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人需要高压氧舱高压氧舱原理是什么
高压氧舱:高压氧适用于以下疾病:
煤气、
硫化氢、
沼气等有害气体中毒,
脑血栓、
脑出血、
脑外伤、
神经炎,
脉管炎、
糖尿病坏疽、难愈合的溃疡,胎儿发育不良、新生儿
窒息,急性气栓症、
减压病、
高原病,突发性耳聋、
美尼尔综合征、
眩晕症。与普通吸氧相比,
高压氧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能够直接利用氧量解决缺氧问题,高压氧还具有抗菌等效果。臻景医疗洪医生建议
一般急性病人做2-3次或做一个疗程也就是10次效果就很好,每天做一次。
高压氧舱原理:最初高压氧治疗的发明是为了治疗潜水造成的相关疾患,包括减压症和气体栓塞。它利用的原理是:
利用舱内增加的压力以减小血液中的气体栓塞体积,使栓塞能顺利被血液带走。以高压的氧气改善病患组织缺氧的情形。以高压氧气替换出患者血液中的氮气。最后血液中的气泡在高压氧治疗下会逐渐减少,之后再以缓慢的速度使病患回复到能适应正常大气压的环境。
② NDS 手套箱的大过渡舱和小过渡舱,是双门还是单门呢
2)大过渡舱
过渡舱尺寸:Φ360×600或ø300×400,材料:304不锈钢
附件
滑动托盘:304不锈钢
舱门:双门,不锈钢材料,竖直操作,气弹簧提升机构
控制
触摸屏自动操作、高真空电磁阀
3)小过渡舱
过渡舱尺寸:Φ100×300,材料:304不锈钢
附件
舱门:双门,螺纹锁紧
控制
法国乐可力手动阀手动操作
③ 救生舱的举例
矿业移动式救生舱
现国内矿山安全避险无很好的措施。为在很好保护灾变发生后人员安全,设计一种钢结构救生舱,舱内配置饮用水和食物。用于矿难发生后的紧急避难,放置于矿山井下作业面附近。在遇险人员无法撤离危险区域时可以迅速躲进救生舱,救生舱无需外部能源补给,就可以为幸存人员躲避有毒有害气体、浓烟烟尘及氧气缺乏等危害,提供一段时间的生命生存保障。对于挽救井下幸存人员的生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移动式救生舱建设标准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在井下发生灾变事故时,为遇险矿工提供应急避险空间和生存条件,并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要求的避险设施。根据舱体材质,可分为硬体式救生舱和软体式救生舱。硬体式救生舱采用钢铁等硬质材料制成;软体式救生舱采用阻燃、耐高温帆布等软质材料制造,依靠快速自动充气膨胀架设。
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以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需要为原则。优先采用避难硐室,也可采用避难硐室与可移动式救生舱有机结合的方式。
救生舱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环境监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参数符合表一规定,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
表-1 项目 02 CO CO2 CH4 温度 湿度 指标 18.5%~23.0% ≤24PPm ≤1.0% ≤1.0% ≤35℃ ≤85% 设施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检查监察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移动式救生舱(以下简称救生舱)井下的安装、维护和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煤矿、地铁、隧道工程等。
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矿用硬体组装移动式救生舱》企业标准Q/LAKJ JSC01—2010(意见征求稿)
基本要求
选用的救生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应符合所服务区域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数量应满足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救生舱应具备过渡舱结构。过渡舱的净容积应不小于1.2m³,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生存舱提供的生存空间应不小于每人0.8m³,且总有效容积不小于5m³。
救生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气密性。硬体式救生舱在+500±20帕压力下,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00±20帕/小时;软体救生舱在+500±20帕压力下,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50帕/小时;舱内气压应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500帕,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救生舱应选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无公害的环保材料。救生舱外体颜色在煤矿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宜采用黄色或红色。
选用的救生舱应具备矿井压风、供水、通讯接口。应设压风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救生舱应配备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能对救生舱内的O2、CH4、CO2、CO、温度、湿度和救生舱外的O2、CH4、CO2、CO进行检测或监测。
救生舱应按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配备供氧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食品和饮用水以及自救器、急救箱、照明、工具箱、灭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辅助设施,备用系数不小于5%的。
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应不低于0.3米3/分钟·人;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时应有减压装置。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 CO2的能力应不低于每人0.5升/分钟,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20分钟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应配备促进内部空气循环的设施,流量不低于20升/分钟。配备的食品不少于2000千焦/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升/人·天。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离式,连续使用时间不低于45分钟。
救生舱的安装应有设计和作业规程,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救生舱安装在20米范围内煤(岩)层稳定,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通风良好,无积水和杂物堆积,满足安全出口的要求安装不得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和通风的巷道中,宜在岩(煤)壁掏槽或扩帮放置。救生舱应接入矿井压风管路、供水管路,并在舱内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安设救生舱处应设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和人员定位基站,对救生舱附近的O2、CH4、CO2、CO、温度、救生舱附近人员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救生舱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和试运行,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移动和运输救生舱时应有保护措施,编制作业规程,保证移动和运输中不损坏救生舱。救生舱移动后应进行一次全方位检查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
4、维护与管理救生舱避险系统管理制度,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救生舱避险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救生舱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指导避险矿工正确使用。
应定期对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并按期更换产品说明书规定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及设备。
应保证储存的食品、水、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
应每3个月对配备的气瓶进行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气瓶内压力低于8兆帕时,应及时补气。
应每10天对设备电源(包括备用电源)进行1次检查和测试。
每年对避险设施进行1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包括气密性、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等。
经检查发现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维护处理。采掘区域的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停止采掘作业。
企业应建立紧急避险设施的技术档案,准确记录紧急避险设施安装、使用、维护、配件配品更换等相关信息。
培训与应急演练
煤矿企业应将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所有入井人员熟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掌握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险基本知识。
煤矿企业对紧急避险系统进行调整后,应及时对入井人员进行再培训,确保所有入井人员准确掌握紧急避险系统的实际状况。
煤矿企业应每年开展一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演练档案,并将应急演练情况书面报告县级以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
④ 手套箱过渡舱WIKA压力表表盘玻璃裂了会漏气吗
不会
里面还有弹性元件的,介质不在表体里
⑤ 布劳恩手套箱的大过渡舱加热系统控制器怎么设定是TLK38控温器。
好的呀,确实可以的哦
⑥ 求手套箱的型号资料
标准手套箱为完整的、可直接使用的手套箱系统,可用于高校科研或大规模工业生产应用。http://www.gloveboxes.cn/procts/Etelux-glovebox-procts-glovebox-systems.html性能与规格有三种宽度: 1200mm, 1500mm, 和1800mm 。特别为手套箱设计的双重微处理器控制器,所有重要信息显示在同一个屏幕上,操作方便(触摸屏, plc 微电脑控制)。转速为 0-60cfm 的不锈钢风机控制循环。手套箱设计性能为将环境控制在含氧量 <1ppm, 含水量<1ppm 。这一过程通过装有自动阀门的、安装方便的气体净化系统实现。安装一个大的过渡舱,可选择自动控制装置。也可以安装快速转移仓。真空泵。0.3 微米的进口和出口过滤器。标准的或定制的手套箱支架。系统交货时已经充有氮气、氦气或者氩气,可随时可用。
⑦ 急急急..帮帮忙&&&>..
载人航天故事
引言
1997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40年前的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卫星在太空正常工作了3个月左右。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在过去的40年里,人类在航天领域既经历了许多巨大成功的喜悦,也遭受了不少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重打击。航天事业就是在这种鲜花、掌声、眼泪与鲜血的交替中逐步前进的,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回首40年的人类航天史,虽然数千颗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人造卫星已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数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最使人难忘的还是那些载人航天的英雄们。尽管他们有的已经荣归故里,有的血染碧空,还有的仍然继续遨游太空,但他们那种人定胜天的大智大勇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激励着人类不断进取、不断奋斗,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航天勇士们在茫茫太空书写了他们伟大的业绩。1961年,前苏联的加加林一马当先登太空,成为“宇宙哥伦布”;两年后,前苏联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打破了男航天员一统天下的局面;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拴着安全带飞离宇宙飞船5米,在空间漂浮12分钟,首创太空漫步奇迹;1984年,前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也到舱外“潇洒走一回”,成为世界第一名在太空行走的“女飞人”;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更是了不起,在太空一呆就是400多天,让其它人望尘莫及。
美国也不示弱,相继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至今令世人赞叹不已。航天员约翰·扬六上太空,是世界上航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女航天员露西德不仅5次上天,还保持着188天的世界女子载人航天记录;科林斯则为世界第一位航天飞机女驾驶员……。
在这些征服太空的英雄后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的甚至永载史册。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他们当年的时空,再次领略一下这些太空飞人的风采吧。
世界太空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拂晓,荒凉的哈萨克大草原依然凉气袭人。丘拉坦村民走向瓜田和庄稼地,也有几人去锡尔河捕鱼。但离此向北4千米的地方就没有这样宁静了。设在这里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竖立着一枚巨大的白色火箭,它映衬着蓝天特别醒目,这就是SS-6洲际弹道导弹。不过其顶端装的不是核弹头,而是东方�1号载人飞船,它于11日夜晚刚刚安装就绪。不远处匍伏着装有火箭燃料的列车,沙丘旁停放着红色消防车。所有在场的人都非常激动,因为世界第一位飞往宇宙的使者——尤里·加加林少校即将从这里升空。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有多少人熬过了不眠之夜啊!如今就要梦想成真了。此时,加加林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前一天在发射场与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一起登上发射台的平台,走到飞船跟前。他们默默地站着,望着天空,陷入深思,想着即将进行的飞行。科罗廖夫打破了沉默说:“加加林,你真幸运,你将从无与伦比的高处观看我们美丽的地球。但发射和飞行都不会轻松,要经受各种考验,包括那些未预料到的,明天的飞行有风险。”接着又安慰地讲:“你要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竭力支援你。”加加林听后心潮澎湃,无声地点头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4月12日清晨,加加林从梦中被医生叫醒。他迅速吃了一顿特别的早餐,便穿上航天服前往发射台。当乘坐着加加林的汽车出现在发射场时,发射场呈现一片生机。汽车一直开到矗立着的火箭脚下,身穿橙黄色臃肿航天服、头戴乳白色头盔的加加林从前门下了汽车,后面跟着航天服的设计师和一位医生。加加林走向现场领导小组,举手敬礼并报告:“国家委员会主席同志,飞行员加加林准备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飞行。”接着,他们热情拥抱。然后加加林向报界和电台发表了简短的历史性讲话,向为他送行的人们挥手致意,最后登上了发射塔最上边的平台。
飞船舱内的电视摄像机打开了,荧光屏上出现了加加林的影像。他面带笑容,神采奕奕。
开始30分钟准备!10分钟准备!!2分钟准备!!!所有人都屏息不动,似乎空气也凝住了。“预备-点火1一声令下,莫斯科时间9点零7分,火箭徐徐升起,与此同时,透过发动机的轰隆声,清晰地传来了加加林激动的道别声:“我去了1
东方-1号飞船载着加加林进入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人类宇航时代开始了!他在太空欢呼: “多美啊!我看见了陆地、森林、海洋和云彩……”东方-1号飞船载着加加林以272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驰,越过苏联、印度、 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上空,环绕地球运行。他在离地330 千米高空飞行了108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后,按计划安全返回了地面。
这次飞行虽然短暂,但它却开辟了人类通向宇宙的道路。加加林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位航天英雄。为了纪念这个划时代壮举,“4.12”成了“航空航天国际纪念日”。
有关加加林的秘闻
加加林108分钟的航天奇迹震撼了全世界,被世人传为佳话。苏联解体后,有些当年的航天机密被公开,使人们了解到许多与之有关的惊人内幕。
美国索斯比拍卖行不久前发现了世界首次载人航天的地面指令长卡尔波夫上校的日记,上面记述了加加林飞行的全过程,说加加林在返回地球时遇到了麻烦。返回程序是:制动火箭点火,座舱与仪器舱分离,在座舱降到离地7000米时,加加林应被弹出座舱,用降落伞实现软着陆。卡尔波夫在日记中写道:“座舱与仪器舱不能及时分离,座舱疯狂地旋转。”“故障,不要惊慌”。很显然,卡尔波夫当时心情十分紧张。分离过程原计划用10秒,但实际上用了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制动火箭推力使飞船不断旋转打滚。万幸的是,两者最终还是分离了,否则第一位太空使者将有去无回。事后专家分析认为,可能是连接不当,使两舱一时难以脱离。
西方专家也相信日记的真实性,并认为若当时知道这一秘密,肯尼迪总统可能会推迟美国登月计划,在地面做更多的载人航天实验和猴子的太空飞行实验,以求稳妥可靠。然而在美苏航天竞争时代,这两个大国常常报喜不报忧。
俄罗斯《红星报》则详细地介绍了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前前后后。1959年底选出第一艘宇宙飞船后,1960年9月19日,前苏共中央收到乌斯季诺夫(部长会议副主席)、马利诺夫斯基(国防部长)等人的联名报告,建议1960年12月用飞船进行载人飞行。1960年11月,前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主席作出决定,同意用东方�3A号飞船在1960年12月发射,并认为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1960年10月24日,在发射场准备发射新式火箭时发生了爆炸,包括战略火箭军总司令涅杰林炮兵主帅在内的数十人丧命。为此,勃列日涅夫政府进行调查,致使东方-3A号飞船发射延期。
1961年3月3日,前苏共中央收到“绝密”报告,内容是:经过大量工作,已进行了7次不载人飞船的发射,其中东方-1号飞船5次,东方-3A号两次。现已完全能进行首次载人飞行了……。乌斯基诺夫等许多重要人物在报告上签了名。这样,1961年4月3日,前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射东方-3A号飞船的决议(一般报道是用东方-1号飞船)。
4月12日,加加林登上飞船,关上座舱盖后,发现仪表没显示“密封”信号,主任设计师和战斗班马上排故。在太空飞行中加加林感到很难受,但是可以忍耐。在加加林返回时,科罗廖夫(飞船总设计师)打电话给赫鲁晓夫说:“降落伞已打开,正在着陆,飞船正常。”赫鲁晓夫则问:“人活着吗?在发信号吗?活着?”这些都表明首次载人航天多不容易,尤其是弹射跳伞对加加林是一次生与死、意志与勇敢精神的考验。
另据报道,1960年5月15日,第一艘东方号不载人飞船发射时没有防热罩,无降落伞系统,更无弹射装置。其目的是验证姿态控制系统和着陆座舱的分离系统,结果这艘飞船没有返回,被抛到更高的轨道。同年7月23日再次发射时又因火箭故障遭到失败。8月19日的第3次发射获得成功,东方号飞船载2只狗和50只老鼠首次成功落地。不过专家发现,在飞船绕地球第4周时,一只狗严重呕吐。因此他们决定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只绕地球一圈就返回。同年12月1日,东方号飞船载动物上天后,因制动系统故障,返回时失败。12月21日的另一次发射也由于火箭故障再次夭折。直到1961年3月9日和21日两艘载狗和“模拟人”的东方号飞船双双发射和返回成功后,前苏共中央才于4月3日作出决定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同年4月8日指定加加林为第一个上天的航天员。4天后,加加林乘飞船升空,成为第一名征服太空的英豪。
在加加林上天前后,曾有两名航天员在训练中死亡。1961年3月23日,空军飞行员邦达朗科在一充满纯氧的暗室中训练时,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把它一扔,扔到了一电极板上,结果引起大火被烧死。1962年11月1日,另一名航天员在24500米高度上跳伞时,因航天服出现故障急剧减压而死。不过,前苏联多次辟谣关于加加林上天之前有一航天员在太空飞行返回途中死亡的说法,并说这名叫伊里诺切纳的航天员是因车祸受伤而不能登天的。
在加加林上天前,还用各种生物火箭进行了31次动物飞行(高度110~450千米),用卫星进行了7次带有动物及生物培养试验的太空飞行。加加林也是数千里挑一选出来的。由此可见,人类为打开通天之门,曾为之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千里挑一
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在一个叫克鲁申诺里的小村庄里。在战争年代,他非常羡慕保卫祖国的空军飞行员。成人后他当了工人,参加了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当加加林第一次驾机飞向蓝天时,感到一切都气象万千。从此他坚定了献身于蓝天的生活目标。他辞掉了工作,来到澳伦堡空军学校学习。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军学校的学员们奔走相告。当学员们问加加林“以后会怎样”时,加加林答道:“是人飞上去的时候了。”
在猎狗莱卡完成宇宙飞行后,前苏联开始在全国挑选第一名上天的航天员。当时有的人认为应从熟悉高空和缺氧情况的登山队员中找;有的人主张从潜艇兵中找;还有的建议让勘探队员参加……。但最后的共识是航天员应在飞行员中挑眩载人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说:“完成冒险而复杂的航天任务对飞行员来说是习惯了的职责。”
负责挑选航天员的卡尔波夫回忆道,当时科罗廖夫提出的航天员标准是年龄不过30岁,身高不超过1.75米,体重72千克以下,勤劳,求知欲强, 有志愿献身航天事业的精神。为此,卡尔波夫从全国3000名志愿者中筛选出20名作为培训对象,最后又从这20人中选出6人突击小组,他们符合科罗廖夫的最高要求,加加林就是其中的一员。卡尔波夫对他们说:“你们中间任何一个均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那么加加林又是怎样被最终选中的呢?
加加林是1959年10月向空军指挥部递交志愿上天的报告的,他在报告中写道:“为发展苏联航天事业,我迫切希望进行航天试飞……。”
在莫斯科市中心东北约40千米的契卡洛夫区,有一座名噪一时的新兴城市,人们称之为星城。加加林他们就是在这里参加航天培训的。当时这里仅是一个飞机场,所有训练设施还正在建造,很不完善。所挑选的6人人人都经过4~5次失重训练;95次离心机实验……加加林无论在掌握科学知识、长时间被关在绝音室里,还是在离心机上进行令人头晕的旋转,他都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样样第一。他待人友善,富有幽默感,参与社会工作,顾及家庭,成了全队的“精神中心”,以致没有他很多事都搞不起来。加加林被大家称为“我们的加加林”。
科罗廖夫很快就注意上了这个机灵、眼尖的加加林,并让他第一个坐进东方号飞船的驾驶舱熟悉情况。在发射日期临近时,需从6人突击小组中挑出一名登天的航天员。前苏联英雄卡马宁向国家委员会介绍了这6人的情况后说:“他们都作好了飞行准备,很难说谁好谁差。但我们必须从中挑选出一名,所以我们推荐加加林为航天飞行第一人选,斯捷潘诺维奇为后备驾驶员。”
就这样,加加林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加加林在总结他在太空中的工作时写道:“我受命进行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可以作出人类航天飞行能成为现实可能性的结论。东方号飞船的飞行好象是本世纪的奇迹,但奇迹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实际情况。航天飞行不是某一人或某一伙人的事。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加加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英雄。不幸的是,他在1968年3月27日的一次飞行中,因飞机坠毁而遇难。虽然他已从航天员队伍中消失,但加加林的名字和他的开拓精神将永存,并为一代一代人所敬仰,成为鼓舞人们进行太空探险的一面旗帜。
二、太空行走第一人
在载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在太空行走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为了建造和修理空间站,他们经常到太空去漫步,进行各种试验和维修工作。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修理哈勃望远镜时,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而且他们是轮番出舱,如履平地。然而,人类进行第一次太空行走就不是那么潇洒了,因为当时对舱外活动所要遇到的各种情况还知之甚少,因而太空行走就被认为是一种风险极大的事情,搞不好航天员可能有去无回,成为 “人体”卫星。正因为如此,太空行走也成为美苏争夺“航天第一”的重要目标之一,谁能抢得太空行走第一人的头衔,谁就能在太空竞争中增加筹码。结果前苏联获胜,航天员列昂诺夫在1965年3月18日乘上升2号飞船遨游太空时,冒险出舱活动24分钟,成为世界上太空行走第一人。这次太空行走来之不易,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撩开昨日内幕
1964年,前苏联弹射座椅和舱外太空行走设备总设计师塞弗林了解到,美国正在研制舱外行走设备,并拟在双子星座号飞船上使用。于是他马上上书当局,呼吁加紧舱外设备的开发步伐,要抢在美国之前完成这一创举,以名扬天下。
但事情并不如他所说的那么简单,因为前苏联的飞船没有供航天员出舱所需的气闸舱。这种舱有两个气闸门,一个与密封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闸门的启闭需十分小心和熟练,以避免漏气。航天员出舱前,在飞船舱内要穿好增压航天服,走出内闸门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和外界空气的压力相等时才能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航天员返回舱内时顺序相反。这颇像船过水闸。
当时,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已设置了气闸舱,而前苏联的上升号飞船空间很小,仅有一道用螺母紧固的舱门,是供航天员在地面出入用的。若重新设计飞船在发射时间上肯定要落在美国之后。为此,塞弗林提议采用一种能节省空间的膨胀式简易气闸。这一大胆的方案立即得到了批准。
科罗廖夫命令塞弗林率领一帮精兵强将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开始时很顺利,赶制了几个气闸,每个气闸内均有一套能自动膨胀的航天服,并进行了地面减压试验。后又用卫星进行了不载人飞行试验。
1965年2月22日,带有简易气闸的宇宙57号卫星升空了。卫星在太空完成气闸展开和航天服加压膨胀时,突然发生爆炸。事故原因是地面人员错发了指令,引爆了自爆装置。后来这种试验又失败了两次。这时已快到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了,情况十分紧急,如再研制一艘飞船进行试验需要一年时间,那时美国很可能会抢先一步进行太空行走。而这时前苏联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又身染重病,他只能在疗养所听取塞弗林的汇报,真是祸不单行。
在这关键时刻,塞弗林综合各方面意见,毅然决定按原计划进行,并请示苏共中央。没多久,克格勃头目亲临现场视察,以防有人破坏。为安全起见,还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监视区,使包括塞弗林在内的所有人均草木皆兵,如临大敌,不敢有一点闪失。在认定万无一失之后,苏共最高首脑才批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活动。
险象环生出奇迹
1965年3月18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上升2号飞船轰呜着,载着两名航天员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其中别列亚耶夫为指令长,列昂诺夫是驾驶员。他们乘飞船进入了497.7公里×173.5公里、倾角64.79度的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他们便为太空行走做准备。在别列亚耶夫的帮助下,列昂诺夫将一个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套在自己的压力服外边,开始吸纯氧,吸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出舱了。在舱内,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氮混合气体,在到没有压力的太空时,人血液中的氮可能会形成致命的气泡,使人患减压玻因此,列昂诺夫出舱前须清除他血液中的氮。生保背包用于调节航天员的体温。为保持与飞船的联络及安全,列昂诺夫身上系着一根与飞船相连的绳链,绳链长5.35米,内有一根电话线, 很像婴儿的脐带。
当飞船飞到第2圈时,列昂诺夫在确认座舱密封完好后打开了向内开的舱门,随着别列亚耶夫的一声“祝你好运”,列昂诺夫浮游进入密封过渡舱。
过渡舱设计得简单而又巧妙。它由一个通道和两个舱盖组成,很像一个手风琴,内盖与飞船的两个舱门中的一个相连,通向太空的外盖是可移动的环形盖。在发射时该舱保持压缩状态,入轨抛掉减阻装置后,过渡舱立即展开并充压。
列昂诺夫进入过渡舱后,便给自己的航天服充压,并检查过渡舱的密封性,调整头盔。此后,列昂诺夫关上座舱盖,于11时34分51秒进入茫茫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漫步的人。事后他说,当我准备好出舱时,轻轻地推了一下舱盖,于是人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呼的一下便冲出了舱口。
出舱后列昂诺夫在太空不仅浮游,还翻筋斗,并从舱外卸掉一个相机,移动了几件舱外物体。事实证明,太空并不那么可怕,人只要穿上航天服和带上生保背包,就能在舱外工作和生存。
10分钟后,别列亚耶夫提醒列昂诺夫准备返回座舱,可此时却出了麻烦。列昂诺夫报告说取回舱外相机有困难,相机放进过渡舱时,一松手它就漂走,如此反复数次都是徒劳。最后,列昂诺夫硬把相机推进通道,并用脚踩住,这才将相机放下。可这时列昂诺夫已精疲力竭,出汗量超出了他的航天服所能吸收的量。在他本人进入过渡舱时,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了踩住相机,他的脚先进到过渡舱里,可身子怎么也进不去了,他被卡在了舱门口。这是因为太空是真空的,无法从外部对航天服施压,此时的航天服比想象的要鼓得多,如气球一样。此外,因戴头盔不能擦汗,汗水流到了眼睛上,汗气也使面罩模糊。这时,列昂诺夫除了听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急促跳动外,什么也看不清,听不见。突然他灵机一动,给航天服放气降压。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将航天服压力降到了极危险的低限,即从40千帕降到25千帕。他终于穿着瘪下来的航天服活着进了舱门。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0分钟,但为了挤进舱门他却拼力花了14分钟。返回舱内后,不能重复使用的过渡舱即被抛掉。
当飞船飞完第16圈,别列亚耶夫准备点燃制动再入火箭以便返回地面时,又出现了险情,测试时发现一个信号显示自动导航系统失灵,无法为飞船返回地面准确定位,故无法按原计划返回地球。无奈,飞船只能再绕地球飞行一圈。地面控制中心指示,若还不行,就采用手动再入返回方式。一圈后,别列亚耶夫按指令操纵上升2号飞船进入了正确的轨道位置,并起动了制动火箭,开始再入。再入过程既热又可怕,包括天线在内的所有通信元件都被高温烧毁了。列昂诺夫和别列亚耶夫看见舱外熔化的金属流到舷窗上。由于飞船多绕地球飞了一圈,使他俩的着陆点偏离预定地点1300公里。返回舱最后溅落在乌拉尔山脉终年积雪的一个偏僻山坡的两棵冷杉树中间,降落制动伞高高地缠绕在树枝上。几架搜索直升飞机很快找到了他俩,但因地势原因无法降落,只能在上空盘旋,给他们投下食物和防寒衣物,就飞走了。这使得列昂诺夫和别列亚耶夫不得不在返回舱边上休息,一直呆到第二天。当地的伐木工人连夜赶修了一个直升飞机着陆坪。救援人员坐雪橇滑行20公里赶往航天员降落地点,最后终于找到了快要冻僵的两位航天员,并用雪橇把他们带到森林中新开辟的直升飞机着陆地,用直升飞机把这两位太空英雄运回拜科努尔发射场。
在飞船使用手动系统着陆、着陆偏离预定着陆区、与地面人员失去联系后,前苏联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着急万分,悲泪纵横。幸运的是两名航天员神奇地活下来了。回到莫斯科时他们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列昂诺夫小传
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1934年5月30日生于前苏联克麦罗沃州苏里区利斯特维扬卡镇。1957年于丘左耶夫军事航空学校毕业后,在航空兵部队当飞行员。1960年被选为航天员。在完成太空行走任务后,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于1968年毕业。1975年7月15~20日,他乘坐联盟19号飞船参加了同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对接和联合飞行。由此可见,列昂诺夫在人类太空史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曾多次获得奖章和勋章。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三、第一位登天的女英雄
前苏联不仅造就出世界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也培养了第一位登天女英雄捷列什科娃。1963 年6月16日,她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3天后返回地面,开创了妇女航天的先河,全球为之震惊。人们赞美她为妇女争光,称颂她表现出的坚强性格和大无畏精神。捷列什科娃为妇女征服太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出生在前苏联雅罗斯拉夫尔州图塔联夫区马斯连尼科沃村。1955年中学毕业后进入纺织厂工作。此后她边工作边学习,还参加航空俱乐部的跳伞活动,后者使她身体健壮。她向往蓝天,希望能上天翱翔。
1961年加加林首航太空归来,她同许多姑娘一样,非常羡慕这位太空“天王”,并与女友一起联名上书航天部门,要求培养女航天员登天。没想到这封信引起了重视,没两天她们便被邀请去莫斯科座谈。这些姑娘兴奋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希望成为第一批女航天员。
经过严格的体检,1962年捷列什科娃被选入首批女航天员队伍。当宣布名单时,她极其兴奋和激动,简直欣喜若狂。同时入选的还有来自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索洛维约娃等4人。她们入队后,大名鼎鼎的航天员加加林负责管理这些人。加加林温和、友好地对待每一个队员,一直训练了约一年左右,但当时谁也不知道“1号”是谁,直到上天前两周才决定从捷列什科娃和索洛维约娃中选一个,最终让谁飞由上级决定。因为这是第一次女性太空飞行,所以“阶级立潮是重要标准之一,而捷列什科娃出身工人阶级,索洛维约娃则出身知识分子。于是,捷列什科娃 “捷”足先登,最终被选中。
1963年6月14日,东方5号飞船在拜科努尔发射。它载着航天员贝可夫斯基空军中校。他在两天的飞行中,用手操纵飞船,完成了一些医学实验,并观测了地球和恒星。当他在6月16日飞越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空时,负有历史使命的东方6号飞船也正在该发射场整装待发。说它负有历史使命是因为这艘飞船将载着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员登上九霄云外。
举世瞩目的时刻来到了。望着高高耸立着的东方6号飞船,捷列什科娃从容地走进了飞船密封舱,开始了一次轰动一时的航天飞行。她稳坐在舱内,没有想自己的家,也没有想是否能返回地面,脑子里只装着未来24小时内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摄像和做多种科学实验。当捷列什科娃在太空看到无比壮观的地球时,她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地球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于是她向地面指挥中心提出延长在太空逗留时间的请求,并得到批准。她绕地飞行了48圈,飞行70小时50分钟,航程200万公里。
在太空飞行的3天中,捷列什科娃几乎没一点睡意。她不愿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只想多看一些太空胜景,多做一些太空实验。东方6号飞船以2.8万公里的时速飞驰,每86分钟绕地一圈。捷列什科娃说地球给她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它美丽壮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其动人的画面后来常常在捷列什科娃的梦中浮现。
捷列什科娃在这次飞行中完成了生物医学和科技考察计划,并证明了妇女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她返回地面时,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欢迎,掌声、歌声、鲜花交织成了一片,祝贺她勇敢地完成了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两个月后,捷列什科娃同东方3号飞船驾驶员尼古拉耶夫结婚,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家庭。1964年6月8日,捷列什科娃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耶莉娜。耶莉娜以其是在父母都做过太空飞行后在地球上出生的第一个婴儿而闻名。捷列什科娃后来完成了正规技术教育学业,成了设在莫斯科附近的加加林训练学院的一名职员。
她曾获得列宁勋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奖章和国际宇航联授予的“宇宙”金质奖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还曾担任国际妇联主席。
1988年10月,捷列什科娃应邀到嫦娥的故土——中国访问,受到了热烈欢迎。她说她在飞临中国上空时,清晰地看见了中国的海岸线及高山、绿地和江河。从那时起,她就盼望有朝一日能踏上中国的土地。
四、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天仙女
1984年7月27日,塔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震惊世界的消息,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和指令长贾尼别科夫于7月25日走出礼炮7号空间站,在舱外进行了3小时39 分钟的活动,用万能手动工具连续完成了切割、焊接和喷涂等复杂任务。此举不仅使前苏联在美苏太空竞争中又一次占先,而且以铁的事实再次证明,即使在尖端领域,妇女也不比男性差。
其实,在这次太空行走的前两年,即1982年,萨维茨卡娅就已乘联盟T-7号飞船,与另两名男航天员到礼炮7号空间站上呆过一次,成为人类第二个上天的女航天员。
⑧ 手套箱的分类
手套箱也有工业手套箱与生物手套箱之分。
工业手套箱
基本技术指标: 1、水含量小于1ppm; 氧含量小于1ppm。
2、过渡舱可承受:真空度≥100pa。
3、密闭性:泄漏率≤0.05Vol%/h。
常规配置清单 箱体 机架 工具过渡舱 物料过渡舱 搁物架 可视面板 手套孔 手套 电源插座 照明系统 HEPA过滤器 真空表 压力表 脚踏控制器 气体净化系统 PLC控制系统 有机气体吸附器 真空泵 水传感仪 氧传感仪 压力传感仪 加热系统 冷冻系统 其他选配 安装环境
以及水、电、气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电:需要220V;
水:需将普通自来水接入净化系统的冷却水进口,将水箱加满为止,不需长期打开阀门;
气:需要提供惰性气体(N2或Ar)和混合气(N2或Ar占90%,H2占10%),如没有此混合气体也可以用N2或Ar和H2的纯净气体按比例进行混合代替。
三、水传感仪、氧传感仪是什么用途?
他们是测量并显示箱体内水、氧含量的仪器;
不配置水、氧传感仪,只是无法显示箱体内的水、氧含量,并不影响产品本身的除水除氧功能。
四、如何正确选择手套箱型号:
首先我们确定是需要几个人操作的箱体。
手套箱最少是1个人操作,最多则不限制。
1个人操作的手套箱一般有以下尺寸:
5521101型(单面2个手套孔),箱体尺寸l*w*h≈900×700×850mm
5621101型(单面2个手套孔),箱体尺寸l*w*h≈1200×850×1000mm
5631101型(单面3个手套孔),箱体尺寸l*w*h≈1600×850×1000mm
然后要明确告诉生产厂家,箱体内可能接触到的物料名称,以此来确定手套箱箱体需要的材质。
最后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验、生产要求,确定必要的配置清单,以免购置不需要的部件。比如实验中对水份含 量要求高,对氧气含量没有要求,则可以不用购买氧传感仪器。
功能
1、密闭循环:真空手套箱和气体净化系统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由气体净化系统提供气体循环动力。
2、人机对话:配置彩色触摸屏,中文界面,实现人机对话,操作便捷
3、自动控制(由彩色触摸屏的人机界面和PLC程序控制系统集成对系统进行控制)
实现功能:手/自动控制箱体压力;
手/自动控制气体净化系统的净化状态;
自动控制气体净化系统的还原过程;
手/自动净化系统还原、净化及转换净化柱(配置双净化柱时);
自动箱体气氛报警;
箱体内气氛和压力参数设置和手/自动转换;
气体净化系统自动控制功能的参数设置;
查阅系统历史纪录;
气体净化系统执行机构工况检测;
程序控制系统的操作错误和警告提示;
4、还原、再生
净化系统采用可再生/还原的净化材料,还原程序由系统自动控制;
还原、再生时需满足供电和提供氢气(5-10%)加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
5、防误操作:系统通过PLC程序控制系统自动检测工作过程中的条件和设备运行状态,如有错误系统发出错误操作或条件不足的提示指令,设备运行更安全,操作人员能更方便地使用设备。
手套箱生产厂家,一般会到买家现场为其安装、调试手套箱;
应用领域
1、半导体工业中MOCVD技术
2、特种灯(HID)开发与生产
3、微电子、激光及等离子焊
4、OLED/PLED开发与生产
5、锂离子电池开发与生产
6、无机/有机化学研究
7、金属卤化物/金属粉末/陶瓷粉末研究
8、纳米材料研究
9、催化剂研究
10、YAG激光焊接
用途
操作需要隔绝空气进行实验,例如金属锂遇氧气反应,有些反应需要在惰性气体如氩气环境中进行。使用开放(无屏蔽)的放射源,用铅和铅玻璃保护。保护实验者免受有毒化学品的伤害。比通风柜隔绝彻底,但操作起来比较不便。主要用于毒性特别强的情况。进行可能造成严重生物性危害的实验,例如烈性病菌。
生物手套箱
基本技术指标:
1、温度可调:室温+4~42℃
2、湿度可调:35%~100%RH
3、内腔气体氛围能满足厌氧或低氧培养要求。
功能
1、机械强制对流内腔体系,确保温度、湿度、除氧、生物脱毒的持续稳定
2、简单紧凑的传输舱设计,确保样品转移轻松快速
3、内腔正压,确保外界空气渗透干扰
4、高性能材质,支持紫外线消毒与强氧化剂消毒
5、无真空充氮操作,简化操作流程,也免去真空泵维护成本
应用领域
1、食品微生物检验
2、医疗卫生临床标本检验
3、厌氧菌研究
4、绿色新型能源研究
5、污染控制与治理
6、食品生产工艺研究
7、肿瘤研究、生命科学
8、材料研究
安装要求
1、气:混合气钢瓶(和或氮气钢瓶)
2、电:220V±10%/110V±10%
⑨ 【求助】手套箱里的有机溶剂如何除去
反正称出来的样品一次不如一次,刚进实验室开始做实验,所以很多东西不懂,做的相当郁闷。xushoudong(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lyali at 2010-10-12 15:41:30: 请问手套箱如何清洗呢?反正称出来的样品一次不如一次,刚进实验室开始做实验,所以很多东西不懂,做的相当郁闷。 你们手套箱应该有“清洗”这一项功能吧?什么也不会(站内联系TA)手套箱应该有吸附柱吧,里面装有活性炭,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有有机溶剂挥发出来的话,那就要把这个吸附柱打开。今昔花城(站内联系TA)1. 手套箱本身有自我循环系统 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 就需要再生激活一次 否则不起作用了; 2.就费一些气 或者将过渡舱的内门打开 然后抽气 清洗,你这手套箱污染成这样 对你进行其它的操作有影响的 所以要及时处理掉yuehuali866(站内联系TA)美国VAC手套箱,已经有6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做手套箱的公司。可以在手套箱里面放入吸附器去除手套箱里面的有机溶剂。 如果你一直开循环,一打开过渡室就特别难闻,说明你的有机溶剂吸附柱饱和需跟换 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如果你做实验是有大量有机溶剂不要打开循环,在做完后直接清洗,后再开循环。 2:氟化氢容易对水氧探头的寿命降低需注意evo_eve(站内联系TA)我可以问问拆电池是有专业的工具么 你们是纽扣电池么?zhou-ck(站内联系TA)我们用的是米开罗那的,不只知道后面装有活性炭的有机溶剂吸附器开关你开了没有??你可以将活性炭用一个透气的包装装好,放到手套箱里面,这样也可以啊~~
⑩ 惰性气氛手套箱过渡舱平时是处于真空状态还是充气状态
电灯泡不是真空的..里面含有少量惰性气体.
白炽灯工作时,灯丝处于高温白炽状态。当灯丝温度太高时,会引起钨丝蒸发过快而降低寿命;且蒸发后的钨沉积在泡壳内壁上,会使泡壳发黑,影响亮度。在泡壳中充以适量的惰性气体后,在一定压强下,钨丝的蒸发要比在真空中大大减小。即在相同寿命的条件下,充气灯泡的灯丝工作温度可大于真空时的温度,从而提高了发光效率。所以,一般白炽灯泡中抽真空后,再充以一定压强的氩气、氮气或氩氮混合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