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狐狸卖手套故事内容
《小狐狸买手套》的内容简介:
寒冷的冬天来了,狐狸妈妈为了不让小狐狸的手被冻伤,决定去镇上帮他买一副手套。可是快到镇上时,狐狸妈妈却想起了差点被人抓走的可怕经历,不敢再往前走了,只好让小狐狸自己去镇上。狐狸妈妈把小狐狸的一只手变成人手的样子,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伸这只手出去。
可是小狐狸来到商店门口时,却因为紧张伸错了手……本书是日本着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并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这篇童话曾先后由多位不同的插画家配图,出版成绘本,但唯有黑井健绘图的这一版本,牢牢把握住了狐狸母子间的温情、小狐狸的天真可爱和雪国梦幻般的美丽场景。
《小狐狸买手套》作者简介:
新美南吉(1913~1943),1913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半田,童话作家。日本儿童文学研究者石井桃子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北有宫泽贤治,南有新荚南吉”。
他的代表作有《小狐狸买手套》《狐狸阿权》《去年的树》《花木村和盗贼们》等多部,多篇作品入选日本小学语文教材 。
(1)手套属于什么类型的绘本扩展阅读
《小狐狸买手套》的赏析:
《小狐狸买手套》是日本天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也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他作品的风格是“微笑中的伤感”。
这篇童话着墨于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动物与人的心灵沟通,表面透露的是一种洋溢在阳光底下的温暖,实则却让人感觉到冰冷彻骨,这种冰冷彻骨在小狐狸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和被利益蒙蔽的冷酷的人间反差中暴露无遗。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简单易懂,篇幅不长,主要通过白描的写法展开。童话一开始就讲述了冬天来了,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买手套,带小狐狸上城镇,然而面对即将到达城镇前却停止了脚步,最后让小狐狸一人独自去买手套。让我们不惊一愣。
对我们常人来说,野外是野蛮的象征,是冷漠的代表。城市是人居住的地方,是人性和温暖的代表。然而在新美南吉笔下的在狐狸妈妈的眼中,从野外走向城镇,则是从温暖走向了野蛮,走向了冷酷,这就给狐狸妈妈想为小狐狸买手套设下了艰难屏障,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Ⅱ 绘本按什么类型分类
绘本是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不仅是讲故事和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绘本的形式有很多,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照书的样式可分为立体书、手偶书、音效书等等。
2、按照材质可分为纸板书、布制书等等。
3、按照体现的教育主题可分为日常生活类、科普类、意志培养类、情绪管理类、角色扮演类、文学作品类、智力开发类等等。
Ⅲ 小狐狸买手套的读后感30字
写作思路:写作时从大处着手,尽量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全面详细的解答问题,并且紧扣问题的中心,把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表述出来。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小狐狸买手套》的故事。小狐狸一家住在北方的森林里。下雪了,天很冷,狐狸妈妈让小狐狸自己去镇里买手套,临走她把小狐狸的一只手变成了人的手,叮嘱小狐狸一定要把这只人手递给买手套的人,否则他就会被人抓住。故事的最后小狐狸和妈妈说:“妈妈,人一点儿都不可怕呀”,而妈妈说:“人真的有那么好吗?”。
狐狸母子的对话我不太明白,问妈妈:“为什么狐狸妈妈这么怕人类”,妈妈告诉我:“因为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猎杀,造成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凤毛麟角了。比如:狐狸的毛皮大衣、虎皮制品、高档餐桌上的鱼翅……。我们和动物同生活在一个世界,大自然的美丽和谐,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人类过度的捕杀,那么会造成生物链的混乱和珍稀动物的灭绝!将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明白了,我们要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从自我做起!让人类和动物做朋友!让狐狸妈妈真正的认识到"人类真的有这么好!”同时,狐狸妈妈照顾和关爱小狐狸的情景,让我想到了平日里爸爸、妈妈、老师们对我的照顾,感谢爸爸妈妈,感谢老师们,你们辛苦啦!
Ⅳ 小狐狸买手套去哪里买
去小镇上买。
《小狐狸买手套》是2008年6月1日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日本新美南吉,译者是彭懿、周龙梅。该书主要讲述狐狸妈妈让小狐狸自己去镇上买手套的故事。
寒冷的冬天来了,狐狸妈妈为了不让小狐狸的手被冻伤,决定去镇上帮他买一副手套。可是快到镇上时,狐狸妈妈却想起了差点被人抓走的可怕经历,不敢再往前走了,只好让小狐狸自己去镇上。狐狸妈妈把小狐狸的一只手变成人手的样子,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伸这只手出去。
可是小狐狸来到商店门口时,却因为紧张伸错了手……本书是日本着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并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这篇童话曾先后由多位不同的插画家配图,出版成绘本,但唯有黑井健绘图的这一版本,牢牢把握住了狐狸母子间的温情、小狐狸的天真可爱和雪国梦幻般的美丽场景。
作者简介
新美南吉(1913~1943),1913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半田,童话作家。日本儿童文学研究者石井桃子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北有宫泽贤治,南有新美南吉”。
他的代表作有《小狐狸买手套》《狐狸阿权》《去年的树》《花木村和盗贼们》等多部,多篇作品入选日本小学语文教材。
Ⅳ 少儿英语绘本故事有哪些可以推荐
1,“Goodnight moon”
“晚安,月亮”玛格丽特怀斯布朗
“晚安月亮”其实没什么故事。这本书只是对某些东西的描述,比如小猫、老鼠和一个安静的老太太。还有手套,玩具屋,甚至还有一头牛。作者在开头介绍了一切,然后在结尾分别道了晚安。这本书大部分故事都是由两个和三个单词组成的短句,所以我在这里把它列为最简单的书。
2,“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好饿的毛毛虫”埃里克·卡尔
“好饿的毛毛虫”是关于一个毛毛虫的故事。这本书的开头是一只小毛毛虫,它出生后,开始寻找食物。刚开始,毛毛虫吃得很健康,比如水果和蔬菜。后来,毛毛虫开始越来越多地吃垃圾食品,直到胃痛为止。正因为如此,毛毛虫决定再吃点好吃的东西,感觉好多了。最后,毛毛虫裹成茧,很快就变成了蝴蝶。这本儿童读物非常适合学习基本的英语单词,如数字、食物和一周中的几天。重复对于提高你的英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提供很多重复句子,非常适合刚学习英语的小朋友。
3,“If You Give a Moose a Muffin”
“如果你给麋鹿松饼”劳拉·纳莫夫
“如果你给麋鹿松饼”是关于一只麋鹿谁总是想要更多的东西。首先,他想要一个松饼。然后他想要一些果酱。当他吃完了,他还想要一些,他让你做更多东西。这本书语言使用了很多将来时态。这意味着大多数句子中都有动词will。例如,“如果你给一只麋鹿一块松饼,它会想要一些果酱来配它。”这本书对学习未来时态和它的收缩(he will,you will,等等)特别有帮助。
Ⅵ 五年级英语绘本故事并在练习本上+写出书名,作者,来自哪个国家+以及+绘本
摘要 这本书属于:爱与包容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这只家猫,并由此引发的宽广的爱。
Ⅶ 如何指导中班幼儿阅读绘本小狐狸的手套
1、适当 慈爱 实在 等待 柔软 知道 照亮 究竟 2、是因为他的真诚 3、 “妈妈,我回来了”小狐狸见到了妈妈,高兴的说。妈妈看到小狐狸手中拿着毛线手套,说“孩子,那个老板对你怎么样?”孩子笑着说:没有怎么样啊,我给他了两个铜板,老板把手套给了我,最后说了谢谢,喏,漂亮吧?” 妈妈抚摸着小狐狸的头:“恩,真好看。”说完,拉着小狐狸进了洞。
Ⅷ 朱自强:拿什么绘本奉献给孩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开始认识和接触绘本,认为绘本是适合亲子阅读的好资源。着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老师在湖南省的一次《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讲座上,曾对“拿什么绘本奉献给孩子”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看法,让我们对于绘本会有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推荐给大家一起来看看。
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日本着名的绘本出版人、研究者松居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孩子自己看,和大人读给孩子听,这两种阅读方式有根本性的差异。
当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用耳朵听大人讲述出来的语言,然后用眼睛看着绘本上具有故事叙事功能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奇妙的效果。什么效果呢?就是孩子用耳朵听到的大人讲的文字故事使他眼睛看到的绘画的那些画面动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动画般的世界。而这个新的故事世界是儿童读者自己建构出来的。在再造故事世界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等等都会得到发展,当然也包括语言的能力,这个语言不是讲出来的物化的语言,而是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在的丰富的语言世界。
所以我觉得松居直说的话触及了绘本这个艺术形式的本质的特征。小孩子用耳朵听有声的语言,用眼睛看画面,然后使画面活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对绘本世界有一个非常深入真切的心理体验。所以,绘本的欣赏形式最好的是大人读给孩子听。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去发掘、思考问题。
一本好的绘本在心理上情感上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映。
大人和孩子讨论绘本的时候,问题的发动应该来自孩子。在阅读前和阅读中,一般来说,家长不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想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来问孩子,而是要去观察孩子,一本好的绘本在心理上情感上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映,这个会表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抓住孩子的关注点、兴奋点,再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和讨论,我觉得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否则我们自己绞尽脑汁事先想了很多的问题,有可能会偏离孩子的感受,也有可能把孩子纯正的阅读引到歧路上,这种可能是有的。
读一本绘本,我们大人在这里归纳主题,可是大人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很可能完全相反。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拔萝卜》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幼儿故事。我看到的绘本是俄罗斯的民间故事由阿·托尔斯泰(不是写《战争与和平》的列夫·托尔斯泰)写文字,日本一位画家佐藤忠良,把这个文字画成了一本绘本,叫书名《大萝卜》。我在名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教材里看到对《拔萝卜》主题的归纳,说是当你给孩子讲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的时候,他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你给他讲拔萝卜的故事,他对团结力量大这样一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人对《拔萝卜》归纳和分析对不对呢?我们不能绝对说他不对,但是我们看看他和孩子的感受有没有区别。这本书我在26多年前,第一次留学从日本带回国。我曾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实验幼儿园,给中班的小朋友讲绘本,其中就有这本《拔萝卜》。
这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个老爷爷,种下了一颗萝卜,他就盼着萝卜快长成大大的甜甜的萝卜,萝卜长啊,果然长成大大的甜甜的萝卜,老爷爷就去拔萝卜,拔呀拔不动,老爷爷就叫来了老奶奶,一起拔萝卜,拔不动,又叫来了小孙女,还是拔不动,就叫来了小花狗,还是拔不动,就叫来了小花猫,仍然拔不动,最后叫来了小老鼠,然后小老鼠拽着小花猫,小猫拽着小狗,小狗拽着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拔呀拔呀拔呀拔呀拔呀拔呀,萝卜终于拔出来了。
当我在最后用力地说“拔呀拔呀”时,有几个就站起来了,然后伸出手,随着我“拔呀拔呀”的节奏,用力地拔萝卜。这个情景对我很有触动,让我想到这本绘本的主题究竟是不是团结力量大。
如果是团结力量大这个主题,有一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老人让他的几个儿子出外谋生,临行前拿来一支筷子让儿子们去折,一折就折断了,然后他拿来了一捆筷子,让他们来折,折不断,他说,你们弟兄们团结起来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这叫团结力量大。可是《拔萝卜》这个故事如果是想说团结力量大,小孙女叫来三个五个同学一起来拔就可以了,为什么要一次叫一个?最后叫来的还是小老鼠。这个太重要了。为什么是小老鼠,一次拔不下来再来一次,拔不下来再来一次,把小花猫都叫来了,还是拔不下来,怎么办,还是不能放弃,哪怕是小老鼠这最后一点点力量也要使出来。
与团结力量大相比,《拔萝卜》的主题更是要表现我们人类本质的精神力量,我们人类就有这种精神,做事情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再不行再来一次,这种精神,小孩子已经从故事里感受到了,所以他们也要参与进来,一定要把大萝卜拔出来。我用这个例子想说明,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可能获得的是与我们充满理性思维的成年人不同的感受。
绘本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资源
胡适等人都说过,文学语言是语言中最好的部分,而绘本的语言就是文学语言。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前苏联有一位着名的绘本作家叫拉乔夫,他的《手套》是绘本中的经典。写的是一个老爷爷带着他的小狗,到森林里去,半路上,一只手套掉在雪地上,他没有发觉,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一只小老鼠跑过来了,这是谁的手套?我搬进去住吧,就住了进去,过了一会,来了一只青蛙,青蛙就问是谁啊,住在手套里的是谁?我是能吃的老鼠,你是谁啊?我是腾腾跳的青蛙,能让我住进去吗?可以啊,请吧。就住进去两个人。
过了一会儿,小兔子跑过来了,小兔子就问住在手套里的是谁啊?我们是能吃的老鼠和腾腾跳的青蛙,你是谁啊?我是飞毛腿小兔子,能让我住进去吗?可以啊,然后住进去三个。接着来了狐狸,狐狸就问住在手套里的是谁啊?这些反复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对幼儿来说不论是作为故事,还是作为语言教育和思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对狐狸的问题,回答是我们是能吃的老鼠、腾腾跳的青蛙和飞毛腿小兔子,你是谁啊?这个时候狐狸该怎么做自我介绍?我是狡猾的狐狸?可以这样介绍吗?不可以,因为前面三个的介绍是“能吃”的老鼠、“腾腾跳”的青蛙和“飞毛腿”小兔子,都是在介绍自己的得意之处。这样的介绍,就为狐狸的介绍定了调子。
我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时问过孩子们,他们根据前文给出的信息,都知道狐狸不能说自己是“狡猾”的狐狸,他们说,狐狸会说自己是“聪明”的狐狸。在这样的绘本语言中,孩子们了解了语言的褒贬色彩,了解了人物性格,思维、判断能力得到了训练。
还是《手套》这本绘本,日本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吉田精一介绍过这么一件事。他儿子在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手套》,经常没事拿过来一个人翻看,有一天他翻着翻着,突然指着动物们的手套之家的檐廊上挂的铃铛说,“有这么个东西”,而吉田本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细小的变化。确实,手套屋子的檐廊上钉着一颗钉子,到了后面一页,那颗钉子上挂上了铃铛。这样的发现,并非无关紧要。
它是具有启发性的线索——我读了吉田新一的这段介绍,先对“铃铛”作了求证,受吉田儿子的启发,我又去查看手套之家的其他变化,于是感受到了手套之家在动物们的精心建设下,变得越来越舒适、漂亮。我猜测,注意到铃铛的存在的幼儿,很可能感受到动物们对“家”的心思。可以说,吉田精一的儿子所表现出的,既是思维的发展,也是语言的发展。
前面说到要引导孩子去发掘、思考问题,我觉得当出现了吉田精一的儿子的这种质量的关注时,就是和孩子讨论问题的好时机。我们如果体会到在这句的背后,他关注的是什么,他的心思是什么,其实你就可以和他做一些讨论。所以,我觉得给孩子读绘本,我们大人要少阐述,就原原本本把这些精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绘本用小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读出来,小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绘本的精妙之处。当孩子们有所得之后,他就很可能会想和你交流,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建立的讨论、交流、互动是不是会有更正确的方向和更好的效果?
绘本阅读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思维,主要是因为绘本作品具有可预测性。
比如《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们到车站的时候,一阵大风吹过来,把妈妈的帽子吹跑了,哦,糟糕,妈妈说,你们乖乖的留在这里,我去捡帽子。妈妈去捡帽子,我们坐下来一直等一直等,妈妈好久都没有回来,我们开始哭了。一位警察叔叔走了过来,我们的妈妈不见了,我们边说边哭。她叫什么名字?警察叔叔问。妈妈。这是典型的儿童中心主义时期的认知的方式。警察问,她长什么样子?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孩子,把眼泪擦干,我们去找他。
那就去找一个最美丽的女人。这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警察叔叔问。不是,我们的妈妈很强壮。她都自己拿东西。这个美丽的女人不强壮,也不自己拿东西。这位(自己拿东西的)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我们的妈妈不看报纸,可是她读很多书。这要到哪儿去找?对,要到图书馆。
这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我们的妈妈才不会小声说话,每个人都喜欢妈妈的声音,她的声音很有名。那要到哪儿去找呢?对,他们去了歌剧院,那位唱歌的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我们的妈妈很瘦,可是她会煮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接着该去哪里找?找厨师啊。这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我们的妈妈只戴漂亮的帽子。他觉得这个帽子不够漂亮。
那接下来怎么办?去找戴漂亮帽子的妈妈。那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我们的妈妈不怕老鼠,她很勇敢。很勇敢吗?那就找到了驯狮子的驯兽员。那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我们的妈妈才不会做这种傻事,她很聪明。很聪明要到哪里去找?要去找老师。那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不是,大家都喜欢听妈妈讲话。你看,孩子们不喜欢这个老师讲话。找的是一个不太好的老师。啊,我想到妈妈说的话了,妈妈叫我们留在车站等她。然后警察抱着孩子,匆匆往回跑。这位就是你们的妈妈吗?对,她就是我们的妈妈。
中国有个有名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和《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一样,对儿童的思维能力是有发展作用的。这两个故事其实是讲一个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事物本身的关系,局部的特征不能代替事物的整体,一个整体的事物由许许多多的特征所组成。这样的一个思维的过程、方式,作品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过程。你想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妈妈很勇敢,很强壮,很聪明,有很多特征,那你一股脑给孩子讲出来也不行,所以它有独特的讲述方式。
判断给幼儿的绘本的故事好不好,有没有可预测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没有可预测性,没有发展的内在逻辑,小孩子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而且他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有趣。有可预测性的故事会给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带来巨大的阅读乐趣,同时也会帮助他们发展思维。通过可预测性,他去推测去判断,如果出现问题,他会去矫正修正,最后给出正确的判断,而整个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的过程。
朱自强:着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欢迎关注麦田亲子悦读! 本微信公众号由大学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副教授创建,其宗旨是:推广儿童文学知识,品读儿童文学经典,探讨亲子阅读价值,陪伴您和孩子一起成长!
麦田亲子悦读伴您共成长,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Ⅸ 绘本《手套》感悟
今晚阅读《手套》,大宝小宝一起读绘本,姐弟俩一起看图,姐姐读,我在旁边边听边给他们俩做适当的补充。这本书除了我自己喜欢外,两个孩子也很喜欢。
用绘画来讲故事
这本绘本的第一页的文字是“有一个老爷爷在林子里走啊走,猎狗跟在他后面跑啊跑,老爷爷走啊走,走啊走,丢了一只手套。”此处,画家拉乔夫并没有画出老爷爷和猎狗,在故事的结尾,老爷爷走回来捡回手套,拉乔夫也没有画出老爷爷和猎狗。这是别具匠心的设计,为的是不分散小小读者对手套的关注,为的是让小小读者们意识到手套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绘本的第二页,一只小老鼠跑了过来。在寒冷的冬天,雪地上躺着一只毛皮手套,你想想小老鼠会怎么做?当然是住进去了。《手套》的每一页画面都具有可预测性,让幼儿读者根据画面,就能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绘画表现出来的细节
从第二只动物青蛙起,青蛙、兔子、狐狸、灰狼,都是一请求就顺利住进去的,但是,到了“长着獠牙的野猪”这儿,因为太挤,住进去的五只动物就表示拒绝了,“不好不好,挤不下了,这很难办!”。这话看起来像是灰狼说的。可是,野猪坚持要住进去:“不行,我怎么也要挤进去。”从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站在窗口的小老鼠和青蛙,一脸紧张地在听着这些对话。
最后一个来的是大狗熊。大狗熊也要求住进去。同样,前面住进去的六只动物表示拒绝。画面显示,这话是摆着手的青蛙说的。大狗熊说:“那我也要住进去。”接下来的这句话是,“那、那你就挤挤看吧,老兄!
绘画所表现的小老鼠和青蛙,一脸紧张地在听着对话,小老鼠举起的那根食指,这两处细节使《手套》的绘画的叙事变得十分生动和细腻。
《手套》里的动物们建设美好家园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眼睛真的非常厉害。姐姐发现了铃铛,我当时只顾着看文字,没细看图画,仔细一看,果然门廊上挂着一个铃铛,而在前面的两页画面,还没有铃铛,只有钉子。当孩子发现铃铛的时候,就会去想:铃铛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把这个铃铛找来,又是谁把它挂在这里的?挂铃铛的钉子又是谁钉上的……这些,都是文字里没有的。孩子的发现启发、引导了我们作进一步的细看图片。我们还能发现“手套房子”不仅挂上了铃铛,还有梯子、门廊以及非常富有艺术气息的窗户。这其实意味着,动物们是在精心地建造自己的家园。
对话水平非常高超
在幼儿心智世界的发展中,语言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优秀图画书里的丰富词汇,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精神食粮;而书里充满表现力的图画,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手套》里的德动物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小老鼠说 “我是有尖尖爪子的小老鼠”,青蛙说“我是蹦蹦跳跳的青蛙”,兔子说“我是跑得快的兔子”,轮到狐狸出场了,它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它没有说“我是狡猾的狐狸”,而是说“我是爱打扮的狐狸”。狐狸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小老鼠、青蛙、兔子都在夸自己,狐狸也得夸夸自己。但是,狐狸并不是直接夸自己美丽,而是说“我是爱打扮的狐狸”,语言的委婉、含蓄就出来了。这样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绘本读完,我们演出来。孩子们超级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