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做化学实验时为什么要带防护手套
做化学实验有时不能戴手套。
化学实验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检验气密性。检验气密性的时候,要用手握住试管,然后将导管插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带了手套,手套导热性不好,那么就很难加热试管,无法检验气密性。
⑵ 关于碘的一些知识
1.作用:主要用于医药(例如用于抗菌、治疗呆小病和甲状腺肿)、照相和分析
2.分布:碘在自然界中的丰度是不大的,但是一切东西都含有碘,不论坚硬的土块还是岩石,甚至最纯净的透明的水晶,都含有相当多的碘原子。海水里含大量的碘,土壤和流水里含的也不少,动植物和人体里含的更多
3.制法:由于碘有商业产品,所以一般没有必要在实验室中制取。碘存在于海水中,但是含量相对于 Cl, Br 要少得多。与 Br 的制法类似,将氯气通入海水中,然后将生成物用空气吹出。这里,碘离子被氯气氧化为碘单质。
2I- + Cl2 --> 2Cl- + I2
少量的碘可以用固体碘化物和浓硫酸反应获得。反应先生成碘化氢气体.
4.单质碘的性质: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43
地壳中含量:(ppm) 1.4
熔点: 114
沸点: 183
颜色:暗紫色,有光泽
碘单质是紫黑色,有光泽的固体。加热时,碘升华为漂亮的紫色蒸气,这种蒸气有刺激性气味。碘可以和大多数元素形成化合物,但是它不如其它卤素(F,Cl,Br)活泼,位于碘之前的卤素可以从碘化物中将碘置换出来。碘具有类似金属的特性。碘易溶解在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中形成美丽的紫色溶液,但微溶于水。呈紫黑色晶体,密度4.93 克/厘米3。化合价-1、+1、+3、+5和+7。电离能10.451电子伏特。具有金属光泽,性脆,易升华。有毒性和腐蚀性。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也溶于氢碘酸和碘化钾溶液而呈深褐色。可与大部分元素直接化合,但不象其他卤素反应那样剧烈,碘的典型有机反应有:芳香族化合物的亲电子置换,形成芳基碘化物;邻近羰基官能团的碳原子的碘化作用;I2在跨越不饱和烃的多重键上的加成反应。但难溶于水,由于歧化反应的结果,所得棕黄色得溶液显酸性。在水溶液中,需要强的还原剂才能使碘还原(成I-)。遇淀粉会变蓝色。
⑶ 物理课本上那个“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为什么
一、升华。
升华(sublimation)指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逆过程叫凝华。
最常见的升华例子是干冰在常温常压下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灯泡里的钨丝在通电后升华成蒸气然后沉淀在灯泡内侧。
在相图中,温度和压强低于三相点的部分中,有气相和固相的交界线。凡是从气相越过这条交界线变为固相的过程,都是升华。相反的过程,即从固相越过这条交界线变为气相的过程,叫凝华。大部分物质在升华为蒸气后还能凝华成为和升华前一样的固体,但是某些固体会在升华又凝华后形成另一种结构的固体,比如红磷在升华之后再凝华就成为白磷了。
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所吸收的焓叫升华焓(enthalpy of sublimation)或升华热(heat of sublimation)。同一物质的升华热永远比蒸发热的数值要大。
在一定的大气压强下,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在这个压强下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固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
固态的碘受热直接变成碘蒸气的过程是升华。樟脑丸逐渐变小是升华。
冰受热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是因为灯丝(钨)受热而升华,气体碰到玻璃,遇冷凝华。
干冰受热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
舞台上看到的雾,就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二、凝华。
凝华: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热。
形成凝华的条件比较特殊,一般是要求气体的浓度要到达一定的要求,温度要低于凝点的温度,比如低于0摄氏度的时候的水蒸气等,形成原因一般是急剧降温或者由于升华现象造成。
1.用久的电灯泡会从透明变成黑色,是在电灯泡工作时发热,而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遇冷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2.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晶;树枝上的“雾凇”;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又如自然界中“霜”的形成等等,都是凝华现象。
3.碘蒸气遇冷后,烧瓶内壁会出现碘微粒。
4.冬天叶片上出现的白边。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⑷ 关于碘的升华的问题
碘遇热是升华(有固体变为气体)
在有机溶液或水中不会升华
温度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不很高
⑸ 实验室为什么要戴防醇类的手套
天然橡胶乳胶手套通常没有衬里,并有多种款式,包括清洁款式和无菌款式。 这些手套能针对碱类、醇类,以及多种化学稀释水溶液提供有效地防护,并能较好地防止醛和酮
⑹ 观察碘升华
此实验利用的是碘升华、凝华管,未加热时固体碘集中在管的一端,加热后,这端的碘逐渐减少,并在另一端出现碘固体,证明固体碘在加热后升华为气体移动到了另一端,并在遇冷后重新凝结为固体.
⑺ 碘升华实验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实验步骤:1.将两三粒固态的碘(与芝麻大小相当)放入烧瓶内,拿着烧瓶走到2.用酒精灯给烧瓶均匀地加热,少时,碘由固态升华变成气态,瓶内充满紫色
⑻ 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穿实验服,戴橡胶手套
为确保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环境不受污染,样本质量不受影响,对于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样本和培养物,在操作时均应带手套。
⑼ 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过程与现象
【目的和要求】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
【仪器和器材】
烧瓶(≥250毫升),碘,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1.将两三粒固态的碘(与芝麻大小相当)放入烧瓶内,拿着烧瓶走到学生中去,让他们看一看固态碘的存在。
2.用酒精灯给烧瓶均匀地加热,少时,碘由固态升华变成气态,瓶内充满紫色气体。
3.停止加热,等到瓶内气体变冷时,碘又由气态凝华变成固态,紫色逐渐消失。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瓶壁,使玻璃的透明度减低。
4.再给烧瓶加热,会重复出现上面的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的烧瓶必须是干燥的。
2.为了加快凝华速度,可在烧瓶已经稍冷的时候,向瓶外淋一些冷水。很热的瓶子淋冷水容易破裂。
3.碘蒸气有毒,应防止被人吸入。
⑽ qw 做化学实验时为什么要带防护手套
在提出这一问题时,收到几条回答,发现人们对进行化学实验所存在的潜在危险(风险)认识不足。中学的教学实验在设计中,因为已考虑到一些安全性要求,在选取实验范例时尽量选择一些危险性较小的试剂。但做化学实验时带防护手套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安全防护习惯,需要培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有人因为没有带防护手套,在移动一个使用过的三氟乙酸试剂瓶时,由于瓶壁上残留的少量三氟乙酸而造成大拇指和手掌部分面积二度烧伤,需要进行植皮手术。
即使对于中学化学实验,也有使用浓硫酸的情况。有一解答认为,一小点浓硫酸溅到手上冲洗后只会有一小黄点,以后就好了。但假如在一次意外发生时,有很多浓硫喷洒在手和手臂上,会产生什么情况,您想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