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戴无菌手套前后,污染区和相对清洁区是哪些部位哪些部位
污染区和相对清洁区都是有明确标识的,带无菌手套,之前手部也要进行洗手消毒程序,这样能够保证手部的清洁
㈡ 无菌手套清洁面,污染面无菌面怎么区分
根据手套的穿戴方法进行区别。
污染面是带入手套后手掌与手套接触的部分,而洁净面是带入手套时手指将手套向上提拉这个动作时与手套外部的接触面,而无菌面是穿戴手套之后,替代原来手掌部分就是无菌面。
无菌手套是一种能够避免细菌感染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适用于手术室。任何一种洗手方法,都不能完全消灭皮肤深处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手术过程中逐渐移行到皮肤表面并迅速繁殖生长,故洗手之后必须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方可进行手术。
㈢ 无菌手套清洁面无菌面污染面怎么区分
手套外面为污染面
戴无菌手套可预防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
注意事项包括,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选择合适手掌大小的手套尺码,修剪指甲以防刺破手套。戴手套时手套外面不可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另一手套的内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戴手套后双手应始终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视线范围内的水平,如发现有破损或可疑污染应立即更换。
㈣ 手套损坏污染处理的方法
1.实施手卫生。
2.脱外层手套。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处理
①内层手套如果没有可见的污染,先用75%乙醇消毒破损局部,再实施
手卫生,然后戴一层手套即可。
②如果污染可见但范围不大,吸除可见污染的,局部消毒,然后实施手
卫生,再戴手套。
③如果污染物范围较大,建议吸除污染物,轻轻擦拭,局部消毒,实施
手卫生,然后更换全套防护装备。
㈤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㈥ 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哪种手套
患者的血液体液。体液分泌物。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物品应该用一次性的橡胶手套。因为这种手套密封性好。防感染,防细菌的。
㈦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戴手套
要戴手套。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护士手上有伤口,一般可以戴一次性的橡胶手套。因为这样戴手套就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传播,比如一些性疾病的传播,还有肝炎的传播。
㈧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如下: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污物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外科手消毒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4、手套的使用
(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当可能接触血液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应戴手套。
(3)当诊疗、护理活动结束或不同患者之间,或怀疑手套破损时,取下手套并洗手。
(4)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5、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监测要求:每季度进行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一只手涂抹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用灭菌剪刀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投入10ml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中,送检。
手卫生效果的要求:洗手、卫生手消毒,细菌总数卫生标准≤10cfu/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卫生标准≤5cfu/cm2。
㈨ 洗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吃东西前:不论是否使用餐具,吃东西前都要洗手。因为生活环境中,存在许多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双手于不知不觉中会接触、沾染,吃东西时双手难免接触到食物,容易由手将病菌带入口中。
照顾小孩前:碰触、逗弄、照顾婴幼儿前,应先洗手。因为婴幼童免疫系统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因感染病菌而生病,且常见于家中大人或大孩童(无症状),由外带回家的病菌传染。因此大人或大孩童返家后应更衣洗手,婴幼童照顾者于搂抱、亲吻或喂食婴幼儿前,应先洗手。
探视病人前后:进入医院前,应先洗手;看病结束离开医院前,也应该要洗手。因为无论是病患或陪同家属,进入医院前应洗手,避免将病菌带入医院,以保护医院内其他抵抗力弱的病患;在医院的就诊环境中(桌椅、门把等),容易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菌,故看病后、离开医院前也要洗手,洗掉手上看不见的病菌,保护自己,也避免把病菌带回家中。
㈩ 穿好手术衣肘部接触污染物品应如何处理
污染后,再更换手术衣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外科消毒,因为手术过程中必须保持在无菌的状态下实施,防止术后感染。正确穿、脱手术衣是一名临床医生必须翕屋的技能,它可以有效隔绝手术室医护人员皮 肤及衣服上的细菌,能有效降低病人的感染机率。
手术衣介绍:
考场上使用的手术衣有两种:对开式手术衣和包背式手术衣;
对开式手术衣,穿戴时,主要由股帯,绕至背后打结,并系好其它系带即可;
而包背式手术衣,与对开式手术衣结构上类似,但区别在于:背部多一块三角巾,主 要用干暮盖毛术者的背部区域。
两种至术衣弃我方法略有不同,大麦舞分并记忆。
操作演示:
(1) 穿对开式手术衣
手术衣放在治疗台上,然后篁住手术衣衣领的中部,用双手分别提起衣领两端,将衣服 抖开,将手术衣略向上抛起,顺势双手同时插入袖筒,手伸向前。巡回护士在后面协助穿衣, 使双手伸出袖口。穿上手术衣后,稍弯腰,使腰带悬空,两手交叉提起腰带中段(腰带不要 交叉),巡回护士在侧后接住手术衣袋端头,并在背后系紧衣带。
穿好手术衣以后,戴无菌手套,用手捏住手套套口的反折部,将手套职出,先用右手插 入手套内,再用右手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反折面,协助左手插入手套,最后将手套套口覆盖 手术衣袖口,双手置于胸前。
(2) 脱对开式手术衣
助手帮助解开背后带子,将手术衣自背部向前反折脱掉,先用左手将右手手套脱至辜指 部,再用右手扯去左手手套,双手交换进行,最后脱下手套。
(3) 穿包背式手术衣
手术衣放在治疗台上,然后篁住手术衣衣领的中部,用双手分别提起衣领两端,将衣服 抖开,将手术衣略向上抛起,顺势双手同时插入袖筒,手伸向前。巡回护士在后面协助穿衣, 使双手伸出袖口。
戴无菌手套,用手捏住手套套口的反折部,将手套职出,先用右手插入手套内,再用右 手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反折面,协助左手插入手套。注意:配戴过程中,手部皮肤不能碰触 到手套的“外侧面。
(4)最后将手套反折部覆盖手术衣油口即可。
戴好无菌手套后,解开腰带并将腰带逢给巡回护士,巡回护士用无菌持物钳夹住腰带, 术者环绕一周,使手术衣包绕其背部,最后再系紧腰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