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袖子收针的几种方法
从上往下,3.5针起112针,前后片32*2+袖子16*2+四根茎4*4=112针,起针后织一行下针,然后排花,前后片8个花,两袖子4个花,在花样织了18行后,换3.75针织平针,茎两边加针按2-1-19 ,这时有264针,前后片各74针,两袖子各58针。
后片74针单独织6行当前后差,再腋下绕加6针和前片一起圈织身子,一共74+6+74+6=160针。织58行平针,排和领口相同的花样,织10行,换4.0针继续织12行,单螺纹收针方法收针结束
袖子,前后差挑4针,原本的58针,腋下的6针,一共68针,3.75的针圈织,减针按2-2-6,剩56针,换3.25针织双螺纹8行收针结束
一、毛巾、手帕作用
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是古代生活中的习俗行为。例如:宋词大家辛弃疾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感慨;魏晋“竹林七贤”之阮籍有“举袂当朝阳”的描述。战国时,以“张袂成阴”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用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用“举袂成幕”状形容人们以衣袖挡阳之态。
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习惯用语,一般省略了主语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成语“掩袖工馋”,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泪而湿。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见人们用衣袖擦眼、拭面,此乃习俗的惯性使然,是历史传递现象,沿用至今的成语“拭目以待”亦属于此。
二、衣袋作用
古人有用衣袖来装藏东西的习俗,此在“袖”字的词性上也有反映。袖作名词,是衣袖,作动词,是指装藏入衣袖里。如《红楼梦》第一回合写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顽石,被茫茫大士携往红尘的方式,便是“袖了”,即装藏在衣袖里。
中国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宽服大袖。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
还有些所谓“袖刃”、“袖箭”,即衣袖里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里所藏小件珍奇之物。
古人衣袖不仅可藏装小的物件,还可藏匿大的东西,如“窃符救赵”故事里,信陵君矫旨夺兵权杀晋鄙所用者,即“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㈡ 宝宝毛衣怎么挑袖子,怎么收针
袖子挑80针。从肩膀处前后片挑12针。左右边织边挑加针。最后到80针行成圈。织6行收2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