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刘济的考古发现
2013年6月22日刘济墓在北京房山发掘。
2013年8月13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召开发布会,公布了房山长沟唐刘济墓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根据6月22日发掘的刘济墓志志石发现,除少数文字以外,墓志内容和历史文献基本吻合。
据刘济墓挖掘现场负责人说,通过一段时间的挖掘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墓主刘济的身份,也勘正了部分史料。挖掘现场正在对墓内壁画进行临摹和复原,而考古人员也正在对墓道内刘济夫人过世时在原有壁画上二次绘制壁画的分离和绘制进行论证和研究。
刘济字号、职务得到明确
目前,关于刘济及其本人的描述,共有两份文献资料可供查阅,分别是刘济在世时当朝宰相所着的《权载之文集》及《全唐文》,刘济墓的开启及墓志文的发现,为刘济生平的记载提供了第三份资料,为史料的勘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效地还原了刘济的官职、生平和历史事迹。 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济墓发掘保护的负责人程利介绍,刘济墓志上记载“公姓刘氏,讳济,字济”。而在《权载之文集》和《全唐文》中,刘济的字均被记录为“字济之”。墓志上的该记载与《新唐书》一致,因此初步考虑刘济的表字应为“济”。同时,志石对于刘济的官职称号有“司徒恭公”、“皇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的描述,与《权载之文集》一致,但与《全唐文》不同。史料中将刘济的职位记载为“皇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而在新出土的志文中,确定其职位为“皇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此外,志文的出土,还真实还原了刘济的带兵功绩。
墓志铭文出现类似“简体字”
据程利介绍,墓志由唐代宰相权德舆奉皇命撰写,唐代文人归登刻字。在新出土的志文中出现“经”“铭”“继”等很多字类似现代简体写法,这可能是因为归登在刻写墓志时比较随意。这点从墓志铭文的前半部分为工整的楷书,后半部分渐渐转为行书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来。
志文中多处出现了“玄”字,而在清代编写的《全唐文》等史料中,为了避讳“玄烨”等皇室称号,通常将其改用“元”字。志文中的写法反映了当时“玄”的真实写法。此外,刘济墓志石刻有1543字,其中正文1392字,比《权载之文集》和《全唐文》中的“刘公墓志铭”载有的文字都多。
墓葬仅用4个月时间仓促建成
程利表示,关于刘济的下葬时间,此前《全唐文》的记载和《权载之文集》的记载有所出入,一说为“冬十一月”,一说为“冬十月”。从墓志上的记载可确认其下葬时间为“冬十一月”。
也就是说刘济于农历七月去世,十一月下葬,墓葬选址、修建墓地、制作棺椁、绘制壁画等工程从开始到完工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时间非常仓促,最终导致墓穴建筑不够到位。程利介绍说,以棺床为例,刘济墓中虽然棺床精美,但是只有第一层和中间束腰部分是有浮雕的,其他四层只有墨线和彩绘线条,没有进一步雕刻。“原本我们以为是建造者的刻意为之,现在看来是赶工的结果。”程利表示,此前河北发现的唐代古墓中的石棺床每层都有精美雕刻,因为其墓主人从生前就开始建造墓地,所以制作很讲究。
墓穴内钱币为后世盗墓人所留
程利表示,在唐代刘济古墓中发现的6枚金代钱币,目前基本确定系后世盗墓人所留。经过向多位考古专家求证后获悉,北方地区曾经发现过一些早期墓葬中存在晚期钱币的情况。这是因为盗墓贼在墓穴中盗走大量珍贵珠宝的同时,为了求得心理安慰,往往会故意留下一些钱币,也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以此达到一种所谓的交换,甚至购买的心理平衡。
此前,曾有一种推测认为这些金代钱币为刘氏后人在墓地维修时所留。但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金代钱币出现在墓室后室的最底部,如果是出现在填土中,则属于后代维修时留下的,但出现在最底部,说明当时墓葬里的结构是空的,盗墓贼已经至少挖掘到了棺床的顶部,盗走了墓穴中值钱的东西,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故意放了几枚钱币。
⑵ 刘济墓的挖掘进展
1 志文中发现简体字和异体字
刘济墓发掘现场的负责人程利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发现,在刘济古墓的墓志志文中,新发现“简体字”和“异体字”。
市文物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出现该写法的原因可能是撰写墓志的文人,书写比较随意,前期按楷书书写,后期也有转为行书的表现,呈现笔画简洁、用字简单的趋势。
2 志文1543字多于文献记载
据刘济墓发掘现场负责人程利介绍,刘济墓志发现于前甬道北侧隔墙与主室门之间,志盖及志石均为青石质。顶面正中阴刻“唐故幽州卢龙莭度观察草寺使中书令赠太师刘公墓志之铭”(唐故幽州卢龙莭度观察等使中书令赠太师刘公墓志之铭),6行,24字,篆书。
据悉,志盖表面装饰精美,四刹阴刻文吏怀抱十二生肖形象,四刹交角阴刻牡丹花图案。志石与盖相扣,长方形,边长1.42×1.51米,厚0.22米。志石及盖四侧边均减地线刻卷叶牡丹纹饰。
刘济墓志志石字体采用的是正楷,一共47行,共1543字。其中正文1392字,比《权载之文集》和《全唐文》中的“刘公墓志铭”载有的文字都多。
此外,志石中对刘济对抗契丹打杀俘虏的数量也有记载,在《权载之文集》记载这一数字是2万人,在《全唐文》中记载为1万人,而在最新出土的墓志中,记载为2万人,真实还原了刘济的带兵功绩。
3 刘济原为御林军“司令”
记者了解到,关于刘济及其本人的描述,共有两份文献资料可供查阅,一是刘济在世时,当朝宰相所着的《权载之文集》,另一份则是《全唐文》。
刘济墓的开启及墓志文的发现,提供了第三份关于刘济生平的记载,为史料的补充提供了重要参考。程利介绍说,三份记载有所出入,墓志文的发现有效地还原了刘济的真实职位及历史事迹,澄清了刘济的真实职务。
据了解,在墓志的撰写者当朝宰相权德舆所着的文集《权载之文集》中,对于刘济职务的描写为“皇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皇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而在《全唐文》中则书为“皇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皇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
在新出土的志文中,可以确定刘济的职位为皇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有专家作出形象解释:“皇特进”解释为当时的御林军,而“金吾卫大将军”可解释为如今的司令。御林军分左右两金吾卫,如果还原成今日官衔,就应为卫戍区司令。
此外,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济墓发掘保护的负责人程利介绍说,刘济墓志上记载“公姓刘氏,讳济,字济”。而在《权载之文集》和《全唐文》中,刘济的字均被记录为“字济之”。墓志上的该记载与《新唐书》一致,因此初步考虑刘济的表字应为“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