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今的孟子义在娱乐圈路人缘怎么样呢你喜欢与这种性格的人做朋友吗
孟子义的观众缘比较差并非由于大伙儿妒忌她的容貌,只是由于她在许多情景下所做出来的个人行为全是大伙儿所不喜欢的。最开始大伙儿大多数全是根据一年级这一娱乐节目了解的孟子义,孟子义在这种综艺节目里头的主要表现也不要用出色来描述。那时候的孟子义很有可能较为年青,因此她做到的很多事情都看起来特别的骄纵,而这也让许多粉丝对孟子义的感觉并非特别的好。
我喜欢与这种性格的人做朋友,如果真的愿意好好的了解一下孟子义的话,就会发现孟子义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她在对待他人的时候也非常的率真,所以网友们没必要用过于不好的态度来批判一个女孩子。总得来说,孟子义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子,在演艺圈中也赢得了许多人喜爱和敬佩。想必在日后的发展中,她会出现更多的是获得的,也希望她可以获得长远发展。
Ⅱ 请问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取义 具体是指什么应该怎么做
一、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欲:喜爱
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 非独:不单,不仅。
12. 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6. 蹴cù:用脚踢。
17.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
19. 何加:有什么益处。
20.奉:侍奉。
2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读"鱼"
22.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
23. 已:放弃,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前面已讲过,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内容简析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主旨,内容思想
:
《孟子语录》(以下简称《孟》)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也是《孟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仅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误把“舍生取义”当作《孟》文的中心论点,而且不少教参和新编教材也多有此误。其实,“舍生取义”既不能统摄《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也不能与《孟子》全书,尤其是《告子》全篇的思想内容相吻合。<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61章.
文章特点:气势宏大,论证严密,富有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孟》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孟》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孟》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孟》文的出处看,《孟》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不过,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着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Ⅲ 孟子推崇“大人”,何为“大人”如何才能做“大人”
孟子言孟子口中的大人,他是怎么评价的呢?孟子言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大人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他们懂得理性思考,不会听风就是风,不会被外在的不定性干扰,而是思考后判断是非曲直。不跟风摇摆不定、睿思而衡量,这是大人对自己心境的底线。
大人不重欲,饮食习惯、身体本能、期望等量皆不会贪婪,克制懂得规划要求自己。人因欲望而起杂念,若不能克制贪与执着,那便会混淆是非,因小失大。
大人要保以赤子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皆是坦诚相待的,即便上级做出错误决定,他们也不会视而不见,他们会坦诚告知。他们睿智有远见,心思淳朴,言行举止有章法。
何以成为大人?要成为一个“大人”,注重道德、注重智慧、注重心性之人,即大人也。
Ⅳ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都做过哪些事没有孟母的付出,孟子能成才吗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她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就有孟母三迁,孟母买肉啖子,还有孟母割布,孟母做这些都是为了孟子,可以说如果没有孟母的这些付出,孟子成不了才,就算是孟子的觉悟很高,可是没有孟母的以身作则还有关心爱护,孟子又怎么能学会学好那些东西。
所以说孟子如今的出名还有他满身的才学,都是离不开孟母的教导的,若不是她以身作则,还有她的悉心教导孟子也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若是她当初没有三迁,孟子这两个字又怎么会家喻户晓,若不是她以身作则孟子又怎么会成为一代圣人。
Ⅳ 孟母断织文言文当孟母知道孟子学习没有取得进步时,是怎么做的
当孟母知道孟子学习没有取得进步时,她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Ⅵ 3.为什么齐王“笑而不语”,孟子又是怎么做的
齐王”笑而不语“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孟子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齐宣王以动武的方式实现自己愿望之说,孟子在这里抓住时机,进行反驳。孟子开篇就问齐宣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宣王早已领教孟子的厉害,笑而不语,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于他。孟子大智慧,当然早已猜到宣王的想法,所以欲擒故纵,连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齐宣王忍不住对这些问题进行否认的时候,孟子马上切入正题,说出齐宣王的最大愿望,并毫不避讳地指出齐宣王犯了缘木求鱼的大错。
听到孟子说自己的做法如此荒唐,宣王自然要问个究竟。于是孟子借机开始铺排扬厉,逐步升级,将齐宣王一心想要采取的霸道做法与自己提出的仁政做法进行比较,让齐宣王知晓两种做法产生的不同结果。
Ⅶ 为了督促孟子好好读书,孟母怎么做
为了督促孟子好好读书,孟母曾在三次搬家,被称为孟母三迁,她还曾一气之下,剪断了即将织好的布,被称为孟母断织。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他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学得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便用剪刀剪断了即将织好的布。孟子十分害怕,胆怯地向母亲询问她这样做的原因。孟母答道:“你荒废学业,就同我剪断这布一样。认真学习,多问问题才能增长知识,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才能拥有好的名声。平时能够安心读书,才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你现在不认真_书,就像是织布的人中途罢工。试想一下,工程进行到一半就停止了,这是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孟子听后恍然大悟。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努力学习,拜子思为老师,终于成为了有学问的人。大家都认为孟母教子有方。 【拓展延伸】 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母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认真学习。孟子后来能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学者,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Ⅷ 依据民贵君轻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一、致富于民 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一切王道、仁政的基石。孟子用水火之喻劝诫君主要满足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孟子认为圣王要了解民众的疾苦,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关于致富于民,孟子提出了几项措施。 首先,要实行井田制。孟子进一步描绘了这个理想的制度,各家都拥有五亩私田,在周围种上桑树,这样老人就能够穿上丝绸了,养一些鸡、狗和猪,老人就有肉吃了,家里的人都不再忍受饥饿,如果君主做到了这一点,一定能成为天下的王者。 其次,统治者要做到“勿夺其时”。君主应该少征用百姓服劳役,少发动战争,这样才能使百姓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让人们过上温饱生活。只有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百姓才会拥护君主,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强大。 最后,君主要减轻赋税,要做到“取民有制”。孟子主张“十一而税”,以此来限制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剥削。 二、育民于德 孟子主张只有在具备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教化。如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皆冻馁之民,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王天下,又如何让百姓去行仁义? 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使民众拥有稳定充足的物质生活,但这也只是孟子_施仁政的基础,推行王道的开始。接下来就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反对仅靠刑罚来治理国家,主张减轻刑罚,宽以待民,反对暴虐百姓,不教而诛,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因而孟子提倡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君主的职责,也是有利于其统治的。这不仅能使君主征服人心,而且使人民远耻近义,甚至可以达到“杀之而不怨”(《孟子·尽心上》)。 三、民贵君轻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依托。因而,孟子认为民心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他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孟子用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失去民心的君主还有周幽王、周厉王等,他们最终不仅都失掉了自己的王位,而且落得逃亡或丧命的下场。然而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圣王看重百姓,能体民之苦,感民之辛,注重民心,爱护百姓。“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孟子·离娄下》)因而他们能够得到天下,受到百姓的拥戴,建立起富裕、稳固、安定的国家。 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一思想给历代帝王敲响了警钟。 四、与民同乐 孟子认为君主以百姓的好恶喜忧为行政的准绳,就必然能够收服四海民心,称王于天下。孟子在与齐宣王、梁惠王的交谈中提出“与民偕乐”的主张。如果与百姓同乐就会得到更多快乐,就像百姓愿意为文王建灵台,乐意让文王拥有更大的苑囿;那些“独乐”甚至把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就会像夏桀、商纣一样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终走向国破人亡的道路。“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孟子认为,只有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才能巩固统治,以图长远。 后世对孟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弘扬与升华。贾谊在《新书·大政》中这样讲道:“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点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写道:“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灵魂。 受时代的束缚,孟子的民本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一思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极大的进步性。时至今日,孟子的民本思想仍深深影响着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孟子治国安民的救世良方——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依旧具有无限魅力。 来源:求知导刊
Ⅸ 孟子的本心指什么,该怎么做
孟子之本心观念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样强调仁的核心价值。孟子通过对心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了仁的价值,并且围绕本心来建立了他的学说。孟子说:“仁,人心也。”(《告子上》)指出了仁就是人心所具有的本质,仁即是心的所固有的。而这个固有的仁的人心,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孟子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人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所以他的学说也被称为心学。孔子很少谈心和性,而孟子则是深入的对心和性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心性之学。我们就首先从的心学开始来讲。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个善良本心。这个善良的本心也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所说的良心。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一个善良的本心平时是隐藏而不显的,而会时常因为在某种情境之下显露出来。这种善良的本心是天赋的,孟子认为这种善良的本心就是从“恻隐之心”等体现出来的。而本心就是落实在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之中。这是人人所固有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在这里,孟子清楚的表明了因为人人都具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所以人人也就具有仁义礼智这些道德,不是由别人强加的,也不是受到外在的环境的影响才有的,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这四种心和由这四种心而来的四种道德,那肯定是没有深入的去思考的原因。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了,孟子认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四个方面,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的体现。我们下面来讨论这四心。 首先讲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仁的体现,也就是仁爱之心。到哪里去找这种恻隐之心呢?我们是否具有这种恻隐之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一些事情和人物有深刻的感觉和感动,心中悄然的触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呈现。这是存在于心灵的最深处的。具体的讲,落实到平常生活之中,就是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同情,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同情,甚至对于天地中万物的同情和热爱,都可以是恻隐之心的表现。也就是博爱的情怀的体现,对于每一个人必然是具有的。有值得同情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恻隐之心就会自然的显现出来。比如从去年的大地震,全国的人以及全世界的人,无一例外的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心,这也就是人类所具有的本心的表现。又对于弱者的同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比如对与别人的帮助,对于乞丐的施舍,也同样是这种同情心的流露。有一次我在鲁迅小学的旁边,就看到很多的小学生把自己的一些零钱给了旁边的乞丐,当时我觉得很感动。说明了这些小学生是具有很深刻的同情心。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埋藏着一颗善良的心。当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却正是他们的这种同情心的自然和真实的流露。 其次讲羞恶之心。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也。”羞恶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义的体现。我们平时所讲的“义”,也就是来源于这种羞恶之心。孟子认为,这也是我们本心的一种表现,同样是人人都具有的。即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义,而义就是天赋的道德品性,这个道德品性是“人皆有之”的。我们对于一些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本能的喜悦和热爱,而对于丑恶的事物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和羞耻。我们对于很难看的东西,比如垃圾就会有天然的厌恶之心。又对于丑恶的事情,也会生一种讨厌的情绪。同样,对于坏人我们也会有天然的痛恨之情。这就是“羞恶之心”的自然的流露,就是义埋藏在我们的心里面,而时常的表现出来。孟子也用了一个也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告子上》)这个就是“嗟来之食”这个成语的来源。即使是在需要乞讨的人的也仍然保持着本来的羞恶之心。现在学校里也提倡八荣八耻,其目的也就是要唤起我们心中的这个羞恶之心,也就是“义”。知道道德,按照义的原则去做事情。知道荣和耻,也就是知道了义之所在。荣耻是我们自己心里的一种感觉和感情,也是来源孟子所说的的这个羞恶之心。这种感情每个人都是具有的。对于合乎于道义的事情,我们会感到光荣,而不合乎于道义的事情,我们也会感到羞耻。这就是义的表现。孟子也讲:“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揭示了荣和辱的的结果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实行仁义这个天赋的道德标准。 其次讲恭敬之心。孟子认为“恭敬之心,礼也。”恭敬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礼的体现。礼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所固有的。我们天生的就会敬天敬地敬父母敬长辈,这是不需要教的。孟子同样认为,这是“人皆有之。”人人都具有的。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具有这个恭敬之心?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肯定的回答,就是有这个恭敬之心,也应该会有这个恭敬之心。比如面对长辈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尊敬的态度。这种现象可以在生活中去体会和观察。不仅对于长辈,对于一般的人,我们同样会怀有一种恭敬之心。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会说“谢谢”“你好”“对不起”等,即是说明心中有恭敬的态度。当然有人也会说没有,那就是不符合于正常的心理的。又比如,清明节。我们中国人有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文化传统风俗。当举行这种活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是会产生一种恭敬而庄严的情绪?当然会。这也就是恭敬之心的表现。所以孟子的这种思想,是有深刻的来源的。我们可以理解来源于天地自然的秩序。礼是这种秩序的体现。恭敬之心通过礼而表现出来。同样,我们的行为也需要有礼貌,如果没有礼貌的话,那肯定是心中的恭敬丧失了。这种礼的思想意思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埋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也通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其次讲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也。”是非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知的体现。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孟子认为就是人人都具有的智,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天赋的道德观念之上的。我们可以观察儿童,虽然并没有多少的知识和教育,而往往能够有清晰的是非观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否同样具有这种思想的能力。如果是如此,那就是对孟子这种观点的最好的证明。是非之心,就是对事物的善恶对错有直觉的判断。比如两个人在吵架,只要能够知道其争吵的原委,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数,判断出一个是非曲直出来的。这种智慧也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的,所以从是非之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天赋的智慧。孟子的智的观念和现在的智的观念不一样。现在认为聪明就是智慧和知识的体现,而孟子则认为对于道德的是非观念就是智慧和知识所在。孟子和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德性即是知识”的思想一致。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具有了认识道德的能力和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具有知识。孟子则认为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之心和道德的修养,就具有了智慧。而这种智慧,同上面所说的仁义礼一样,孟子认为是天所赋予的。 这些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蕴藏在心中的本性,通过孟子的清理和分析,就清晰的表达出来。恻隐之心等,是我们都会具有的心理经验,孟子就是从这些心理经验,找出了心的本质,并且转化成为一种道德。同时把人们心里的这种经验提升为一种知识。(我们同学们平时不会认为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知识吧?)孟子把这些天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天赋的道德清楚的揭示出来了。我们知道,恻隐之心等四心,是我们自觉的意识,并不需要别人的指点和教育。所以从心对于外界事物的不同的反应,而得出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孟子认为这些天赋道德都是“我固有之也”,就是每个人本来所具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所造成的。 孟子也更加清楚的指出,人人所具有的这些恻隐之心,就是道德的起点。孟子从“不忍人”的角度来解释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确实,我们都有不忍的心存在。比如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这种不忍人之心就会悄然产生起来。这个“不忍”就是我们具有天赋道德的最直接的证明。孟子做了一个事例的假设。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如果有人看到有小孩子将要掉到井中去了,都会有产生惊骇担心的同情之心。在这时候,并不是为了和小孩的父母去攀交情,也不是为了要取得乡里的人和朋友的赞扬,也不是讨厌小孩的哭声才这样的。而是每个人的自然的反映。我们看到,孟子在这里,排除了一切的外在利益得失,让人的真实纯粹的感情呈现出来,从而把天赋的道德之心引发出来。这样的心理经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就从“不忍人之心”开始了。 孟子从恻隐之心而发现道德的开端。四种心的活动,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孟子称为“四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从人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的事实和经验,而的出天赋道德的结论。孟子就是抓住人的那一瞬间的人心的活动,得出具有固有道德的本心。不忍人之心的发动,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是个别的行经验。孟子把个别的行为经验转化和升华成为普遍的道理。这些人心的一瞬间的活动,孟子把他们称做道德的“四端”,就是道德从这里萌芽生长,也可以理解为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的活动等,就是人的道德的来源和基础。仁义礼智这些道德,由我们的这些具体的心理而发端。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人人都具有这些道德的端点,从这些道德的端点而发展出本心来。如果没有这些恻隐之心的话,孟子就认为不是人了,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因为孟子认为只要是人就是具有这些道德基础和种子。是天赋而来的 ,就像人的具有手足头身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些道德的“端”。有了这些四端,而说自己不能实行道德的人,那是自己在作贱欺骗自己。因为这些道德,是人的本心所具有的。 孟子把这些人人本心所本来具有的道德和智慧叫做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本心的本来作用。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人人都有不需要学习而具有的知识,有不需要考虑而本来就有的道德。这就是良知和良能。儿童没有不知道爱他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以后,没有不知道敬他的兄长的。孟子在这里是对我们所熟知的普遍事实和经验的陈述,我们也不需要去证明的事实,其中即包含了不证自明的道理。亲爱自己父母,就是天然的感情的表达,没有人可以否定的。孟子认为这种自然的情感就是仁的具体的体现。知道敬爱自己兄长,同样也是自然的情感的表达,孟子认为就是义的具体表现。正如上面孟子所认为的一样,仁义是人人具有天赋的道德。良知表现在亲亲和敬长等方面,良能是指具有这些仁义礼智的天赋的能力。通过本心而体现出来的道德,在孟子看来,是天下的普遍的道理,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的人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自己认真的思考,就会得出和孟子一样的结论。 良知良能所体现出来的本心是大家所共同具有的,这是因为大家的心理都有相同的地方。孟子说:“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孟子认为象人的眼耳口这些自然地需求都有相同的地方即是“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也同样有同然,一样相同的爱好和需求。这个同然就是理和义。理和义就是指道理和道德。孟子认为古代的圣人是先发现和得到了这个人人所同然的道理和道德。所以说,道理和道德让我们的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就像牛肉羊肉等美味让我们的口感到舒服和快乐。我们的口味肯定是喜欢美味的食物,这是天然的本性;人们的 心里喜欢美好的道德,在孟子看来也是同样人的天然的本性。这个天然的本性就是天性。口与心两者的天赋来源是一致的。天性在孟子看来,是善良的,所以他说:“性善”。性善即是肯定了人的天赋道德。而本心就是这个性善的直接的表现和正确的作用。天赋的美好的道德是天性所在,为人人的本心所具有。 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以及孔子的对于诗的评价来说明这个人人所具有的天赋的美好的道德。他说:“《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诗经上面说,天生养了这些人民,有了这些人民就有了伴随而来的恒常的规则。人民秉持这些恒常的原则,因此喜爱美德。孔子认为作这首诗的人是明白道之所在的。这个美好的道德就是道所表现出来的。因为天地中必然有秩序和规则,所以人们喜欢爱这美好的道德。这种道德就是存在于孟子所说的本心,中国文化中也早已存在。而孟子把道德的来源落实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即是平时的人们的心中的直接的感觉。这样就更加的具体,让人能够清楚地把握住道德心。同时亲切的感受体验这美好的道德品性,因为如果仅仅用天性来说明这种美好的道德,离我们还会有一些距离,人们不一定能过容易的理解。通过孟子的分析,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所认知。孟子的贡献就在于,把外在的天赋道德,转化为人人所感觉的内在道德心,让人们对这个天赋的道德有直接和实在的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孟子认为这个天赋的道德心就是人的本心。 虽然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不是人人都具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只有从本心所出发,才能具有这些道德。孟子认为人们有“失其本心”的本心的时候,失其本心就不具备天赋的道德本性了。孟子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告子上》)所欲即是指取义,所恶即是指不义,这种舍生取义的选择是人的自然地感情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与生俱来的。不仅贤能的人所具有的这种心里,而是人人都会具有这种心里。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丧失罢了。贤者不丧失的就是这个本心。如果不能保持本心,害义而偷生,就是不符合人的正常的本性。人们可以因为宁愿身死而不害义(孟子认为这是人的价值选择),而现在却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好处和快乐而去做害义的事情,这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是失去了本有的这个本心。孟子很明白的指出,即是“此之谓失其本心。”(《告子上》) 失去本心,在孟子认为主要是自己主观的原因造成的。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人要是为不善,并不是人的材质的罪过,因为天性是善的,本心也是善的。心变得不善,是自己所造成的。在孟子看来,主要有以下的原因:其一、蔽于物。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眼睛和耳朵等这些人的器官,不会思考,而容易被外物所蒙蔽。物和物相交,只是相互的牵引罢了。(没有经过自主的选择)而只有心可以思考。只要思考就能得到它(指道德本心),不去思考就不会得到它。因为没有经过思考,而为外物所蒙蔽,以至于被外物所诱导,就会失去本心。其二、陷溺其心。把本心隐藏和淹没起来了。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告子上》)孟子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丰收的年份,子弟大多会变得善良,灾荒的年份,子弟大多会变得强暴。这并不是因为天生的材质不同呀(因为子弟还是同样的子弟。),他们这样是因为陷溺其心的缘故,而导致有道德上的不同的区别。其三、茅塞子心。孟子跟他的学生高子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本心跟山间的道路一样,不去经常用,也会象道路被茅草塞住一样,堵住不通了。塞住了心本来的心路,就是失去了本心。 失去了本心,孟子认为就会害事,如果是执政的人不依从本心行政,就会害政。他说:“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滕文公下》)认为邪说之道,如果在人们的心中生起的话,就会对事情有所害处。如果执政的人在邪说的基础上去去做事情,又会搞坏政治。这对于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又说:“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公孙丑上》)意思也是一样的。不良的心生起,作为执政者来说,就会害政,这种不良的政治实行下去的话,就会把国家的事情搞坏。这是孟子最为关注的。同样如果人们失去了本心,也会胡作非为。他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如果人们没有保持住这个恒常的本心,就会为非作歹,无所不为了。 要使本心不至于失去,在孟子,认为是需要存养和操持的。维护本心,在孟子就是“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养心的方法,孟子在这里也指出来了,就是要寡欲。寡欲的话,虽然本心存留的不多,但失去的也会很少。如果为人而多欲,想把本心存留下来,也是不多的了。孟子又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仁和礼,就是本心的具体所在。君子保持住了仁义之心,就是保持住了本心。同样孟子认为,这个仁义之心是要自己去维护的。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上》)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纵然是存于人的有不良的心,难道是没有仁义之心吗?(当然不是的)这样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于山上的树木啊,天天去砍它(指树木,比喻良心)可以使山上的树木变得美好茂盛起来吗?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残他,也会象山变得光光的一样,没有了。孟子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如果得到的正确的养护,没有东西是不生长发展的。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养护,就没有什么物是不会消亡湮灭的。孟子认为心也是这样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说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孔子的意思只要操持着就会存在,舍弃了就会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没有一定得时间规定,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孟子认为孔子说的这样的东西,就只有人的本心了!所以,孟子认为“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尽心下》)持养这个道德的本心,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大人;只是顾及吃喝,仅仅养其口耳之欲,就是小人。因为本心和身体同样是天生而来的,都需要持养。大人和小人的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孟子的本心也是指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婴儿的本然纯净的本心。一个人的本心在没有和后天不良的环境接触,都能过保持其赤子之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认为大人就是没有失去他天然的赤子之心的人。当然,在孟子看来,只有大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赤子保持了其天赋的道德本心,没有受到外在的干扰和后天的污染。孟子认为赤子之心是本心的最好的体现。大人即是指有道德的君子,上面也提到孟子认为养其大者为大人。大人就是具有道德而能够保持其本心,不失去的其曾经的赤子之心人。孟子认为只有大人才能保持。 孟子也对本心做了一些描述性的说明。一个是“良心”,一个是“不动心”。“良心”即是指具有道德的善良之心。当然,有恻隐之心,就也会有不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只是道德的端点,具有道德心是自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有善良的心,也会有不良之心。孟子讲性善,而没有也不会讲心善。而本心就是这个善的天性所具有的。不讲心善,是因为心虽然有善良的端点,而心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这个本心是可以失去的。前面所提到的人们所具有的良知,就是对于这个道德的本心有真切的认知。良心即是由良心而来的观念。人也是容易失去良知的。孟子十分清楚这一点。良心就是本心,不良之心就不是本心了。所以孟子要抓住人的善良之心的端点,来引导实现道德本心。良心,是对于本心的形象性的描述,而不是对所存在的一切心描述。本心是善良的,因此良心在这个意义之上即是等同于于本心。 “不动心”也是孟子对于本心的描述。即是能保本心自然状态,没有偏离和变化。在本心能够排除或者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保持本然的状态的时候,就是不动心。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公孙丑上》)孟子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做到的不动心。孟子却认为告子比他还要先做到不动心。然而告子的不动心和孟子自己的不动心是不一样的。当然,不动心并不会完全等同于本心。我们简单的的讲。孟子的不动心就是指他自己所说的本心,而告子所具有的不动心是没有道德的基础的,在孟子看来所以不是本心。孟子提到“动心忍性”。这种情况即是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之中,其本心和天性受到了干扰和压迫。动心也就是使原有本心有所动摇。有所操持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以至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本心的存在和意义。同时,孟子也提倡要专心,专心可说是专注于本心。由本心的发用,保持一种单一纯粹的状态,可以会让人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心在孟子,需要落实到社会生活之中去实践的。本心的实践在孟子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扩充,一种是推己及人。首先是抓住从恻隐之心等而呈现出来的本心所具有的道德的端点,把本心去扩充起来。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知道把这道德的四端都去扩展和充实它的话,就会想火刚刚燃烧起来,就像山间的泉水刚刚流出来。意思是可以把这个道德的本心发扬光大起来。如果能充实道德的本心,对于我们来说,大到可以治理好整个天下;如果不能充实道德的本心,就会连父母都侍奉不好的。这种道理,只要我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不管是平时的为人,还是为政,都是离不开道德的。孟子又更加清楚的指出:“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尽心下》)一个人没有害人之心,就是仁的开始;没有去偷盗之心,这就是义的开始。两者是一般的人都容易做到的。发展这种仁义的本心,仁和义就能够完全的实现了。那么,社会的道德也就实现了。 同时,孟子也提倡把这个道德的本心从自己开始,在社会中推广出去,并实践于政治之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尊敬和赡养自己家的老人的这种孝心推广及别人的老人的身上,把关心自己家的小孩的这种爱心推广到其他的小孩的身上。也就是把仁义的本心推到整个社会。这也是中国的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孟子又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梁惠王上》)认为古代的那些贤人圣人以及政治领袖,之所以有很大的过人之处,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善于推广他的善行而已。这个所为就是由本心所出发的行为。孟子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为人们所称赞和建立了功业,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推广本心而已。孟子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离娄下》)大禹想到天下的有人被水淹没了的话,就像自己被水淹没了一样。稷也一样,想到天下有人挨饿,就像自己挨饿一样。这些也就是仁义情怀的表现,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具有这种仁者的本心,所以他们都为社会人民做出了伟大的功业,大禹和稷的所作所为,完全在于他们善于推广天赋的道德本心。 认识了本心,还需要的是完成这个本心。所以孟子还有尽心的思想。认为尽心可以知性,从而可以知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在一般看来,孟子的这一段话很难理解,好象具有一些神秘的感情和体悟在里面。其实我们从孟子的本心观念来理解,也还是好理解的。尽其心,即是达到和完成本心,以及实践了本心,就可以知道人性。我们前面也说,本心是具有道德的善良之心,孟子肯定性善,本心在这个层次上和人性是同一的。由性善而有本心,由道德的本心而可以得出性善,善良的人性和善良的道德心是一致的,因此说本心即是性。尽心,也就是达到了本心,所以也即是知道人性本质之所在。知道了人性本质,也可以知道天了。孟子认为天地深刻意义就蕴含在人性之中,人性就是天道所在。性善的人性就是天道。所以人心、人性、天道在善和道德的这一个点上结合在一起的,不分彼此。本心即是人性,人性即是天道,天道即是蕴含在本心之中。孟子从尽心到知性到知天,这一直上去相融而无间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存其心、养其性,以至于达到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