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手套袜套样皮疹见于什么病
是不是感觉不真切,有隔着一点距离的感觉,不能细致地感受触摸到的物体。
⑵ 什么是皮疹啊
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皮疹的种类
①皮肤上不隆起的,叫做斑。斑有多种表现:由于血管扩张而发红的红斑(猩红热、麻疹、药疹等),发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等。紫斑又分为小型的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点状出血或称淤点和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淤血斑或称紫癜。这些斑疹,常由红色或紫色再变为褐色、黄色,直至最后消失。从发疹到消失,有的要两星期,有的只要2-3天。
皮肤色素增多改变皮肤者,叫做色素斑。和色素斑相反,皮肤变白者叫做白斑,其代表是白癜风(寻常性白斑)。
②皮肤表面隆起的,一般叫做丘疹,粗大的叫做结节。皮肤中有透明液体的叫做水疱。液体黄浊者叫做脓疱。
皮疹的意义
皮疹作为一种皮肤变化,特别是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断很重要。根据皮疹的出现情况和形状,有时可以对疾病作出诊断,还能成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依据。
近年来,因服药和使用化妆品而出现皮疹的很多,需要注意鉴别。
皮疹的处理
①不要抓破。特别是有水疱和丘疹的部位,只要有一点损伤就有感染的危险。患者夜间常无意识的去抓它,所以要把指甲剪短,小孩子要给他带上手套睡觉。
②衣着方面,特别是衬衣和贴身衣服,不要有刺激性的。一般要质地柔软的棉布做的衣服最好,不要穿化纤和毛织品。
③不要吃带刺激性和油腻的食品。
④大便要通畅。有便秘时,可服轻泻药或灌肠。
⑤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
⑥要仔细观察有无全身性症状极其发疹类型
您的情况不好说,请具体说
⑶ 儿子得了猩红热,急死了,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体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为一疗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疗猩红热,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时加大青霉素剂量,风湿热者抗风湿,并发急性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
患病后要及时治疗、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随时消毒,患者要卧床休息,多喝开水,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连用7~10天,病情严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点滴。
[预防]
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素G40~80万u/日,3~4天。
⒈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⒉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如已接触过,可用淡盐水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
⑷ 什么叫皮疹
皮疹是一种皮肤性病变,多种不同的皮肤病可出现相似或不同的皮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皮疹有多种表现,如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根据皮疹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数目、颜色、形状、边缘、表面、基底内容物等,有无痒痛等不适,是否伴有发热等其他系统表现,出现的顺序或分布特点等,可进行疾病的诊断。
皮疹的类型及病因:
皮疹根据其形状特征一般可分为斑疹、丘疹、玫瑰疹、斑丘疹及荨麻疹等。
1、斑疹点一般是一大片存在,那么斑疹指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不会高起皮面也不会发生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
2、丘疹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
3、玫瑰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病,常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圆形斑疹,压之褪色。这是对伤寒和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
4、斑丘疹指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
5、荨麻疹又称风团,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或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异性蛋白性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虫咬伤等。
注意事项:
1、如有瘙痒,请避免搔抓,特别是有水疱和丘疹的部位,否则易发生感染或刺激加重瘙痒。如患者夜间常常无意识的去抓它,应尽量把指甲剪短,给小孩子戴上手套睡觉。
2.在衣着方面,特别是衬衣和贴身衣服,质地柔软的棉布或针织面料最好,不要穿化纤和毛织品。
3.建议患者不能吃带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烟酒,以免导致病情加重,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避免食入致敏食物。
4.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烫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5 .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还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重要的是出现皮疹应到皮肤科就诊,明确诊断。同时注意起疹前3周内是否有疫苗接种、药物服用或食物及环境的变化,是否有药物、食物过敏史,是否有规律疫苗接种等重要信息,就诊时提供给接诊医生。
⑸ 猩红热病是什么疾病
猩红热不是动物猩猩的发热疾病,而是人类的一种发热出疹的传染病。猩红热是由产红疹毒素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祖国医学书中称为烂喉痧病。其特征为发烧,咽峡发炎,全身皮肤出现鲜红色皮疹,恢复期皮肤成片状脱皮。此病在我国北方多发生在冬春两季,近30年来,全国各地均有散发及流行。猩红热患者及带菌者均为传染源,由带菌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由带菌的日用品及食物经口传染;也有少数病人是细菌由皮肤伤口、产道侵入机体而发病。人类对链球菌普遍易感,都是被传染的对象,但多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猩红热潜伏期平均2~3天,起病急,从发热到出疹时间约数小时到24小时。高热(39℃以上),幼儿会有惊厥,年长儿会有寒战、头疼、呕吐、咽疼、腹疼等全身不适的中毒症状。咽部、扁桃体及软颚充血水肿,其上并有脓性分泌物,初期舌面覆盖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过3~4天舌苔脱落,露出充血的舌面及肿胀的舌乳头,因为样子像一种杨莓水果,所以称为“杨莓舌”。此时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在起病的12~48小时内,全身皮肤呈弥漫状红色,用手压之皮肤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的猩红色皮疹,疹间皮肤呈一片红晕,疹子疏密不等,以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较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状,秒为线状疹(有的书上称为帕氏线)。皮肤毛囊突出,皮肤面呈鸡皮样疹,用手触皮肤有“沙纸感”,皮疹有搔痒感。患者面颊潮红,惟口周围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时间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型的约2~3天,重型可达一周左右。出疹同时体温升高,中毒症状加重。体温一般一周后逐渐下降,皮疹也开始依出疹顺序消退,一般症状好转。皮疹消退后1~2周开始脱皮,首先面部、颈部出现糠屑样脱毛,渐及躯干和四肢,呈片状脱皮,手掌脚底呈手套和袜套状脱皮,脱皮时间可迁延2~4周,无色素沉着。
猩红热如早期能正确彻底治疗,很少有并发症,但如体质虚弱或未及时正确治疗者,可有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及肺炎,更甚者引起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心肌炎等等。有少数病人在猩红热愈后数周内(多见于2~3周内)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⑹ 什么是手套感、袜套感,如果这种感觉消失了,会是什么病引起的
患者出现手或足麻木,而麻木的范围是从手指、足趾向上恰好到我们平时手套、袜子所 在的部位,因此就在医学上用手套样、袜套样感觉来形容患者的这种感觉。
如果这种感觉消失了,说明你的神经系统可能损坏。导致你触觉消失。
主要表现为手足或四肢麻木,可伴有疼痛,无力感。轻者指(趾)端麻木,重者可延伸至整个手掌及足部、四肢,甚至全身。
感觉麻木困胀、屈伸不利、运动不灵活,蚂蚁爬一样或针刺样感觉,部分患者有袜子袖套型异常感觉,自觉皮肤变厚一样,感觉迟钝。不少患者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双手困胀,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动后可缓解。
以上症状在受寒,劳累后往往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手脚怕凉等表现。个别患者还有一些复杂的异常感觉,脚底如踩棉花或鹅卵石样异常感、或者触物刺痛感、烧灼感、触电感。
病程严重可有肌肉萎缩。但多数患者病情初期肢体运动功能可以正常,一般不影响工作生活,化验检查神经系统也无明显损害蹭(个别患者肌电图异常)。
本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可延续数年至十余年。常见原因;①糖尿病,②某些西药副作用如痢特灵、甲硝唑、利福平,链霉素等抗菌素以及术后化疗药等;③高血压、高血脂、高粘血症等;④风湿受寒,关节劳损;5:炎症感染,创伤,各类中毒等。
(6)什么叫皮疹消退如手套和袜套样扩展阅读:
诊断
1、病史及症状
多有重金属(砷、汞、铅)接触史或呋喃西林、异烟肼等药物服用史,或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等病史。
2、体检
(1)可有肢体远端为着的对称性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过敏、减退)常呈手套、袜套式。
(2)运动障碍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晚期有以肢体远端为主的肌肉萎缩。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端皮肤发凉、苍白、发绀或出汗障碍,皮肤可粗糙变薄等。
3、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尿毒症等)改善营养,纠正维生素缺乏,避免有害金属及药物接触。
(2)对症选用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2、B1、B6、胞二磷胆碱、辅酶Q10、神经生长因子等。
(3)改善末梢循环可用地巴唑、川芎嗪注射液,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⑺ 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体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
⑻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咽及扁桃体显着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
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
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危险性很高。
3.外科型 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2.确诊病例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项。
(二)鉴别诊断
1. 药物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 奎宁、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颠茄、阿托晶等药都有引起猩红热样弥漫性皮疹的可能。但这类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最近服药和接
触过敏原的病史。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败血症,可发生与猩红热同样的皮疹,但皮疹持续时间短暂,无脱皮,且常有局部或迁延性病灶,细菌培养结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治 疗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
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
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
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
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
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
服,连用3天。
(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 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二、西医治疗
(一)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二)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⑼ 猩红热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起病急骤,发烧,咽痛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有头痛,呕吐,其后有舌乳突肿胀,先是白色舌,而后舌苔变黄,粗糙,有红刺,同时后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病后24小时皮疹出现,全身均是红色栗粒样皮疹,皮肤发红
⑽ 猩红热特有的特征
猩红热特有的特征?过去猩红热发生的比较频繁,因为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以及生存条件都没有现在的好,所以诱发猩红热的因素也比较多,现在猩红热发生的并不是那么多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猩红热的特征。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有可能我们一辈子也不会患上某些疾病,比如猩红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要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解,我们多了解这种疾病的特征,当这种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快判断出来,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