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在穿旗袍够时尚么
时尚。
旗袍属于我国的国粹,旗袍是独属于东方女人的服饰,完美的勾勒出东方女人纤细柔美的身材曲线。旗袍最适宜东方女性,更因为它不断变化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
从诞生之日起,旗袍就不断发展变化着,和时尚嬗变沾了边,和城市生活发展、新思想传播紧密相关。时代风尚、女子思想的点滴进步,都在旗袍的每一处细小变化中露出端倪。
移步生香——人们常用这样的词汇形容女人穿旗袍时的曼妙身姿。一件好的旗袍,是意蕴和剪裁的融会。对人体36个部位的精准测量,经过“镶、嵌、滚、宕、盘、绣、贴、绘、钉”等繁复的工艺,几经雕琢才得以成就一件经典旗袍。
(1)2020年旗袍年什么梗扩展阅读:
关于旗袍的来源,流行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顾名思义,由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装演变而来。旗装是清朝标准的宫廷服装,满族贵族妇女穿旗装时,头戴一个牌楼式的假髻,脚上穿一双花盆底的高底鞋。早期旗袍做得比较宽大,衣边袖口镶嵌很多花边,装饰比较繁复。
上世纪初,人们对服装,尤其是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包括一些礼仪性场合所穿的服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一直找不到方向。一些留学回来的年轻学生,吸收了国外服装元素,加上中国传统服装,把二者交织在一起,制成了一种新的服装。
这种服装上衣的领子比较紧,比较高,袖子非常紧,衣身紧裹住身体,人显得非常精神。裙装部分有时用与上衣相同的颜色,有时则用黑色,穿着感觉朝气蓬勃。这种服装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束,被冠以一种名称,叫“文明新装”。
文明新装再朝前跨一步,把衣身加长,和满族旗袍相结合,现代的旗袍就诞生了。而另一种观点则是,虽然名为“旗袍”,但其实它和满族服饰的关系却不大,而是与城市生活发展、新思想传播紧密相关。
有专家认为,旗装样式宽大平直,面料厚重,图案纤细繁缛,在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处都装饰有花边,并且更以多镶为美,这样的服装款式确实与之后更加修身、质地较轻薄的“旗袍”有一定的相似。但事实上,从服装细节分析,这两者却相差甚远。“旗袍”吸取了西洋服装裁剪方法,是一种东西方服饰文化结合后的产物。
㈡ 旗袍的意思是什么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㈢ 看起来俗到爆的金色旗袍,金晨的气质能撑起来吗
2020年可谓是选秀年,既有妙龄少女选秀综艺《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还有一群年过30岁的姐姐们逆龄出道,并且这阵“姐姐风”甚至刮遍了整个娱乐圈,实力碾压顶流小花们。年龄对姐姐们来说丝毫不是问题,不仅颜值身材保养得超好,气质也是各具魅力与风情,当穿上最考验东方女子身材和气质的旗袍,谁赢了?
阿朵总是给人一种千姿百媚的印象,还有着“民族风”的标签,极具妖娆与活力感。穿上一袭红色的格纹旗袍,优美婀娜的身姿曲线展露无遗,旗袍折射出华丽的光泽感,氤氲着妩媚与高贵的气息,将阿朵衬托得美艳娇俏。阿朵搭配一头风情的卷发,烈焰红唇点缀,姿态妖娆,美得热辣风情。
本期也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旗袍造型最后一期,前面两期可以点这里:《《乘风破浪的姐姐》火了,当姐姐们穿上古典美的旗袍,谁赢了》《均年35岁的姐姐们,穿上最考验身材和气质的旗袍,却美得各具风情》,还有几位姐姐没有找到旗袍装造型,如果你找到了,也欢迎与我们交流。
㈣ “旗袍”最早是男子的象征,后来为什么成为女性专属
在民国服饰史上,旗袍可以说是一笔最惊艳的“糊涂账“。
民国时期,孙中山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可反讽的是,不久便兴起了旗袍。曹聚仁曾在《上海春秋》一书中说:“前清亡而旗袍兴,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变化”。
大约到1934年左右,旗袍从革命回归古典,既摆脱西化的模范,也摆脱对旗人妇女的模范,成为时人需求的袍子。
与此同时,象征勇武的男子旗袍,却在新的时代里成为了文雅之袍,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长袍。再后来,男人穿长袍,就仿佛女人穿裙子一般,具有女性的特征了。
㈤ 旗袍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我对这方面没什么了解。
我给你找了,看看帮得上忙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5c1a4010007rw.html(由来)
http://wenku..com/view/3a23057502768e9951e73831.html(特色)
不过感觉谈特色的有点少,差不多就是把女性婉媚的特点张显出来
㈥ 2020杭州国际旗袍日的媒体宣传特点
2020年杭州国际旗袍日媒体宣传的一个特点的话是按照传统文化来进行宣传。
㈦ 旗袍出自什么年代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风姿再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㈧ 旗袍的寓意和特点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点
旗袍样式多样,基本都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为开襟半襟形式,立领盘组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丽典雅的代名词,展现女性的端庄优美与迷人曲线,非常适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征。旗袍是传统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作为时装,章显女性的婉媚,承载着女性身上的隽永和优雅。
三、旗袍的花纹样式
1、花草图案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花草图案,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莲花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花纹图案。
【梅】
梅花凌寒独自开,所以坚韧、经霜傲雪等特质在人们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征福禄寿喜财;梅花和喜鹊一起出现时,又代表着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兰】
兰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旗袍上以兰花作为装饰,也能够凸显女性的温婉气质。
【竹】
高风亮节,坚韧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纹样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绿的竹叶点缀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饱满,虽然菊花的印象属于悠闲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图案却有着富贵长寿的寓意。
花草图案是旗袍纹样当中运用最多的花纹,既可以简单简约,也可以富丽华贵。
㈨ 旗袍文化是什么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