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粮票换手套什么梗
扩展阅读
旗袍机构介绍怎么写 2025-08-03 06:00:49
穿旗袍怎么拍粉黛好看 2025-08-03 06:00:14
废弃的医用手套怎么处理 2025-08-03 05:49:58

粮票换手套什么梗

发布时间: 2022-10-30 22:01:47

① 小孩子问我为什么八十年代初菜市场警察经常来抓粮票换鸡蛋的人,怎么解释清楚

那个年代农业连年受灾,为维护粮食统购统销、禁止倒买倒卖,粮票是不准买卖的。粮票换鸡蛋也是一种变通“买卖”关系,是违法行为,故警察会干预、抓、罚当事人。

② 粮票换粮 用票换物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后来又消失了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不上,只能通过发粮票和油票来限制供应。

③ 山海余升是干嘛的抢粮票是什么

1.山海余升是一款专门为中老年人定制的短视频APP,旨在提高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为给中老年人搭建专属于自己的同龄人“生活圈”和“社交圈”。通过短视频记录生活点滴,分享年代故事,用自己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2.抢粮票是山海余升app!为答谢新老用户对山海余升的支持与陪伴而推出的直播间抢购活动。所有免费拿商品,全部免费送!纯“粮票”换购!如何获得粮票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日任务、参与线上活动,就可以轻松获得超值粮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惊喜,粮票奖品拿不停!

④ 用粮票换粮食特别的麻烦,当时为什么用粮票

当年中国大陆的粮食产量还比较紧张,特别是在全国水利体系和13套大化肥企业建成之前,粮食供应是比较紧张的,尤其在1956-1976年代,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行工业化,先后建立了40万个工厂和大量的研究院所、基地,记起那晚上一的人口从农业转化为工业人口和市民,另一方面原来靠近城市的大批优质良田转为菜田或干脆就成为建厂用地。当时工资有高有低,如果不设法控制粮食销售,必然是新工人难以维持生活——加工资——粮价进一步上涨的恶性循环,导致新工人和他们的家属难以生存,因此实施粮食票证供应。当时不只是城市粮食局按居民户口本和粮本发粮票,而且好多大中型企业也有专门的会计管理自己企业职工的粮票分发,各企业根据工种的劳动强度高低发放工种补贴粮票。中央掌握这个粮票分发的数量,并据此订购公粮和余粮,以免过度的征购余粮,过度伤害农民。那时全国的工资一个标准,有些地区差,任何地方男工和女工同级别工资就一样,可他们的粮票是不一样的。即使同级别的工人,炼钢的炉前工人要比制鞋厂工人的粮票多将近一半。这当然有原因。要粮票做什么?要粮票恰恰就是为了工人和市民既能稳定供应,又不要有人挨饿有人吃撑死,这个好方式还杜绝了大多数想多吃多占的“官儿”的贪腐路,任何官员哪怕你是首钢、武钢、鞍钢的厂长,没有补贴粮票!你是首钢工资能到10级干部的工资,但粮票就是32斤!

⑤ 买手套什么意思

晕,就是用你的钱去换取一双手套的意思呗

⑥ 八十年代前进饭店吃饭仅有钱不行,还需粮票,原因是什么呢

八十年代前进饭店吃饭仅有钱不行,还需粮票,原因是当时在“黑市”里,还有人偷偷卖粮票、布票。虽然政府和市政当局经常打击,但它们从未消失。一些集体性质的小旅馆,对于确实没有粮票的顾客,一两张粮票收几分钱,他们也能吃,然后就去“黑市”买粮票来弥补不足。不过一般召开会议的单位都要收粮票,那时候很多人经常去粮库换粮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实行计划经济。当时中国国力还很弱,物资也不算太丰富。为了有计划地给大家提供衣食,实行了粮票、布票制度。人们只有用粮票才能买到食物和成品,用布票才能买到布料和成衣。因此,为了有计划地提供食物,国家这样做了。以上就是对八十年代前进饭店吃饭仅有钱不行,还需粮票,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解答。

⑦ 一种交换的凭证,粮票在中国什么时候废除的

1993年。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7)粮票换手套什么梗扩展阅读:

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划拨粮票四种。面额大小不等;粮票中又分大米、面粉、粗粮等。军用粮票还分军用粮票(带钱的)和军用价构粮票(不带钱的)两种。

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退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粮票的出现还要从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说起。

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不说,朝鲜战争尙未结束,粮食问题是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

建国头几年,粮食一律由政府掌控,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剧,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粮食短缺严重。

一些粮食主产区完不成粮食征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不断攀升,京、津两地的面粉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

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恐荒及混乱局面。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全面波动,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其他一切都会受到影响。

这不利于国计民生,只利于富农及投机商人。严重威胁新生政权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向中央建议釆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

甚至连都市的粮食都难以保障,进而造成政权危机。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固。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粮食定,则天下定"、"物价稳,则国家稳"。

以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之所以没有出现粮食供应严重的失控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粮票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求本等到指定的国有粮店兑换。

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釆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

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伍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斤市斤甚至百市斤等。

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是"疯狂"。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

如果居民工作调动,从甲地到乙地,除办理转移户口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就等于没有饭吃。

那个年代既便手里有钱也是买不到食品的。农民如果家中有病人住院,需由医院出具住院证明,拿原粮(毛粮)到所在乡镇粮油管理所兑换少量粮票,以解决病人吃饭问题。

1969年下半年,我在连队任司务长,部队训练施工任务繁重,每人每月45斤定量,并且还有40%的粗粮(粗粮有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馇子、小米等);伙食费只有每天0.45元,加之家属来队等因素,伙食很差,只能维持填饱肚子。

部队买粮持军用粮票到指定粮库买粮,在北京我们都在马莲道粮库,一般每月一至两次。粮库按粗细配额供应粮油。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最繁忙最热闹的要数粮店了。粮店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景,每月有那么几天,粮食部门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粮店再发给居民。

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先去排队,然后,大人再拎着面袋油瓶赶来替换孩子。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扎紧口袋离去。

由于市场商品的奇缺,那时的票证制度为保障供给、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要凑够这些必须的票证。由于稀缺,粮票和其它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用粮票换鸡蛋或者其它商品,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

到 了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有了松动。当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为定购,统销也逐渐变成人们可以不用粮票买到议价粮了。

1985年起,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价格可按市场需求上下浮动。

随着居民手头积存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作为一种流通货币交易商品。

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规定,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如果出差或住院、探亲,要凭证明信到粮食管理部门兑换少量的全国通用粮票。

因为严格的发放制度,通用粮票在地下市场受到追捧。一斤通用粮票在黑市可以卖到两三毛。市场上还出现了用通用粮票换鸡蛋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

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鸡蛋和农产品与城里人换粮票,以弥补口粮不足的问题。市场上曾出现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

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在当时粮食部门有专车检查,查抄倒卖粮票和粮食的违法行为。

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粮食收成不断增加,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于是国家开始调研是否粮票退出市场问题了。

从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至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粮票

⑧ 粮票以前有什么用现在还有作用吗

粮票在过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粮票属于我们的购粮凭证,是在我们经济时期发放的,时间段是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过去的我们没有很多的钱财,所以如果想要吃粮食,购买粮食的话,必须要凭借粮票,我们中国的粮票数量种类丰富,而且发放和使用等都有着很严格的计划。在过去的岁月,除了一些企业和政府等,很多学校也会发放相应的粮票,而粮票就是我们票证经济时代的一款重要票证,我们如果没有粮票就没有物资,没有办法做到正常吃饭,因为那时候粮食过于少,没有办法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粮票就用来购买我们国家牌价格的粮食,与我们的市场价会有区别。

粮票是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百姓生活的重要凭证,现在对于收藏者来说,可以成为一种投资产品,帮助我们升值保值,更是时代的记忆,让我们都会记着中国的历史,缅怀过去。

⑨ “手套换兜子”什么意思举个形象点的例子

这个词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人聚居区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听到“手套换兜子哩”这样的吆喝声。当时,五副粗布手套就可以换一个绿色的军用书包。所以原意是指一种简单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现在使用起来则更广泛了,也可以是抽象的交换。比如说,你忘记了一个字怎么写了,就去问人家,在人家的提醒下,你会写了,这时,恰巧他有个公式忘记了,你就告诉了他,这就叫“手套换兜子”

⑩ 一次性手套什么梗

一次性医用口罩。
在一些手套更换频率较高的行业,通常建议使用一次性手套,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交叉感染,更可以大大节约更换成本,比如医疗行业、实验室、食品加工行业等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