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衣有几种表示
1. 上衣种类
一般男子上衣,晚清以来,主要有以下数种:
马褂,清朝习俗,有身份的人,在长衫袍之外,加穿马褂。马褂较一般外褂为
短,长仅及于脐。山东常见两种,一种为对襟,一种为大襟,衣襟开在右边,四周
用异色绸缎镶边。马褂通常为青色,辛亥革命后,马褂渐被淘汰,但是在人们心目
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形容人衣着整齐时仍说:“长袍马褂的”。
长衫,俗称大褂、长袍,长身单衣。20~50年代一般为知识分子、商人的日常
服装,农民在交际场合才偶尔穿着。
大衣,民间称之为“大氅”。有连帽大衣,俗称“棉猴”。
衫,亦称单衫、褂子、小褂子、汗褂子。清时有大襟、对襟两种。后来,老人
们仍沿用大襟衣衫,尚蓝色,夏装用麻布做成,谓之“夏布衫”。青年中主要流行
对襟的一种,布扣五对或七对,忌用四对或六对,俗谓“四六不成才”。前襟各制
一外衣袋,俗称“对门小褂”,成了流行很久的农民夏装。菏泽地方曾长期流行的
是紫花狸猫条布褂。40年代后,有于左胸前加一小衣袋者,称为“小布袋”,小布
袋中插自来水笔,曾是时髦文明的装束。50年代开始,西装衬衫渐渐流入农村,为
青年人所喜欢,称为“洋服小褂”,再后,又有半袖“港衫”。
夹袄,夹袄为春秋季上衣,形如对门小褂,一表一里,形制略宽大。50年代以
后,夹袄渐被淘汰,青年人春秋皆内衬针织“春秋衣”,外着中山装制服,因从干
部装束学来,遂呼为“干部服”,其中又有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工作服等细
别。
西服,20世纪初年开始流行于工商、知识界,“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濒于绝
迹。进入80年代以后,西服很快成为城乡各界人士的常礼服。
大襟棉袄,在老年人中流行,着装后,用一长布带扎腰,称为扎腰布子或褡布
带子,老汉们常将长管旱烟袋、烟荷包和火镰、盛火绒的小壶等小物件系在一起,
插在腰间。又有盛杂物于怀中的习惯。
皮袄,旧时只有富家有之,种类多样,有羊皮、羔皮、狐狸腿、狐狸脑袋、狐
背、猞猁、狸、貂等,赶羊人常备老羊皮袄。
千张袄,临清特产。明清时代临清皮毛业发达,许多作坊年终将裁制皮袄的下
脚料分给工人,工人将这些料子分门别类拼成整料,用这种料子制成的皮衣,名为
“千张袄”。其中有大毛、单毛、小毛等分别。
对门小棉袄,形如对门夹袄,表里之间实棉。四五十年代时,时兴一种长及膝
的棉袄,被称为半截棉袄或小大袄,穿起来足显饱暖之象,又常于两侧做斜插衣袋,
行立皆可插手其间以取暖,名为抄手布袋。
老棉袄,沿海渔民出海穿的棉衣,千补百衲,重可一二十斤,抗风耐湿,流行
上百年。
棉囤子,长岛渔民出海时穿的极厚的棉背心,穿起来滚圆饱满,形如粮囤。
蓑衣,用蓑草编织成的防雨衣。
小大衣,流行于五六十年代,如大衣状,半身,常以毛皮或毡绒为领,两侧亦
为斜衣袋用以插手取暖。
风衣,流行沿海渔区。以破旧夹衣为“底本”,不断于其上各处密针补纳布片,
久之,各处皆厚有七八层,坚硬、结实,下海捕鱼时穿着,可御寒,亦可遮风雨,
当年渔民几乎每人必备。
肋腰子,宽硬腰带,束腰间又可兼作钱袋。多用青色,表面用白线纳绣盘肠、
云彩头、狮子滚绣球等图案,车夫、脚夫多有此物。
百家衣,旧俗以为由百十人家讨来布片,为儿童做百衲衣,可保孩童“好养”,
多做成斜襟道袍样,看来斑烂可爱,又称百岁衣、和尚衣。
道袍,旧时莱阳风俗,小儿寄名(俗称“舍在庙上”)道观,观中道士为之做道
袍一身,红衣沿黑边,每生日穿此袍至道观拜见师傅。
油衣,白细布做成,涂以桐油,成黄色,用以防雨。
背心,又叫半臂、汗背心、汗溜儿、汗溻。有对襟和身右侧边开口两种,对襟
用布扣或“按扣”,侧边开口的以小布带代扣,布带极密。
坎肩,或称坎夹子,有夹、棉两种。亦称呼为夹背心、棉背心,鲁中称棉坎肩
为“押风”。又有人为小儿作厚棉背心者,宽及掖下,名为“棉管倒”。
绿襟红袄,金乡民间的男孩棉衣,由姑家制做,红袄绿大襟,俗谚:“红袄绿
大襟,留下娘的一条根。”
女子、儿童上衣,有下列数种:
衫,俗称褂子、布褂子。清代右开大襟(或称偏襟)式样,当时衣长可及膝,高
领,大袖,襟及袖口等处镶边,后来的褂子身长渐短,窄袖,多不镶边。钮扣有铜
扣、布扣、琉璃扣、核桃扣等,上衣颜色、花样,各地习俗不同,海岛、山区多尚
红。长岛县砣矶岛,当年有民谣唱道:“砣矶岛,三大宝,大红裤子大红袄,穿着
绣花鞋满街跑。”鲁西鲁南,尚大花,自织棉布为衣,花样翻新。
撮花衣,又称“绑花衣”,曾流行于广饶等地的一种女布衫。用线将图案缝在
布料上,浸染后拆线留下白色花纹图案,为扎染之一种。
旗袍,每个时代样式都有一些变化。
上衣的着法,各地亦都有一些独特的习俗。例如,20~50年代,招远县曾流行
“三滴水”着法:一次做新单褂3件,最里一件,蓝色,最长;中间一件,大红色,
次长;外衣又为蓝色,最短,穿起来下襟边缘外蓝、红、蓝3色成层次分明3道。青
年妇女能着此者,可骄傲于一乡。50年代以后,青年人渐次舍弃大襟褂而追求各种
制服式样,中老年妇女大襟依旧。微山县湖区的妇女曾流行春秋套装,花布夹袄,
红花布棉坎肩,绿花裤,时称为“穿红挂绿”。
夹袄,春秋季节穿用,旧时常与背心配合。
棉袄,有大棉袄、小棉袄之分,皆大襟。大棉袄为外衣,较长,人人必备。小
棉袄紧身短小,非稍富足之家不常有。大、小棉袄配合穿着,是当年农村妇女很感
满意的冬装,对小棉袄尤觉亲切,以至将小棉袄比为母女之情,俗话“闺女是娘的
贴身小棉袄”。
红棉袄、绿棉袄,曲阜一带妇女年过六十,丈夫在世,儿女双全,做一件红棉
袄,外罩青褂,但袖口、下摆必露出红色,显示幸福。苍山兰陵镇老年妇女多穿绿
棉袄。
蚂蚱鞍,曾流行于鲁中的女孩短棉背心。
背心,妇女们所着背心,在清代,往往秋凉即加于外衣之上,长可及膝。后来,
这种背心渐被淘汰,只保留夹、棉(皮)两种短背心,通常只作内衣使用。
斗蓬,又称“一扣钟”,妇女儿童用以冬季外出时的罩衣。
肚兜,又称“抹胸”,从前青年妇女贴身系用的一种内衣,夏日儿童赤身穿着。
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豁形,称为兜子口,于半圆两边角处系带
挂项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两角各设带,扎于腰间。兜面上都有饰花,饰花大体
分印花、绣花两类。印花最流行的是作坊做的蓝印花肚兜,儿童兜肚的图案组织,
中心花纹的周围,都绕一道宽阔的花边,花边一般由回纹或朵花构成,中心主纹和
花边之间的空隙,对称或均衡地补缀小花,主纹则有:连生贵子、福字、三多果(
石榴、寿桃、佛手)、连年有余、艾虎克毒等图样,多取求吉利、避灾邪的意思。
绣花兜,多为红色,兜口小梯形处镶作黑色,红黑相衬,活泼而雅致。兜面与兜口
都有刺绣。兜口作装饰图样,兜面绣主题画,有艾虎、金鱼串荷花、鸳鸯戏水、喜
鹊登梅、刘海戏金蟾等图样,除吉祥避邪之外,又多爱情、幸福主题。年轻女人自
绣自用之外,亦常赠情人,赠丈夫,作传情与恩爱信物。更常作小儿盛夏时装束。
兜兜,亦称大兜子、胸牌。长方形单片格局,下摆成一直线,或裁成弧形,或
镶边牙,上半裁成荷花瓣、长命锁、荷包等形,颈项处留圆孔,中间设带扎系腰间,
多作儿童外衣罩。亦有略变其形式作妇女外衣前罩之用的。
转兜,又叫“围嘴”、“涎葛拉”。用于幼儿,带项间,防涎水污衣,可随时
转动,有素色的,有用花布拼成的,通常作成圆形,亦有刻为莲花瓣以求其美观。
蓝印花布流行时,作坊常印艾虎、长命富贵等成品转兜出售于乡间。
饭单,长方形单片,于上部三分之一处裁成云头、高弧、半圆等样式系项间,
吃饭时防污染上衣。有于蓝布衣上作白棉线绣的。
2.T恤(英文:T-shirt,带有展示性图案的也称文化衫)是衣衫的一种,通常是短袖而圆领的,长及腰间,一般没有钮扣,领子或袋。摊开时呈T形,因而得名。穿着时把头部穿过领子即成。 T恤一般以棉或是人造纤维大规模制造,以平针编织出柔软的质地。
T恤原本作为内衣穿着,但现在最常见的穿法是当成上半身唯一的衣服(女性可能会在下面佩带胸罩) 。 T恤常常配有文字或图案作装饰。特大型的,女性穿着较短而露出肚脐的,长袖的,无袖的等等,都是常见的T恤款式。
T恤是保留了英文"T"-shirt"的音。然而这个中英文的混血儿词汇听上去并不那么富有异国情调。T恤”衫已成为当今男女老少普遍适用的上衣。“T恤”衫原是一种音译加形符的构词法构成的新词,是由港澳同胞创造出来的非规范化的汉语外来词。它首先传至广东,而后遍及各地。
“恤”是英文Shirt(衬衣)一词的音译;而“T”原是无领、短袖衣服的象形符号。“T恤”是一种短袖、贴身的汗衫样的衣服,穿着起来显得贴身、轻松、活泼。
上衣包含T恤
2. 客家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凉笠)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客家衣着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元华”。古代方志多有记载。如康熙三十年《程乡县志》讲,程乡县(今梅县)城乡妇女的穿戴风俗是“头不缠锦,足不裹吊”。至干隆年间,“中上人家,妇女纺织缝纫,粗衣薄妆,以贞淑相尚。至村乡妇女区,槌警短裳,任田园诸务,采山负檐,未免鄙野”。换言之,“粗衣薄妆”、“槌暑短裳”穿戴上的特点,甚至简朴到“鄙野”的程度,足见当时服饰的朴素。一个民族或民系是否讲究穿戴,从妇女身上反映尤为明显。客家妇女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着称于世,不崇尚时髦,朴实无华,对衣服十分爱惜,平日穿打补丁的衣服,新衣服除过年或走亲戚偶尔穿一两回外,总舍不得穿。“在家唔怕旧,出屋唔怕新”,这些俗语很能说明穿戴观。
客家人的简朴是与整洁连为一体的。客家人常用服饰因城乡贫富而有不同,乡村居民大都穿着朴素,但求耐穿、舒适、大方,而城里人穿着较讲究,注意时尚和整洁,一般都讲求身份和环境。旧时有句俗谚“不怕衫烂,最怕人烂。”衣服虽破,只要补得好,洗得干净,穿得整齐,就不会被人见笑。客家人重面子,极为注意正式场合的穿戴。如梅县人有谓“锅里无米煮,出门衣官样”。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均须穿上整齐清洁的衣衫,以免被人瞧不起。康熙年间《程乡县志》卷一《风俗》称“齐民无事不衣冠”。黄遵宪在同治年间所作《送女弟》,也说客家妇女“盛妆始脂粉,常饰惟荼巾”,是符合客俗实际的写照。客家人对于破旧衣服不会随便抛弃,有句俗话说:“烂衫烂裤不要丢,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裆裤(约6寸宽)的裤头,多用质地较差的白布接成,驳接部分被上衣遮住,无伤大雅。有的妇女的嫁衣,一辈子都舍不得穿,压在箱底柜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为死后的残衣。
客家人做衫裤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纱、苎麻,自己纺织的,俗称“家机布”。这种布布面宽为一鲁班尺(相当于12市尺),以三丈为一匹(约43. 2市尺) ,故当地称为“三丈白”。一般来说,面宽一尺、长三丈就足够通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规。织布首先要有“线”,最初的线也是自纺的。不过这种“纺线”很粗,织成的布很粗糙。后来有了机线,称之为“洋纱”,墟镇上亦有了专门的洋纱店,他们把洋纱贷出给村妇织成布,然后以布换纱,投入再生产,这种行为叫做“回布”。当时梅州城乡很多妇女都会织布,兴宁县尤为普及。这种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蓝、青蓝等颜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泽多偏黑,偏深蓝、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纺织的布。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传统的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裆裤”。衣着款式偏宽偏长,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女装则在襟边加一两条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1尺左右。而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穿时一般用“裤头带”(纱布带)扎紧,或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
旧时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加穿一条较短的裤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内衣,俗称“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的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御寒衣服称“棉袄”或无袖的“棉背褡”。
“大襟衫”,在胸前不开口不设纽扣,表面不设口袋。其开口从颈部开始向右斜开直至右肋下并沿边而设纽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裆裤又叫“斗头裤”(或“交头裤”)。由于气候关系,冬天穿棉裤的极少。一般人家不论男女,一件棉袄往往要穿一辈子。一般情况下,梅州城乡人民穿衣服大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新,二哥旧,三哥着的烂衫袖”。前者的意思是说,一套衣服大体要穿9年才换新的,后者的意思是说,小孩子穿衣,大哥穿过的衣服传给二哥三哥继续穿。
当然,贫富人家的衣着有所不同。在衣料上,少数富家多穿绞罗绸缎。在衫裤式样上,除大襟衫大裆裤开胸褂外,还有穿洒衣、马褂。所谓“洒衣”,实为下摆延长至膝以下的大襟长衫。所谓“马褂”,实为无袖的开胸衫。马褂与洒衣往往同时穿着,即穿上洒衣后再穿马褂,称之为“马褂套洒衣”,又俗称为“长衫套马褂”。如果再戴上一顶“瓜督帽”,便是乡绅的穿戴了。富家的太太小姐也穿长衫,但其长衫不叫“洒衣”,而称“旗袍”。
一般妇女穿大襟衫交(交叉)头裤要配头帕。头帕多为黑方形,配有环扣,一端扣于脑后发髻上,一端扣于颏下。头帕夏可遮阳,冬可为头面护暖。另有一种叫围帕,多为做家务劳动时穿。长的围帕称为吊裙,端顶用带挂于颈部或与面衣的颈扣相扣紧,胸前用带扎于腰部。短帕称为围裙,仅系于胸前腰部。
3. 进入民国后服装发生变化的原因
民国以前,涵江老百姓大多穿“汉装”(汉族传统的服装,俗叫“本地衫”)。
民国时,官绅、富豪人家多穿长衫,迎宾、赴会或参加庆典大礼时外罩“马褂”。公务人员、教师,男的以穿长衫、中山装(即中山服)为主,少数穿西装;女的以穿旗袍或蓝色短衫配黑色褶裙为主。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念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女学生穿蓝衫黑裤。群众则穿本地人设计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间对襟布钮;女的右开襟布钮,左为一小块内衣。“本地衫”所用的钮,是用小布条缝制的。裤是裤裆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裤头。小孩子穿的多为开裆裤。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的机织棉布和手织的“土家布”。夏季以苎布(俗叫“夏布”)为主。官绅、富豪人家有名贵的绫、罗、绸、缎、哔吱、花达呢、香云和毛织品。贫富之间差别很大。布色随季节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蓝色为主,女的增加红、绿、黄等色。妇女爱穿花衫和红衫,红衫有水红、桃红和大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区别。过去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妇女多穿红衫。寡妇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红衫的习俗。
民国时期的成衣业,是个体手工经营的一个行业,俗叫“做衣裳”、“衣裳师傅”、“衣裳店”。除这种小店外,妇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妇女的副业,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妆,多是向她们定做的。
全镇开设的成衣店,先后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宫下、鉴前、楼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国初期,规模较大的,有王祥泉、建亚等家。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福州人开设的华新、益海、华兴等家,他们多是以自己的名字为招牌的。
开设成衣店的,自己都是会剪裁的,规模较大的,还雇有帮手(俗称“半师傅”)和带有学徒,故一般多为三、四人;还有单人店、夫妻店的。(所谓“半师傅”,一般是指没有负责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缝纫而已。他们的待遇:每月工资,多的为银元七、八元,少的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应的。)
成衣店所裁缝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装”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费为银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寿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费高一些。福州人所开的成衣店,有洋服部制作西装。
当时,一年中,只有逢年过节、或冬季、或喜庆之时,才是旺季;其余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众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缝的,是半自给自足社会生活的写照;二、莆阳民风淳朴节俭,大多数群众的生活都很贫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缝缝补补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妆,大多是请师傅到家里裁缝的。
4. 客家妇女头带什么帽
客家妇女和平常的女人没什么两样,无缘无故不会戴什么帽,只有在要遮太阳的时候,才会选择戴帽子遮遮太阳!客家人是汉族人,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5. 海安有哪些民俗
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主要节日有十月朝、腊八节、送灶、除夕。进入十月后,乡民开始搞冬闲副业,如编簸箕、条帚、蒲鞋,赶制水车零件等,准备来年春天赶集出售。从十一月至冬至日进入数九寒冬。农历十二月称腊月,从腊月二十到除夕,以夜数计日。这期间,各家要掸尘大扫除,打笼蒸糕团、馒头、米饼等,一些人家还腌制咸鱼、咸肉。家家要赶晴天洗衣服、被褥,民谣称“有钱没钱,洗洗过年”。理发室和浴室因“剪元宝头,洗元宝澡”而分外繁忙。二十六、二十七夜,部分人家敬神辞年,商店吃辞年酒。从二十夜到二十九夜,集镇上有专职打更守夜的人,手提灯笼敲着竹梆,提醒人们防火防窃。建国后,地方政府部门对冬防更为重视,组织民兵及工作人员值班夜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前后数日内扫墓满坟,祭祀与清明节相似。是日有煮糯米饭送苍蝇俗,河东则以煮赤豆饭送苍蝇。李堡旧俗于是日举行城隍会。又河东地区在十月朝洗牛,耕牛开始冬休。赢弱老牛,往往受到淘汰。
冬至节 冬至日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前一日为小冬,家家祭祖烧纸。冬至日又称大冬,各地早上均有吃汤团的食俗。晚上团聚设宴,商店作坊均有“冬酒”,俗称“大冬大似年”。河东亦间有拜冬礼节。从冬至节起为交冬数九。冬至之日,昼最短夜最长,故有谚云:“冬至不坐夜,夏至不踏车。”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传说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民间仿寺店俗,以糯米、黄豆、花生、慈姑、青菜、红豆等,杂配煮成“腊八粥”饭食;讲究的富户放红枣、板栗、自果、香草、蘑菇、木耳等,称“八宝粥”。佛教信徒在晚上吃面条祝“无量寿佛”。其他人家还有的开酒宴。今吃腊八粥俗依旧。
送灶 腊月二十四日家家送灶,祷祝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供祀品一般为四盘:饴糖(粘封灶君之口)、茶叶和米(象征生活平安)、豆腐(“富”的谐音)、红豆和碎稻草(灶君神马的饲料),河东人家还供酒糟。建国后此俗渐废。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三十夜”。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多数人家中午祭祖;有一部分人家则是除夕日中午祭祖。是日煮陈饭装“陈饭盆”。除夕前家家户户忙碌,蒸糕点,做年菜,炒花生、蚕豆、炒米,买茶食,打年货等均须在此阶段准备完毕。除夕旧俗各家檐头要插红纸、黄笺装饰和芝麻秸,门户上要贴红喜笺、春联及门神;堂屋内贴年画、顺遂条,并以“福”字倒贴,取“福到”的谐音。居丧之家春联第一年贴黄纸,第二年贴绿纸,第三年满孝后贴红纸。家家屋内外打扫整理一新,并于门外、场头以蒲包装石灰打“元宝囤子”,或称为“麒麟脚印”。除夕当晚敬祖先、接灶神,家人设宴团坐吃“守岁酒”。年夜饭,一般要多煮,剩余的留作新年吃“陈饭”;锅巴要留整块的,称“饭根”,并用一盘装盛,上插柏树枝、芝麻籽,缀上白果、花生、铜钱,贴黄纸笺、财神像,名为“陈饭盆”,置于神柜上。散席后,清理厨房,清灶面、锅膛,满水缸、箸桶。临睡前,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守)岁钱”;各人枕边放糖果、枣、长生果(连壳花生),供岁朝枕边开食;又分放新衣、新帽、新鞋袜、供岁朝穿着。河东有些人家则彻夜不眠,坐以待旦,叫“守岁”,而且压岁钱要到初一早餐后才分发。除夕之夜,鞭炮声通宵不绝。新中国建立后,除夕的迷信活动基本废除。80年代后,电视机在城乡广为普及,除夕夜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成新风。
“海安花鼓”是海安的文化品牌,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参加过为中央领导献艺的专场演出;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评比中,获得过“群星奖”金奖;还和来自五大洲及国内13个省市的60多支歌舞表演方队一起,在北京平安大街上参加过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盛装行进表演。人们已经把“海安花鼓”和海安这个滨江临海的新兴城市的文化形象紧紧扣连在一起。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的《海陵竹枝》枝中曰:“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说明那时花鼓已流传很广。及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区花鼓活动仍然十分活跃。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区的流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主体部分是一旦一丑的“两小戏”或一旦一丑一生的“三小戏”。“海安花鼓”属于后者。花鼓表演中的主体部分是由红娘子(旦)、骚达子(丑)、相公(生)出场入角。歌舞表演被称为“上秧鼓”或“打场子”。今日之“海安花鼓”是歌舞表演部分的发展与创新。由于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引出了“十里花鼓舞不同”。海安花鼓在海安流传的四百多年间,受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表现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葱翠的鱼米之乡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的生活,展现的是她们既热情奔放又柔美温情的个性。特别是表现村姑、渔妇穿梭织网于花前月下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欲动先出胯,逐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村姑、渔妇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村姑、渔妇生活富足的欢乐情怀。这一“海安花鼓动”各个形态的个性特色,不同于“牵驴花鼓”的纵情,而是凸现了这一地域村姑、渔妇特有的既质朴又纯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内心世界,属于如清代桐城派文人姚鼐描述的那种“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情其势展现出“如东升初日、如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漳、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廊”的阴柔之美。
海安文化馆于50年代末,就开始对“海安花鼓”进行搜集整理,并且伴随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牟跃进步伐,对其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先后以男女群舞的《迎春花鼓》,情节舞的《花鼓情》等舞台表演形式在省、市会演中获奖,在晋京献艺中受到好评。近年来又融合了江苏各地花鼓表演之精华,以江苏民间音乐为主旋律,编排成320人参与表演的盛装行进表演方阵和40人参与表演的广场民间舞蹈,多次在全国性演艺竞赛活动中展风采、夺大奖,以致成为全国知名的海安文化品牌。
农历正月至三月,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等。正月里节日气氛甚浓厚,拜年访亲友者居多,群众尽情娱乐,喝春酒、打麻将、敲锣鼓、玩花灯……风气较盛。正月中旬有灯期。从正月半到二月初,农家先后植树。三月以清明前后扫墓为主,并兴放风筝。除此,旧俗二月十二传为“百花生日”,人们在自家果树、花卉上缀挂小红布条,称“挂红”,以祈百花齐放、硕果满枝,此俗今已不兴。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旧称元旦(分朝),俗称大年初一。旧俗,凌晨时老人卧床以谛听自然界动物叫声,以卜一年运气。各户争先恐后焚香鸣炮,抢接天地,特别起早烧“头香”者,多为祈求家添男丁或财运亨通。河东人家则俗尚晚起,家家户户每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早晨,家庭主妇入厨,以“陈火”烧锅煎鸡蛋、温果子茶、热白汤猪肉,送给家中老人坐在铺上吃,其他人则在起身后吃红枣茶、元宝茶、汤圆糕点。早餐后,以自然住宅区为单位,各户中青年成群结队挨家逐户拜年,主人以烟、茶、花生、糖果等招待。市镇商店则互送贺年红帖,从门缝投入。中午时,焚香敬神(又称“下升”谢神)。午饭前不扫地、不泼水、不用秤、不动刀剪。初一尚有吃陈年饭俗,河北人家中午吃除夕陈饭、剩菜(称“下生饭”),晚食吃面条(称长寿面);河南、河东人家则在晚上吃陈饭,中午吃糯米饭(或粘傺米饭)。按俗晚餐要提前,上床睡觉不点灯,以为如此可使夏季蚊虫减少。从初二日起,各家陆续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初二日,礼仪不能免者,为佃户上地主、老板家拜年,女婿带妻儿给岳父母拜年,河东地区子侄给伯(叔)父母拜年。亲友之间彼此互请春酒,称“请春卮”,一般到正月十五止。河东地区农村称请春酒为“拉龙灯”,时间一直延续到二月半。初二日,农民到土地庙(祠)给土地公公、土地娘娘和趴蜡老爷敬香,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田无虫灾。商店于是日敬玄坛菩萨(即财神老爷赵公明),办酒招待职工。
正月初五为“财神日”,又称“五路日”,商店开市。店主对“敬财神”极重视,从初四晚起,各店号大门即张贴财神像。店主沐浴更衣,有的彻夜不眠,并备三牲祭礼(猪头、雄鸡、花鱼,俗称“六只眼”),半夜即起身焚香“接财神”,鞭炮声不绝。
新年第一笔生意如妇女来买,称为“满(母)生意”,价格优惠。民间贫苦艺人亦于是日着戏服,扮财神敲着锣,至各店号门前演招财进宝讨赏,谓“跳财神”。晚上,店主请职工吃“财神酒”。
海安俗以初一至初五为“五天年”,人们一律着新衣、新帽、新鞋。因“棉”与“霉”谐音,故有的地区忌穿棉鞋。河北人家各户屋檐前高挂红灯笼,从初一晚至正月十八落灯止,名为点“天灯”。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上元节。“十三上灯,十八落灯”,这期间为灯花期,正月十五为其高潮。农家于此期间,以竹竿高挂纸糊的红灯笼(上盖雨笠),于每晚点燃,祈求丰年。因患眼疾求神许愿的,则从初一点到三十日。元宵节除张灯、看灯外,早上要吃糯米粉汤圆,晚上吃油炒圆子、花生、蚕豆、白果等食物。灯期内普遍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
元宵晚,农家取扎成一丈多长的草把点燃,拿到自家田埂上挥舞,称“炸麻串”。通常麻串扎成十二节,若是闰年,须多扎一节,每节放两只小鞭炮。农家边挥边唱“烧荒谣”,如“正月半,炸麻串,拾个穗头称斤半,爹爹称给奶奶看”;“正月半,炸麻串,别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笸篮大;别人家的菜生了癞,我家的菜上街卖”等。炸麻串有的地方也叫“炸麻虫”、“放烧火”。民间有以麻串火焰预卜年成好坏,深红兆天旱,惨白兆大水。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各家要将已嫁的女儿于是日带回娘家休息,时间长短不一。河北有民谣曰“二月二,家家撑船带女儿”。河东有民谣曰“挑蒿儿,做饼儿,带女儿,不带女儿穷狗儿”。又是日,河东、河南地区说媒活跃,谚曰“二月初二龙抬头,王宝钊绣楼抛彩球”。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日家家户户多设供祭祖,称“敬先”。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菜花、杨柳俗,早上食荞面杨柳叶摊饼,民间传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癞狗”的俗谚。清明前后各十天,各家先后分别扫墓、挂帛、插小旗、焚纸箔,为旧坟垫土、加顶。死者葬后三年中,子女扫墓要办酒祭祀,前后三年分别称新坟、中坟、满坟。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冷食。民国以后不为重视,有改为清明日下午吃冷饭的。
6.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
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6)夏布旗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纹饰配件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纹章布料
布料
主词条: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纻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
7.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7)夏布旗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装
8. 民国人们穿什么服装
《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党礼服2种。
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2种,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也分2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色,衣料采用国产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
女子礼服则只有1款: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衫裙均加绣饰。
穿着礼服出席丧礼时,男子要在左腕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
(8)夏布旗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民国代表性服装
1、中山装
直立领,有四个贴袋,袋盖倒山形笔盖式,门襟五粒纽扣。这种服装既是对西式服装的模仿,吸收了西装贴身、干练的优点,同时也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如立领、贴袋、及五粒纽扣的设计增添了对称、庄重的风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9. 汉族服饰特点
汉族服饰特点:
1、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2、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
3、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4、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
(9)夏布旗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