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一袭旗袍胭脂扣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为什么看守所穿睡衣 2025-07-18 08:32:05
白色小上衣配什么裙子 2025-07-18 08:30:24

一袭旗袍胭脂扣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12-16 09:20:05

‘壹’ 胭脂扣是什么意思

《胭脂扣》是一部1987年的香港剧情片。

由关锦鹏执导,梅艳芳及张国荣等主演。电影由李碧华及邱戴安平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描述十二少及名妓如花的爱情故事。

此片囊括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多项大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最佳导演奖等。梅艳芳更一举拿下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及亚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成为三料影后;如花也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人物。

故事简介

1934年的香港。陈振邦(十二少)是南北行海味店的太子爷,经常出入鸦片烟窟、风月场所的花花公子,遇上了石塘咀绮红楼“红牌阿姑”(名妓)如花,二人旋即陷入热恋。

但是,十二少的父母不接纳他们的关系,希望十二少可以与他的表妹淑贤结婚承继家业,十二少在如花的帮助下学戏(粤剧),最后在山穷水尽下,1934年3月8日晚上11时,十二少与如花吞食鸦片殉情自尽,如花并约定十二少,若有何偏差,也要记着“3811”为她找十二少的记认。

53年后,已成鬼魂的如花,在阴间久等情郎不见,遂回阳间寻访,可是时代变迁,周遭情景依然,人事已非。在报馆工作的袁永定和其女友凌楚绢同情如花的遭遇,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如花终能登报寻访十二少,并附上当日约定的密码“3811”, 三月八日晚上十一时正(二人自杀的时间)。

永定与楚绢二人用尽方法都找不到十二少,最后从报章记录得知十二少没有死,而从十二少的儿子口中得知,十二少获救后与淑贤结婚,但败光家产,77岁的十二少贫穷潦倒,在片场中以从事临时演员为生,与儿子不相往来。

如花最终在片场找到了十二少。看见贫穷潦倒的十二少,如花将十二少当年赠予她的胭脂扣归还后,心死流泪离开了不属于她的人世间。

(1)一袭旗袍胭脂扣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 如花(梅艳芳饰)

与陈振邦相爱,但遭其母亲反对,与陈振邦殉情,但陈振邦被救活而独自在阴间等着爱人。袁永定,楚娟之人间好友。

2、 陈振邦(张国荣)

与如花相爱,但遭母亲反对,与如花殉情,最后被救活程淑贤之夫,与其育有一子。老年时穷困潦倒,在电视城做临记。

3、 袁永定(万梓良)

楚娟之男友,因同情如花而帮助其找到陈振邦。

4、 楚娟(朱宝意)

袁永定之女友,因同情如花而帮助其找到陈振邦。

‘贰’ 胭脂扣,琉璃锁 什么意思

胭脂扣,就是旧社会里妇女用来装胭脂的小盒子,有点像有盖儿的怀表,常被当作定情信物。在张国荣和梅艳芳主演的电影《胭脂扣》里边它就是一个男人送给女人的礼物。
琉璃锁,琉璃制作的玩物。亦作“瑠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焕;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古代琉璃制作成各种形态用作辟邪。琉璃锁是其中一种,多用作定情之物,表示永结同心。

‘叁’ 胭脂扣是什么意思

胭脂色或胭脂味的扣子,寓意青楼女子、青楼文化,理解起来就像烟花扣一样。 也作红颜女子牵绊、曲折的故事,时分。

‘肆’ 胭脂扣是什么东西

就是旧社会里妇女用来装胭脂等化妆品的盒子,有点像有盖儿的怀表,也常被当作定情信物,在张国荣和梅艳芳主演的电影《胭脂扣》里边它就是一个男人送给女人的礼物.
不知道这样算讲清楚了没有!!

‘伍’ 朋友,你有《胭脂扣》的舞蹈赏析啊,可不可以给我一下哦,我急用啊,明天就要交了。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

由电影改编的舞蹈,在我的理解中,首先要看的是意境。
把这个舞蹈分解来看:
当熟悉的《花样年华》的旋律响起时,用留声机播放出的音乐质感把我们立刻带进了旧上海的氛围之中。然而,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香港。
就像不断穿梭在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如花一样,舞者一开始足尖半立,双腿交替向前,快速地行走甚至跑动;时而彷徨失措,时而痛苦压抑,时而迷醉妩媚,时而优雅骄傲……紧接着用几个优美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平转,展现了影片中如花超凡的姿色和舞者的丰姿绰约。
然而如花遇到了十二少,风尘女子体会到了她们不该拥有的爱情的滋味。于是她在世俗的压力下挣扎、斗争,就像舞者那样有力的跳跃、摆臂和勾腿。当然,爱情中更多的是甜蜜,舞者越来越陶醉的面部表情,和越来越柔和的肢体动作,都把如花和十二少的缠绵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进行到一半,突然音乐一转,时间飞度五十年。慵懒的表情配合着手臂的摆动,下大腰及胸腰的结合,演绎出如花自杀时的解脱和满足。即使是她一人在冰冷的“下面”,她还是憧憬着与十二少的再见面,一个持久的搬腿意味着她的坚定。重新拿起提包,舞者开始展现如花五十年后上来寻找十二少的场景,她的表情是那样的期盼而又小心翼翼。然而现实对如花是残酷的,十二少并没有给予她同等勇气的爱,在《葬心》的旋律中,舞者单举着右手,仰着头,在泪眼迷蒙中,仿佛眼前又看到了如花风华绝代的那个时候。可终究是花样年华流似水,一帘幽梦梦成灰。
舞蹈的最后,舞者头用力后仰,胸腰半下,两臂张开,脚跟踮起,从正面看就像一具悬挂的无头女尸,揭示了旧社会逼人成鬼的残酷现实,和她决定不再等了的苍凉心境。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从舞蹈的整体上来看:
舞者一袭高叉的红旗袍,不仅把曼妙的身材勾勒得夺人眼球,也预示着小说中如花这个人物风光而又短暂凄惨的一生。整支舞蹈中,舞者大部分的脚步动作都是半垫着脚尖完成的,配合上反复出现的手臂向上延伸的动作,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如花在现实社会中的举步艰难与对真爱的期盼。
如花虽然卑微,却有内心的挣扎,为了真爱,可以以身殉情。刘岩不仅通过肢体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更从内涵和灵魂上刻画了人物,此时如花即是刘岩,刘岩即是如花。

抒情中带着些许压抑的提琴曲,一个红衣女子随之舞动。变幻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情,演绎了如花对真爱不服命运地追求。然而真爱如风似雾,就算伸手,也无力抓住曾有的虚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许正像十二少一开始给如花的巨幅花牌一样,“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繁华喧嚣随着音乐慢慢淡去,只剩下归于沉寂的空虚。但是,人的肉体可以死去,而那些曾经以爱情之名存留下来的灵魂,将不会泯灭。
人生如梦,唯有胭脂紧扣。

‘陆’ “一袭旗袍玷"是啥意思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咖第一感觉~
人生最初是美丽的,纯洁的,但总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失败,挫折或者一些肮脏的~~这些就如虱子一样将原本的华丽破坏掉。即使外表依然华丽,里面却已改变。当外衣被虫子蛀烂的时候一切都不再被遮掩啦。——个人理解

‘柒’ 胭脂扣要表达的是什么

主要讲述了香港三十年代的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纠葛。

《胭脂扣》

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由关锦鹏执导,梅艳芳、张国荣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香港三十年代的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纠葛。 影片于1988年1月7日在香港上映。

剧情简介

报社记者袁永定遇到了一位前来登寻人广告的女子如花,无意中才发现了该名冷艳的女子原是鬼魂,早在50年前,她是一名红牌妓女,结识了一名纨绔子弟十二少陈振邦。如花深深爱上了这名多情的公子,两人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由于身份悬殊,遭到了十二少家人的极力反对。无奈之下,他们以胭脂扣定情,一起吞鸦片殉情。如花未能在地府看到自己的爱人,便到阳间寻找。如花在两名记者的帮助下,得知原来当年十二少被人救活了,如今生活潦倒。面对十二少的懦弱,如花伤心欲绝,把胭脂扣返还,回到阴间投胎转世。

角色介绍

1.梅艳芳饰演如花

香港石塘咀的红牌妓女结识陈振邦,倾心相爱,遭遇陈家反对,与十二少吞食鸦片殉情,定阴世之约。50年后,如花苦等十二少不得,遂上阳间来寻。在报社记者袁永定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十二少,得知十二少未死偷生。如花将胭脂扣交还十二少,随后决然离去。

2.张国荣饰演陈耀邦

陈家少爷欲娶青楼女子如花,遭到家庭反对,被逐出家门,落魄学戏,与如花一同殉情却幸而未死,偷生人世。

影片评价

这部哀怨缠绵的影片将当红歌星梅艳芳送上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领奖台,正如导演关锦鹏所说“梅艳芳和张国荣成就了《胭脂扣》”。导演运用时空交错,以如花对十二少至死不渝的爱情讽喻了现代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念,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影片重点渲染了30年代的颓废美,而忽视了80年代香港风貌的表现。梅艳芳饰演的女鬼,全片中从未以惊悚的鬼脸来吓人,在哀怨中流露出凄艳的鬼气,将那种阴郁的气质刻画得深入骨髓。其以二十四岁芳龄,将这个老鬼演绎得呼之欲出,一双暮气沉沉的大眼中似乎蕴涵着整整一个时代的故事。张国荣把一个痴情但懦弱的富家子弟“十二少”刻画的入木传神,角色散发着高贵气质,有种让人敬而远之的华美。影片最后老泪纵横的十二少空茫地瞪着找回人间的如花,眼神中透露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有后悔、有惊恐、有惭愧、有羞恼、有无奈甚至有愤怒。

‘捌’ 一袭旗袍一梦芳华什么意思

一袭旗袍一梦芳华的意思是在最好的年华,不辜负自己。

旗袍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

改革开放后早期,基于政府提倡的中华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时为了证明旗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学者有意识地把民国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饰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联系起来,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并非特别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装是满族绵延的民族服饰。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