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橡胶制品出现喷霜怎么解决
喷霜是橡胶加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是指未硫化胶或硫化胶中所含的配合剂迁移到表面并析出的现象。有时,这种喷出物呈霜状结晶物,故习惯上称“喷霜”。
橡胶表面喷霜,不但影响制品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寿命,而且也影响胶料半成品的加工性能和工艺性能,同时给企业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企业的声誉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配方设计人员,工艺制订人员在设计配方、制订工艺时要充分考虑生胶特性、配合剂性能和用量,工厂的加工条件、储存环境,制品的存放周期、使用条件等等;生产操作人员一定要按照工艺规程进行操作;采购人员要按照配方设计中所要求的材料产地、标准进行组织,使橡胶各种性能达到或接近配方设计时的水平,以便避免橡胶喷霜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喷霜对橡胶确有“百害”,但也有“一利”。有些制品表面往往需要喷出石蜡,形成一层蜡状膜,隔离空气的接触,避免制品表层发生氧化,起到防止老化的作用。有些胶料表面要求喷出一定的粉、油、蜡、防止胶片相互粘连,起到隔离剂的作用,减少隔离剂的使用,有利工人操作和身体健康,减少灰尘飞扬,有利环境保护。对橡胶喷霜的形式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三种:喷粉、喷蜡、喷油(也称渗出)。喷粉是硫化剂、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填充剂等粉状配合剂析出在橡胶表面,而形成一层粉状物。喷蜡是石蜡、地蜡等蜡状物析出在橡胶表面,而形成一层蜡膜。喷油是软化剂、增粘剂、润滑剂、增塑剂等液态配合剂析出在橡胶表面,而形成一层油状物。橡胶表面喷霜的形式有时是以一种形式出现,有时却是以两种或三种形式同时出现。
(1)配方设计不当:
饱和喷出:常见于硫磺,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
迁移喷出:常见于加工助剂,迁移性防老剂.抗静电剂
生成喷出:常见于硫磺硫化体系中促进剂并用反应生成物
反应滞留:常见于有机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低分子物质过量
应力喷出:常见于无机填料:如碳酸钙
(2)工艺操作不当
混炼不均造成分散不良,局部超过饱和度
炼胶温度过高,使配合剂局部过量
称量不准确(多称,少称,漏称,错称)
硫化温度过高,高分子降解造成喷霜
硫化温度过低,造成反应不完全而发生的欠硫喷霜
硫化时间不够,造成欠硫喷霜
喷洒的脱模剂或洗模水操作不当,造成橡胶表面发白现象
(3)原材料质量波动
因产地材质不同、制法不同、工艺不同、批量不同原材料有很大差别,生胶的合成工艺:聚合温度,催化剂,合成单体等的差异,引起溶解度的不同.纯度、水分、灰分、pH值、物理性能等发生变化
(4)储存条件差
温度: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一般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升降
时间(压力\湿度):橡胶储存时所受的压力、周围空气的湿度以及时间对配合剂的溶解度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压力较大,受压部位橡胶中的配合剂就会形成晶核,析出于橡胶表面,形成喷霜;如果空气的湿度过大,橡胶中极性大的配合剂对生胶(非极性)的作用减弱,配合剂溶解度下降,从而 导致喷霜;储存时间越长,橡胶表面喷霜越明显,由于储存环境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并且差别较大,极易造成配合剂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喷霜。
(5)橡胶老化
橡胶老化大都导致硫化胶完整的均衡的网状结构发生破坏,从而也破坏了橡胶体系内各种配合剂与生胶分子以及配合剂之间的化学的或物理的结合,降低了配合剂在橡胶体系内的溶解度。因此,那些局部处于过饱和状态的配合剂便会从橡胶中游离析出,形成喷霜。(6)欠硫化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随着制品硫化程度的深浅而不同。一般在制品达到正硫化时配合剂则达到最大溶解度。这是因为在硫化交联过程中化学键(C-SX-C、C-S-C、C-C、C-O-C等)的形成,加强了配合剂与生胶分子之间以及配合剂之间的化学结合或物理结合过程,这有利于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其次配合剂参与化学键形成的反应或其它副反应,减少了配合剂的含量,降低了配合剂的浓度。所以,制品欠硫就会导致配合剂的溶解度下降使橡胶表面出现喷霜。(7) 对某一件特定的橡胶制品而言,一旦胶种选定,余下的工作便是如何选择配合剂目前可供选择的橡胶配合剂品种繁多,硫化剂、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加工助剂等都各自有几大类,几十小类,在这样五花八门的品种中,选出适合产品需要的配合剂,才能满足产品的要求,得到合格的产品。在橡胶配方中如何选择配合剂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防老剂为例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有极好的抗氧、抗臭氧与抗曲挠龟裂效果,但易喷霜,而不喷霜的防老剂RD抗曲挠龟裂性能较差,但具有优良的抗热氧老化性能,这与防老剂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当防老剂在橡胶中溶解度小、易分散和易迁移时,这类防老剂有优良的动态防护效能和抗臭氧效果,当防老剂分子量大,在橡胶中难迁移时,这类防老剂则有优良的抗热氧老化能力和持久的防老效果。橡胶常用的促进剂有噻唑类、胍类、秋兰姆类和次磺酰胺类等,在橡胶配方中往往采用多种促进剂并用,这种并用既可以调节硫化胶的交联结构,也可以防止单一促进剂用量过大造成的喷霜。通常促进剂DM和促进剂D在橡胶中的溶解性较好,不易喷出,而促进剂TMTD用量在2.5份以上时容易喷出,促进剂M用量大时会促进硫黄的喷出。活性剂硬脂酸与氧化锌作用会形成硬脂酸锌,而硬脂酸锌在BR中溶解度小,容易喷出,硬脂酸用量不宜超过2份,对于使用超细的活性氧化锌,氧化锌反应活性大,其用量和硬脂酸的用量都要相应减少,以避免生成过量的硬脂酸锌。对于加工助剂引起的喷霜,一般说来,液体软化剂迁移到胶料或硫化胶的表面称为渗出,其原因与喷霜产生的原因相同,是由于橡胶基体与配合剂相容性不好的结果。乙丙橡胶与环烷系油相容性最性好,杂环结构有溶解硫黄、硬脂酸的能力,能减少喷霜现象。与橡胶相容性好的加工助剂还能减少其它配合剂的喷霜,如氯丁橡胶中添加DOP时,可抑制防老剂的喷出。 硫黄、防老剂、促进剂、硬脂酸等如用量不当或在胶料中分散不匀,经硫化后,都有喷霜可能,这是因为混炼不均造成胶料局部配合剂浓度过高所致,所以长期存放的硫黄、促进剂、防老剂发生结块要过筛处理,以保证混炼分散均匀。硫化不足也是喷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欠硫情况下,部分硫黄、促进剂或它们的中间产物没有与橡胶结合,在橡胶中呈游离状态,这些游离的配合剂会导致硫化胶产生喷霜。在透明橡胶鞋底生产中,少量的喷霜对产品的外观影响很大,所以对透明鞋底的生产,胶料混炼要均匀,要严格控制硫化工艺条件,防止欠硫现象的发生,以免造成大底喷霜而影响透明。对于已喷霜的鞋底,可进行二次硫化处理,其目的也是让未反应的交联剂充分反应,提高交联密度,减少橡胶中的游离配合剂。
⑵ 橡胶制品喷霜如何解决
配合剂从橡胶制品中喷出的现象,是橡胶制品生产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最近有一本书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将硫化体系配合剂的喷出、喷蜡、喷油、喷粉、发白等都统称为喷霜,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有时还可能将人引入岐途。如硫化配合的喷出、喷粉、氧化发白、以及由喷油或低沸点,物质蒸发引起的发白,从外观上看都是硫化橡胶表面有一层白色的粉未,如将几种发白的现象都误判为硫化配合剂的喷出(即喷霜)。虽反复对硫化体系进行修改,发白的现象却可能得到解决。因为上述四种的发白现象中,表面白色的粉未并不都是硫化配合剂,且其发白的条件和方式亦不相同。
本文主张根据橡胶制品表面状况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喷出物的成份分析,将配合剂从制品中喷出的现象分为:喷霜(专指硫化体系配合剂的喷出,以下同)、喷蜡、喷油、喷粉氧化发白、发兰和虹色喷霜等。详细的分类可以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配合剂从橡胶制品中喷出的现象,以便对配合剂的喷出提出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法。本文的阐述如有不当之处,请同行们予以指正。
一、喷霜
在各种橡胶杂配件和鞋材的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橡胶配方中往往都加入了较多的硫黄、促进剂,如果各种配合剂配合不当或生产上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喷霜现象。
1、喷霜产生的原因
(1)加入的硫黄、促进剂(某一种或总量的用量过高)。
(2)混炼时加入硫黄、促进剂的胶料温度高,混炼不均匀,造成硫黄、促进剂局部浓度过高。
(3)硫化时间不足或欠硫。
(4)整体配方配合不合理。
(5)因防老剂用量过高(多为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喷出带动残留的硫黄和促进剂喷出。
2、解决喷霜问题的辨证思维
所谓解决喷霜问题的辨证思维,就是先找出胶料和硫化橡胶喷霜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对各种橡胶(包括硫化橡胶)和各种硫化配合剂的相容性认识不足。首先,应该注意到各种橡胶和硫化配合剂的极性不同,同一种促进剂在不同橡胶中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的促进剂在同一种橡胶中的溶解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TMTD、TMTM在BR、IIR、EPDM中的溶解度很小,用量稍大即可能出现喷霜;但在NBR中(特别是高丙烯腈含量的NBR)即使用量大一点,也不会出现喷霜的危险。取代基为乙基的EZ、TETD在BR、IIR、EPDM中的用量可以比TMTD和TMTM大一点。而取代基为二丁基的BZ用量再大一点也不会出现喷霜的危险。其次,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注意的是,目前资料给出的硫黄、促进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基本上是指生胶,温度也不是在常温。硫化橡胶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分子链的活动性与生胶存在很大的差异。表1是摘自邓本诚等编的《橡胶并用与橡塑共混技术——性能、工艺与配方》一书。由表1的数字可以看出,硫化配合剂在生胶中的溶解度与实际硫化橡胶中的硫化配合剂喷出的用量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硫化配合剂在生胶中的溶解度只是硫化橡胶喷霜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因为橡胶和橡胶配方的千差万别,尚不能测定所有硫化橡胶中各种硫化配合剂的确切溶解度。只有通过试验确定硫化配合剂的合理用量和配合。再其次是在活性剂和其他配合剂存在下(包括不同促进剂的组合),硫化配合剂和橡胶的反应性,易于与橡胶反应的促进剂则不会喷出。第四点是残留的硫化配合剂在硫化橡胶中的存在形态(下一段会涉及)。
第二种情况并不是硫化体系中某种配合剂浓度过高或总体浓度过高造成的,而是因为局部浓度过高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多是混炼胶停放时已发白,连续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硫化橡胶发白。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降低混炼胶的温度后才开始加人硫黄、促进剂,并混炼均匀;或加料时要均匀地加入,不要一次性倒进去。有条件的可在混炼胶停放再进行翻炼。不必对配方进行修改。
在较高的硫黄、促进剂配合的情况下,欠硫时使硫化橡胶中残留的游离硫黄、促进剂以及促进剂的产物较多。某些促进剂的分应产物分子量变小,极性增加,可能成为诱导喷霜的主要原因。充分硫化的硫化橡胶中,硫黄和促进剂与橡胶反应形成交联键和悬挂物,游离极性物质减少,喷霜的危险性大大减少。
整体配方的合理配合解决硫化橡胶喷霜的问题,目前尚未看到详细的研究报告和专题综述。我想这个问题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硫化活性剂的作用,如氧化锌、硬脂酸和硬脂酸锌等,可以加快硫黄和促进剂与橡胶的反应,减少游离硫黄和促进剂的量。二是适当的促进剂组合,使其能互相活化,特别注意选择与橡胶反应性强的促进剂为主促进剂。填充补强剂的酸碱性也是影响硫化速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酸性填料要加入适当的活化剂。三是增溶作用,当配方中加入某些增塑剂(如古马隆树脂、酚醛树脂等)或均匀剂(烷烃和芳烃树脂的混合物或芳烃和烷烃的共聚树脂)时,这些树脂分子量较大,不易在橡胶里发生迁移现象,具树脂分子链上带有一些极性和非极性的基团,与橡胶有很好的相容性,也与极性的促进剂或促进剂分解产物有很好的相容性,起到了增溶的作用。四是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或具有络合作用的配合剂,改变了残留促进剂及其分解产物在橡胶里的存在状态,使得这些残留物不易喷出硫化硫化橡胶表面。五是加人的补强填充剂对小分子具有吸附作用,如炭黑、陶土等。某些填充剂对小分子的迁移具有阻隔作用,迟缓了这小分子的迁移速度,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喷出硫化橡胶表面。如陶土、滑石粉等片状填料即具有这种阻隔作用。
其他配合剂配合不当引起的喷霜,只要适当减少该种配合剂的量即可。如前面提到的胺类促进剂用量多的配合不当。
二、喷蜡
喷蜡是泛指如硬脂酸、石蜡、聚乙二醇(PEG)等以蜡状方式喷出硫化橡胶表面。硬脂酸、石蜡用量过多往往容易喷出硫化橡胶表面已为大家所熟知,而PEG的喷出仍是困扰不少厂家的大问题。比较多的鞋材厂使用的补强剂主要是白炭黑,根据试验必须加入白炭黑量的10%~12%的PEG作为活化剂,才能获得与填充炭黑的胶料相同的硫化速度。因此,常见以白炭黑为主要填料的鞋材出现喷蜡现象,特别是以BR为主要生胶印透明鞋材更为严重。但如PEG的用量减少又会出现硫化不熟而喷霜的问题。如果将PEG用量降至白炭黑用量的5%~6%,并注意硬脂酸和石蜡的用量,喷蜡的现象便会得到解决。为解决硫化速度的问题,可以加人适量的胺类活化剂或适量的Si-69偶联剂。亦可适当增加氧化锌(或透明氧化锌)的用量,调整促进剂的组合,如加入少量的促进剂D或次磺酰胺类促进剂。
三、喷粉
喷粉亦称作喷白,其主要的喷出物是加入的轻质碳酸钙和偏碱性的沉淀白炭黑(pH值大约为6.5~7,而正常的沉淀白炭黑pH值应为4~5)。这类填料含水量较高,在潮湿的天气时含水量会更大。在较高的硫化温度时,这些填料会随着水份的蒸发而溶出硫化橡胶的表面,或随后会沿着水份蒸发而形成的毛细管通道出表面,水份蒸发以后便留下白色的粉未。要解决喷粉的问题,首先是不要使用偏碱性的沉淀白炭黑,在潮湿的天气要注意填料的防潮。如果是使用密炼机混炼的话,提高混炼胶的排胶温度,可以使大部份的水在混炼时蒸发掉;如果是使用开炼机混炼的话,受潮的填料最好烘干以后再使用。要鉴别硫化橡胶表面究竟是喷霜还是喷粉,第一步是检视配方,看哪种喷出的可能性更大,第二是用火烧,如果表面的粉未会熔化或烧焦便是喷霜;如果火烧后表面的粉未的形态和颜色没有变化,便是喷粉了。
四、发白或露白
填充大量白色填料的合成橡胶硫化橡胶,在臭氧、紫外光或光氧的老化作用下,表面会出现白色并易脱落的粉末,这情况称为发白或露白。这种情况在塑料和涂料行业称为粉化。这是因为覆盖在白色填料表面的橡胶分子因氧化断链,而失去了对粉料的覆盖作用,使粉料显露了出来。为防止这种发白现象的过早发生,可以在胶料中加入适量的防老剂、石蜡和紫外线吸收剂,钛白粉亦可遮挡和吸收光线,迟缓发白现象的产生。但在光氧老化的初期亦可能出现喷霜现象,并且可转化为红色喷霜。
五、油和低沸点挥发物的喷出
喷油可由如下三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增塑剂与橡胶的相溶性差,用量稍多即会喷出,如DOA、DOS在高丙烯腈含量的丁腈橡胶中。少量的硅油亦会从橡胶中喷出,最近还发现某些供应商的Si-69偶联剂也会喷出。另一个原因是增塑剂(或软化剂)中含有低沸点成份(如白矿油),这部份油在脱模后即会蒸发出来,然后在硫化橡胶表面冷凝;另一种低沸点的成分,可能是高温硫化时所产生的分解物。第三种情况是硫化温度过高或硫化过程中失压而造成,这种情况在开模时即可看到,光面的胶片尤其明显。
油和低沸点物喷出(或蒸发)的结果,可能还会造成喷霜的现象,这是溶于油中的促进剂被一齐带出、或硫黄升华的结果。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被刚出模的胶片覆盖的底片是热的话,则未被覆盖的底片边缘发白;如果被覆盖的底片是冷的话,则被覆盖部分发白。这是低沸点蒸发物冷凝造成。
六、虹色喷霜和发兰
橡胶制品经高温和光照后,表面会出现黄色、红色和兰色或黄铜色,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虹色喷霜。以炭黑补强的硫化橡胶有时也会出现兰色光,被称为发兰。
硫化橡胶表面出现彩色的现象,其色调取决天彩色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物体表面对各种可见光波长的反射比例。表2列出了光的波长范围与光的颜色关系,当波长在两个相邻颜色的过渡区域变动时,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中间色,例如红、橙两色的中间色有红光橙、橙光红等等。
有机物结构中的>C=C<、>c=o、-N=N-、-NO2基团能被紫外或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辐射所激发,从面在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带,这些原子团被称为发色团。而当一个发色团的共轭体系中含有象-NH2、-OH、-OR、-SH、-Cl、-Br、-I等给电子基团时,这些基团称之为助色团。橡胶和配合剂中的炭黑、促进剂、防老剂、增塑剂等可能含有以上的带些基团,或在受热和光照后生成其中的某些基团。硫化橡胶表面的虹色喷霜,与其表面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有人曾经对EPDM硫化橡胶的虹色喷霜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未经光照的EPDM样品是黑色的,没有任何喷霜的痕迹,即不发白也不出现彩色的虹色喷霜现象该样品经阳光照射后则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其颜色接近于黄铜色。对两个样品进行了表面清洗——红外光谱分析、热解吸——气相气谱/质谱分析和表面的次级离子质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过阳光照射的样品表面含有更多的未反应的硫化促进剂残留物,该残留物含有硫、氧、氮。虹色喷霜可能是由于橡胶中的增塑剂(或软化剂)载着那些化学物质缓慢地向制品表面迁移(或是自行迁移),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引起的颜色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虹色喷霜与促进剂的种类及用量有关(光喷霜后变色)。
由表3可知,在三元乙丙橡胶中,不同的促进剂及不同的用量,是喷霜及变色程度不一样,不同的促进剂的颜色变化也不一样。因此,任何防止促进剂、防老剂等极性物质喷出,以及能防止喷出物光氧化作用的措施,都可以避免虹色喷霜现象的发生。如选用合适的促进剂种类和防老剂种类及用量,合理的促进剂和活性剂配合(提高硫化反应的速度和反应程度),加入造量的石蜡(或微晶蜡)以隔绝氧和臭氧的作用,加入紫外光吸收剂、光的屏障剂等,以减弱或消除光对氧化反应的激发作用等等。减少或不用某些可以引起变色的增塑剂,如古马隆树脂、高芳油、松焦油等。加大硫化橡胶的硫化程度,以减少残留的促进剂量。对于三元乙丙橡胶最好选用二烯含量高的牌号,因其硫化速度较快,促进剂消耗量大,使残留物向制品表面迁移减少,为易发生虹色喷雾;高乙烯含量的EPDM会产生结晶,对软化剂的吸收作用有限,过量的软化剂会与促进剂的残留物一起渗出表面。引进虹色喷霜的发生。
黑色的硫化橡胶发兰,有时是由于反射兰光的喷出物引起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炭黑引起的,特别是填充了较大量的导电炭黑和小粒径的炭黑(如N220、N330)时。如果改用粒径较大的炭黑(如N550、N660、N774等),硫化橡胶发兰光的现象就可以消除。如果必须选用导电炭黑和小粒径炭黑的情况下,掺用部分粒径较大的沉淀白炭黑(消光剂)或陶土、钛白粉(遮盖作用)等,亦可使兰光消除或减弱。
⑶ 李工你好,我做天然乳胶劳保手套的生产厂家,手套浸胶出炉后表面喷霜怎么回事。
是不是你做的乳胶料混合不均匀所致或配方本身有一定问题(促进剂超量)再或者欠硫化所致。
⑷ 丁腈手套喷霜怎么解决
丁腈手套喷霜怎么解决。
硬脂酸虽易喷出,但其分子量较大,在橡胶中的溶解度较大,而且易粘附在一些粘度较大的补强剂上,喷出的可能有所改善,在不同的配方中它具备防喷和阻喷的两面性,所以其用量,具有相当大的变量。
在硫化体系设计时要注意整个体系的平衡性,大部分极性的配合剂与橡胶反应使橡胶的极性有所增加,从而使促进剂或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增加,也能使喷霜有所改善。
促进剂的合理组合,不但能减少促进剂用量,减少易喷出的促进剂剩余基团,而且还能加快硫化速度。同时改变了橡胶交联网络的形成过程,使橡胶各同步硫化。
⑸ 乳胶喷霜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解决方法吗高分!!急!!
可以用乳胶防喷霜剂啊
⑹ 90度天然橡胶喷霜,怎么二放烘烤
烘烤只能解决部分单会加速天然胶老化和硬度增加。二次烘烤建议80℃,1-2小时。需要具体解决喷霜要从配方和工艺上根除。
⑺ 乳胶手套发白用什么处理
物料相容性问题,相容性差的配合剂(包括硫化剂,软化剂,增塑剂,促进剂等),在加入胶料时因温度升高可以顺利地混入,分散,但当温度降低至室温后,便迁移至橡胶表面,是一种析出现象.出现喷霜和泛白现象,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配合剂和用量。
你们有个客户建议我们加一些硅.这样的说法对么?主要是什么样的硅,具体功能是什么?是否调剂的比例也很重要?
有道理,可加入一些硬脂酸硅或硬脂酸钛。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⑻ 在生产橡胶制品时出现喷霜现象怎么办
橡胶制品或产成品发生喷霜的主要原因是生胶与配合剂极性相差太大 , 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小 , 两者相容性差导致混炼胶体系不稳定。强制性的机械混炼并不能改善混炼胶热力学上的稳定性 ,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 , 混炼胶中的配合剂会发生迁移和相分离 , 导致宏观上的喷霜现象 , 如橡胶半成品的冷却停放过程中橡胶半成品表面发生喷霜; 即使橡胶硫化形成交联网络之后 , 不稳定的混合体系同样会发生相的分离 , 只是小分子迁移过程所遇的阻力较大 , 形成析出需要稍长的时间而已 , 这就是许多橡胶制品在仓库中放置时间稍长表面就有一层白霜的缘故。
配合剂与橡胶混炼不均、分散不好也是喷霜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但是如果橡胶与配合剂的相容
性好 , 且配合剂的用量没有超过其在橡胶中的饱和溶解度 , 这样的喷霜是较易克服的 , 通常只要将混炼胶补充混炼即可解决问题。而对于相容性差而又不得不用的配合剂 , 要通过工艺和配方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就显得较为复杂 ,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