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大夫死后为什么带红手套
扩展阅读
伴娘怎么选裙子 2025-08-03 15:18:05
冬天上身穿旗袍怎么不冷 2025-08-03 15:11:12
怎么自制铠甲手套 2025-08-03 15:02:28

大夫死后为什么带红手套

发布时间: 2022-10-30 14:29:02

① 父亲下葬儿女用戴红手套吗

这个没有地方规定的吧,如果某个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就要,一般是不用的。

② 接生婆和屠夫死后为什么要戴红手套

你好,这个是地方的风俗吧,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是这个样子的。

③ 迁坟戴红手套什么意思

迁坟带红手套这可能是参与者为了辟邪吧。不过这种事情很少见带红手套的

④ 死后穿红装

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入殓时都必须穿大红色的衣袍,子孙也不能戴孝,更不能有愁容,要处于极度喜乐的气氛。另外就是有奇冤的人横死后,亲属欲其为自己申冤报仇,故意替他穿上红色殓袍。

⑤ 红色手套代表是什么意思

戴红色手套是代表女生答应男生的求婚。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为稳定心上人的心,便向心上人送爱的信物。当时许多绅士流行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所以,婚礼上戴手套不仅漂亮还很浪漫。

挑选婚纱手套的基本原则

1、娇小型新娘不宜佩戴长度高于手肘位的手套。

2、手臂较粗的新娘不宜佩戴长过手肘款式的手套。

3、短袖婚纱宜佩戴刚盖手腕位的手套。

4、背心款型婚纱宜佩戴到手肘长度的手套。

⑥ 往骨灰盒里拣骨灰时为什么要带红手套

避邪

⑦ 在沈阳,下葬当天,手捧父亲的骨灰盒的时候需要戴白手套还是红手套

当然是戴白手套了。
其实这些事情都认为自己定的,没有统一标准,但是就目前为止没有谁会在葬礼的时候用红色手套的。
要是你实在无法定夺,就不戴手套吧,大多数人都是不戴手套的。
倒是骨灰盒我的盖布是可以用红色的,或者黄色的,或者黑布包裹起来。还有你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人戴着红色手套来捧着骨灰盒吗。当然没有吧。
以上内容参考一下吧。

⑧ 抱老人骨灰盒戴红色手套好,还是白色好

孙子以下带红手套,儿子带白手套

⑨ 为什么人刚去世时要用白布盖着脸呢

凡见过人死情景者,都不会陌生。其中用作盖脸的那块白绢,俗称面衣或盖脸布,又称幎目。

关于“幎目”的形制及其用处,《仪礼·士丧礼》载:“幎目,用缁,方尺二寸,〓里,着,组系。”郑玄注:“幎目,覆面者也。幎,读若《诗》云‘葛藟萦’之萦。〓,赤也。着,充之以絮也。组系,为可结也。”孔颖达疏:“郑读从‘葛藟萦’之萦者,以其葛藟萦于树木,此面衣亦萦于面目,故读从之也。云‘组系为可结也’者,以四角有系,于后结之,故有组系也。”可见“幎目”是一块一尺二寸见方的布帛;面黑里红,实为两片布缝制而成,中实丝絮之类;四角有绳,以便打结。孔颖达称此物即后世的面衣。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中,曾发现一件幎目,其形制与《仪礼》记载基本相同:人骨架头部覆盖着一件梯形绢巾,上至额部,下至下腭。绢巾上部有窄缝一条,露出眼睛;下部有三角形缺口,露出嘴部。绢巾的表层为深棕色,里用深黄色,夹层中间不絮丝绵,不用组带作系(参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这一实物反映出结构相对复杂的幎目正在向简便的面衣过渡。唐人写鬼的小说中,“群鬼悉有面衣”(《太平广记》卷三二八《陆余庆》),“独带面衣,……知是亡人”(同书卷三三〓《僧仪光》),可知当时给死人盖面衣的习俗已经盛行,以至成了“鬼”的特征。

为什么要给死者盖面衣呢?

苏州一带有个《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红布蒙脸》的民间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击败越国后,终日与西施游戏取乐,不问国事。越国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重新崛起。传说越兵打进吴国那天,夫差正在今苏州木渎灵岩山上馆娃宫内与西施游乐。忽闻越将范蠡已率兵包围灵岩,正杀上山来,夫差方才悔悟,羞愧难当,遂拔剑割下所穿红袍的一角,嘱手下道:待他死后,务把这红布覆盖在他脸上,一则不忍看见越兵杀上馆娃宫,二则再无脸颜去见吴国黎民。说罢,挥剑抹颈。夫差死后,人们遵其遗嘱,把红布覆盖在他脸上。用红布覆盖在死人脸上的风俗就这样保存下来了(徐华龙、吴菊芬编《中国民间风俗传说》,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相似的说法,见《吕氏春秋》卷二十三:“夫差将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而死。”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释“面帛”时引录这段文字,以为“此其始也”。与民间传说稍有不同者,一谓生前不忍看见越亡吴国,一谓死后没脸去见曾对其直谏的伍子胥。

1960年,陕西乾陵出土了一方唐人刘浚夫妇于开元十七年(729)合葬的墓志,其中有关于刘夫人嘉言懿行的记载:

临绝之际,叹曰:“古有失行者,耻见亡灵,所以用物覆面,后

人相习,莫能悟之。吾内省无违,念革斯弊。”子孙敬遵遗训。此说与前述又有所不同:盖面衣是因死者生前有“失行”处。设若似刘夫人这等“内省无违”者,就不必“用物覆面”了。

黄永年先生认为,这类解释只是盖面衣风俗形成日久之后的想象附会,并非为死者戴用面衣的本意。他认为古人向有戴面衣的习惯,如《晋书·惠帝纪》:“(帝)行次新安,寒甚,……尚书高光进面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高昌王麹文泰为玄奘西行赠送了许多礼物,其中“制法服三十具,此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韈等各数事”。这里的“手衣”当今日手套之类,与“手衣”并提的“面衣”当和《晋书》里的“面衣”一样,为御寒之物。据《太平广记》所收死者赴“地府”见“冥官”的小说可知,古人想象中的“冥中”,均为幽晦阴冷之地,“无日月之光”,其苦寒定不亚于玄奘之往西土。《仪礼·士丧礼》所记“幎目”需“着”(即“充之以絮”),可知死人“面衣”的用途同样是为了御寒。倘真如刘浚夫妇墓志所说为遮羞才“用物覆面”,这个遮羞之物又何必充絮,何以会与专供生人御寒之物同称“面衣”(《树新义室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然而,从先秦时代的丧葬实际情况来看,给死者蒙面用的“幎目”并非都在夹层中间实以丝绵,甚至覆面之物也不一定都是可供御寒的布帛。如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战国墓葬,“常见在死人脸上用不同形式的玉片构成人面形。玉片上都带有穿孔,因此被认为这些玉片可能是用线穿连在一起或缀附在织物上,然后覆盖在死人脸上的”(《洛阳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5期)。为此,有人根据《仪礼·士丧礼》中幎目与包头布等配套使用的规定,参考《礼记·杂记下》“凿巾以饭”的记载,复以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幎目下部有三角形缺口供露出嘴部的考古报告为实证,对幎目的实际作用提出一种解释:人死,尸体会发出恶臭,惟恐前来吊唁的宾客憎秽,故在尸面覆盖布巾。丧礼中又有“饭含”规定,即必须给死者口中含饭才能入殓。大夫以上身分的死者,照例由前来吊唁的宾客为之含饭。丧家怕宾客恶心,因此在布巾上挖孔露出嘴来,方便“饭含”之礼的进行(参见吕静《春秋战国时期丧葬礼俗研究》,《国风》第一卷第4期)。

至此,有关给死人覆盖幎目或面衣的本义,已得四种解说:夫差羞见亡国(或伍子胥);失行者耻见亡灵;为御冥间阴寒;怕吊客厌恶尸臭。

哪一种解说才是正确的,请读者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