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民族服饰旗袍怎么画
扩展阅读
盐城哪里开童装店生意好 2025-05-17 18:08:58
三张纸的裙子怎么折 2025-05-17 18:08:21
比亚迪更换皮带轮多少钱 2025-05-17 18:04:59

民族服饰旗袍怎么画

发布时间: 2022-05-16 22:50:19

1. 满族旗袍有哪些样式和特征

满族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 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于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2. 美术赏析 传统民族服饰

在中国服装领域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民族服饰与整个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民族的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民族服饰的这些品格,均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设计及服饰图案设计呈现出来,通过特定的民族服饰形体语言和形式特征,使人们体味出它的舒适、美观和其中所隐喻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习惯,领略它的装饰美以及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 而在中国民族服装设计中最具有特色的又是图案。图案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都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它不是简单地模拟对象形体的外形,而是同民族服饰整体造型艺术一样,以舍形取意的方式,视对象为传达审美情感和文化的视觉信息符号,传达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的审美情感。不同民族的宗教信息、崇拜偶像均不相同,这些信仰和图腾文化在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中突出地表现出来。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设计,均与民族心态、民族习俗紧密相连,重在表达一种审美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态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民族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民族服饰的图案中色彩经营,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民族服饰图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转变成为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 色彩是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民族服饰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热、轻重、强弱、刚柔等色彩情调,既可表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稳感、兴奋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应,也可表达纯洁、神圣、热情、吉祥、喜气、神秘、高贵、优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饰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尽管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人类历史所禁锢,被人们的观念所束缚,被生产工艺所限制,被文化、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所制约,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表现形式的不完整性。

3. 用废旧材料制作民族特色服装

方法/步骤

1、我们拿出旧的纸材料,把纸切成正方形,对折,在纸上画了一条0.8厘米宽的线,把线的外侧剪掉,打开纸。

结论:

1.把纸切成正方形,对折。

2.把纸外面的下划线部分剪掉,然后打开。

3.把右边的纸盖在左边。

4.把领口和下摆粘在一起,在腰间折成梯形。

注意事项:

使用剪刀时小心不要受伤。

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物,多进行利用。

4. 旗袍文化是什么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网络

5. 中国古代的衣服怎么画出来🤨🤨🧐

很简单,根据你的想象力能完成这幅古代你幅图

6. 关于旗袍的特点,从美术角度分析,急!!!!!!

电影《花样年
华》中的色彩应用, 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变换是通过女主人
公的旗袍表现出来的, 这种旗袍的变换以及视觉上的欣赏表
现出来的是女主人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因为衣服的穿着
恰好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欣赏风格。因此,色彩在电影中的应
用, 是一种艺术嫁接于另一种艺术的表现, 能够将电影的主

7. 旗袍是哪个民族服装

旗袍(男式又称长袍、大褂、长衫)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清朝的正式男装之一。

[编辑] 旗袍的雏形及发展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满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满洲民族的服饰在当时受周边民族影响颇大。特别是效仿了金、辽、蒙等马上民族之衣装习俗。而满人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在而后的女真服饰基础上,借鉴了蒙族袍装的瘦长,袖口狭小等特征。

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总的外形比汉族袍服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镶花边。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满洲灭明建立清后,中国人改穿满洲服饰。因此满式服饰成为主流。旗袍由此成为中上层阶级男子的常装和平民阶级的礼服。另外式样也有所改变:开叉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叉(称作“一裹圆”),不系腰带。非官服旗袍开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单长衫。

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到民国初期,由于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旗袍被作为中国的民族服饰继续沿用,民国一十八年四月,国民政府正式将旗袍作为“国服”。之所以启用旗袍,而不是明朝以前服饰,还有一原因是因为旗袍当时属于各朝服饰中最简化,且拥有轻便、易用省工、省料等优点,且纽扣的形式也便于穿着。这些都是适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尔后,长袍改短袄流行,其用意是汉人将旗袍的狭长剪除,和剪去辫子同理。领型也出现了前高后低的元宝领。男式旗袍精简了繁琐的装点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领前低后高,加宽下摆,提高开衩,最后发展成了长衫。其流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之后,长袍作为日常服装的使用变得稀少。例如50年代,李敖在台湾大学就读时,因为穿长袍被称为“长袍怪”。

[编辑] 女装旗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经民国各界人士的使用过程中的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渐减短,腰身变窄,下摆收小,同时开衩变低,领型变矮。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兴起,女性接受维新思想,开始上学,于是旗袍作为轻便制服出现。

尔后,旗袍不断被改良,加入了汉族服饰的元素.

另外,英文里的Cheongsam虽然是“长衫”的音译,在实际应用上仅指女装旗袍。

8. 旗袍怎么画请附图。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漫画设计”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4&zdhhr-11y17r-377585667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

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www.huixueba.com.cn/school/manhua?zdhhr-11y17r-377585667

在“漫画设计”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9.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10. 旗袍是什么族的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

旗袍本是满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在入关前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最早的满族服装设计要利于骑射。

典型的满族男性服装由一整块环绕全身的直筒型布料制成,衣袍下摆剪裁为四片。衣袍还包括圆领(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数枚纽扣(buttons)以及一条腰带(waist band)。女性服装基本与男装类似,但袍服的下摆只剪裁为两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长衫的长度大大缩短,下摆从脚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线收紧了,同时位于大腿两侧的开衩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个时期的旗袍,变得更加凸现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达到了顶峰。旗袍不再是传统的满洲服饰, 它彻底改良为一种凸显女性窈窕曲线的服饰,设计多样,材质各异,色彩缤纷。

(10)民族服饰旗袍怎么画扩展阅读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现的含蓄婉约的儒家思想

服饰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并在现在也持续着这种影响。

儒家礼教讲究含蓄、中庸,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含蓄之中,流闪着几丝只有在线装小说、绣像插图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气质,因而连带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种恬淡的靓丽。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整体造型风格既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在这里,旗袍所表现的服饰文化特色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独特的魅力得以经久地流行。

3、旗袍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寄托着民族服饰上的一种家园情结,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