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有胸针,而东方则有“压襟”,压襟是什么
其实不难理解字面上理解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多为银质的,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此物又名“事件儿”。
在古代他们的衣服是肥款的,风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东西压住。如不用小物件压住些,如果风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来,在古代可不是风情万种,而是视为失礼放荡的行为了。而用沉甸甸的银质压襟正好可以压住轻薄的衣衫,是一件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实用效果的饰品,这就慢慢演变为了压襟。
压襟不仅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所以在古代的妃子们喜欢佩戴。
‘贰’ 旗袍压襟的忌讳
压襟通常挂在旗袍右侧第二个扣子上。
其实就类似于西方贵族的胸针,但是胸针一般在左侧,而压襟佩戴在右侧。
‘叁’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呢
女为悦己者容,清朝女子在穿戴上特别讲究,相对于汉服,清朝的旗袍更显得直筒不显身材且保守。几乎从脖子到脚没有露肉的,而这个“压襟”我觉得是防止衣扣突然掉落带来的尴尬和有损尊严。当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压襟”的花样也是品类繁多的,有武器挂坠的。
‘肆’ 压襟可以带中间
不可以,压襟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古代女子在节日或重大场合会把压襟戴在衣襟右上方,起到装饰、美化和固定衣襟的作用。该物品不可以戴在中间,一是不美观,二是容易掉,该物品正确的佩戴位置在旗袍右胸第二颗扣子,现代服饰中的胸针也恰巧在一样的位置,所以也可以被叫做“东方胸针”。
‘伍’ 旗袍前面的穗头叫什么
叫压襟,是古代女子挂于胸前的配饰,多在节日或重大场合上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用来装搭液饰、美化、固定衣襟。
压襟的特点:
1、压襟常见三件套至九件套,压襟可作为生活用品日常使用,又可作为观赏把玩、自娱自乐的艺术品,更是增加动感,渲染气氛,显示华丽富贵的吉祥装饰物件。
2、压襟,流行于明清时期,是古人在右衣襟上佩戴的饰件,可以理解为“压住衣襟之物”。上端以一条银链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是用银、象牙、翡翠、玛瑙等做成的“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儿、牡丹、云雀等形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
3、下以银链缀弊郑着刀、枪、剑、戟、镊子、剔牙钩、耳挖勺儿、粉盒等小件银器,少的三样,多的九样,缀五样的比较常见,称压襟五事。明清时期女子上衣肥阔,风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压襟可以令衣租枝颂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
‘陆’ 民国银压襟三件套分别是什么
民国银压襟三件套分别是掏耳朵的小勺子、夹睫毛的小夹子、剔牙的小剔刀,共三件小物件。
压襟,顾名思义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它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银饰品,常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压襟又名“事件儿”,自唐代出现,流行于明清,那时女子衣着肥阔,经不住风吹,用沉甸甸的压襟既可以压住衣衫,亦有装饰作用。
压襟常见三件套至九件套,由上、中、下三个部分衔接。上端是单条有带钩的银链子;中间部分除银质外,尚有玉、翠、玛瑙等,挂在右侧胸前第二颗扣子上。
中间部分为主件,称为“事件压口”;下端以银链缀着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等,多配以枪、刀、钩、勺小件银品。在《甄嬛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装饰,非常别致。
‘柒’ 压襟一般多长
10厘米左右。
压襟是衣饰挂件,所谓“压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由于压襟只是压衣领,所以比较短。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多为银质的,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此物又名“事件儿”,自唐代出现,流行于明清时期。
压襟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古代女子一般会在节日或重大场合将压襟佩挂在衣襟的右上方,起到装饰、美化和固定衣襟的作用。压襟常见的是三件套或九件套,上端会用银链系住胸口扣子,中间会用各种材质的物件压口,下端会连接3到9样小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