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的历史演变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
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
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Ⅱ 女子花八千定制的旗袍,穿上效果不满意要求退,商家:别再让我看到你
穿旗袍讲究的就是合身,能显现身材的曲线美,如果旗袍没有把你的气质凸显出来,再贵又有什么用呢。汪女士因为一件旗袍,和商家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汪女士为了一个重要的活动,专门去量身定制了一件价值8千的旗袍,这可是花大手笔了。旗袍到手后,她马上就试穿了,但是出来的效果却比想象中差远了,她只好拿回去退货。
汪女士更是扬言,这衣服根本不合身,说这地方还大了,而且料子做工也不够好,这衣服完全是破坏了她那一身高贵典雅的气质了。但是店家可不是吃素的,你说退就退,我还要不要面子哦,再说了这旗袍就是按照你的要求尺寸太小制作的,效果图你也看了,款式你也点头了,如今说要退,我熬夜给你做衣服的痛苦谁来补偿啊?
店方也直接怼回了汪女士:别再让我看到你,衣服那个地方多出布料来,你心里就没点数?好像俩人说的都好有道理。各位朋友以后买东西可要谨慎了,想清楚才好下手,不然很难说汪女士的事情会不会在你身上重演。
我们也很难说清楚到底谁对谁错,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Ⅲ 旗袍是哪个民族服装
旗袍源自满族,是满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着的服饰,满语中称为“衣介”,因其是旗人的日常服饰,故被称为“旗袍”。旗袍的设计简约,拥有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束腰带并配有扣绊,四面开衩,衣摆随风飘逸。在清朝时期,内蒙古的绥远城满族男子所穿的旗袍,通常长至脚面,下摆肥大,袖口窄而束腰,这种设计不仅便于骑射,而且袖口上还会加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即“箭袖”,以便冬季射箭时保护手背,也被称为“马蹄袖”。旗袍的材质多样,根据季节的不同,有皮、棉、单、夹、纱等多种选择。清朝时期,开衩旗袍被视为贵重款式,多用于官服和礼服;不开衩的旗袍则为常服,常见于旗民的日常生活。男性旗袍常佩戴多种饰物,如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匙、箸、牙签等,显示出满族人对服饰细节的讲究。
在清朝时期,内蒙古的满族人长期与蒙古族和汉族杂居,汉族服饰的影响逐渐渗透,旗袍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窄袖逐渐演变为喇叭袖,长袍四面开衩逐渐变为左右开衩或不开衩,且更加偏爱肥大宽松的款式。内蒙古地区尤其是绥远城的满族男子旗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设计最为典型,展示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旗袍不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满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以及满族人对服饰美的追求。旗袍的设计简洁而不失优雅,无论是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还是四面开衩、束腰带,都彰显出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旗袍的材质选择多样,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从皮、棉、单、夹到纱,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美感,冬季的皮质旗袍保暖性能强,适合寒冷的季节;夏季的纱质旗袍则轻薄透气,适合炎热的天气。旗袍的开衩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实际的功能,便于骑马和行走。不开衩的旗袍则更加简洁大方,适合日常生活穿着。旗袍的饰物也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等饰物不仅实用,也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旗袍不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旗袍的设计简约而不失优雅,从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到四面开衩、束腰带,都体现了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旗袍的材质多样,从皮、棉、单、夹到纱,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美感。旗袍的开衩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实际的功能,便于骑马和行走。不开衩的旗袍则更加简洁大方,适合日常生活穿着。旗袍的饰物也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等饰物不仅实用,也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旗袍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满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也展示了满族人民对服饰美的追求。旗袍的设计简约而不失优雅,从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到四面开衩、束腰带,都体现了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旗袍的材质多样,从皮、棉、单、夹到纱,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美感。旗袍的开衩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实际的功能,便于骑马和行走。不开衩的旗袍则更加简洁大方,适合日常生活穿着。旗袍的饰物也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等饰物不仅实用,也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Ⅳ 民国时期为什么旗袍很流行
民国时期旗袍的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旗袍的流行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互交融。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的服装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旗袍作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美,又能融入西方时尚元素的服装,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其次,旗袍的流行也与民国时期的女性地位提升有关。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提升,她们开始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追求美丽。旗袍作为一种既能展现女性曲线美,又能体现女性独立自信气质的服装,自然也就受到了女性的追捧。
再次,旗袍的流行还与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关。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服装的需求也开始增加。旗袍作为一种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一定经济基础才能消费的服装,自然也就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最后,旗袍的流行还与民国时期的审美观念有关。民国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追求简约、大方、优雅的美感。旗袍作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优雅,又能展现现代女性的大方的服装,自然也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旗袍的流行,是社会背景、女性地位、经济发展和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也展现了现代女性的自信和独立,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Ⅳ 旗袍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
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二、
旗袍的发展的过程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1)旗袍之源~~“枣”(Zao三声)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但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民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民国的30~4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里~~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间,那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化。
(5)在中国的60年中叶~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旗袍经历的灾难期。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辉煌难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Ⅵ 旗袍越来越流行,旗袍印花图案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印花图案是民国旗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大众社会的文化变化和审美变化,它的发展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
装饰艺术的风潮中,艺术家们喜爱用几何图形来做装饰。在西方装饰艺术中,出现了大量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有阳光放射形及曲折形等。使用广泛的题材就是几何图案,将各种花鸟鱼虫、几何形状等美观的图案,放在排列有规律的几何框架内,从而形成有节奏感、层次感的图案。几何纹样是由不同的形状、大小、色彩、明暗、光感的变化等可以变化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可以是点、线,也可以是菱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形状,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呈现出欢快,简洁的现代感。这些在旗袍印花图案中多有出现。这些图案与旗袍相得益彰,花朵与树叶交相辉映,几何图案更是为旗袍带来了不规则的整体美。
[1]王玉洁,刘文.民国旗袍印花图案变化研究[J].纺织报告,2018(6):5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