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曾是民国女子的最爱,如今,小镇大妈也迷恋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里喜欢古典的韵味,唐诗宋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内敛、古典、文艺,最能衬托出东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总觉得穿旗袍的女子与江南有关,也许江南女子的小巧灵秀与温婉,江南烟雨的如梦似幻,这种穿越时空之门的梦幻淡雅,太适合旗袍的气质。
戴望舒《雨巷》里那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姑娘,总是隐隐约约地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从悠长悠长寂静的雨巷,撑一把油纸伞袅袅婷婷,朦朦胧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处有神秘的耶稣光,一直向光的深处走去。我想那该是一位充满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妩媚,带着忧郁,带着旧时光的味道。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袭玲珑的旗袍,才能在一场雨中把诗人那迷茫,惆怅的情愫演绎得那么凄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征,旗袍是民国女子的最爱,是城市的,是小资的。小镇里以前也是有过穿旗袍的女子的,她们温婉,风情,有一种那个年代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轻颦浅笑地走过小镇清晨的青石板,走过县后弯弯曲曲的街角,走过烟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过了小镇的繁华与落寞。朋友的母亲曾是一位浦江大户人家的小姐,听他说,他母亲就是着着旗袍,穿着高跟鞋,跟随她的丈夫来到大山深处的小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和父母一诀永别。在朋友家喝茶,偶尔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袅袅的烟雾和茶水的氤氲里,紧蹙着眉头,他数次有想去浦江寻找母亲那边亲戚的念头,但又不知从何找起,也打听了不少人,但岁月里那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全沉淀在了旧时光,不会泛起。
我以前并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还可以有那种风韵。小时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军绿色和蓝灰色,再后来是月白粉红,再再后来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觉得已是春光明媚,夺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应该是在小时候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素雅的袍子,配齐耳的短发,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记不清出现在故事的哪个片段,却怎么也不会忘记那身着旗袍的女子,那无法复制的风韵,那渐行渐远修长柔美的倩影。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用一袭袭旗袍演绎了情节故事和时间的流逝。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穿着华美的旗袍,身段婀娜,体态修长,漫步在潮湿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别样的灵魂,仿佛浑然一体。剧情里,为她量身定制了二十几套旗袍:蓝底大红花,黄底红蓝圈,棕色波纹,青蓝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纹,翠绿菱格,黄色水仙,染橙黄花,藕粉波纹,白底水墨,白底蓝花,蓝底黄绿花,棕底黄白花,不同颜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场景,冷艳,忧伤,雍容,端庄,如行云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尽显东方女性古典的娴静、清雅、成熟、温婉的气质。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怅弥散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与思念,带给人们一场绝美旗袍的视觉盛宴。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䄂珍剧。临水照花的张爱玲是极其喜爱旗袍的,她笔下也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华贵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脱俗刚出水的青莲,抑或是深夜幽静小巷深处倚门斜靠,指间燃着烟,轻吐一口烟圈,然后转身走进深院的风尘女子。张爱玲曾有一张穿着旗袍仰头向上的黑白图片,我一位客居南宁爱好文学的女同学,也有类似造型的一张,如不细辩,会以为是张爱玲,确有几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韵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着各种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双似有千言万语,却又欲说还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软气质,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风情万种生命的张力。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与那个时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于这韵味,在举手投足间女人柔美风情温婉的韵味,无论是妖娆还是素雅,性感或是妩媚。高挺的衣领,古老的手工盘扣,把女人的美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却又勾勒得凹凸有致,两侧的高衩让迷人的春光却忽隐忽现,呈现出极至的柔美和妩媚,玲珑尽现。也许极致的性感从来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带怯的欲露还掩的初荷,在若隐若现中让人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广场舞风靡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股怀旧旗袍风也悄然兴起,小镇一群大妈迷恋上了旗袍,组成了旗袍秀的队伍,排练,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伞,团扇,绣花布鞋,置办得一应俱全,也学着那电影中的那一袭袭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诗似画,娴似娇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我为她们去拍过几次,梁家山的丛林,上黄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处,却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这让我想到《潜伏》里翠平刚到天津和余则成合作时首穿旗袍、高跟鞋时的窘态,山野的气质驾驭不了风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静的容颜,修长美丽的身段,没有流动的线条,没有内在的气质,就不会有优美的韵致。
她们的旗袍都是淘宝上买的,统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码的那种。其实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觉得刚成熟的少妇穿才是绝配。妙处是要美得恰到好处,并且要构思细腻协调,不能肥一丝一毫,也不能瘦一丝一毫,与身体曲线完全吻合,方能展现旗袍那种特有的韵味。和旗袍相伴的应是高山流水的古筝,轻盈低转的团扇,溢出墨香的古装线书,潺潺流水的竹间小溪。但她们似乎不讲究这些品味,她们像对待广场舞一样对待旗袍,别人的眼光并不会妨碍她们的热情,她们大胆地在街上走,在河边照,在茶山上秀,在广场上舞,录成短视频,制作抖音,不亦乐乎。或许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旗袍梦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样是否适合。或许她们是真的喜欢并爱上了旗袍,爱上旗袍的内敛与安静,只是并未懂得旗袍的内涵与韵味。
她们努力地学着,现在有了些韵味。旗袍秀作为大山里的一道风景,游走在了西溪、南门码头,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间水边,为小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远远地看,那一袭岁月的优雅,从古典走向现代,宛如朵朵开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着为她们拍摄制作的视频画面,她们行走在小镇的青山绿水间,还是有美的意境。我给她们的视频配上一些文字,为这方秀美的山水,人间的桃花源,为热爱生活的她们:
遇见你,江南风荷
霓裳羽衣,花钿玉笄
遗落在江南的葫芦宝地
我着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烟波上淡月村墟里
圆润的双肩是东溪西溪
尘封葫芦口的巽峰塔
檐铃在梵音中叮叮响起
我走进这一方秀美的盆地
远处袅袅炊烟,野藤疏篱
凤凰扣下的风姿在广场工笔
香云纱的垂坠晕开杨柳岸堤
秋风拂过芦苇西溪
笛声金黄了杏叶太平
我忆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华过后在青石板独行
缕缕丁香的姑娘带着油纸伞
朔江而上撑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莲步轻移,流苏盈盈
弥散开小镇典雅安祥气息
淡淡雅雅的气质洇开了水墨
粉红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墙团扇开青苔底色
临水照花,花动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动的采茶姑娘
氤氲着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风荷大地
蔚蓝的天色下穿过拱辰门
我在南门码头等你
通济桥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铃,再没有无语凝噎
驻足司前古街回望旧时岁月
宣平景色都滚边进袖口衣襟
款款走过黄昏走过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边杨柳依依
一念杏黄,一念荷起
如钩的新月,载不动古镇芳华
阑珊的灯火,把小镇细细梳理
在这场旗袍秀中,我是把这千年的江南小镇,在新城镇建设后越来越美的身姿,也幻化为心中那现代而不失传统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愿岁月静好,旗袍倾城,山河依旧。
作者简介:韩剑锋,爱好摄影、写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2. 张爱玲为什么喜欢穿旗袍
喜欢不需要理由 ,是一种习惯,一种缘分。 旗袍源于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清满族承袭了此服装,是为衬衣和氅衣。衬衣不开叉,氅衣左右开叉至腋下,开叉尽头各饰云头纹,称如意。满族旗人女子常穿,因而有了旗袍或旗装之说。 张爱玲的祖父就是传说中的李鸿章,她父亲也是清末着名大臣,因此出生就与旗袍结下不解之缘。 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她出身名门之后, 是贵妇小姐, 却常自称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她的旗袍不追求时髦时尚,常常自己设计让人裁做。 只有了解了张爱玲,只有明白了旗袍,才能知道旗袍做出来就是为张爱玲这样的女人穿的,张爱玲生来就是为了穿旗袍的。 喜欢真的不需要理由,喜欢是一种早就注定的情愫。
3. 张爱玲死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穿一身红色旗袍呢
张爱玲死的时候,选择穿一身红色旗袍是因为她这一生最喜欢的衣服是旗袍,而红色旗袍代表了她绚丽而又不幸的一生。张爱玲是我国的着名小说家,在她笔下的小说里旗袍的出场率是非常高的,每个女主人公的旗袍都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性格。
张爱玲不仅是文坛巨星,她更是一个时尚弄潮儿,二十年代四十世纪时的上海最流行的服饰便是旗袍,走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穿着旗袍的女子,穿着旗袍的女子无一不是性感的,而张爱玲便也是旗袍大军中的一人,她非常喜欢旗袍。
1995年的某天,张爱玲穿着自己最爱的旗袍在家里过完了她有才华却又不幸的一生。
4. 张爱玲为什么喜欢穿旗袍
张爱玲小的时候就很臭美,很喜欢穿衣打扮。她有一篇文章就写了她对穿的看法,穿旗袍那是女性的一种美。
5. 一袭旗袍,重拾岁月里的优雅与从容
匚 闹市里的百年老店
“女人一生中最该收藏的两样东西,一是玉镯,一是旗袍。”张爱玲对旗袍的钟爱可见一斑。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缓慢的节奏,冗长的镜头,昏暗的色调,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而影片里穿着旗袍缓缓摇曳的张曼玉,却惊艳了时光。比起旗袍,再没有任何一种衣服,能将东方女性的温润与优雅,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杭州解放路老新华书店旁边的巷子,就是青年路,杭州人对这里不要太熟,老底子看电影、逛西湖都在这一带。
青年路20号的门面,就是利民服装厂的老店,说起利民,老杭州人可是耳熟能详,而说起利民的前身“振兴祥”,却是没多少人知道。
在这家古朴的中式成衣店里,我们见到了“振兴祥”的掌门人包文其。
匚 100多年来坚持做最好的旗袍
包文其是90年代初到的利民服装厂,之前一直在丝织厂、丝绸公司从事丝绸和服装的生产技术工作。
来到利民后他又拜了很多师傅,服装厂在70年代成立的时候,囊括了全杭州中式服装裁缝界的所有精英,因此几十年里一直流传下来的中式服装制作,特别是旗袍的制作,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
镶、嵌、滚、宕、盘、钉、勾、绣,每一道工序都是全手工制作。一枚小小的盘扣,一做也要四五个小时。一件旗袍,要遇上复杂的花样,通常要花上好几个月。
面对这样一身华美的旗袍,鲜有女性能够抵挡这样的诱惑。包文其说:“再没有一种衣服比旗袍更能体现女性的身材了。而且穿了旗袍人都会变,头抬起来了,胸挺起来了,高跟鞋一穿自然而然这个人就优雅起来了。”
包文其认为,很多身材匀称的女性,穿上旗袍,必然风姿绰约。而一些身材不佳的女性,也能穿出美丽的味道。“这就需要版型,这是我们的绝对优势。版型木佬佬要紧,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松,才能达到效果。”
匚 一种久违的生活方式,正在回归
从利民服装厂重新到“振兴祥”,像是走过了一个轮回。在这一轮回里,倾注了包文其太多的心血。原先厂里以外销为主,后来外贸市场也渐渐不好做了。
雪上加霜的是,厂子一直没有自己的固定厂房,搬了好几次家,也流失了一大批老工人。
到了14年,包文其停了所有外贸的业务,专做国内市场的高端定制,一路咬着牙的坚持,逐渐看见了曙光。
随着中式服装潮流的回归,旗袍又开始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带动了“振兴祥”高端定制业务。
很多人穿上定做的旗袍后,‘拐’(杭州话,丢)了一句话:“我所有的衣服里,这件旗袍穿起来最体面。”
包文其很欣慰:“这就足够了”。
6. 张爱玲的旗袍上为什么会爬满虱子她晚年频繁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如此说道,她一生酷爱旗袍,但她心爱的旗袍上时常爬满虱子。
晚年的张爱玲生活漂泊不定, 仅4年时间搬家次数高达180次 。而屡次搬家的原因就是旗袍上的虱子。每搬到一处,这些虱子就如影相随,将她漂亮的旗袍咬得斑斑点点。
晚年的她痛恨这些虱子,可总也摆脱不掉。于是很多人认为, 张爱玲所指的虱子实际上是这一生当中给过她伤痛的人。 她的一生,极为不幸,让人万分感慨。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户名门之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幼时的她早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7岁开始写作,小学时就已发表多部短篇小说 。
可学习优异的张爱玲唯独缺少父母关爱,父母关系极其恶劣,自打张爱玲记事起两人时常吵得不可开交。父亲抽大烟,逛妓院,张爱玲的母亲绝望至极无奈离家出走,在张爱玲10岁时,父母终选择离婚,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
整日抽大烟的父亲甚少关心女儿,对张爱玲用极其暴力的方式加以管教 ,后张爱玲的父亲又续娶一位女子进门。
继母的到来,让这个家一直鸡犬不宁,她对张爱玲百般虐待,让幼小的张爱玲在寒冬腊月里穿着破旧不堪的衣物,小脚冻得生疼的张爱玲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挨冻受饿。继母变本加厉的折磨,张爱玲只能默默忍受。
她的童年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可继母继续给张爱玲本就伤痕累累的心灵硬生生地撒上一把盐。
一次,继母小题大做,当时家中高朋满座,继母的尖酸在当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当众出言中伤张爱玲。在继母的煽风点火下,张爱玲被父亲暴打一顿。每当父母吵架时,张爱玲就蜷缩在角落中,孤独和黑暗包围着她。
她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投奔生母,企图在生母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爱, 可生母强制孤傲的张爱玲做一个善于交际的名媛。在生母身边,她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她与母亲之间逐渐有了很深的隔阂。
后来生母把张爱玲送到伦敦留学。通过努力她考取伦敦大学,几年后,学成归来的她离开伦敦来到香港开始写作,这时她的生活才平静下来。这样平静的日子很短暂,一个叫胡兰成的男人闯入她的生活。
胡兰成读完24岁张爱玲写的小说《封锁》后,对她崇拜至极,而这不过是她一时的狂热。
他年长张爱玲14岁,且有家室。 24岁的张爱玲从未恋爱,极度缺爱 ,胡兰成不费吹灰之力就撩拨上才女张爱玲,张爱玲不顾一切地爱上胡兰成,从未考虑过未来。
胡兰成是极其不靠谱之人,他为追求张爱玲抛妻弃子,并信誓旦旦地对张爱玲说道: “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只是他从未认真对待过张爱玲,可张爱玲偏偏相信胡兰成那张骗人的嘴。她坠入爱河就忘乎所有,为了胡兰成,她可以卑微到尘埃中。
不久,张爱玲和玩世不恭的胡兰成结为夫妻。憧憬美好爱情的张爱玲对胡兰成倾尽所有,哪怕他被国民政府通缉四处躲藏,张爱玲也一如既往地守候在他身边。
她的深情款款终换来胡兰成的喜新厌旧,胡兰成依旧寻花问柳,时常夜不归宿。 他和年仅17岁的小护士范秀美纠缠上。得知此事的张爱玲坐上火车来到他身边期盼花心的他能回心转意。可他白天与张爱玲相伴,晚上又去范秀美那里谈情说爱。
面对胡兰成的负心,张爱玲心碎不已,可她始终放不下这个男人。胡兰成决绝地离开张爱玲,将别的女人拥入怀中。而张爱玲背负上汉奸老婆的骂名,她还将自己辛苦赚得的30万稿费交给胡兰成,希望逃难的他不至于那么落魄。
这场悲催的爱情已随风而去,张爱玲为抚平内心的伤痛,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
她的心千疮百孔,可到底还是没遇上良人。 32岁的张爱玲离开这个伤心之地,独自前往香港。 三年后,她飞往美国定居。在异国他乡,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遇。
此时65岁的赖雅只是一位平庸的德藉剧作家,而张爱玲才36岁就已是知名作家。这一次她又义无反顾地爱上这个糟老头,他们很快进入热恋当中,半年后,两人步入婚礼的殿堂。
婚后的甜蜜转瞬即逝,三个月后,赖雅中风倒下,两人的生活陷入困顿当中。张爱玲一面照料着生活不能自理的赖雅,一面拼命写作来维持生计。
1967年,赖雅离她而去,张爱玲不离不弃照顾他长达10年之久。
赖雅的去世,让张爱玲一蹶不振,她再也没创作出惊世之作。在朋友的帮助下,张爱玲才从悲痛中走出来,她到加州大学任职,整理自己出版的小说。
52岁的她搬到洛杉矶居住。她与世隔绝,闭门不见客,从此孤苦伶仃。 她就这么幽居长达23年之久。 75岁的她一个人躺在地板上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死后第7天,她的尸体被人发现,按照她生前遗愿,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这位“上海滩最红的作家”永远离开了深爱她的读者。幼时的家庭给她的阴影,成年后负心汉给她的情殇,成为她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这些或许就是她所说的虱子。
她晚年身着旗袍,只是身上的旗袍不再华丽,而是有了陈年的霉味,上面布满了虱子啃噬的小洞。 她明白,现实的虱子是可以除掉,但她心中的那些“虱子”在时刻折磨着她 ,她远离过往,频繁搬家也摆脱不了这些“虱子”。
张爱玲有着绝世的才华。她写的传奇小说洞察世间万物,看透男女之爱。可现实中的她却看错人,把真心错付他人。她的一生让人嗟叹不已。
7. 张爱玲明明是精致的才女,为何她的旗袍上爬满了“虱子”
因为她的才华给她带来了厄运。我们都知道张爱玲是我国近代非常美丽的一个女作家,她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作品,正是因为她这些非常经典的作品,也让我们感觉到张爱玲写的东西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张爱玲的人生肯定和她写的诗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也觉得正是因为她的才华她才带来了他现在的厄运。
如果不是有了他的才华,我觉得也不会有什么关于爱情的故事,也不会有自己悲惨的命运,就是因为他的才华才带来他的恶怨,所以我觉得如果他能够重新选择的话,我宁愿愿意他选择幸福也不要选择才华,不要让自己厄运缠身,这样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什么好结果。
8. 也明白为什么张爱玲独爱旗袍了”
首先,在她看来服饰就是要主张美的自由展示。大自然赋予人的本体美才是最自然的,有利于体现人体自然健美的服饰才是真正美的服饰。但在更衣记中清代女装为代表的传统服饰正好与之相悖。通常是黑色,小袄中袄大袄层层包裹,三件袄子之上又夹着云间背心出门时裤子外还要罩着裙子,极度宽大,四平八稳。张爱玲对此尖锐地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个衣架子罢了。
其次,她提倡服饰简洁大方。中国的传统拥有大量精品,期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以及复杂细致的镶滚技艺至今令人惊叹,但传统服饰仍然再实用性和审美性上进入一个误区。张爱玲准确的总结道对于细节的过分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要点。尤其是三寸金莲的鞋服饰。虽然张爱玲本人也喜欢古典的绣花装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主张复古,她咯不到了传统服饰背后的陈旧保守,她主张服饰这笔账应该用减法。一个减字指明了服饰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一点也体现张爱玲对自身的看重,衣服不过是身上的摆设,它终究只是张爱玲高傲骨性的一种华丽陪衬。
最后,她追求服饰个性表达。更衣记中对传统服饰的等级化、规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那个年代,女子想要出众一点是不大可能的。服饰的着色普遍规律化,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季节,太太穿红,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若丈夫去世多年有公婆在堂便可穿湖色或雪青。这俨然就是传统身份等级观念的着色体现,它形成了传统中国女性一套女子穿衣的规范。太太穿红是她正房的象征,红色大气端庄,正统的颜色。姨太太穿粉红,妖娆娇媚,惹人怜爱。寡妇黑裙,拒人千里之外,要为丈夫守节一生。仍有公婆可着湖色或雪青,虽较之黑裙多了一丝生气,但同样肃穆冷清。一种穿衣颜色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等级,这样的传统服饰无疑使得女性自身的个性无法得到表达。
9. 传奇女作家张爱玲4年中搬家近200次,究竟是为何
张爱玲十八岁的时候曾写下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谁也想不到张爱玲晚年时期正是经历着这样的生活。张爱玲平生作风优雅,素爱旗袍。可惜旗袍不易保存,即便她保管的再好再小心,也抵挡不住虱子的侵袭。虱子把张爱玲心爱的旗袍咬得面目全非,她为了躲避虱子就选择不停地搬家,但是不管搬到哪里虱子还是紧紧跟着她如跗骨之俎一般。张爱玲频繁搬家真的是为了躲避虱子吗?其实她躲避的不仅仅是虱子,还有如虱子一般烦人的人和事。
张爱玲的晚年孤僻且孤独。赖雅过世后,她移居洛杉矶,幽居了23年,死后一周才有人发现。张爱玲去世的前四年,可能是旧时经历的事情压下的情绪爆发,导致其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断搬家只是想躲起来,躲避世事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