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旗袍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扩展阅读
为什么说旗袍马褂是大势 2025-05-14 23:25:21
小棉袄皮衣怎么样 2025-05-14 23:23:14
机器吃皮带怎么处理 2025-05-14 23:18:02

旗袍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6-12 11:51:34

① 旗袍的选择很重要,要考虑哪些方面才能选择一套合身的旗袍

旗袍是最能展现体形美的服装,穿着要特别合身才行,所以选购时,要从以下多方面考虑:1、根据穿用需要而定
结婚旗袍面料质地上乘,色彩鲜艳喜庆;迎宾赴宴旗袍面料高级华贵,色彩柔和大方,外观稳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随心所欲,突出个性及体型美,穿着舒适大方。
2、购买旗袍必须准确测量自己的“三围”,即胸围、腰围、臀围,并与旗袍 “三围”相适或略有余,否则将会失去其风格和独到之处。
3、旗袍面料的选择
旗袍的款式基本固定,成功与否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面料。面料宜选购质地柔软、色泽高雅的高级面料,并考虑个人喜好、打扮风格、身材、职业等情况。另外给你推荐个店铺吧。淘宝“小雨的如意小铺”五钻冲冠特卖正在进行,超划算。

② 旗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楼主喜欢旗袍吗?和我一样!我的空间里传了不少旗袍的照片,有兴趣,可以去踩踩哦!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起源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历史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审美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

关于“旗袍”的内容还有好多好多,实在打不完了,介绍你一个网址,上去看吧!很详细的!!

http://ke..com/view/.htm

③ 以中国旗袍和中山装为例,谈一谈服饰民俗的变化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重大政治事件的推动 如辛亥革命 2、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3、教育的普及,妇女思想觉悟提高 所以衣服不再是朴素保守的 而是个性化色彩绚丽的 4、经济独立,封建小农经济瓦解

④ 旗袍的特色

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因素与社会环境下完成的,对旗袍的这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服饰)的基础。
其中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女性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个过程中,强调民族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旗袍穿着特色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穿着特色
旗袍的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样式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⑤ 穿旗袍有什么禁忌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那女人到底该如何挑选一件合适的旗袍呢?

一、 旗袍的面料

旗袍在通过传承和改良之后,面料也变成多种多样的了。主要有:棉布、亚麻、真丝、丝绒以及西式的欧根纱和蕾丝,主要是根据个人喜好去选择。不过小编建议选择真丝这类天然材质的旗袍哦,亲肤透气、穿着起来美观又舒适呢。

二、旗袍的款式

传统旗袍的款式主要是取决于整体版型、襟形和袖型的变化;而现代改良旗袍的款式更是千变万化的。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要想挑选一件合适的旗袍款式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自身身材的优缺点来对症下药。个子矮的可以选择高腰提高腰线的款式,比较胖的可以选择直筒型的长款旗袍,脖子粗的不要选择高龄旗袍,手臂粗的不要选择无袖旗袍……总而言之就是先准确认知自身身材然后扬长避短挑选对应的旗袍就可以了。

三、旗袍的颜色

影响挑选旗袍颜色的主要因素就是年龄及肤色了。不同的年龄阶层适合不同颜色的旗袍,成熟稳重的女性可以选择穿深色系的旗袍,会让人觉得端庄优雅,当然也可以选择穿饱和度高的颜色的旗袍突显风情妩媚;而年轻女子穿甜美清新的颜色的旗袍。例如粉红色、天蓝色等等彰显青春活力,朝气十足。另外肤色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皮肤比较黑的尽量不要选择荧光色系及比较明艳的颜色的旗袍。

四、旗袍的尺寸

旗袍因其贴身版型的设计,是最能体现女子的曲线美的服饰,但也正因为旗袍比较修身,所以在挑选旗袍尺寸大小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旗袍。因为太小太紧的旗袍会过分暴露身材的缺点,并且造成行动不便,穿着不舒适;而太大太松的旗袍则完全无法将曲线美展现出来,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身形的旗袍。挑选旗袍时可以根据自身身高、三围及肩宽数据对照尺码表挑选。

五、旗袍的搭配

⑥ 旗袍能体现女性的独特韵味,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旗袍是民国的国服,她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如果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旗袍流行的起点,那么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她的顶峰时期。由于旗袍本身特色和魅力的绽放,她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并且备受热捧。所以说,旗袍是经典的东方服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看看旗袍能体现女性的独特韵味,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3.从种类本身来说

中国的经典服装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服和旗袍,由于服装复杂,汉服很难在大众中流传,但汉服的魅力和知名度却是相当的高。终究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服装,还有旗袍,被称为女性民族服饰的精髓,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经过长期的演变,旗袍是从最初的满族服饰演变而来,经历了太多的起伏,但这件经典服饰已经成为当前精髓的代表,与汉服相比,旗袍更为广泛。

⑦ 制约与推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哪三个

一、地理环境、气候风土因素

地理环境、气候风土,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每一个民族的产生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无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在发展进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服装作为民族文化中一个可视的、具有综合表现性的类型,同样也受到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及其水文、森林、农田、湿地等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影响到了当地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并付诸服饰的制作与选择,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例如,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其妻嫘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冠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人们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又如,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或肚兜上刺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连理枝、蝶恋花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中,来反映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

二、文化传播因素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济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考古资料证明,一个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本群族实力大小和活动范围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入侵或融合,向邻近的地理单元扩展,从而影响邻近地区的文化。但是,文化传播与交流往往是双向的。例如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又如,唐朝时少数民族的“胡服”促进了汉民族服饰的进步,“胡床”改变了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俗,“胡乐”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历史证明,每一次外来文化的输入都为民族文化带来了新思想、新内涵,为民族服饰文化带来了新内容、新飞跃。

八、文化交流因素

服装是社会、文化、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开放的,中西文化交流是频繁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使者云集长安,带来了大量的外域文化。对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各种外来的服饰被尽情地“拿来、消化、吸收”,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并富有时代特色。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汇中,本民族的服饰特点也逐步形成。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装文化,而服装文化的长足发展依赖于民族之间的交流。民族交流促进了自身服装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发扬。中国的服装文化是在东西各民族交流中成长和成熟的,西方的服装历史也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全球信息共融的今天,民族交流已经涵盖在“时尚流行”的大范围之中。将不同民族的服装文化融合于时尚潮流使得服装交流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未来的服装发展中也将呈现永恒的价值。

⑧ 民国女子服饰的演变,受哪些因素影响

(民国学生女子服)

⑨ 旗袍很难穿得好看得体,是什么原因呢

旗袍原本是一种民族风味浓厚的服装,经过设计师的不断改良,在保留了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识的时尚元素。有的人给人一种优雅而娴静的感觉。有的人很有风情,有的人很大方。从发型来说,如果穿传统的长裙的话,我想表现旗袍的古典美。如果穿的是短码改良的旗袍,就体现了旗袍的现代时尚美。如果穿的是民国风的旗袍,就体现了民国风学生的清纯。剪学生头的短发也是不错的选择。

内衣只能从颜色上提出。如果穿比较薄的布料或浅色的旗袍,请选择浅色或肤色的内衣。这种颜色还没到露出外面的程度。春光出来了,很尴尬。如果是深色或布料厚的旗袍,可以放心选择内衣的颜色。请好好选择旗袍和内衣的颜色。短腿旗袍以长筒袜和裸足为主,高开衩的旗袍为了强调白大腿而展现性感美。冬天可以选择长裙,穿裤子袜。长裙上有叉子。一般不穿袜子。裸足更美。鞋子在我们前文中建议什么样的女性穿旗袍好看?有言及,推荐穿高跟鞋搭配旗袍。高跟鞋绝对适合多种风格的旗袍。穿着民国风格的旗袍的时候,可以选择圆形高跟鞋和布鞋。请不要记起三件事。请不要穿运动鞋和旗袍。夏天请不要穿旗袍。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不管穿什么样的鞋,旗袍根据季节一定要穿袜子,穿袜子,穿袜子。夏天长筒袜和赤脚都没关系。请不要认为裸足是时尚。穿着旗袍的时候脚是乱七八糟的反时尚。穿旗袍的话,一般穿钉鞋和高跟鞋比较合适。

⑩ 影响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因素

近代(1840-1949)服饰组(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服饰的变化:男子-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女子-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
变化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建立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受西方文化,民主自由观念的影响,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50~60年代中期
服饰的变化:中山装;苏式装(连衣裙和列宁装);工农装
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政权性质;中苏关系良好

60~70年代末期
服饰的变化:军服,式样和颜色单调
变化的原因:扭曲的审美观念,严重的个人崇拜,国家经济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后
服饰的变化:色彩艳丽,面料款式多元化,服装产业开始起步,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改变

回答历史问题一般都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