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想象力
提高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关系到成功!
最基础的肯定是多看、多思考,但还有更高的要求。
给你篇文章:
如何提高想象力?
原文地址:http://www.ganxiang2008.com/dispbbs.asp?boardid=21&Id=100
如何提高想象力?
个人认为至少有3种途径:
1、元素组合
人类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任何的想象力都以现实元素为基础。
龙、狮身人面像、美人鱼,甚至天堂、地狱,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组成元素。
随着科技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越来越多,组合方式也趋于无限。越来越多的多功能产品,便是功能元素多重组合的代表。
美人+鱼=美人鱼
羽毛+墨水=钢笔
手套+袜子=五指袜
MP3+MP4+相机+电话+电子词典+游戏机+录音笔+浏览器=手机
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无限多的元素组合中总会有你的想象大作。
2、思维变换
随着年龄的成长和经验的丰富,思维定势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想象力?
田忌赛马,是典型的思维变换!
而现实中,更多的思维变换则存在于“该片(文章)纯属虚构”中。
为了提高观赏性、戏剧性,编剧及作家们想方设法做到一波三折: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接下来的一句便有了无限多的设想。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忽然被绊倒了...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突然一辆车直冲而出...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然后消失到了一面墙里...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忽然停住,然后脑袋旋转180度直视着你...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大喝一声“院长追来了,弟兄们快跑...”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变换思路,便会有惊人之作。
3、需求推动
有人调侃说,人类的进步是因为人越来越懒。
而实际情况正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我们不会再为了传个话而苦等半个月...
我们不会再为了进个京而颠簸几十天...
我们不会再为了相隔万里而苦于无法见面...
我们不会再为了查个资料而跑遍各大书店图书馆...
科技的进步满足了人们许多的生活需求,而永无止境的生活需求也在促使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需求无止境,何况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存在着无数的不如意、不便利、不和谐。
说出你的需求,发挥大家的想象力来尝试实现。
其实,美好的生活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更多请访问:www.ganxiang2008.com
想象力可以提高,但也不是平常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上面的只是几种方式手段,是一种途径。
但不是任何东西,种在土里,通过浇水、施肥都会有结果的。
关键的东西,你应该明白的!
⑵ 关于发散思维的八种形式
发散思维 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挖掘出比常规认识更深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突破和创新。是创造型建设人才必备素质之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发散思维的八种形式,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发散思维的八种形式
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平面思维
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 方法 。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侧向思维
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式 。
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多路思维
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组合思维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测验
1、 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结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5分钟)
2、 请列举砖头的各种可能用途。(5分钟)
3、 请举出包含三角形的各种物品,写得越多越好。(10分钟)
4、 尽可能想象△和什么东西相似或相近?(10分钟)
5、 把下列物件按照性质尽可能分类:鸭、菠菜、石、人、木、菜油、铁。(5分钟)
6、 请说出一只猫与一只冰箱相似的地方,所得越多越好。(5分钟)
7、 给你两个圆(○○)、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请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15分钟)
8、 请你根据以下 故事 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不超过100个字)写出故事的各种可能的结尾,写得越多越好。(40分钟)
古时候,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好吃懒做,三弟勤劳聪明。三人成长后都成了家。有一天,三兄弟在一起喝酒,大哥、二哥提议:从现在起,我们三人说话,互相不准怀疑,否则罚米一斗。久后,大哥说:你们总说我好吃懒做,现在家里那只母鸡一报晓,我就起床了三弟直摇头说:哪有母鸡报晓之理。大哥嘿嘿一笑说:好!你不信我的话,罚米一斗。二哥接下去说:我没有大哥那么勤快,因此家里穷的老鼠撵得猫吱吱叫。三弟又连连摇头,二哥得意地说:你不信,也罚米一斗。后来。
计分及解释:
第1-4题,每一个答案为1分;5题,每一个答案为2分;6-7题,每一个答案为3分;8题,每一个答案为5分;然后统计总分。
如果你的得分在:
100分以上,发散思维很好
81-100分,较好
61-80分,中等
41-60分,较差
40分以下,很差
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较低层次,比如在类举砖头的用途中,如果能了举出造工房、造烟囱、造仓库、造鸡舍、造礼堂,说明流畅性很好。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则分别代表了发散思维的中等层次和高等层次。下面结合每道题的答案进行分析。
1、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土在左方,如址、墟、增等;土在下方,如尘、塑、堂等;土在中间,如庄、崖等;全部由土构成的字,如土、圭等;或土蕴含在字中,如来、奔、戴等;以及 其它 ,如盐、硅等。在上述发散中,能写出后两类含土的字,则说明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应为此时的土已不像前面几种土那么显而易见了。
2、列举砖头的用途,如果说出了造工房、造烟囱、造仓库、造鸡舍、造礼堂,只能说明你的发散思维处于较低记得阶段,因为你所列举的各种用途,其实都属于同一类型:用于建筑材料。如果你还回答出打狗、赶猫、敲钉子、做家具垫脚、铺路、自卫武器等等,你的思维就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因为上述用途已涉及到几种不同的类别。如果你的答案是一般人所难想到的,你的发散思维就具有一定独特性。
3、包含三角形的物品大致有以下几类:1)物品中所包含的正规三角形,如红领巾、三角旗、三角形铅笔等;2)物品含有近似三角形,如金字塔、衣钩、山岳形积木等;3)物品中含有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点,构成主观三角形,如三角插座、三极管、斜面等;4)立体三角形,如锥体、漏斗、衣帽架、舞蹈造型等。说出的种类越多,说明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越好;每一种类中说出的物品越多,说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越好。
4、和△相似或相近的东西有:馒头、涵洞、峭石、山峰、堡垒、城门、隧道口、喷水池、橱窗、问询窗口、尼龙秧棚、坟墓、萌芽、彩虹、乌篷船、抛物线、仙鹤戏水、镜片、电视机屏幕、枪洞、子弹头、树荫、柳絮、海上日出、跳水、弯腰、插秧、拱桥、盾牌、活页木铁夹、天边浮云、英文字母D等等。回答得越多,发散思维的流畅程度越高。
5、这些物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植物:菠菜、木
动物:人、鸭
生物:菠菜、人、鸭、木
食物:菠菜、菜油、鸭
矿物:石、铁
含铁物体:铁、菠菜
浮水性强的物体:木、菜油、鸭
需用泥性 种植 的产品:菠菜、牧、菜油
燃料:牧、菜油
建筑材料:木、石、铁
以上的分类肯定没有把全部可能的分类都包括在内,你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创新的分类,创造的类别越多,你的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6、猫和冰箱的相似之处相当之多:两者都有放鱼的地方,都有尾巴,都有颜色。
7、两个圆、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比如:从具体形象出发,可组成人脸或组成落日与山的倒影;也可从抽象角度考虑,组成等式:△○=○△还可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组成△∣∣○○△,表示两山(具体)相距100米(抽象)等。上述图案组成得越多,表示你的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程度越高。
8、此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你可借题发挥,所写的故事结尾越多、越离奇,说明你的总体发散思维能力越高。
⑶ 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发散思维 (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 思维方式 ,与聚合思维相对应。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发散思维的 方法 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1、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在设计方面,我们通常要采用的头脑风暴,每个不论可能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说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认同,而且被采纳,最后 总结 出结论。这个方法就叫做头脑风暴。
4、发散思维与 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就像一棵树。思维本身就好像什么都不是,其实就是一种迁移类比的能力。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桠、叶子、根茎等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迁移类比能力越强,自然枝桠、叶子、根茎等就越茂盛。这里的营养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积聚的见识和认知,自然这种积淀越深厚,迁移出来的深层认知就越正确,包含也就越广阔。思维发散不依靠任何介质,但一定要有起因,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引发事件。迁移需要人思维的活性,因为有些事情没有显而易见的关系,那么起初要人为给以假定,然后实践论证。这个方法对进入哲学领域非常有效,因为哲学探讨的广度与深度,不是 其它 领域能解释的。哲学是用来解释其它领域的,所以要进驻哲学,开始势必是假设。这是发散思维特性的一种补充,是凭空的,但后面必须实践证明,再论证其适用范围,既分辨清这个结果的价值大小,局限性等。发散思维主要是靠类比进行的,起因过程结果等,但要注意总结积累,这样发散思维以后才会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厚.发散思维通常是要借助逻辑思维来建立连接关系的,因为要使迁移的结果尽可能的客观正确,连接关系能不感知的时候尽量不感知。逻辑论证对非感性一类,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当有些事情牵涉很广的时候,它的枝桠有的则可能是直接用发散思维迁移类比推断的,而有的则可能是只能在用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导之后而再发散才行的。发散思维的价值更多取决于人本身的阅历、 经验 和对生活对人性的认知。只有这些内容不断丰富,发散思维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体现才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发散思维本身是要借助于人的生活积淀和思维活力才能体现价值的,如果人什么都没有,那么发散思维就是个空架子,也长不大。所以,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要拥有天真,要遇事冷静。冷静是一切事情顺利的开始。要使迁移结果尽可能正确客观,就要求冷静,所以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要炼心,对于任何事情,在分析的时候既要有亲临身份也要有一种过客姿态。
逻辑思维
像竹竿。一节一节的延伸,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主要应用是在建立关系。领域除了现实的物质之外,在心灵领域应该也有一种。现实中的主要是用于科学推导,理科的计算等。在心灵之间,主要是感情程度的把握。有时可能一时半刻看不到,那是因为情感这类问题的变化细致的时候没有规律性,但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只是过程的途径不尽相同,这也是心理学为什么碰到具体问题时容易出错的原因。心理学也只能在普遍的、正常的面上定结论,不可能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有精细准确的判断。所以,心理逻辑思维,主要是感情度的把握,至于精确的具体动向,就应该根据度的轻重推出其存在的几种可能。逻辑思维对生活积淀的要求不高,对思维活力而言,有时候甚至需要固执,要持之以恒,其好处就在于论证的严密性和连续性。
两种思维的结合
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就像一垄竹子一样,是种局域范围内的散状结构。逻辑思维是主线,发散思维组成副线。在事件开始时,按事件与其它事物的相通点类比发散成各种相对此情况比较单一而具有此情况某一相似面的具体对象,这些对象如果比为竹子,每一种对象据逻辑思维发展成其紧后的相对更小但更集中精练的事物,类比竹子时如果前面的情况开始时发散成的各种对象为竹子第一节,那后面就是第一节后紧跟的竹子的第二节,也就是说第二节是第一节缩影;而每一个节与节递进时的交接点处则可以分别以更小的对象(即第一节和第二节所包容的组成因素影响因素等等)按直接发散成叶子和在逻辑思维后再发散成枝桠,从而对此交接处的两节进行补充阐述.在小范围内枝桠也是按逻辑思维建立的关系然后一节一节的推,在每一个小节点处再一部分发散成叶子,一部分再逻辑推断成枝桠的后面一节.竹子主体对应的对象则和前面说的一样逐步缩小精简,也在每一节点处生叶子枝桠,这样反复重复递进扩张,由大到小,由主到次,最终此对象发展演变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竹子,而最终事件最初类比牵连出的多种对象都这样发展便构成了整垄的竹林,也就是说,针对某一事件的具体而完整的思维网络就建设完成。这样就可以把事件所能牵连的各个领域各种知识尽可能笼络起来,以便分清楚事件在各种具体情况背后的意义主旨过程偏重局限区域等等,从而椐己所需用之.
但这两种思维对思维本身的要求一个偏重于定向一个偏重于无定向,加上其作用不同,注定了它们的影响因素很大不同。所以,能同时灵活应用这两种思维的人,必定是冷静的心胸开阔的人,也必定是注意细节阅历丰富的人.
发散思维的意义
着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例如7+4=11,这就是聚合思维,而如果问:还有哪些数相加也为11呢?这就有多种结论,这就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更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
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一定要在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例如 作文 ,从审题、立意到选材、结构、从一个词的选用到一个句的修饰,几乎无不需要发散思维。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 文章 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那么如何对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呢,这里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的自我培养:
(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自己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例自己在短时间内写出包含木的所有的汉字,每个人写出的个数的不同,这就是一个人流畅性的区别。
(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自已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例如在自己所写出的包含木字的汉字中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包含结构、半包含结构,如果所有结构的汉字都存在说明一个人的变通性较好。
(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新颖性是指一个人提出的观点和产生的想法的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答案或假设的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从略。学生有了这些能力,就会通过思维的辐合,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创造性的结果。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在辐合思维的培养上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辐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过分重视辐合思维,受到辐合思维的制约,所以对自己发散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⑷ 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对中学生创造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为你整理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希望能帮到你。
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
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平面思维
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侧向思维
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多路思维
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组合思维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练习
练习1:字的流畅
请在10个十字上加最多三笔构成新的字.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请在“日”字、“口”字、“大”字、“土”字的上、下、左、右,上下一起各加笔划写出尽可能多的字来(每种至少3个)。
练习2:观念的流畅
尽可能多地说出领带的用途
尽可能多地说出旧牙膏皮的用途
什么“狗”不是狗,什么“虎”不是虎
什么“虫”不是虫,什么“书”不是书
什么“井”不是井,什么“池”不是池
练习3:雨伞存在的问题:
1、容易刺伤人;
2、拿伞的那只手不能再派其他用途;
3、乘车时伞会弄湿乘客的衣物;
4、伞骨容易折断;
5、伞布透水;
6、开伞收伞不够方便;
7、样式单调、花色太少;
8、晴雨两用伞在使用时不能兼顾;
9、伞具携带收藏不够方便;等等。
解决方案:
1、增加折叠伞品种;
2、伞布进行特殊处理;
3、伞顶加装集水器,倒过来后雨水不会弄湿地面;
4、增加透明伞、照明伞、椭圆形的情侣伞、拆卸式伞布等;
5、还可以制成“灶伞”,除了挡风遮雨外,在晴天撑开伞面对准太阳,伞面聚集点可产生500度的高温,太阳伞成了名副其实的“太阳灶”,用途一下子就拓宽了许多。
发散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2、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4、多感官性
⑸ 什么是触屏手套
触屏手套是在冬天用于操作电容式触摸屏产品的特殊手套。其集科技和保暖为一体,解决了iPhone一族冬天在室外操作触摸屏手机的冻手问题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型而具往,往而具精,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往往预示着一整套新体系的建立。在中国民众还在使用着2G,2.5G的电子产品时,还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悠然自得时,3G时代以光速般来临让有些人触不可及,触不急即,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3代触屏平机器自中国上市以来,以广大人民意识跟不上的脚步炸遍了全国各地。它的来临势必将使所有人中招,促使人类的全民科技更加前进一步!
在一体系中要有基础建设与服务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将这一体系达到最顶峰。有人致力于基础建设,有人深入到服务发展。而触屏手套的出现正是这一体系中的服务发展的表现。在当今这个云发展的科技社会,服务发展往往能决定一事物前进的步伐!
触屏手套顾名思义就是服务于触摸屏器械的专用手套,它的出现看似影响甚微,但它却在致力于为人类服务好每一步,将传统集束思维向发散性思维而转变。他同时也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果。
⑹ 发散思维的6个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被思维定性困住,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思维训练,训练思维的发散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发散思维的6个方式,欢迎借鉴参考。
1、材料发散
材料发散,是指以某个物品为“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比如,小刀可以用来削铅笔、削水果、割绳子等。
练习:请说出A4纸的用途、铅笔的用途、灯的用途。每件物品尽可能想出5种以上的用途。
2、因果发散
因果发散是围绕某个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思考。比如,教室里的日光灯不亮了,可能是灯丝坏了,也可能是停电了,还可能是......
再比如,推测玻璃杯碎了的原因:落地上碎了,被某物碰碎了......
练习:试试说一说买东西时重量不足的各种原因吧!
3、形态发散
形态发散是指以事物的形态(如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明暗等)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如红砖,它的形状是长方形,很平,很规整,可以砌墙;它的颜色是红色,所以它可以在地上写字,画线等;它打碎的声音很脆、很响亮,所以练习跆拳道的人喜欢通过劈砖来展现自己的功力......
练习:说一说“辣椒”,利用它的形状、颜色、味道、气味可以做什么?
4、组合发散
组合发散,是指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
如“塑料”,把它做成小瓶,里面装上药,外面贴上包装纸,写上药的名称、主要成分、主治功能、生产日期、禁忌等,它就变成了药瓶;把它做成袋状,外面写着某超市的名称,它就变成了购物袋;把它与电线灯泡组合在一起,它就变成了台灯......
练习:说一说“木头”,木头与其他事物组合会变成什么?
5、方法发散
方法发散是指以人们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利用该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为了不让水瓶漏水,制造了瓶盖,瓶盖和瓶身有齿环交错,用拧的方式,可以固定和封闭,水瓶就不会漏水了。往外扩散,笔杆和笔头的开合固定使用的也是这种方式,还有螺丝钉、药瓶、洗发水瓶等。
练习:我们在浇花时,为了让花朵得到滋润,就发明了喷水装置,这种喷水装置不仅节约用水,喷洒均匀、定位准确,而且到达距离远。这种喷射的方法,可以干很多事情。你能想到的还有哪些呢?
6、功能发散
⑺ 发散思维的形式有哪些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发散思维的形式,希望能帮到你。
发散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平面思维
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侧向思维
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多路思维
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组合思维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所以为了能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应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其次要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
一.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枣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见,要不要培养发散思维,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问题,而是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摆脱聚合思维的束缚,就谈不到积极、自觉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深化改革问题枣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如何来进行培养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无从说起。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智力测验的例子。
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有多种不同的量表,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是韦克斯勒量表(WISC)。这种量表有12类测验,前6类属于言语测验,后6类属于操作性测验[71]。其中第2类是对事物之间的类似性进行判别的测验枣要求儿童概括出所给的17组两两配对的名词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例如,要求被试指出橘子和香蕉都是“水果类”,木头和酒精都是“有机物质”等等。显然这种量表完全是按照培养聚合思维的标准,也就是以书本知识为标准,以教师的要求为规范设计的。按照这种智力量表的要求,即使能得满分,也不见得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很可能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高分低能儿”。因为象木头和酒精有哪些类似之处的判别,正如阿恩海姆所指出的[2]:“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二者都能把人击倒(使人昏迷)’就要被打零分。事实上,这一回答非但没有错,而且表明被试思路敏捷。说明他能够在一瞬之间,从两种表面极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突出的相关之处。”这正是出色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统治下,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吃零蛋,被视为弱智)。韦克斯勒量表的前6类言语测试基本上都属于这类扼杀创造性思维的知识性测验。
其实,何止是智力测验,目前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各样测验(小至平时的单科测验,大至期末考试、地区统考、乃至全国性高考),其考试测验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枣只要求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发挥与自由想象。实际上是强制推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排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并扼杀创造力。智力测验和学校考试之所以如此相似,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源都是来自同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可见,若不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仅发散思维的培养无法实施,就是学生中原来自发形成的发散思维和一些创造性的萌芽,也将要被摧残殆尽。
二.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18年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提出[71],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能力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型”[17][72],其中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提了出来,并编写了一系列培训发散思维的教材,制订了相应的培训程序和测试发散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时间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一股强调发散思维的热潮,在吉尔福特的鼓吹下,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发散思维在实际上等同于创造性思维[10]。这样,发散思维的影响才日益扩大起来。
吉尔福特及其助手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在片面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甚至把发散思维视同创造性思维)观点的指导下,还对发散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创造性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发散思维包含四个要素[19]: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应紧紧围绕这四个要素来进行。这四个要素的含义是:
流畅性(fluency)枣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点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枣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
独创性(originality)枣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
精致性(elaboration)枣是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
吉尔福特和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们所开发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就是为测量发散思维的上述四个要素服务的。这项本来用于测量发散思维的测验,又被冠以“创造力测验”的名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吉尔福特等人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甚至等同于创造力。我们认为,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不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发散思维能力,或者说,这样培养出的能力很可能主要不是发散思维方面的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流畅性”和“精致性”都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而与发散思维无关;“独创性”是发散思维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属性或要素(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次发散思维都具有独创性)。在上述四个要素中,真正与发散思维的本质有关的只有第二个要素枣“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因为这一要素涉及多向思维问题,这点无疑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遗憾的是吉尔福特等人用“灵活性”来概括这一特征,既不准确又易使人产生误解。可见,用上述四个要素来定义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由上述四要素构成)是不科学的,是对发散思维本质特征的误解,应当明确地予以拒绝。
对于发散思维的正确定义应当是: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只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不同的另一个(或多个)方向去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应当对发散思维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中的一个要素,是六个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的全部。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目标指向(即确定思维方向)的作用,也仅仅起这一作用,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发散思维的作用决不能低估,但也不能随意夸大,以为它能解决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切问题。
3.发散思维没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材料,也没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或方法,因此它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所以不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体(即主要过程),它只起指引思维方向的作用。主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只能由另外三个要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来实现,发散思维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由于吉尔福特等人为发散思维所规定的上述四个要素(即四个基本性质)未能真正反映发散思维的实质,所以若按这四个要素的要求来培养发散思维,必将把我们引到斜路上去枣培养出的不是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而是其它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端正对发散思维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在三条方针的指导下进行。
这三条指导方针是:
第一,同中求异——能够摆脱人们的共识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
第二,正向求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
第三,多向辐射——能对某个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三条指导方针至关重要,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只有严格遵循这三条方针(而不是围绕什么“流畅性”、“精致性”),才能真正发挥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也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变质、走样的发散思维。有了这三条方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中创造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也可以直接借用其它一些方法。例如,众所周知的“脑力激荡法”只要稍加补充、修改就可成为培训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是美国奥斯本于1953年提出的一种颇为有效的创造技法,很可作为发散思维训练的借鉴。这种方法可应用于班级或小组,不管是哪种场合均应有一位主持人(通常是教师)。为了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对参与者和主持人均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位参与者均应注意四个要点:
1. 禁止批判(不许批判他人意见);
2. 自由发挥(要大胆想象,自由发挥,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
3. 踊跃发言(不拘一格,越多越好);
4. 集思广益(能兼收并蓄,在他人意见基础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
主持人则应注意掌握两个原则:
1 延迟判断枣即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束缚参与者的想象力,甚至熄灭参与者发散思维的火花;
2.量中求质枣奥斯本认为,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期提出的设想往往不太成熟,但越往后提出的设想越完善、越深刻。因此,主持人应鼓励、启发参与者尽量多发表意见。
这里应注意的是,不论是参与者还是主持人都应牢牢记住上述三条指导方针(同中求异、正中求反、多向辐射)。换句话说,参与者的“自由发挥”并非漫无目标的发挥,主持人的启发引导并非盲目随意的引导,而是要严格遵循三条指导方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脑力激荡法真正为培养发散思维服务,这是与奥斯本的原意有所不同的:奥斯本要求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想象与发挥,而在发散思维培养中则要求参与者应沿着三条指导方针所指引的方向去自由想象与发挥。
⑻ 小学创课程都有那些
你好:
小学美术创造课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和立体造型创作课等多种课业。创作课是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 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创作课不仅是“命题创作”,“记忆画创作 ”和“想象画创作”,还有很多种创作课型。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 情节。
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 面对一辆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图,再根据自己的联 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 ,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这种课又叫临摹联想创作课。
借助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进行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 :第一种,设计成写生加添创作课。要求学生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 飞翔着和平鸽,教室前盛开着鲜花,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做着各种课间活动。总之,可以通过联想 把校园画的更美好;第二种,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 园、未来的校园。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 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 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 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 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 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 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节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 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记忆创作课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出来。具体课型包括:
范图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临摹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范图,然后抛开范图进行默画。第一 次默画不成,可重复进行。
实物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抛开实物进行 默写。进行以上两种课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图象和实物要难易适度,默记的时间和次数适 当。
情节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然 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看一场电影,一个文艺节目,一种游戏,一个生活片断等,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 作。
参与创作课——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活动结束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例如,亲自参加了 一种游戏,或一种文体活动,或某种劳动,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
回忆创作课——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凭借回忆创作成一幅画。例如,在 教室里让学生回忆再现某座建筑,或某种活动情节,或动物园中某种动物的形象。夏天,回忆再现冬天的景色 和生活情节。
记忆创作课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形象记 忆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想象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是通过形象的或抽象的、实在的或虚妙的等多种表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创作出一 种新的形象和情节。
美术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儿童的或成人的优秀想象作品,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新的作 品。例如,用儿童的想象作品《百果树》启发学生创作出《百花树》、《糖果树》等新形象。用成人的想象作 品《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启发儿童创作出新的人物或动物造型。逐步使 学生学会运用夸张、变形、浓缩、粘合、印象、感觉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创作出新形象。
文艺作品启发想象创
⑼ 小学美术课型有哪些
小学美术创造课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和立体造型创作课等多种课业。创作课是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 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创作课不仅是“命题创作”,“记忆画创作 ”和“想象画创作”,还有很多种创作课型。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 情节。
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 面对一辆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图,再根据自己的联 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 ,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这种课又叫临摹联想创作课。
借助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进行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 :第一种,设计成写生加添创作课。要求学生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 飞翔着和平鸽,教室前盛开着鲜花,操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做着各种课间活动。总之,可以通过联想 把校园画的更美好;第二种,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 园、未来的校园。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 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 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 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 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 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 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节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 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记忆创作课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出来。具体课型包括:
范图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临摹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范图,然后抛开范图进行默画。第一 次默画不成,可重复进行。
实物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抛开实物进行 默写。进行以上两种课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图象和实物要难易适度,默记的时间和次数适 当。
情节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然 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看一场电影,一个文艺节目,一种游戏,一个生活片断等,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 作。
参与创作课——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活动结束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例如,亲自参加了 一种游戏,或一种文体活动,或某种劳动,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
回忆创作课——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凭借回忆创作成一幅画。例如,在 教室里让学生回忆再现某座建筑,或某种活动情节,或动物园中某种动物的形象。夏天,回忆再现冬天的景色 和生活情节。
记忆创作课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形象记 忆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想象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是通过形象的或抽象的、实在的或虚妙的等多种表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创作出一 种新的形象和情节。
美术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儿童的或成人的优秀想象作品,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新的作 品。例如,用儿童的想象作品《百果树》启发学生创作出《百花树》、《糖果树》等新形象。用成人的想象作 品《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启发儿童创作出新的人物或动物造型。逐步使 学生学会运用夸张、变形、浓缩、粘合、印象、感觉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创作出新形象。
文艺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富有想象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创作。如戏剧中 的奇特形象与梦幻,科幻电影中的夸张与反常,音乐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与寓言故事,“白发三千 丈”的夸张诗句等来启发学生创作出新的想象形象和情节。
自由想象创作课——启发学生打破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去自由的想象,随意的表现,任意的组合,创作 出独特、离奇的新形象。可以创作成人到外星球生活,飞行走路,遥控干活。植物、动物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 、有生活、有情感。要教育学生明白,在想象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 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等等,一切都不存在了。幻觉、梦境、神话、传奇、现实、理 想在这里都融为一体,使想象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梦幻创作课——让学生把记在脑海里的梦,或甜蜜的梦,或痛苦的梦,或真或假,都可以把梦中的形象或 故事情节画成创作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或虚妙的幻想,无论是否能实现,都可画成画 展示出来。
猜想创作课——教师设计一些问答题,谜语或画谜,要求学生不用口答,不用笔答,而是用绘画的形式解 答。这种课型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例如,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用说,画在纸 上给教师看。这样每个学生都创造一种外星人的形象。
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意,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 能力。
五、学科辐射创作课
学科辐射创作课是将美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创作课。
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作课——要求学生在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意思。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记叙文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好体材。我听过一节结合古诗《宿 新市徐公店》的创作课。教师见同学们把篱笆墙画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知道同学们对“篱笆疏疏一径深” 诗句的意思还不理解,于是让学生停下画笔解释诗词。当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一条小路的深处有稀 稀拉拉的篱笆”,知道画错了,立刻修改画面。这样的课既考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认识、 理解和记忆,又训练了绘画造型能力。
结合音乐教学的创作课——歌词精练优美,适合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听“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 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色彩画呀!音乐课用曲谱再现歌词的 美,创作课用绘画重塑歌词的美,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画音乐也是一种好课型。音乐 与美术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创作灵感。
结合思品教学的创作课——思品教学的八项内容,都是绘画创作的好课题。例如,集体教育方面的:热爱 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都是很好的创作题材。思品课是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 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创作课是让学生用绘画形式再现具体事例,创作课与思品课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 的人品,又能提高画品。
创作课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不但开辟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其 它各学科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我们以绘画为例谈了五类十几种创作课型,同样也适合图案课、工艺课和欣赏课的创作课型设 计。此文论述虽然不尽完美,但是它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了多种创作课型的设计思路。实践证明,按照丰富多 彩的创作课型教学,必然会出现: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杰作涌现,人才辈出的教学效果。
⑽ 如何提升想象力
如何提高想象力?
个人认为至少有3种途径:
1、元素组合
人类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任何的想象力都以现实元素为基础。
龙、狮身人面像、美人鱼,甚至天堂、地狱,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组成元素。
随着科技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越来越多,组合方式也趋于无限。越来越多的多功能产品,便是功能元素多重组合的代表。
美人+鱼=美人鱼
羽毛+墨水=钢笔
手套+袜子=五指袜
MP3+MP4+相机+电话+电子词典+游戏机+录音笔+浏览器=手机
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无限多的元素组合中总会有你的想象大作。
2、思维变换
随着年龄的成长和经验的丰富,思维定势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想象力?
田忌赛马,是典型的思维变换!
而现实中,更多的思维变换则存在于“该片(文章)纯属虚构”中。
为了提高观赏性、戏剧性,编剧及作家们想方设法做到一波三折: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接下来的一句便有了无限多的设想。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忽然被绊倒了...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突然一辆车直冲而出...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然后消失到了一面墙里...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忽然停住,然后脑袋旋转180度直视着你...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大喝一声“院长追来了,弟兄们快跑...”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变换思路,便会有惊人之作。
3、需求推动
有人调侃说,人类的进步是因为人越来越懒。
而实际情况正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我们不会再为了传个话而苦等半个月...
我们不会再为了进个京而颠簸几十天...
我们不会再为了相隔万里而苦于无法见面...
我们不会再为了查个资料而跑遍各大书店图书馆...
科技的进步满足了人们许多的生活需求,而永无止境的生活需求也在促使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需求无止境,何况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存在着无数的不如意、不便利、不和谐。
说出你的需求,发挥大家的想象力来尝试实现。
其实,美好的生活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