆为浩波做的一切,多像一个母亲啊!我的妈妈和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为了自己的儿女,不辞辛劳地奉献,我又忆起那“一杯白开水”的故事——

从小时候到现在,妈妈每晚在我做作业都会给我一杯温的白开水,我总是抱怨妈妈,为什么总是一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而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是一杯果汁或蔬菜汁,这白开水有什么好的。每当我问妈妈时,她总是一笑而过。

后来,我去上海时,虽然每天都有很多零食、饮品,但我总会想起妈妈的一杯白开水,那无色无味的白开水。我吵着要姑姑倒给我一杯白开水,姑姑却说,这里不是有牛奶吗?喝什么白开水?其实她不知道,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白开水。只觉得那是习惯罢了,没办法,我自己去倒了一杯。坐在沙发上,随手翻过杂志,却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无色无味的温白开水是对人体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我大吃一惊,原来……我嚷着要回去,好不容易过了两天,总算回到家了。

晚上,妈妈依旧给我一杯白开水,转身走到了另一间房间。看着一杯淡淡的白开水,这其中凝聚着母亲对我多么热烈的爱。我蹑手蹑脚地跑到厨房,也倒了一杯白开水,还掺了点冷的白开水。“妈,给你。“妈妈激动地接过白开水,看着已经长大了的女儿,会心地笑了。我又联想到了阿婆和浩波,想到浩波说要给阿婆的熊皮手套,这并不是一颗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的更真诚更纯洁。

我们也要孝顺母亲,对母亲好。我们不必把“爱母亲”挂在嘴边,只要用实际行动用努力证明她十几载的努力没有白费,培养出了好儿女。

阿婆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是在回首往事?是在向往明天?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和的熊皮手套……

Ⅳ 阅读 这不是一颗流星

1、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2、一是动作上,二是表情上,三是语言上。
3、“我”因为误解了儿子非常后悔,为孩子对阿婆有如此深情而感动。
4、记忆都是封存的,想的时候它是开的,不想的时候它是关的!就像房屋中的“门”一样!作用:承上启下。
5、孩子昏迷,阿婆是最着急的,孩子醒来,阿婆是最高兴的。表现了阿婆疼爱孩子的感情。
6、本文的核心就是熊皮手套,因为阿婆的手,阿婆的手是为孩子受伤的,从此年年承受冻疮的伤痛。
7、孩子爱阿婆,所以知道阿婆冬天手难受,所以要为阿婆做熊皮手套!
8、(1)甜在心里,就是由感官的甜深入到了大脑的甜,思想上受到了启发和感动。
(2)星星般的眼睛,象征纯洁干净的眼神,只是简单的对阿婆好,发自内心,不掺杂任何杂质!主人公的模糊,是因为感动孩子的心地纯净!写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一个转折,第一次看到熊的惊喜,第二次代表了希望!第三次是安慰主人公或阿婆的。

Ⅳ 这不是一颗流星 阅读答案

1.审题

审题就是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所提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审不好题,便会出现跑题或不切题的现象。

首先审定体裁。有的题目,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可以,但有的题目,其中有些词语就是暗示体裁的标志,如果题目中有“谈”、“论”、“评”、“议”、“……的看法”(或“启示”)、“从……说起”一类词语,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字样的,都是记叙文,有“颂”、“赞”、“唱”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像“我家的小花猫”和“风筝为什么能上天”一类的题目,就适于写说明文。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可以用加标志的方法审定,有的可以加“淡”,“说”,有的则可加“记”、“忆”,这样文体就好确定了。

第二,审定内容和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对象、说理或抒情等方面都有一些限制。如“寒假生活二三事”,明确规定时间——寒假里,内容——记二三事。还有的用“前”、“后”等词来限制时间。如“暴雨前”、“放学后”。空间的限制如“我家的乐事”,“市场见闻”,都是对地点的限定。也有的题目限制了写作的对象,“我的一点收获”是写自己的,“我的好朋友阿芳”则是写别人的。

第三,审定中心与人称。有的题目中心很明确,有的则不明显。例如“校园新风”,“新风”即题目的中心。作文时就要紧扣这个中心,而不能大写校园生活,而忽略了“新风”的含义。至于人称,可根据体裁而定,一般地说,记事写入的文章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诗歌、散文一般用第一人称。

最后,是领会题目中的象征义和比喻义。高尔基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驿路梨花”中的“梨花”象征“雷锋精神”和“有雷锋精神的人”。“在阳光下成长”,“阳光”则象征“党的阳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美好”。人们习惯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或“春蚕”,因此,“春蚕颂”、“蜡烛赞”之类的题目,自然是颂扬教师的。

还有供材料作文。这类题目关键是读懂所提供的材料,准确领会材料的思想内容,其次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

2.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它贯穿全文,全文都是围绕中心来写。

文章的立意应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意、集中。

正确就是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鲜明就是明确,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深刻就是对题意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意就是要有新鲜感和现实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集中,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会杂乱无章。

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设置迷惑,藏头去尾。审题时只要在原题上适当添加新的条件,题目就会显露出来。如“歌声”,如果用此法,在原题目前加上“我的”、“老师的”、“校园里的”、“敬老院里的”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我的歌声”、“老师的歌声”、“校园里的歌声”、“敬老院里的歌声”。这样,文章就容易写得具体形象了。像这类的题目还有“心事”、“温暖”、“镜子”、“灯光”、“尝试”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只可在草纸上或心中填补。

(2)遇到难以着笔的大题目时,可用大题小做法,从小处人手,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如“求索”就是一个大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以用大题小做法,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选取熟悉的、感受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材、难以下笔的困惑境地。如在正题“求索”下加副题“美好的童年”,写童年时代的求索;加副题“中学生活的剪影”,写中学时代的求索;加副题“深山探宝记”,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图书馆中的欢乐”,写在浩瀚书海中的求索。大题小做,从小处人手,从小处写起,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3)虚题实写。有些题目,由于概念抽象,不好把握和驾驭,这时则可用虚题实写法来启开思路。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下笔了。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4)实题虚作。有些常指实物的题目,小而具体实在。如“秋叶”、“春雨”、“窗口”等,这类题目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实物,而应着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初中语文课本中《白杨礼赞》一文就是一篇典型的实题虚作的作品。作者在文中步步渲染铺垫,极力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此为实;然后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过渡到具有白杨树这种品格的西北抗日军民,热情歌颂了他们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就是虚。运用此法时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

确立正确的立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以及文化修养等都有着密切关系,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培养健康的情趣和审美观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正确的中心思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正确、积极的中心思想,从而产生了激荡人心的巨大力量。

3.构 思

文章的构思,就是想一想怎样根据立意并有机地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全过程。古人写文章讲究“有序”。“序”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题当前,须认真构想。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像风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悍。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构架——三段式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开头要简明、点题,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如果是写记叙文,以三件事为宜,或一详两略,或两详一略。如果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可用三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等,如用例证法,可举一两个事例,即可论证清楚。如果是说明文,则中间部分运用三两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串起,即可将事物说明白。结尾要简短,扣题或照应开头。《谈骨气》一文即屑这种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间举三个事例进行证明;结尾提出要有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结论。但是三段式,并非开头、中间、结尾各一段,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一律三段的套式,而是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清段落层次,使文章有条理,眉目清晰。

此外,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还可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纵式结构就是在写人记事、论证说明时,想一想怎样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或时间变化顺序,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方式。横式结构是想一想怎样按空间(地点)变化顺序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因为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点)进行活励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点)里发生、演变。因此,写入、记事多用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发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地点)交叉的变化顺序组织、连接宇、词、句成文的一种结构方式。《老山界》即是这种结构。纵线标明的时间顺序是:下午、天黑、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多。横线上的空间(地点)顺序是:山沟、山脚下、峭壁路上、山路上、山顶。纵横交合处是:上山准备、上山情景、山中睡觉、路上行军、山顶、下山等。

虽然各种文体结构都有规可循,都有许多可记、可证、可说明的事物可写,可是如果把一件件事物依次写下来,也难免会显得呆板和单调,这就需要进行巧妙构思。如写《家乡新貌》,很多都习惯写山、水的变化,居住条件及生活用品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此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主题不能说不鲜明,但这却是人们久已习惯了的路子。有的却别出心裁,以家乡的路为突破口,从“小泥路——土大路一沙石路——柏油路”的步步发展,写了《越走越宽的家乡路》一文,深刻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滴水见阳,微中显大,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又如写《让坐》,一般不是写给老人、病人让坐,就是写给妇婴让坐,以表达助人为乐。尽管内容真实,感情深刻,但激励作用不大。而有的却别开生面,写庆宴上众人给老支书让坐,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又给回乡探亲的大学生让坐,情节动人,感情真挚,这种出人意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突出了老支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题旨,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立意准确、鲜明,选材精美,语言流畅,而且构思也一定要巧妙、新颖。记叙文构思,除了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①以小见大法,如《七根火柴》,以一火柴小事,反映红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的大主题。②夹叙夹议法,即一面叙述事情经过,一面进行分析和评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着重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在每个事例记叙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不仅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而且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⑧并列结构法,即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组织和安排材料,各层次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说明文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安排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中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第二层说明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这两层意思的层次结构就是并列式。④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但开头却写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直接赞扬。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①设置悬念法,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小屋主人的兴趣;接着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发生了一次误会,使读者再生疑惑;最后引出哈尼族小姑娘讲的一段故事,从而解开“包袱”。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人胜。⑥一线串珠法,即通过一条线索,把与该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贯穿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以纺线为“红线”,串连起了与纺线有关的劳动场景这一串串“珍珠”。

当然,构思方法还不止于此,如对话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等。只要认

真琢磨,精心构想,定能结构出好文章来的。

4.选 材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好比盖房子要有砖瓦木料一样,否则就写不成文章。但是,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文章里,一定要经过选择。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作文的墓本要求。文章的中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所有材料,为写好文章奠定基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选择和中心一致的材料。材料必须从各方面说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榜样,就在我身边》,一是要选的人和事,必须是能够成为榜样的,不是任何的人和事;二是尽管是榜样,但必须是“我身边”的,而不能是别处的。

(2)选择的材料要具体生动。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具体材料,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肉饱满,能感动人,说服人;生动,就是选择比较新鲜的材料,即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才能使读者感到有趣,喜欢读。

(3)要选择典型材料。有时候材料很多,又都能表达中心,这就要选择最深刻,最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4)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即真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艺术的真实,即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组织材料

选好材料后,就要组织安排材料。即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决定其主次详略。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放在一起写,哪些分开写,要有次序地安排好,绝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让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中心。只有组织好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应注意两点: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一般地说,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就是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因而需要详细地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只起陪衬辅助作用的材料,则要略写。详写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中心更鲜明,略写是为了照顾全局,使中心更完整。如《枣核》一文,中心是表达美籍华人思乡爱国之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选用了“捎枣核”、“得枣核”、“种枣核”三个主要材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美籍华人的内心世界。

(2)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记叙文是以记人记事为主,因此,记叙部分要详写,其中议论、说明或抒情都不能作为重点详写,只能略写。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等,这些地方要详写。议论文的说理部分要详写,论据是人所共知韵事例,要略写,列举事实,有的可以概述,有的可以详述,但不可罗列过程,以能阐明道理为限。

要做到详略得当,还要掌握详写和略写的方法。详写,就是把材料写得具体、细致,用的文字多一些,略写,就是写得概括、粗略,用的文字少一些。如《社戏》一文,作者详细地写了行船、看戏和归航·,情节生动活泼,文句细腻优美;略写了乡间生活和看社的原因,显得简明扼要。这样详与略的结合,真实而恰当地描绘了乡村少年善良淳朴、天真可爱的形象。

6.开头与结尾

开头与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部分。开头与结尾对于表达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1)开头,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指一篇文章从什么问题下笔。开头是全篇文章的起点,关系着全文如何展开的问题,它是后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的起头,它确定了文章的基本矛盾冲突的性质及其发展路线。好的开头,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广开文路的作用而且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带领读者尽快地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有人把一篇文章好的开头,比作盛夏的一杯清凉可口的饮料,能增强人们看文章的“食欲”。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文章的内容、体裁风格和构思不同,开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开门见山法。开篇就点明所叙事件,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成之感。如《老山界》、《回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议论文《谈骨气》一文,开头揭示中心论点。《老杨同志》开头交代与故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中国石拱桥》开头交代所说明的事物。

②事物联系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触物思情,引出主体事件。行文丰富、逼真,具有真情实感。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⑧抑扬相衬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开篇的感情基调和正文的感情基调相对或相反,以开头对比全文,使文章感情色彩丰富,九曲回肠,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效果。适用抒情散文,如《荔枝蜜》。

④对比烘托法。开篇采用对比手法,直接烘托出主体对象,突出主体对象的神韵,使文首如龙首,左右全文。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用北京、济南、伦敦冬天相对比,由“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⑤设置悬念法。开头制造紧张氛围,设置种种疑窦,造成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追根究里,引起阅读兴趣。如《第二次考试》,开头交代“一件奇怪的事情”,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提出奇怪,不讲原委,设置悬念,抓住读者。

⑧描写刻化法。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开头,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还能收到舞台艺术中的亮相效果,加深读者的印象。如《变色龙》一文,开头描写刻画环境,能为主体对象的,出现和发展准备必要的场景,并对其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⑦以抒情议论的语言开头法。《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的深切感受,以唤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⑧引用开头法。引用名言、格言和诗句,给读者以清新之感,从而增强阅读欲。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开头引用怀特黑德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怀疑与学问》一文引用“程颐精神”为中心论点。

⑨以引出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开头,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旗帜鲜明,针对性强,使文章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如《俭以养德》,开头摆出貌似有理的错误论调,从—部分人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

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灵活多样,以新颖的文句吸引读者。“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结尾。一篇文章,开头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小觑结尾,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比《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可见只有好的开头还不够,还需附之以好的结尾,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结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总结全文。《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②点题式。即以几句凝练的紧缩句,抓住能突现主题的宇词,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来作结尾。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结尾写“我原以为……更真诚更纯洁”,在对孩子的褒扬之中含着对大人们的批评。大人们不是应该向孩子们学习那一种真诚纯洁吗?

⑧鼓舞号召,提出希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写“……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谈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深受鼓舞。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再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结尾小结书籍的演变史,希望人们努力学习。

④畅想式结尾,即结尾要写得含蓄蕴藉,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如《孔乙己》结尾用了一句内蕴丰富的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这一猜想的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大约”是对孔乙己的揣测,“的确”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冷静的洞察,加之对孔乙己的认识,认为他的死是必然的。这样给读者思索和回味之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如《苏州园林》结尾写“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⑤启发式。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如《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的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⑥衬托式。用一句或一段话把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的衬托,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深化主题。如《老山界》的结尾:“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还是小得很。”这样,既总结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更衬托出长征途中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又如《钓胜于鱼》结尾:“老者的背影消失在山坡的绿丛里,惟日光照去,他的发色与鱼的鳞色俱闪银光。”以景色衬托老教授此时此地的悠闲、恬静心情。

⑦引用式。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着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如《驿路梨花》结尾: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陆游诗句,点题点人。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⑧抒情议论式。《春》的结尾用三个比喻句作结,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形象鲜明,含义深刻。《记一辆纺车》结尾写“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用精辟的警句点明文章的主旨。

⑨用评价式作结。如《同志的信任》结尾写:“鲁迅先生……最可信任的同志。”对鲁迅先生高度评价,点明题旨。

⑩主题升华式。《荔枝蜜》的结尾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与蜜蜂融为一体了,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在结构上与开头“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⑾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卖蟹》结尾写:“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用大海的“碧蓝”和浪花的“洁白”映衬卖蟹小姑娘,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小姑娘的青春美、纯情美和人性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结尾写人民大会堂在霞光中的灿烂景象,突出表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总之,记叙文的结尾有的是抒发感情式,有的是描写形象式,有的是幽默含蓄式等,议论文的结尾则多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当然,文章的结尾并不止于此。“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