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装穿搭 » 藏服童装怎么穿
扩展阅读
为什么戴了手套还有油 2025-05-26 00:51:56
旗袍什么样的人穿 2025-05-26 00:51:18
旗袍连肩袖长怎么量 2025-05-26 00:34:00

藏服童装怎么穿

发布时间: 2023-03-31 18:05:11

① 女士藏服的搭配

奢华金色系高贵冷艳。
藏青色属于比较深的颜色,穿藏青色的大衣最好搭配浅色的衣服,比如白色。藏青色的颜色比较素,可以搭配一些颜色鲜艳的衣服。穿藏青色的衣服,搭配的也是深色,那么可以保持头发的颜色亮丽一些。穿藏青色的衣服,搭配的也是深色,可以穿亮丽的鞋子,比如红色的鞋子。

② 藏族和蒙古族服饰区别

藏族和蒙古族服饰主要在款式、长度上有差别。

1、款式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藏族民族服饰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而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 蒙古族服饰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2、服装长度

藏袍虽然长但男性不会裹住脚踝而是到膝盖,蒙古族的袍子是长袍并且会盖住小腿。

藏族和蒙古族服饰文化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长袍,系腰带。男士们在长袍后摆打褶,女士们在长袍后摆左右两边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样在长袍后摆的两边打褶的装束习惯。但过去官吏的服饰,以官职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征意义。民间也有称贵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详略和优劣等各类型的服饰。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

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藏族服饰

网络—蒙古服饰

③ 请问能否提供藏服的资料,比如藏服的种类,图案,做工,历史,发展史之类的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作为藏族前身的有关部族就已经形成现代藏人的服饰特征了。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西藏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迥异、气候条件复杂,具有鲜明的服饰区域性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服饰艺术。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一、西藏服饰历史考证

关于西藏服饰艺术资料最久远的历史考证,并现存实物资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发掘的一个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卡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锥、骨针,衣服原料,除兽皮外,还有利用野生纤维或兽毛纺线织成的布,出土的陶纺纶、线坠等器物证明毛纺织物的生产已经开始,还有少量简单的装饰品有垂饰、骨笋、镯、项饰、贝饰、石环、石珠等其质地有石、玉、骨、贝数种,而且这些装饰品多数都经过精心磨制光滑美观,说明早在几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缝制衣服的技术,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①。”卡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西藏远古文化一个空白,为西藏服饰发展史指出了一个远古的界限。

到吐蕃时期,藏族服饰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的拉脱脱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已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藏王与官吏武将从头饰、帽、胸前的挂饰衣袍的式样各有不同,并以此区别职价的高低②。”同时服饰也受到中亚,如伊朗风格的影响,从松赞干布的服装上能看出这个影响。史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各种衣料和纺织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服饰技艺的发展,遗留下来的服饰资料,主要有布达拉宫藏王洞中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荤图》中禄东赞服饰等。

元代西藏正式隶属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藏族上层人士的服饰,如官员的顶冠“江达”(即圆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服饰的发展。

二、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
,首 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藏语称为“帮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藏北),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细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彩,并与金银线搭配,每个地区妇女对“邦典”色彩及条纹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观点。也有地区间的差别。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织而成,有的则 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 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藏语称为“噶乌”,式样有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三、西藏各地区服饰简要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服饰具有性别表象,年龄表象,季节表象节日表象。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适应自然环境,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区,必然穿着也不同,各地区都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区域性,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服饰艺术。

西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包括:首府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等,下辖七十多个县,各地区服饰虽具有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服饰式样、色彩、材料、制作、穿戴、佩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服饰都具有丰富的造型和绚丽多彩的色彩以及独具匠心的装饰成为西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并为世人感叹不已。

(一)、拉萨地区。

拉萨服饰,搭配非常讲究,色彩运用高雅的色调、装饰不求堆砌,妇女穿无袖长袍,藏语称为“曲巴普米”斜领衫,腰间系五彩细条纹“邦典”,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面料、色彩的选用要求较高,面料选用织锦缎、丝绸等垂感性较好的面料,并使衬衣、无袖袍邦典的色彩达到整体统一,协调美观大方,每逢藏历新年或各种庆典时,穿长袖藏袍,里子为羊皮毛,外罩纯毛面料,藏语称为“巴扎”,戴织锦缎皮帽,藏语称为“次仁金锅”帽。妇女盛装则是内穿丝绸衬衣,外套无袖绸缎藏袍,腰系彩色绸缎或虹纹“邦典”,背披一条彩色氆氇的小方单,头发梳成翅膀式样戴三角形珠冠,藏语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两旁佩戴“埃果”,胸饰为“噶乌”,男子穿毛料或织锦缎料长袍,夏季内穿藏式高领衬衣,头戴礼帽,藏语称为,“甲噶夏莫”,脚穿牛皮靴子,喜戴戒指、手链。藏历新年、冬季穿“巴扎”,戴金花皮帽,藏语称为“甲色夏莫”。

(二)日喀则地区服饰。

日喀则地区史称“藏”,属后藏,服饰基本式样与拉萨地区相同,但在装饰上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藏装以黑白氆氇为主,在领子、袖口、衣襟和长袍底边内沿镶有七、八厘米宽的花氆氇,主要以十字纹图为主,头戴金丝帽或礼帽,妇女着无神藏袍,系五彩宽条纹“邦典”,外套由“邦典”料制成的坎肩称为“当扎”,着盛装时头戴“巴廓”,形状似弓。江孜地区妇女戴“巴龙”绕着头型一圈,用珍珠、珊瑚、玛瑙、松石等组成胸前佩带“噶乌”。另外,腰钩是后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饰物之一,多为铜质和银质。 定结县妇女胸前戴有银币制成的项链,头戴小圆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县妇女则穿有袖藏袍、腰间从后向前围双层条纹围裙,图案以条纹为主。

在日喀则樟木口岸、定结县陈塘区、定日县绒辖居住着夏尔巴人,夏尔巴人衣着比较简单,男子的衣服多为白色,上身穿长袖衬衣,外罩一件用黑边幅宽八、九寸的白氆氇缝制的短袖,无领前开口上衣,当地称 “波杜巴”,上面是用布分块前心两块、后心两块略长于前心,且下端有碎头两袖子两块,下身穿白裤或白绒布做成的紧腿裤系腰带,头戴黑色无沿船形帽,腰部挎刀。妇女上身衣服基本与男子相同,衬衣多为花色,下身多穿褶彩花布长裙或藏袍,发式多梳单辫,戴耳环、项链、手镯。

(三)山南地区服饰。

山南地区的服饰,含有拉萨和日喀则两地的特点,妇女服饰最具有特色的是措美县渣杂乡的服饰,妇女头戴氆氆条纹无顶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无袖长筒外套,内穿长袖氆氆藏袍,脚穿绣花“松巴,(氆氆靴),佩戴松石镶嵌的“噶乌”,脸上贴白胶布也是一种装饰,山南妇女常戴平顶小圆帽“加霞”有两个三角形翅扇象征鸟的翅膀,两翅向后,表示已婚,翅扇向一侧表示未婚,而老年人则是戴圆形帽,称为“加霞”是用黑色氆氆和金丝缎缝制。

男子服饰较为典型的是头戴金花帽,上身穿黑色上衣,外罩用“加路”彩条氆氆镶边的白色氆氆藏袍。

山南地区妇女还着一种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邦典”呢或“加路”呢和黑氆氆制成,各县之间也不同,譬如:用“加路”呢与黑氆氆相同做成的坎肩是山南穷结县的,而黑氆氆上面饰以成排的白线结是山南隆子县的。

(四)林芝地区。

林芝地区界于藏南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布满了原始森林,为了便于劳动和适应自然条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还穿宽肩无袖的套头长坎肩称“古体”。“古体”一般由氆氆制成以黑色为主,镶以织锦缎花边,也有用猴皮、熊皮制成的“古体”。妇女不系 “邦典”,戴银制腰带和项链,头戴锦缎圆形小帽,帽角在侧表示未婚,帽角向后表示已婚,男子头戴圆形饰彩缎边尖顶毡帽。

在林芝地区的措那、墨脱等县,还居住着门巴族、路巴族。而门巴族还分为墨脱门巴和门隅门巴服饰也不相同。

墨脱门巴,男子穿红色氆氆藏袍,下着长裤,腰间挎刀,女子外罩长坎肩,两侧无扣攀,内着长条花色裙子、腰带,男女都戴小帽称为“拨尔甲’,深色帽项,配橙黄色帽檐,帽檐前留有缺口多自然畅开,妇女颈间挂几串大小不同的彩珠链。

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氆长袍,男子外套“古体”,下穿裤子,足蹬用红黑两种氆氆镶配缝制的牛皮软底筒靴,妇女则在腰间束本白色氆氆围裙,并镶有细条滚边,喜欢戴多串彩珠项链和银饰,头戴 “拨尔甲”小帽。

路巴族:男子穿长袖袍,袖子有彩条,外罩皮制或毡制的坎肩,腰间有腰带,腰带上镶圆形凸状银饰、贝壳和成串的银链,带下分两侧坠几串银珠,项间、耳垂处都戴有银饰,脚登靴,头戴熊皮帽,其长度披于后背似黑色长发披在肩上,腰间佩挎长剑、腰刀,显出路巴男子的粗犷和豪放。妇女上穿麻织圆领窄袖短衫,下穿条纹过膝筒裙,发式多为披发,装饰较多,颈间围十余串珠饰,耳戴大耳环,腰间有铜饰、银饰及贝壳、玉石等物,大小不同,长短不一,色彩绚烂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林芝地区察隅县还居住着僜人族,妇女上穿黑色长袖短衣,下着自织的彩条纹短裙,发式为盘发,头顶戴有孤形银片和银链,颈部佩带银链和银币串起的项链,肩部斜挂银币链子,耳环是银质较大的喇叭形状,手镯是银质较粗雕有花纹。男子头裹白布,上身穿黑碴毽,鸡心领无袖背心,下穿白麻织裤子,腰至膝盖裹一条红色氆氆,颈上佩戴银链及珍珠,肩部斜挂银币串成的链饰和挎刀,双手佩戴银质手镯。

(五)那曲地区服饰。

那曲地区地处藏北,气候寒冷,一年之中冰雪期较长,当地男女服装主要以光板羊皮毛藏袍为主,既保暖又防水。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讲究服饰的美观和价值的体现,袍边多镶宽幅水獭皮或虎皮男子上身穿立领长袖衫和织锦缎马甲,外罩藏袍,头发与红色、黑色丝红编在一起结成粗大的发辫盘在头顶,在发辫上套上银镂板指或珊瑚珠,显的特别气派,佩有藏刀、子弹、火石、火镰、钱包等饰物,脚穿靴。妇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摆也有用黑绒镶边的红、绿、蓝三道宽10厘米左右的平绒装饰,头饰多梳成小辫,发辫上装饰有松石、珊瑚、贝壳、银币等,喜欢围色彩艳丽的头巾将脸部遮掩,戴礼帽或羊羔皮帽,腰间挂奶钩、奶勺、针盒、火镰、小刀等。奶钩藏语称“学纪”是妇女挤奶时的一种用具,挤奶时用它挂住奶桶,钩上端用皮带系在腰间,由于在它上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雕花以及玛瑙、松石之类高贵的镶嵌它也成了一种藏北妇女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独特。系“邦典,除了虹彩条纹“邦典”外,还有用手工刺经带有民族特色图案的“邦典”。

(六)昌都地区服饰。

昌都地区地处西藏东部,历史上称为“康区”,这里的藏族也被称为康巴人。服饰特点厚重、华贵,装饰喜欢繁多堆砌,男女服饰同那曲地区较相似,男子藏袍镶较宽的织锦缎和水獭皮、虎皮、豹皮,头戴狐狸皮帽,头发与黑、红丝线扎成辫盘在头顶,胸前佩有多串珊瑚珠、佛盒,腰布斜挎腰刀,脚穿皮靴、白布裤。妇女衬衣袖子较长,发式也是无数的细辫,缀满珊瑚松石头顶戴有大颗密蜡珊瑚项珠。

(七)阿里地区服饰。

阿里地区地处西藏西部,其最具特色的服饰,还保留着吐蕃时期的特点。服饰以普兰县代表性最强,妇女着藏袍、氆氆面料,身后披锦缎披风,内里为白色羊皮,边缘镶较窄的水獭皮,头戴珠冠,其形状为月牙形垂于脑后,额前垂挂一排银链,将面部遮住,并在右肩上垂挂与头饰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饰物上面缀有松石和珍珠,胸前挂满了珊瑚、松石、密蜡、琉拍等项链,有的长至膝部,颈处围一圈较宽的用珊瑚排列而成的项圈,服饰非常别具一格。尤其是头饰造型与其它地区皆然不同,更具富丽、华贵的特点。

四、西藏服饰的未来发展

藏族服饰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仅仅以着传统服装为主,服饰也趋向于体闲装、西装、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与此同时,民族服装无论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装从传统穿着较为繁锁改成了穿着方便,讲究曲线、腰身美的特点。面料不仅仅趋向于氆氆而是大量选用织锦缎、丝绸等国内外上好的料子。色彩跳出的华美和独特的造型,给来藏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许多国内外时装设计师将藏族服装的一些特点视为创作的灵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发挥。西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是祖国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支瑰丽的花朵,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藏民族服饰定会更好的发展下去,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那独特的魅力会更放光彩!

民主改革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西藏民族服饰的款式、颜色和质量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趋向于简便、舒适、美观,更能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种类丰富、选择性强的现代西藏服饰正装扮着自治区各族人民群众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④ 藏族衣服怎么穿

藏族人穿藏袍时只穿一只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天热时,左袖也不穿,将两袖褪下来拉到前面,围系在腰间。这样的穿法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独特的原因。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这里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拔高,风大,气候干寒而多变,藏袍可以挡风御寒。遇到炎热天气,可把双袖褪下,束于腰间,这样既方便劳动又可散热。

藏服简介

在宋、元、明、清各代的藏族绘画中,在布达拉宫所藏的珍贵绘画中,就可以看到佛家弟子,在穿大襟服装时有袒露单臂的。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就在一天里,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

袍袖宽大,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耕作时,如天气多变,需要调温,就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十分方便。

⑤ 怎么穿藏服不像游客

穿藏服不像游客可以做的以下几点。
1、扎腰带,扎得藏袍上半身宽松。当地人比较肥腰,衣服穿起来不会宽松。
2、将头伸出使袍身自然垂落在胫膝之间,上衣胸前形成一个口袋。当地人不会把上衣胸前形成一个口袋,他们穿衣比较随意。

⑥ 藏服配什么鞋

搭配一条深色的牛仔裤就不错,如果想让对比强拍槐举一些的话,就搭配一条深红色的裤子,效果应该也很不错,鞋么,就穿一双黑色的休闲袭碧皮鞋就很完明绝美了。然后再带一条黄色的围脖,肯定很漂亮!

⑦ 藏服里面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

这种穿衣方式和藏族同胞的生活环境和起居习惯有关。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即使是在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牧民早晨出外要穿着保暖的藏袍。

一颤岁燃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行,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藏袍的特点∶

1、保暖。

藏袍的衣料是光板老羊皮藏袍,板质坚韧,绒毛丰厚,遮风挡雨,保暖防潮,四季皆宜。每件皮袍重达十五、六斤,可顶得上两床厚棉被。

2、散热。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到中午天热或劳作时,热得受不了,于是袒露右臂或双臂(只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

3、铺盖。

藏族牧民们白天当衣穿,夜里当铺盖。每当睡觉时,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头和脚往里一缩,铺的盖的全有了。

4、储物。

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藏袍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下一个孩子。

一件简单的皮袍,是藏族牧人随身携带的全部“行李卷儿”,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挨冻受寒。

藏袍腰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可谓一物多用。茄虚高原上有句顺口溜:“白天穿,夜里盖,光板皮子露在外,不怕风吹日头晒。”说的正是这种藏袍。

扩展资雀兄料∶

藏袍的款式特色

藏袍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

袍一件长袖衬衣。男子束腰带时,一般将袍子下摆提至膝盖。女子束腰时一般将袍子上提少许,使下摆遮住踝关节。具体的式样,男女及各地区各有特色。

藏族的服饰,在结构、式样、色彩选择等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着的特征。藏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牧区衣着的用料以皮毛为主,农区则以"氆氇"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藏装

⑧ 藏袍为何要露一只胳膊在外面

藏袍要露一只胳膊在外面的原因如下:

第一:这样穿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西藏的温度变化。

西藏是属于高原地区,温度的变化是很大的。而且到了海拔高的地方很可能就有很大的风,会下雪降温,这个时候就需要厚一点的衣服,那么藏族人民就会把外面的藏袍穿好来抵挡寒流。特别芦桐西藏昼夜温差也很大,有可能中午的时候大太阳很热,那么藏族人民就需要把藏袍脱一脱,露出一只胳膊会凉快一点。

当然干活的时候也可以把两个胳膊都露出来,那么衣服就被捆在了腰上,也免去了脱衣服的繁琐。等到活干完以后就可以穿好衣服。而且藏族人民的藏袍在晚上的时候都可以当作被子来盖,所以不仅非常的厚还会特别的沉,脱衣服就不现实了。当然这也跟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⑨ 藏族人设计的“藏服”,为什么只穿一只袖

藏服之所以只有一个袖子,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在藏族设计师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肯定要考虑到藏族人民的审美,藏族人民都认为一只袖子的衣服更容易展示出该民族豪放气派的特征。

第2个原因就是为了能够方便这些藏族百姓劳动生产。因为藏族百姓在当地大多数是以放牧和工作为生。所以这些百姓在进行劳作的过程中,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的话,可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灵活。让这些藏族百姓在劳作的过程中减少衣服的限制,因为缺少一只袖子,就可以让右手变得更加灵活。不仅如此,其实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到当地百姓的审美。设计师认为这样设计可以让藏族百姓豪放的性格展现出来,同时也更具藏稿乎族特色。每个民族的服饰其实都是经过设计师深思熟虑的。所以每一个设计的细节也或脊会展现出该民族的特点。


⑩ 藏服的正确穿法

藏服是一种左襟大右襟小的大领长袍,袖筒长出手指三四寸,下摆也长过脚搭液旦面二三寸,穿衣时常将大领顶在头上,然后束紧腰带,打好襟结,将头伸出使袍身自然垂落在胫膝之间,上衣胸前形成一个口袋。

在藏族,男女老少都穿藏服。由于温差较大,袍袖宽敞,气温升高时,方便脱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脱去两只袖,比较适合当地环境。

穿藏袍的讲究之处在于扎腰带,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扎法。出门时往往扎得藏袍上半身宽松,便于穿脱袖子,又可以充当一个宽敞口袋,里面装吃糌粑与喝茶用的碗,以及杂七杂八的各种用品。这种扎法同时把藏袍下半身提高,便于骑马走路。

(10)藏服童装怎么穿扩展阅读

青藏高原的气候被称为“一天四季”,夜间遍野冰霜,中午又可能烈日炎炎,藏袍却可以变换不同的穿法适应各种天气,热的时候上半身外面的藏袍脱掉,藏埋余袍被腰带固定在腰间不会滑落,同时盼负蜕。在牧知扰区没有椅子,也几乎不用床,人们不论在哪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