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什么
旗袍的文化内涵:
旗袍文化内涵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象征意义:
因为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温和宽厚,追求温馨祥和、凡事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为人要谦虚谨慎、含蓄内敛,这样的审美心理与旗袍表现的特征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贵典雅使中国女性看起来更加优雅、娴静,同时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② 湖南邵东风俗有哪些
“唯楚有材,予斯为盛”,湖南,一块神奇的民歌宝地。
荆楚南蛮,本为化外之方,然从屈原居沅、湘而作《九歌》、《离骚》始,中华民族的浪漫主义人文情怀便发轫于此。历千年经营,乃成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盖有其渊源。
孟子云“今之乐犹古之乐”,吾深信不疑。民歌源于生活,早于文字,那么文字体裁的诗词文章借鉴民歌,定是确切。如以吴歌西曲入乐府,使之深得清新活波;刘禹锡以楚地民歌入《竹枝词》、《浪淘沙》而传唱千古;以勾栏瓦舍之市井新声入唐宋词,繁荣形成乐一代文学样式(南宋以降词人过分追求“雅正”,摒弃“俗曲俚谣”而终使词至没落,繁华不再,足以明证);以民歌入元曲,而成近世曲艺戏曲之端源……由是观之,民歌为中华民族之精神生活的成长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湖南民歌,首先是人才之盛。一直在问,辣椒会影响嗓音,可就是这么一群专吃辣椒的湘人却能唱响中国乐坛。且不说活跃在当代歌坛的宋祖英、张也、汤灿等人,单说何纪光、李谷一等老一辈艺术家。何纪光出生在桃花源故里,土家、苗、汉聚居的武陵人家,从小耳濡目染民歌风气。据说他曾向一位苗族老艺人习得高腔山歌的唱法,并纳入科学发声方法,真假声莫辨,铸就独有风格。他的声音纯净、宽广,高昂可断丝,柔美能流水,得此声音夫复何求!八十年代以一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享誉全国。他的歌唱,充分体现了高腔山歌的魅力,如“洞庭鱼米乡”的开场,“思念”的开场,“好久没到这条坡”最后“唱赞歌”句,一个干净利落的甩腔,但却悠扬至极,响彻云端。生为人大代表的何先生,关心民生,提携后进,李谷一、宋祖英、张也等都曾受他教导。专心音乐,孜孜不倦。02年惊闻先生盍然辞世,终年63岁,以艺术盛年离去,“长使吾辈泪满巾”,唯余暗自嗟叹。
李谷一大家都很熟悉,由湖南花鼓而入民歌,代表作有“妹妹找哥泪花流”、“乡恋”、“难忘今宵”等。严格的说,她并不是纯粹的民歌手,而是走新创作作品之路,难为有一副好嗓子。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吴碧霞。这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女高音西洋花腔歌手,现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历来西洋美声和民族唱法水火不容,对于民族来说,要么过于保守,难于发展,要么全盘西化,面目全非。而吴在两种唱法中游刃有余,为中外看好。垂涎她的一张“好花红”的专辑多年,里面有她的《试论“鱼”和“熊掌”能否得兼--论中外作品演唱得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
湖南民歌,其次是体裁内容之盛。湘西、湘西北之武陵山,湘南之衡山,湘北之浩瀚洞庭,加上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纵贯全境,平原、水乡、山地、丘陵皆备,故号子、山歌、田歌、小调、风俗歌具丰。以例举证。号子,以“澧水船工号子”(津市,澧县)为代表,经改编后,分为三部分,成为体制完备的大型声乐作品;山歌,作品最多,瀚若星云,如“郎在外间打山歌”(长沙)“冷水泡茶慢慢浓”(桑植);田歌,这是一种稻作区域的特殊民歌形式,介乎山歌和号子之间,有“插田歌”(韶山)、“罗罗咚”(岳阳)等,但仅在文献上看过,未能有幸听得;小调,较为抒情,如“四季花儿开”,“乡里妹子进城来”(邵东)等;风俗歌,反映民俗,婚丧,于古时生活联系紧密,如“铜钱歌”(益阳),能听到的不多。
湖南民歌,再次是内容丰富,清新健康,言辞优美,有些堪称文字精华。民歌源自生活,有些未免流俗,但窃以为湖南的民歌精品良多,他们都是语言的天才。
印象最深的当属何纪光的那首“思念”:“山高水远路茫茫,郎姐二人远隔在两厢,难得见,朝朝暮暮思念长。门前有块相思地,芹菜韭菜种两行,郎拔芹菜勤想姐,姐割韭菜久望郎。” 不知道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始有,我坚信后者。试看两人相思,直白而不显露,却用艺术的比喻,要在相思地上种“芹”菜“韭”菜,来“勤”“久”惦望,形象生动,生活情感交融在一起,多美丽呀。
再如“马桑树儿搭灯台”(邓海伦):“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儿带哟,郎去帮工(有的填‘当兵’词)姐也在家哟,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也别处栽哟。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哟,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春天不到(也)花不开哟(也有的填‘钥匙的不到锁也不开’词。)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姐在家中望郎来哟,穷人最知穷人苦哇,我穷人自有穷人爱哟啊,苦菜花开哟来相会啊” 先托物起兴(源于《诗经》,自古有之),男方先表明心迹,“我是穷人,且要外出三五年,你我虽然交好,但为你青春考虑还是别嫁郎吧”,可女方立即回信,情比金坚,“穷人怎么啦?外出又怎样?我定会等你回来,我就是你春天里的花,你就是开我这把锁的钥匙,放心吧!”没有海誓山盟,却铁骨铮铮忠贞不渝。突然想起《孔雀东南飞》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曲调沉婉,却无半点哀怨,不同于一般的春思闺情。 答案补充 再如“乡里妹子进城来”:
“乡里妹子进城来,乡里妹子冇(mao,没有)穿鞋(hai),何(huo)不嫁到我城里
去(ke),上穿旗袍下穿鞋。城里伢(a)子你莫笑我,我打赤脚(jue)好得多,上山挑
得百(be)斤担,下田拣得水田螺。 乡里妹子进城来,肩挑手提路(lou)难捱,何
(huo)不嫁到我城里去(ke),出门三步有人抬。城里伢(a)子你莫笑我,我打赤脚(
juo)好得多,冇得田家勤耕种,冇吃(chia)冇穿冇法活”
整齐的七言应答式,是民歌反应生活的例子。指明美好的生活由劳动创造,而非“城里伢
子”之类的地主或剥削者,表明劳动人民的心声。
凡之种种,不胜枚举。民歌是生活的写照,过去人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勤劳乐观,精
神状态我觉得比当代要好。大三时去长沙,在湘江桥下,橘子洲畔,见一群人围坐唱花鼓
,怡然自得,故相信从古至今湘人都很艺术地活着。
人云“湘女多情”,不单湘女整个湘人都多情,不单多爱情,更多生活、创作、浪漫
之情。如此丰富的民歌,恐无人能出其右。 答案补充 将我有的湖南民歌列举如下,不分新创作和传统民歌,有些标明唱者,为我喜欢的版本,
不标明地域的多为新创作作品或不知:
1.挑担茶叶上北京(何纪光)
2.洞庭鱼米乡(何纪光)
3.思念(何纪光)
4.一根竹竿容易弯(长沙)
5.板栗花开一条线(湘西)
6.扯白歌
7.小小幺姑
8.四季花儿开(桑植,邓海伦)
9.郎在外间打山歌(长沙,何纪光)
10.冷水泡茶慢慢浓(桑植)
11.好郎好姐不用媒(桑植)
12.茅岩河号子
13.小小幺姑(俞淑琴)
14.郎从门前过(俞淑琴)
15.采茶(花鼓,鞠秀芳)
16.乡里妹子进城来(邵东)
17.洗菜心(花鼓,吴碧霞)
18.马桑树儿搭灯台(邓海伦)
19.尼姑思凡
20.采槟榔(湘潭)
21.一个雀子一个头
③ 旗袍乃是“封建糟粕”如今真的炙手可热备受追捧,登上春晚名扬海外吗
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精美绝伦的中国传统服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时至今日也还有不少的汉服爱好者坚持效仿古人,穿着传统服饰。精美的传统服饰完美地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连接,让我们得以跨越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去感受古人在穿衣上的古朴智慧和不俗的审美趣味。
青年时代身穿旗袍的宋庆龄
旗袍刚开始兴起时,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百姓们在乱世之中生活得非常艰难。很多正当妙龄的女孩子为了谋生,只能选择堕入烟花巷里。而烟花巷中的女性美自然都是千娇百媚的,为了衬出自己的曼妙和魅力,她们纷纷都穿上了摄人心魄的旗袍。于是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充斥着穿着各色旗袍的舞女和酒女,使得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旗袍是成风尘女子的一个显着标志。
④ 旗袍的文化传承
旗袍是民国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但是并非汉族的民族服装 ,这是一直存在的一个误区。
旗袍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与配饰
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 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 油纸伞是旗袍重要配饰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⑤ 关于旗袍的起源与文化,你都了解吗
1、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是来源于满族,属于满族的代表性服装,后来被不同民族的女性演绎,一直流传到现在,旗袍是一种非常女性化的服装,特别的好看。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大,旗袍在现在也是一种兴起的服饰。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就袍服的演变过程看,袍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苏醒,一种怀旧情怀。
旗袍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虽然已很难看见身着旗袍、左手执油纸伞、右手执香扇的雅致美女款款而步,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很多人依旧向往。
⑥ 漂亮!湖南女大学生设计百余款新国风旗袍,从旗袍上体现出了哪些中国风
漂亮,湖南女大学生设计百余款新国风旗袍,从旗袍上面绘画图案设计,体现出满满中国风,以及服饰文化的交融。旗袍上面有形神兼备,婉转优雅的文化底蕴。从盘扣,衣襟开叉等方面来调整,展现出满满中国风。而且使用布料和设计都是传统的中国风定义,所以说体现出来的是新国风味道。
布料和设计,都是传统中国风
旗袍使用什么样的料子怎么设计?都是有要求的,而这位小姐姐所设计的这件旗袍个个好看,能够显腰身,还可以选曲线。那么中国风旗袍配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打算,所以这些气泡的料子比较符合中国特色,而配饰也是很好看的,这种味道是别的衣服所给予不了的。一颦一笑一回眸,都是满满的中国东方女子风味,而且这个盘扣特别立体,显得更加好看。
⑦ 旗袍的历史文化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
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发展的过程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1)旗袍之源~~“枣”(Zao三声)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但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民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民国的30~4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里~~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间,那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化。
(5)在中国的60年中叶~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旗袍经历的灾难期。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辉煌难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⑧ 旗袍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你知道吗
中国复兴,旗袍文化走遍世界。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悠久。旗袍文化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抹烟云。旗袍文化的开始存在很大争议。旗袍是清代最受欢迎的。旗袍文化起源于清代并不过分,但严格来说,旗袍在民国时期开始流行,现代旗袍的基本形式也在民国时期,所以一般来说,旗袍文化是指民国初期以后的旗袍文化。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出现,旗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迫害。到目前为止,旗袍文化已经告别了辉煌的历史,进入了低迷时期。经过30年的沉睡,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旗袍文化已经成功地走上了新的舞台,但很难超越鼎盛时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旗袍文化将继续前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⑨ 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什么
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文化内涵对现代服饰市场其实具备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最近的几年间,旗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不但成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为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
旗袍文化其实始于清代,随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着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
旗袍的影响。
旗袍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它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优雅、贤淑、美丽等气质,旗袍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生活和艺术,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如此有代表性有超凡意义的服装,高开叉不过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旗袍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旗袍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传统的象征,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 中国古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是保守的。旗袍通常包含各种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风格对国际时装业产生了影响。
旗袍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着名设计师的青睐,大胆突破旗袍原有模式,融入时代创新精神,注入时代血液,赋予青春活力,表达新感受,以新理念展示旗袍的文化内涵。
⑩ 旗袍的文化历史及意义
起源于上海,风行于20年代,是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之袍,故称之为“旗袍”。它承载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文明,显露出了中华女性的修养和个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