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辽宁迎来前冬历史罕见暴雪寒潮大风天气,当地市民需要做好哪些防护
辽宁迎来前冬历史罕见暴雪,寒潮大风天气,当地市民需要做好防寒防冻的准备,关好门窗,准备好取暖设备。外出时一定要穿好羽绒服,戴好帽子,戴好口罩,道路结冰,出行要注意安全,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要注意安全行驶,保持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提前出门,避免上班迟到,尽量选择步行上班,上年纪的人和小孩尽量不要出门。
1、关好门窗,准备好取暖设备
辽宁多个城市突降暴雪,迎来了寒潮大风天气,当地市民要做好防护,在外出的时候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我住的城市昨晚迎来了暴雪,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公交车还在运营中,市民们出行的时候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出行。积雪太厚的地方,也可以选择步行上班,步行上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法规,要注意嘹望。
⑵ 辽宁是什么意思
一、辽宁省的“辽宁”是辽河流域永久安宁的意思。
二、由来: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
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再未改变。
(2)辽宁为什么是手套扩展阅读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介于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之间。南濒黄、渤二海,辽东半岛斜插于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
截至2017年底,辽宁省共辖14个地级市,分别是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⑶ 为什么叫辽宁
辽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
“辽宁”省名在我国各省、自治区中出现最晚,距今不过五十多年。清初在这里设辽东将军,康熙四年改称奉天将军,清未又改奉天省。一九二九年始改辽宁省。
《中华最新形势图》辽宁省图幅中说明:“辽宁,旧称奉天,以奉天二字含有帝制意味……,改今名,取辽域安宁之义。简称辽,别名辽东。”
政区说则主张“辽宁”之名来源于历史上政区,说“寻其命名之旨,盖循往代辽东、辽海之旧,而存一气,而明代于辽水以西之地,以广宁为重镇, 与辽阳水相望,故取宁字,而合称辽宁。
(3)辽宁为什么是手套扩展阅读:
辽宁的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为行省制时代。民国初期在辽宁地区设有奉天省,省下辖有道和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改奉天省为辽宁省,“辽宁”才成为本省的专名。
解放战争时期,辽宁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县三级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地区设辽东、辽西省和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中央直辖市,两省共辖9市、1个专区、49个县。
1954年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辽东、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原5个中央直辖市划归辽宁省管辖;辽宁省设10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36个县。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撤销热河省建置,将原由热河省管辖的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建昌县、北票县和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管辖。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辽宁省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至1985年末,辽宁省设置1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40个县(5个民族自治县)和56个市辖行政区。
截至2017年底,辽宁省下辖14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17个县,8个自治县,59个市辖区。省政府驻地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
⑷ 山东大连和辽宁大连有什么区别
质量好一些。
在大连商场买的海参,尽管放心不必担心会掺假,都是经过严格加工工艺加工的,要买就买盐干海参,其合理的市场售价约为1500-2000元/斤,不要认为很贵的就是好的。盐干海参的妙处就是利用“盐层”隔离空气,只要放置在透风干燥的地方,能确保十几年海参品质没有变化。而淡干海参在储藏方面无优势,干燥的参肉直接和空气接触,难免会发生品质的变化。
你去到后咨询柜台的售货员,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建议你多打听几家,看看价钱,再听售货员给你介绍。我先给你介绍几种简单的辨别方法。
如何挑选海参体形完整端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说明海参的新鲜程度和品质质量。不完整的海参往往是商贩将腐败部分去除后剩下的,另外,体形歪曲干瘪则说明此海参捕捞已久,此类海参易发生病害,易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变质。
够干,即含水量小于百分之十五。由于海参价格昂贵,故水分含量越低越实惠,而有些商家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往往在海参中掺入过多的水分,这不仅使消费者在价格上吃亏,而且水分含量过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不利于海参的保存和保质。
淡口、结实而有光泽。是否结实、是否有光泽,说明海参的营养丰富程度。在食物丰盛的海域中生存的海参生长发育成熟,营养物质含量高,价值自然也高。
大小均匀,腹中无沙。有些商贩为牟取暴利,采用非法手段,往海参腹中填充沙子、咸盐或明矾,以增加重量。
⑸ 辽宁的物产是什么
辽宁的物产有秋白梨,冻秋子梨,孤山杏梅,丹东柞,蚕丝绸,天女木兰,榛子,板栗,朝阳大枣,营口辽南苹果,营口熊岳葡萄,油桃,营口大闸蟹,丹东杜鹃,丹东草莓,丹东板栗,丹东面条鱼,鲍鱼,南果梨,苹果梨,香水梨,北镇鸭梨,刺嫩芽,酸枣仁,大连湾魁蚶,香螺,梭子蟹,芦苇,御赐枕,羽毛画,绢花,彩石镶嵌画,抚顺琥珀等。
(5)辽宁为什么是手套扩展阅读
辽宁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省会沈阳。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南濒黄海、渤海二海,西南与河北接壤,西北与内蒙古毗连,东北与吉林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总面积14.86万平方公里。
辽宁省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由山地、丘陵、平原构成;地跨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鸭绿江六大水系,属温带季风气候。
据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建制于上古社会,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周分封属燕国。春秋时期,行政区划开始设郡、县,燕国置辽东、辽西两郡,秦置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公孙度置平州。伪满洲国期间,辽宁地区分为奉天、锦州、安东3省及关东州等。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新中国贡献“1000多个全国第一”,被誉为“共和国长子”、“辽老大”。
⑹ 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特点
1、东北人爱吃酸菜
东北酸菜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家常特色食物。采用大白菜腌制而成,极具东北地方特色。酸菜,古称菹,《周礼》中就有其名。北魏的《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白菜(古称菘)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
2、东北人爱喝酒
中国东北地区在冬季时刻,气候较寒冷,因此从古至今大部分东北人喜欢喝酒驱寒,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名酒。其中有一个为常人所知的白酒--圣元春白酒,该酒制作工艺精良,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圣元春白酒采用高粱泥窖、生态发酵。
3、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东北方言常指东北官话,而东北地区则存在多种方言。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
4、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东北大火炕
东北大火炕,起源于东北平房,在没有楼房的条件下,用水泥和土做炕,配以火炉,平时添煤炭入火炉,使得炕本身很热,故名火炕。东北人睡大炕,一般不像南方人那样有很严格的居室化划分,全家人挤一铺炕,甚至客人来了也是挤一铺炕,这种习俗,在南方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但东北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从炕头排下来,老人、父母、儿孙,有着年龄辈分与主次之分。
⑺ 辽宁丹东有什么风俗
我家是丹东的哦:
⑻ 沈阳话的沈阳方言特点
沈阳方言是官话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属于汉藏语系(语系)-汉语(语种)-东北官话(方言)-吉沈片(大片)-通溪小片(小片)。以北京官话(由北京方言和沈阳方言构成)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沈阳话和东北其他地方的方言一样,同属于官话方言的东北官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沈阳方言,是沈阳市区和郊区通行的方言。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乃至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处的沈阳方言.是汉语官话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在辽宁和东北的代表方言。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和地域性,并不是方言形成和发的主要条件。人们往往只是在习惯上,按照方言通行的区域给它起名字,沈阳方言的称呼就是这么产生的。
运用沈阳方言写出的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北国风云录》、《关东演义》和相声《假大空》、电视剧《努尔哈赤》等。近年来演出的电视小品《相亲》和《超生游击队》等,更把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沈阳方言词语,传播到全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沈阳方言同沈阳人的性格分不开,具有刚健、清新、质朴的特色。沈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就其总体上来说,同北方方言特别是同北京方言,有许多共同性。它们在语音上比较简单,语汇方面大同小异,语法基本一致。但因语言历史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的因素,是因语言的分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区别是:第一,在语音方面,像“四、十、四十、十四、姓施、姓司”这样的字词,在沈阳方言中区分起来比较困难。再有缺少R声母,日与意也不容易说得分明。第二,在词语方而,沈阳方言有大量的方言词汇是普通话所不说的。如普通话说的:“天气”,沈阳方言叫“天头”,“太阳”叫“日头”,“葵花籽”叫“毛喀”;“玉米”叫“苞米”;“说话”叫“唠嗑”;“乌鸦”叫“老鸹”;“麻雀”叫“家雀(qiao)”;“鹰”叫 “老鹞子”;“手套”叫“手巴掌”等。据统计,沈阳方言的这一类土语词汇多达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普通话所接受。在沈阳方言中还吸收了不少少数民族的词语,如满语的“秃鲁”、蒙古语的“胡同”等。此外,沈阳方言中还含有极为纷繁多样的语气司、叹词、拟声词和“黑不溜秋”、“酸拉巴唧”、“干巴呲咧”、“花里胡哨”一类形容词生动化表达格式。沈阳方言词语在变成书面语言时,写法不太固定,如“叽咕”、“唧咕”;“脚鸭子”、“脚丫子”。并有方言专用字,如“旮旯”、“蔫”,同时在词义上又有较大变化,如:“饥荒”,有“债”和“矛盾、纠纷”两义;“忌讳”,也可以指“醋”。第三,在语法方面,沈阳方言中常用“吃了吗,你呐?”“十点了都”一类倒装或追加句式,这是与普通话规范语法不同的。城区和区的沈阳方言,也有细微的地区和民族性的语音、词汇差别。在沈河区小西关地区居民之间就通行与回族习俗有关的借词,如“主麻儿,(宗教仪式)、“油香”(油炸饼)。在满族集居地区则把“上那去”说成“上那喀”,满语“喀”是汉语“去”的意思。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差别正在逐渐缩小。
老沈阳方言和新沈阳方言,是当代沈阳方言的重要变体。土生土长的老年人多操带地域特点较浓的老沈阳方言,俗称“大北关味”或“苣荬菜味”。说老沈阳方言时,男人的语调低缓,鼻音浓重,嗓音浑浊,并时有含糊吞音现象;女人则声调高扬,口音清晰,语速较快。老沈阳方言土音土词多,如把“干什么”说成“干哈”(啥),把“上那去”说成“上那疙瘩”等等。在老沈阳方言中,比较讲究礼貌和客套用语。中年以上的沈阳人,在家里或与其他沈阳人交谈,多用家常体的老沈阳方言。在社交场合则使用土腔土语较少的“沈阳普通话”,即新沈阳方言。新沈阳方言节奏较快,语调简单,语音清晰。多年居住在沈阳的外地人,尤其是其它地方的东北人,沈阳的青年人多操新沈阳方言。但另一方面,沈阳的年轻人也常标新立异,他们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土语词”,如“耍呢”、“忽悠”、“扔大个,,”、“老硬”、“潮”、“贼拉好”、“掉价”、“铁子”、“少扯里根扔”等。1955年推广普通话以后,老沈阳方言的影响相对减小。对沈阳这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地方来说,既是辽宁和东北共同的地域方言,又是一个方言的中心城市的口语,使它周围的若干方言都向中心地点的方言沈阳方言集中。自从1625年后金帝(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1644年清顺治皇帝迁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使沈阳的历史地位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居于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清军入关以后,沈阳人大批进入北京,北京等地的关里人也大量移居沈阳,从而加强了语言文流。清代先后还有康熙、干隆等四代皇帝十次带领大批官员东巡盛京,并且从清代以来已经把官司话(包括北京方言和沈阳方言),作为官场、公共场所和知识分子通行的语言。民国初年,随着奉军的入关,沈阳人大批进入北京,也促进了两地的语言交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5年提出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官话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以后,又进一步对沈阳方言起到了整化作用。因为沈阳方言和北京方言,同属于官话方言。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官话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将促进沈阳方言和北京方言,这两个同属于官话的亲属方言的日趋统一。
沈阳方言,是沈阳地方话同北京方言等汉语北方方言以及本地的满、蒙、锡伯等少数民族语言,在长期交流、互相影响、融和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在今天通用的沈阳方言中,还不同程度的留下了满、蒙古、等民族的语汇。在沈阳使用沈阳方言,也就是说沈阳方言的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内说汉语的满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以及使用双重语言的朝鲜族等。
沈阳话还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把 r 音读成 y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