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什么
旗袍的文化内涵:
旗袍文化内涵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象征意义:
因为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温和宽厚,追求温馨祥和、凡事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为人要谦虚谨慎、含蓄内敛,这样的审美心理与旗袍表现的特征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贵典雅使中国女性看起来更加优雅、娴静,同时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⑵ 女人穿黑旗袍胸前绣的是白颜色的龙是什么情况
女人穿黑色旗袍,胸前绣的是白色的龙的话,本身没有什么其它寓意的,只不过黑色来搭配白色会比较显得白色的龙会很突出的,也会比较好看的。
⑶ 皇帝穿的龙袍上的龙是几个爪子代表什么含义
皇帝穿的龙袍上的龙是五个爪的。是皇帝的象征,唤作"五爪金龙"而且其他官员官服上的龙就是4只爪的表示臣服于"五爪金龙"比"五爪金龙"低一等。
在最早的时候,三爪、四爪龙象征着地位重要的人,而后面天子注重自己的威严后,给自己定了五爪龙的标志,然后四爪龙象征臣子。
(3)绣着三条龙的旗袍代表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龙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龙袍的空地一般为褚黄色,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龙袍并不是专供皇帝穿着,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黄色,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爪”,以示区别。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⑷ 龙袍上都有都有哪些纹饰,不同的图案代表了怎样的含义
龙袍上除了绣有龙纹,还会有其他繁琐的纹饰。这些纹饰都用很珍贵的材料制成,整体上看,十分的华丽。每个纹饰,都代表着吉祥的象征。在清代龙袍上,一共有16处龙纹,其中九条金龙为主要纹饰,盘踞在龙袍的各个地方。
”十二章纹“既是肯定君王有这些品格,但也是对君王德行的一种劝诫。通过这些很复杂的纹饰,体现在各种细节上。但龙袍在清朝服饰制度中,作为吉服的一种,属于祭祀时穿的服饰。
龙袍上面会有红色蝙蝠作为装饰。这是代表”洪福齐天“的意思。还有海浪和岩石的纹饰,这代表着江山永固,福山寿海的意思。这些纹饰还会组合起来使用,蝙蝠会跟如云纹一起搭配,形成”福运。
⑸ 贵州苗族服饰中的龙代表什么
苗族认为龙代表妇女生殖器,象征人类生命之门;生育是鸟进入妇女体内的结果。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
苗绣创作饱含了苗族妇女深隧的思想内涵和朴实的感情色彩,每一件绣片都是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的宣泄,“没有墓仿绘画的奢侈品,没有吹棒权势的献媚题材,更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哗众取宠的粉饰之意。”(《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丁荣泉 龙湘平)苗绣作为苗族人民演绎天地万物、记录历史和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被苗族世代沿袭下来。其创作的主题、造型及色彩在依附于本民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民俗活动等等的基础上,还吸纳他民族优秀文化,形成独特的苗族刺绣文化。
1、 创作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苗族刺绣无论是古时为了实用还是后期作为艺术作品,其创作主题都来源于苗族对自己生存环境、生命意义的认识和感受。苗族没有文字,就通过“刺绣”这种独特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历史附属在随身衣服上,“哪怕迁徙的脚步走的再远,离开祖居地的时间再久,苗族的子子孙孙都可通过这种神秘而具有独创性的方式接受有关本民族历史的信息。”苗绣作为苗族一种文字符号,作为表达情感一种载体,创作的主题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
历史回顾 苗族服饰被世人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人们从一幅幅绣片读到苗族历史。如,骏马飞渡、江河波涛、苗王印、星宿花、蜘蛛花、虎爪花等等表现出苗族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
贵州镇宁苗族把绣有江河的裙子分别称为“迁徙裙”、“三条母江裙”和“七条江裙“迁徙裙”裙面上有81条横线,分9组,每一组有9小条。传说是表示蚩尤有9子,每子又9子,共81子孙,组成81个兄弟氏族,也就是九黎部落。“三条母江裙”上绣染的三大条横线,表示蚩尤失败后苗族迁徙过的黄河、长江和嘉陵江。“七条江裙”说的是苗族迁徙过的七条江河。黔东北苗族妇女所穿的“兰娟衣”上的“江河波涛”,传说是一个叫“诗兰娟”的苗族妇女,为记住南迁的历程,离开黄河时在自己左手袖子缝上一条黄线;渡过长江时在右袖上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在胸口上绣一个湖泊形状的图案……每翻过一座山、渡过一条江河她都在自己的衣服某个部位缝下一个记号。最后,到了武陵山区定居时,兰娟按照她所记的符号,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线重新绣制一套精美的女装送女儿出嫁。这种民俗传袭至今。黔东南凯里、施秉、黄平、台江等地的苗族妇女在每件花衣的披肩上、裙沿边都绣有两道彩色镶边横线,象征黄河与长江。
“骏马飞渡”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苗族衣服花边上最流行的图案。花边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横跨在河水中,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马的两边是由无数三角迭成山型相间排列,表示崇山峻岭。
还有“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黄帝打仗夜间行军时靠星宿指引方向;“蜘蛛花”表示被围困时祖先顽强战斗的精神;“虎爪花”叙述苗族迁徙到深山时打虎的故事。
回顾历史,缅怀祖先是世代苗族妇女刺绣不可缺少的主题。
自然崇拜 苗族信奉“万物有灵”,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也能创造出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拥有自然才有的外在力量,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意识。至今,苗族把对天地以及组成天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仍然一一体现在妇女刺绣作品上。仅黔东南的服饰动物刺绣图案,就有龙、鸡、鸭、鹅、黄牛、狮子、狗、猪、马、羊、青蛙等等五十多种。这些动物有的单独展示,有的与人组合,有的在花草果木之中,还有的是人头动物身,人作为一种动物与其它动物一样在苗族绣片作品混融于一体。其形象也不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原样,而是经过优化组合、神化了的超自然形象。牡丹、石榴、桃花、李花、梅花、马蹄花等等植物花卉在苗族绣片中比比皆是。尤其枫香树,它是苗家人的“妈妈树”,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源,在苗绣是必不可少的纹样。
在苗家人看来,龙能保寨安民,赐人风调雨顺;姬宇鸟美丽漂亮;蝴蝶是族群始祖;鱼虾表示食物丰足;蛙蟾关五谷收成;老虎威武勇猛;狮子活泼伶俐;鹿温顺文雅;象中直坚毅;牛力大体壮吃苦耐劳等等。而果木花草则表现出充沛的生命,象征生命的动力、源泉,葫芦寓含新的生命;石榴表示多子;枫叶意蕴长寿;花卉象征少女、青春……
人托花、花藏人,飞禽走兽花丛中,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这是苗族的美好愿望,并通过刺绣把这种美好愿望表达出来,传承子孙。
生命感悟 进入文明时代,人们羞于谈论生殖,而苗族是一个敢于崇拜善于崇拜的民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自本民族独到之处。她们通过刺绣把对生殖的繁衍崇拜以借喻、隐喻表达出来,让子子孙孙认识人类起源和生命意义。苗族认为龙代表妇女生殖器,象征人类生命之门;生育是鸟进入妇女体内的结果;牛和鹿是生命与阳气之象征,表示生命之延续;万物之祖的枫叶与蝴蝶则是苗族刺绣上必须保留的纹样;鱼作为远古中原民族崇拜的婚配、生殖、繁衍之神物,在苗绣中表现最突出、出现率最高、变形最丰富的图案,是苗家人对鱼旺盛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渴望本民族子孙多得象鱼崽;还有“鸟占牡丹”、“鸟啄石榴”图案表明苗族妇女对生殖的崇拜;盘瓠也是苗绣中出现较多的图案,是苗族姻亲的标志。当然,无论是龙、牛、鹿、盘瓠还是枫叶、蝴蝶与鱼,苗族也将视为图腾来崇拜,作为图腾图案出现在苗绣中。
在苗族刺绣中,苗族女性公开张扬生殖意念,推崇人类生殖繁衍,使生命力在女红文化中得以升华。
神化传说 在口头文学中,苗族的神话传说很多,起初一些神话故事被苗族妇女绣制在衣服,发展到后来,苗族就把一些精典神话故事或人物神化传承给子孙。如姜英射月、龙狗与六男六女、蝴蝶妈妈、开天辟地、狗盗粮种、小狗犁地、公鸡请日出以及盘瓠、蚩尤、人首蛇身的延维、姜英诞生等等神话故事或人物是苗族刺绣制作的重点。枫叶、蝴蝶、鱼、龙、牛、修狃、盘瓠、蛇、鱼等图腾在苗族刺绣中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全凭刺绣者的想象和创造,或以此为主或穿插于整个图案之中。绣片图案中的人生翅膀骑龙狮马牛鹿,要么是驭蟠龙飞凤,要么是人首蝶身、人首蛇身、鱼身鸟翅;再不就是卷曲于动物肚子、花蕊之中……竞显神性。
情感寄托 作为刺绣的创造者和制作者,苗族妇女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及母性情感全倾注在刺绣创作之中,刺绣者的情感、愿望等等全一一呈现于刺绣作品上。如,婴儿的襁褓绣绘的是“蝴蝶妈妈”的图案,祈求蝴蝶妈妈的保佑。莲花与鱼相配表示“年(莲)年有余(鱼)”,喜鹊站在梅枝上喻意“喜上眉(梅)梢”;五只蝙蝠围绕寿字构成“五福捧寿”的图案,表达苗族妇女渴望富贵长寿;一对鸳鸯在水中或一对喜鹊在花上是苗族妇女追求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两只如意与“万”字格构成的图案寓意万事如意等等。苗族妇女在给丈夫或情郎鞋垫、腰包什么的小信物会刺绣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马到成功、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心想事成的图案或字样,在小孩的衣帽、肚兜、背带上绣上蜈蚣、蜂子、壁虎、蛇、蟾蜍五毒图案以表达辟邪、消灾、祛病意念(《苗族刺绣造型特征》龙湘平)。刺绣成了苗族妇女寄托情感的唯一有型载体。
总之,苗族妇女创作的每一片绣片除体现刺绣水平外,均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制作者的气势、审美水平及制作者的喜怒哀乐,宛如画家笔下的画、书法家书写的字、作家创作的小说、诗人的诗歌。
2、造型特征
从结构相同的苗族服饰中,我们不难发现,因纹饰不同、装饰部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服饰款式,这使苗族服饰既有整体性又具独特性,饱含苗族妇女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创造力和娴熟的刺绣技巧。从苗绣刺绣造型角度窥探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将会有进一步的收获。
纹样探源 在苗族刺绣中,出现最多、运用地域最广泛的纹样有龙、鱼、凤、鸟、蝴蝶、漩涡、花草和几何纹等。在封建时代,龙纹只能是皇家子孙才配有,但苗族人民却肆无忌惮地将龙纹绣制在自己衣服上,不分阶级,没有高贵贫贱之分,苗族妇女可凭各自的想象任意绣制龙的形象。
龙加上牛头、凤头、蛇身、鱼身、鸟身、虫脚,甚至配上花卉等。龙纹样主要在黔东南流行。名称也多种多样,水牛龙、蚕龙、蜈蚣龙、叶龙、鱼龙、蛇龙、飞龙、人头龙等。而每一次祭龙民俗活动使苗族人民对龙的认识都有新的感受的,经过几千年龙形象的沉淀,苗族妇女创造出奇异的龙纹样。
鱼纹样也是苗族刺绣中出现频率较高纹样。《山海经》中载,苗族先民“食海中鱼”,鱼纹的表现与苗族先民稻作渔捞文化无不关联。另外,鱼是多产多子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因此,鱼纹被黔东南苗族演绎的千奇百怪、丰富多彩。黔东地区的鱼纹写实较强,黔东南地区的鱼纹写实写意兼之,黔东鱼纹一般与花草配在一起,黔东南的鱼 纹十分丰富,有人头鱼身、龙头鱼身、有的鱼还长着翅膀,当然,数太极图式的交鱼图造型最多鸟纹,苗族认为鸟是人的魂,所以鸟纹是苗族刺绣中表现较多的纹样。黔东南地区的鸟纹造型最丰富,虫身鸟足、鸟头葫身、双头鸟、多头鸟、鸟翅站人、鸟翅生花、龙头鸟身、鸟头龙身等造型近百种,尤其以榕江月亮山的“百鸟衣”着称。在绣制鸟纹样时,其造型基本上是由不同神态和形态的鸟纹组成,有写实也有写意。传说,雷公与姜英发生冲突,雷公发大水淹没大地,只有姜英的一对儿女躲在葫芦中被洪水冲至高山绝壁上,是岩鹰(即鸟)将兄妹背到平地上,兄妹婚配繁衍人类。“鼓藏节”就是苗族祭祖灵祭鸟神的祭祖活动。故苗族又把鸟作图腾来崇拜。
⑹ 十二生肖中旗袍是代表什么动物
龙。
上世纪初,女子穿旗袍多半也是为了争取女子在社会中的权益,而开始有意模仿男子穿旗袍的样子。所以,龙图腾的图案,在旗袍上面出现次数非常多。个人也觉得最有象征性。比如,范冰冰同学某年的电影节穿的那件,不就很有代表性吗?
这样的问题很烧脑,也只能烧脑回答了。O(∩_∩)O哈哈哈~纯属个人审美。
⑺ 梦见自己穿了一件绣了金龙的白色旗袍
梦见自己穿件绣了金龙的白色旗袍:这两天忍不住思考着一些人生方向的问题,对于未来该做些什么,下个阶段应该要往哪个方向比较好呢?或是思考着该做些什么才可以让生活更有意义一些。别闷着头只顾着自己乱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同讨论这个有深度的主题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想法宽度。
⑻ 道袍上为什么绣有龙鹤图案,代表什么跟龙𫏋有关系么相关资料有哪些谢谢~!
道士服饰,古无定制。大约从南朝宋陆修静起,始据古代衣冠之制,结合宗教需要, 定为制度。《陆先生道门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旧法服单衣袷帻,箓生袴 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赉单衣墨帻,女则绀衣”。现在则改以巾褐裙帔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盖指上清法——引者注),礼拜着褐,诵经着帔。……夫巾褐 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①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 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之深浅,分为若干等级, 对每个等级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应该使用什么布料、应采的颜色、应取的样式等, 作出具体的规定。每个等级的道士皆须按此着装,不得混淆。
据南北朝所出之《传授经戒仪注诀》载,道士服饰有:
“葛巾、单衣、被(帔)、履、手板。”②据时间大体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载,则有:“葛巾、葛单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③参照同时期的其 他道书,其服饰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项。此三项的形制、颜色及制作方法,略如 下述:
法服 南朝宋时所出之《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制法服品》曰:“内外法服, 须有条准。若始得出家,未渐内箓,上衣仙褐法帔,皆应着条数。……若受神咒五千文, 皆合着二十四条,通二十四气;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灵宝大洞者,上衣仙褐合着三 十二条,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条,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听二十四 条。随道学之身,过膝一尺。皆以中央黄色为正。若行上法,听着紫。年法小,为下座 者,勿着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广袖,并以黄及余浅净九色为之。皆大领两向交下, 揜心已上覆内衣六寸。若内衣、法裙,听以余浅深色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 法者,听以轻紫纱为褐,若裙必用深黄,不得辄用余浅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计 缘之内外,皆大幅帖缘为之。”④《洞玄真一自然经诀》规定灵宝道士所穿之法服为: “褐皆长三尺六寸,三十二条。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无条数也,黄裳对之。”⑤ 《洞真四极明科》规定上清道士之法服为:
“帔令广四尺九寸,以应四时之数;长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气。表里一法,表当 令二十四缝,里令一十五条,内外三十九条,以应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学上清,…… 当冠元君之服,用紫纱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长促(《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引此 文‘促’作‘短’,是——引者注),就令取足,当使两袖作十六条,身二十二条(当 为二十三条—— 引者注)。又作青纱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长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 八幅(《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作‘分幅’——引者注)作三十二条,此则飞青之裙元 君之服也。”⑥由上可见,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为:上着褐,下着裙(裳),外罩帔。 此实为沿袭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时,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条块剪裁与缝制的 方法。上云“二十四条”、“三十二条”之“条数”,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条块(幅) 数,亦即将此条块加以缝合而成衣的“条缝”数。此法亦源于古制。《礼记·深衣》 即规定“深衣”须裁剪成十二幅后加以缝合,谓:“制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⑦另 外,“长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点,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宽一尺八寸,或二尺 四寸,故旧时有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口袋。”⑧冠巾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卷上《巾冠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仪巾。巾有两角,以法二仪; 若行法事,升三箓众斋之坛者,戴元始、远游之冠。亦有轻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 亦谓玄冠。”⑨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 《科》书曰:
“道士、女冠,皆有冠、帻,名有多种,形制各殊,……并用谷皮笋箨或乌纱纯漆, 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饰。”AB大体说来,平时戴巾、帻,作法事时戴冠,而 巾冠之名称、式样则有多种。 靴履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书曰:“道士、 女冠履制皆圆头,或二仪像,以皮、布、絁、绢装饰,黄黑其色,皆不得罗绮锦绣。…… 其袜并须纯素,絁、布、绢为之。其靴圆头阔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着。”AC又 云:“《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屦,或用草,或以木,或纯漆布、帛、絁、绢。” AD《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洞玄太极隐注经》又规定灵宝道士着草履。AE以上布鞋、草 履盖为平时所穿,高功法师作法事时,则穿靴或舄(复底靴)。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法服图仪》,还将各阶道士之不同着装绘制 成图,并逐一作了解释:正一法师,玄冠、黄裙、绛褐、绛帔二十四条;高玄法师,玄 冠、黄裙、黄褐、黄帔二十八条;洞神法师,玄冠、黄裙、青褐、黄帔三十二条;洞玄 法师,芙蓉冠、黄褐、黄裙、紫帔三十二条; 洞真法师,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条,里十五条;大洞法师, 元始冠、黄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云霞帔;三洞讲法师,元始冠、黄褐、绛裙、九色 离罗帔。又云:“女冠法服、衣褐,并同道士,唯冠异制,法用玄纱,前后左右皆三叶。” AF以上就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士服饰在用料、颜色、形制及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 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视自己的服饰,称其传自黄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着,以有别于普通 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书中,还借服饰名称解释的机会,赋予以宗教道德意义,用 以勉励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法服诀第八》云: “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AG “夫冕者,勉也,勉励立德,免诸尘灾。冠者观也,德美可观,物所瞻睹。巾者洁也, 敛束洁净,通神明也。
帽者焘(通帱,意谓覆盖——引者注)也,覆焘身首如云雾也。……龙衣华服,明 德所堪,单衣通着,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学以正心,心得深理,终入道源。……褐者 遏也,遏恶扬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归也,万福所归。一名曰裳,裳者常也, 虑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继真�,以防诸恶,义与褐同。……履者何也?理 也,非礼不动,非礼不行,行则善理,唯礼是从,从礼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释也,解 除滞踪。准此而思,触长无惑矣。”AH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还制定了一套道士入 道时授受道服的仪式。此制不知始于何时,现见载于北宋贾善翔所作《太上出家传度仪》 中。据该书载,仪式开始,由保举师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师,礼皇帝,谢 先祖,辞父母,辞亲友,然后进入授衣正仪。略谓:“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先着履。度 师赞云:汝先足蹑双履,永离六尘。……愿汝一心奉道,履践灵坛,凡所行游,不步凶 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次系裙。度师赞云: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 友,统以清净。又谓之裳。盖在上为衣,在下为裳,以表守谦下为常行之法则。能如是 者,灾害不生,诸圣佑护。……次着云袖。度师赞云:轻剪黄云,裁成法服,上以衬霜 罗之帔,下以统飞霄之裙,为中道之衣,不可须臾离体。……次披道服。度师赞云:道 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护持,人天赞仰。……行住坐卧,常须护持。…… 次顶簪冠。度师持于手中赞云: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 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AI道士入道,须举行仪式授以道服, 实为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再次,南北朝时期还对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种种规定。《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当尊重。……一者,未着之前, 函箱盛之,安高净处;二者,既着之后,坐起常须护净;三者,暂解之时,勿与俗衣同 处;四者,虽同学同契之人,亦不许交换;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 皆须护净焚弃。”AJ这也是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 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 唐、宋的道教服饰,即据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 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 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 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 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 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 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云:“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服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 代也有赐林灵素以紫服的。”“道家着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之外束以环裙, 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时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 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 舄、履用朱色”。“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 AK该书作者经此考察后认为,道教冠服“不同于僧侣们源于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 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 以,坚持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开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 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式(饰)制度,在道家者流还保 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LB元代后期, 道教诸派合并而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此后,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 今人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三○节,据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择取五道童服 饰加以研究,认为:“五道童衣着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样,青绿绢衣,长才过膝,用 丝绦系腰,衣左衽交领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异。”LC并称:“据元明间通俗读 物《碎金》记载,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华阳帽、漉酒巾、接篱巾等等名 目,必然具备不同式样。又元明读书人戴的纯阳巾,也和道家传说吕洞宾有关系。”又 据《绿云亭杂言》称,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纲巾,后即 下旨将此纲巾推行天下,从而使道教服饰“影响到明代巾裹制度。”LD朱元璋第十六子 宁王朱权所着《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曾记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记上清法服、女 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极明科》所规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记道袍、鹤氅及雷巾、 纲巾、靴、履之形制,亦与古制大同。LE可见至明代,道教服饰仍无多大变化。 至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饰,曰: “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 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 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 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 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 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LF又称:“凡全真服式,唯青为 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 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 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 方谓合式。”
现代道士之服饰,“约有六种:(1)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 (2)得罗(俗称道袍——引者注)。袖宽一尺八寸,长随身,大礼服。以上衣服均蓝色。 (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受戒用,黄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 (5)花衣。出外念经用,杂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罗均应为黄色。”LH冠巾 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着白布袜、云履或青鞋。”
⑼ 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从何时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龙是皇帝的象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存在,所以也把皇帝的衣服叫做龙袍,而关于龙的服装和服饰,也只有皇帝可以穿,就连皇上的一些兄弟和一些大臣和贵族都是不能够穿的,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它独特的高贵地位。
但是真正意义上龙袍的出现是在明朝的时候,在明朝之前,龙的形象相对来说都比较的粗犷,看起来比较凶恶,在明朝经过相应的思想观念转变之后,龙也正式成为了皇帝的象征,当然,龙袍也就应运而生,因为龙本身也是比较尊贵的地位,所以相对来说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皇帝的权威性。
⑽ 皇帝的龙袍上一般都绣有一定数目的龙,不同的数量表示什么意思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万历皇帝龙袍上龙的数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创制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的"燕弁服"上的龙纹呈九九之数:前身一个盘龙团纹,后身两个盘龙方纹,领子和袖子上的龙纹加在一起是45条,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另外,在腰间的玉带上还装饰着九件刻有龙纹的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