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长衫套马褂,马褂长衫为什么是民国男神们的标配
马褂长衫为什么是民国男神们的标配?如此穿搭知性与儒雅一览无余
民国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虽然仅历时38年时间但却最复杂、最动荡。作为“以旧替新”的突出代表,民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国民生活,几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912年—1949年民国存续期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参与到了这场变化之中。政治体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识、服饰理念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
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伴随着战争、革命、政治、社会体制的巨变。
可以说生活在民国期间的老百姓,深切体会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在这一系列变化之中比冲击力最强的就是服饰文化变革,从“上衣下裳”的传统服饰形制,直接过渡到了充满创新与现代元素的服饰理念。
仅在短短的几十年沧桑巨变中,就结束了传统服饰历时千年的“衣冠制度”。并且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由中式向西式的“华丽转身”。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民国虽然仅有38年历史,但是却集中完成了以旧替新、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但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男女服饰文化虽然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形制变化。但是相比较于女性服饰文化来说,男性服饰在变革方式、外观、形态等方面,却存在着内涵、文化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简而言之民国时期男性服饰在顺应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而这种服饰文化的突出表现就是,虽然对西方男式服装元素有所借鉴,但却保留了极具中国意蕴的服饰元素,“长衫马褂”就是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民国男装标配。
民国男神的标志性服饰“长衫马褂”
民国男性服饰从外观和搭配上来看既有完全西化的西服套装,同时也有保留了传统韵味的长衫马褂。对于很多曾有过留学经历或上过大学的男性来说,他们的服饰搭配多以西装、领结、领带、皮鞋为主,当然再搭配一个西式礼帽看起来就会更加洋气。
事实上民国时期男性服饰文化变革,其实主要体现出了审美取向、思维意识方面的变化。当然,也彰显出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时代特色。
笔者认为民国男性服饰的文化特色从大方面来讲,其实也是时代变革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长衫马褂”、礼帽、皮鞋既体现出了中式服饰的内涵,同时也点缀出了西式服饰元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民国男性的服饰搭配,既有对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有贴近西方思想与人文理念的过渡 。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改服易制”不仅需要极大的决心,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突出代表。
民国是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想的巨大冲击,这其实才是当时“改服易制”的根本原因。
1.民国男神标配服饰长衫马褂
长衫、马褂、礼帽、皮鞋是民国时期男性服饰的标配。除了礼帽与皮鞋是舶来品之外,长衫与马褂的服饰历史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长衫是清朝时期男性常服,但事实上这种形制的男性服饰在明朝时期,其实就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服饰了。
(1)长衫乃明朝“道袍”
据史料记载长衫又称长褂或中式长衫等,这种类型的男式服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是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家居服饰,外形有一点类似于“道袍”形制。但是颜色以及配饰方面却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制衣材料和理念上也遵循了多变的原则。
明朝时期的长衫或者说“道袍”,外形肥大、剪裁随意穿起来十分飘逸洒脱,交领设计也给人一种凝聚了千年历史的古风色彩。
但是民国时期的长衫却一改肥大印象,在设计上主要依照个人身形量体裁衣,并且遵循肩背立体、腰线随体的制衣风格。
(2)民国长衫服饰形制
同时还将交领改造成了看起来更加整洁的小圆领,长度基本上都在脚踝部以上小腿中下侧。大襟采用右衽的方式相对来说立体感更强,同时下摆处单侧或双侧开衩。相比较于明朝士大夫的“道袍”来说衣身更为紧致,袖口多以窄袖为主不用马蹄袖。
袖长一般都会遵照马褂袖的长短齐平,穿在身上之后不仅更加合体而且更能体现男性身材魅力。当然长衫的长度也可以长至足跟,但对于个人比较矮小的人群来说,这种长度的长衫其实并不合适。所以只有身材高大的人群穿长衫才会更加挺拔俊美。
(3)长衫为民国时期的常礼服
民国时期的长衫既可以作为常服,同时也可以在正式场合作为礼服,笔者认为如果从本质上去分析可以发现,长衫其实就是长袍的一个分支。长袍有棉、夹之分简而言之就是单者为长衫双层为袄。也就是说春夏秋三季穿长衫,较为寒冷的冬季则穿棉袍。
长衫除了借鉴了明朝的“道袍”形制之外,其实遵循看清朝服制理念加以改进。在清朝时期长衫是清会官民常服,尤其是清朝后期长衫还被男性群体当做常礼服。 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长衫在男性群体中更为流行,无论是官商、文人还是政客,基本上都以一袭长衫作为日常着装。
(4)民国男性常服“长衫”的寓意
长衫既遵循了明代汉族男性服饰样式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借鉴了满族服装的文化特性。这种极具民族魅力的男式服装既非常注重,服装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又特别依赖平面性的装饰表现。如果从文化内涵去分析则暗合“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长衫作为一种最能代表民国男性服饰特征的服装,在男性服饰的表层文化映衬之下,其实还隐含着更加深层次的文化规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衫以服装为媒介,其实最想体现的是文化的统一与融合性。
汉族、满族、西方文化三者融会贯通之后,民国男性的标志性服饰长衫马褂就此被载入史册。可以说长衫马褂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色,其实并不单纯是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而是一种推陈出新、中西结合之后的文化彰显。
笔者认为民国男服长衫马褂不仅继承了,古老的传统衣冠制度和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寓意。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虽然长衫属于明朝士大夫常服,而马褂则是清朝时期的日常便服,但是长衫设计与剪裁中的修身、立体理念,却是完完全全的西方服饰文化理念。
民国男性常服“长衫”的文化内涵
1.“长衫”的思想与文化碰撞
长衫作为民国时期众多男性的标配服饰,并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出现在民国裁缝铺中。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的社会非常混乱,清朝的遗老遗少、西化的留洋学子,以及各个国家的侨民都汇聚在当时社会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大家有幸穿越至民国,就会发现大街上脚步匆忙的行人,仿佛是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大杂烩。
既有身着清朝便服留恋故国的清朝遗民;同时也有身着西装头戴礼帽的时尚先锋;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
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扎眼的却是,身着一袭长衫、马褂、头戴礼帽、脚穿皮鞋,手中拄着一根“文明棍”的民国男神们。这些人基本都有较好的家世和较高的学识,言谈举止中既可以之乎者也还能冒出几句洋文。
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身着长衫马褂的民国男子,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中既有对过去的留恋,同时也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大家印象中的众多民国文学家,其实都是一身长衫马褂的男神形象。
2.“长衫”服饰文化内涵
如果从文化内涵角度去分析“长衫”,其实这种服饰就是多种文化融合之后的变体。而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既有排斥也有妥协,从长衫的外形来看就是一种中式男装。但是其剪裁理念与设计思维却充满了西方味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衫作为民国期间,中国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可谓风靡全国。并且与中山装、西装两个强劲的对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服饰文化态势。而这种态势的根本原因就是多种思想与文化相互杂糅。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存在了几百年的满清王朝,虽然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之后土崩瓦解。但是其形成的独特文化底蕴与习俗精神,其实根本不可能像政体一样瞬间垮台。所以民国时期的很多思想其实依然有清朝的影子。
虽然民国时期产生了很多新思想,再加上不断输入西方文化意识,导致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出现了新旧思想融合的现象。但是很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或者说对清朝依然心怀留恋的民众,其实依然无法接受西装或其他“洋装”。
所以在民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中式服装,依然是他们的日常家居服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洋装”,所以融合了中西服饰文化以及经过改良的长衫,就变成了普通民众最青睐的服装样式。即使是在政商以及文化圈长衫也依然备受青睐。
笔者认为长衫马褂不仅体现出了,思想、文化、习俗的交锋与相融,同时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男性服装,在点缀了西方服饰元素之后,反而更能体现出独具东方魅力的形体美。同时,也可以映衬出民国时期男性的儒雅与知性。
结 语
民国时期男性标配服饰长衫马褂,不仅体现出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服饰文化创新,同时也彰显出了中国古代衣冠制度的延续与发展。如果说旗袍是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历史的巅峰,那么民国男子长衫服饰文化就是现代男性服饰的先导与启蒙。
笔者认为民国长衫服饰文化对于解读,其实也可以作为当今中国男装文化的重要依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现代社会中的男装虽然也大都以西方理念为主,但是近年来兴起的中国风服饰也大有返古趋势。
【参考文献】
姚岁岁《民国长衫结构与工艺研究》
王凯《长衫旗袍里的“民国范儿”》
薛雁《论民国时期女性旗袍与长衫之差异》
江玲君《长衫、旗袍、中山装 ———试论中国国服的勘定》
② 简述中山装或旗袍的特点和影响。从他们的演变中你怎样理解民族服装的继承和发展。
中山装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您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http://ke..com/view/1647.htm
旗袍
http://ke..com/view/.htm
③ 旗袍马褂也是汉族的不是满族的清朝是抄袭我们汉族。。
其实清朝服饰就是明末的民装汉服,圆领长衫是明末圆领袍为了方便系扣位置从肩膀移动在胸前形成厂字襟圆领长衫,(受厂字襟弧形立领布扣女装影响加上了立领形成厂字襟弧形立领长衫),明末女装立领长衫,斜襟方立领金属扣是贵族穿的,厂字襟弧形立领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还有短款的圆领对襟立领对襟圆领厂襟立领厂襟是罩甲比甲和圆领袍改的,方立领金属扣是贵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领布扣是民众穿的,也就是马褂。当时交领已经不流行了细带位置在腰间,弯腰很麻烦,因为厂襟确实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领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领不好看又不暖和,领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当时所有民装都这么穿,包括满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贵族女性才开始流行弧形立领,厂襟,布扣。清朝中期后逐渐被民间款式取代。清初剃发令和易服是两件事,易服就是让所有官员穿满族设计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汉旗穿满族服饰罢了,民间该穿什么穿什么。满人当时是没什么服饰特点,满族特点就是马蹄袖披领旗头套着其它民族的服饰穿,他们直接照搬汉人改制的样式上保留了一些细节,马蹄袖,披领,旗头就是所谓的满族服饰了。清朝汉人满人其它少数民族穿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细节不同罢了。明朝之前56个民族大部分民族他们的服饰都是交领都汉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细节,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汉化。所以汉服并没有满化,反而是满族服饰汉化了不光是满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着清朝流行的服饰戴着自己民族的头饰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长衫少个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领汉女装去掉琵琶袖改为直袖,腰部收腰,高开衩,立体裁剪形成旗袍。汉女装就是明朝弧形立领厂字襟的女长袄女长衫。
④ 为什么年轻人更支持汉服而老年人更支持马褂旗袍
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追求,就像不同年级的人对与感情一样,这个衣服也是一样的,汉服作为女孩子来说是一种漂亮,自信,时尚,所以选择去穿汉服,而作为老年人来讲,可能体现的更是内敛,内涵,气质,大方,所以,她们自然也就选择比较 有代表性的旗袍或者是旗袍外套。
⑤ 为什么日本动漫中国人的形象都是旗袍马褂
概述
旗人之袍与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风姿再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所以在国外看来旗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马褂原本是满族骑马时穿着的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清朝沈阳满族诗人缪润绂描述说:“卷袖长衫称体裁,巧将时样斗妆台,谁知低护莲船处,争及罗裙一击来。”可见当时满族卷袖服饰极为时兴。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1]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马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客家又叫对襟衫,马褂套在旗装或称满式长衫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衫马褂”。
因为连皇上也穿的,又能特显中国文化的,简单又方便,男女老少都能穿,便普及于国外!
⑥ 日漫中的中国角色为什么总穿旗袍马褂
哈哈,我想这应该就是代表中国角色的既定形象吧,像是我以前看的银魂里的神乐神威,乱马二分之一里的珊蒲,魔法少女小樱里面的小狼,还有大家最最熟知的拳皇里面的春丽,都是日漫中典型的中国形象,女性角色永远离不开包包头和旗袍,男性角色也一般是马褂加上老北京布鞋,而且他们貌似功夫都不错。其中中国角色的武器有油纸伞,符咒罗盘,太极八卦等,都是反映了一些中国传统技艺的,这些和着旗袍马褂,应该是反应了古中国在日本人心中是神秘而强大的形象,这也反映了日本对古代强大的中国的崇拜。
但如果要问起来,为什么不选择汉服作为中国人的代表形象服饰呢?或许是因为漫画中的中国人都会武功,而汉服不好活动,旗袍既方便活动,又可以展现女性角色的魅力和性感,与之相对的男性角色自然就选择马褂了,这样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中国角色。当然其实日漫中很多角色,都是穿着富有他们当地特色的服饰,其中的欧洲人常常穿着盔甲带配剑,要说起来的话,现在欧洲大街上也没人这么穿呀。
所以我想日漫中的中国角色选择旗袍马褂,只是具象化的中国形象的象征之一。
⑦ 为什么许多汉人喜欢满族的旗袍马褂与辫子,难道汉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么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些汉人喜欢满族的民族特色服饰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汉族也有自己的服饰,比如唐装、汉服,也有许多人喜欢的!不能以偏概全了!
⑧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
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8)中国人为什么要继承旗袍马褂扩展阅读
纹饰配件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纹章布料
布料
主词条: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纻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
⑨ 马褂长衫为什么会成为民国男神们的标配
我们看民国的影视作品或者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记载可以发现,民国时期的男生都会穿马褂长衫,从中可以表现民国时期男人的知性和儒雅。那么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男人要穿马褂长衫呢?其原因就是民国时期男生的服饰正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融合了中国本身的文化特色。所以马褂长衫的服饰特色就是借鉴了西方的西装。
马褂长衫是民国时期特有的文化标志,它象征了我国民国时期因为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而发生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表现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尼玛褂长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服饰发展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⑩ 为什么有人说说旗袍马褂的复兴是大势所趋呢
从清末过来的旗袍、马褂,在民国年间出现分化,经过改良,旗袍乘势而上,一枝独秀,成为民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而马褂虽然一度也有相当的拥趸者,但是日渐没落。何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服饰自身的特点有关。
先说马褂。在形制、款式上没有变化,一成不变,穿长衫、套马褂,戴瓜皮帽,这样的形象有暮气沉沉之感,缺乏生气。这样的服饰不淘汰,还淘汰谁?
旗袍美丽,穿旗袍的女人漂亮。旗袍不仅成为民国时尚,也成为中华女性的代表性服饰。
回到题目,说旗袍马褂的复兴不是大势所趋,这是一个伪命题,但是旗袍可以为大多数女性接受是事实,因为旗袍展示了女性的风情美,每个女性的衣柜里都应该至少有一件旗袍。只是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服饰是多样的,要每个女性每天都穿旗袍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