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认为中国的国服是什么
马褂是清朝满人的服装。汉族的服装是左右衣襟相压的那种,就是现在和尚穿的衣服类似。清朝变装改俗不改僧,所以僧服流传了汉族服装的特征,由于穿的人很少,现在反而觉的不习惯了。
中山装是近代流行的中国服装。
Ⅱ 清朝服饰长袍马褂,为什么叫长袍马褂马褂什么意思阿
马褂,游牧民族服饰,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国清代的男式服装之一,套在旗袍或称满式长衫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衫马褂”。满族征服中国建立清朝。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这种满洲袍服。至清后期流行全国。 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由于公家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分单、夹、纱、皮、棉等种类。 在清朝,黄马褂是皇帝特赐侍卫武士、有军事功劳者和行围打猎成绩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黄色的马褂。 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中国的大部分相声演员和其他曲艺演员在表演节目时仍会穿着长袍,民国成立后多改中山装,现在多为衬衣或西装。
Ⅲ 中国的国服是什么
“唐装"
中国的旗袍和中山装是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国服
旗袍 -----中国女子的经典国服
********************************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中国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
中山装----中国男子的经典国服
**********************************
中山装,其意不同于中山路、中山公园之类纯属纪念的名称,它是因孙中山先生亲自组织并参与具体研制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作为总统的他常常要会见宾客,穿清朝的长衫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国人的反清情结;而清代末期,由于政府腐败,一部分国土沦为殖民地,西洋服饰样式随之传入我国。于是有人建议采用西服样式,孙中山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数国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张“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的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所言:“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常癖,总没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服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20岁至30岁的女子着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穿西装,的确占了便宜。然而我们不能不为大多数的人着想,像纽约终日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40余岁贵妇,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触目惊心。这种妇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最后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西装的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为文,总是先把这条领子脱下,居家而尚不敢脱领,那便是惧内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时他极言中国“衣裳”的好处:“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孙中山先生于是找来一位裁缝共同设计新款式服装。他们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然后以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流行的一种服装为基础加以改进———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在前胸设计了上下四个明口袋,好一个“四房挂厅”。这种服装式样美观大方,非常实用,很快就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国服”。在以后几十年,它一直是中国人的正式服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生前在正式场合总是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
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
Ⅳ 长袍马褂以后会不会和旗袍一样成为中国的国服
长袍马褂是中国清末明初时期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穿着。至于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国服,我个人认为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旗袍之所以会经久不衰,主要原因还是在现代做了很大的改动
Ⅳ 中山装和旗袍为什么会成为我国的国服
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尊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穿短衣长裤的习惯的基础上,指示奉帮裁缝吸收了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为上衣基样而设计的。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服装,造型美观大方,突出表现在领口是闭关式八字型,与欧美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西服领有明显的区别,从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中山装在后背有被中缝,并且在后背中腰有腰节省,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把中国传统的抿裆裤改变为前后各两片组成,腰围有褶裥,裤脚带折边,结构合理,有庄重、严肃、朴实的美感。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新的时代精神。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20年代初期,旗袍的款式与清末的旗袍并没有很大的区别。20年代末期,受欧美服装造型的影响,吸收了西洋服饰的裁剪方法,减短衣长,收紧腰身,在腰线处收省,是旗袍的轮廓一概以往的直线式为收腰曲线式,式女性的身体曲线美在穿着中自然的表现出来。40年代,旗袍基本上完成了从宽体到紧身的轮廓变化后,将样式变化的重点落在了领、袖、衣长、下摆等具体的款式细节方面,这种改良的女装衬托出了东方女性含蓄、典雅、端庄、秀美的风姿。
Ⅵ 当今外国人对中国服饰印象还是旗袍马褂吗 个人认为是汉服
不是。亲身经历,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清朝。认为中国国服是旗袍马褂的是大多是国家。甚至目前很多国人依旧认为旗袍马褂是国服。
本人认为,汉服,汉文化复兴,做的是民族文化复兴。而中国毕竟是个有56个民族的国家。汉服并不能被称为国服。
但是绝对是汉民族的服饰!!!!!!!
Ⅶ 中国的国服是什么汉服能成为中国的国服吗
设计国服并不是要将现代人打扮成古人。国服的设计应体现华夏文化理念与精神,同时不乏时尚和个性化,加入多元设计因素未尝不可。
“服饰之事虽微,然而属历代礼仪典制之所系。”这是台湾学者王关仕写在《仪礼服饰考辨》序言中的话。从历史上看,服饰制度就与礼仪典制结合在一起,服饰也始终作为礼仪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历史上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制度发达,各种礼仪规定通过同样发达的服装文化得以集中体现。夏商时期,开始建立礼制,与这些礼仪活动相对应,便出现了各种冠服制度,如祭祀时着祭服、朝会时着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到了周代,冠服制度随着周礼的成熟逐步完善,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
孔子以为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只有着装适度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自身的修养,也才能符合社会规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很难称得上是翩翩君子。
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的传统礼仪断裂了,随之断裂的还有我们的服饰文化。服饰是民族的符号和标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弘扬本民族礼仪文化的努力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一场关于传统礼仪重塑的讨论中不能没有服饰礼仪。
国服形象众口难调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长衫,印度有纱丽,中国有什么呢?我们的国服是什么?
2006年3月17日,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以“和谐·时尚·国服”为主题,邀请海内外专家为中国国服寻找答案。在学界,像这样关于国服的探讨越来越热闹。
服装节前夕,东华大学举办了全国首次服装院校“我心中的国服”方案设计邀请赛。不过,在年轻的大学生服装设计师眼中,国服是时尚的,与我们想象中的旗袍、中山装大相径庭。东华大学的杨以雄教授对此却是肯定的,“设计国服并不是要将现代人打扮成古人。国服的设计应体现华夏文化理念与精神,同时不乏时尚和个性化,加入多元设计因素未尝不可。”
事实上,“我心中的国服”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种国服形象。
1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国服形象的记忆是在2001年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身着“中式唐装”集体亮相。这使得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开来,掀起了一场新唐装热。
“虽然它是以清代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设计,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豪感都使得一些国人对于新唐装的感知和印象与近一个世纪前对于长袍马褂的认知完全不同了,这是它能够流行的一个原因。”然而,在迅速流行之后新唐装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后没有能够成为我们的国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杨源教授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她认为新唐装没能够也不可能成为国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缺少时尚美,也没有走出马褂的感觉,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它;那段历史的阴影还留在国人心中,令人忆起那个时期的国人之耻,情感上难以接受;对于倡导“汉服”的汉族民众而言,新唐装并非汉族的民族服装,缺乏认同感。
汉服不等于国服
2006年中秋前夕,天津古文化街出现了30名身穿古代服装、佩戴古代饰物的年轻人。队伍由两名手中分别举着“衣正华夏”“月满中秋”红幡的小伙子带领,缓缓地向古文化街行进。每到设有牌坊的地方,队伍便停下,一名带队男子走出队伍,模仿古人做各种参拜的姿势,施礼完毕后,队伍继续前行。
这是国内某网站发起的“穿汉服、行古礼、过传统节日”活动,目的是为了“宣传汉服”。近两年来,国内掀起了一阵“汉服”热,甚至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国服应该取名为“汉服”。
杨以雄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作为国服假若拒绝其他民族服饰的要素,仅仅恢复单纯汉服饰的做法有失偏颇。“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里,必然要与异族文化融合。早年我们的祖先具备宽阔的胸襟,不以所谓的血统为衡量标尺,而是以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为标志。同样,民族服装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因此,他认为,在诠释“国服”的过程中应倡导多样与和谐的统一。
杨源也建议,国服可以在多种民族服装中选择元素,也可以从古代服装中选择元素,还可以汲取西式服装的长处,创造出多民族共享的系列服装。
从这个角度看,汉服并不能与国服划上等号。关于国服的命名,也就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接受《小康》调查者认为,“华服”是相对合适的称谓。
国服的特质
但不管叫什么,国服必须体现一种共同的民族认同。
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它的流行已接近一个世纪。直到现在,在国际场合,张艺谋、陈凯歌、李连杰等人,也都习惯于选择以中山装亮相。
杨源认为,这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感的体现,民族的文化认同往往会通过民族服装来予以表达,国服必须要有这个特质。
中山装就体现了这样的特质。
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封建王朝帝制后,革命党人围绕着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在争论不休之际,孙中山提议将日本的学生装和西方的军服综合引进,构成一种崭新的世界制服形式,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
“中山装”并不是一次对日本学生装和西方军服的简单引进和改良。孙中山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将中山装的形制分别寓以意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禁五粒纽扣是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Ⅷ 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可以代表中国“国服”
国服既要继承,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中国自东汉始,各朝代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的少数行业,国人的着装基本趋向简单、同一、西化。
呼吁推进服饰制度建立,他认为,1912年和1929年,都曾颁布过服饰制度,服饰制度对服饰的款式、穿着的方法、穿着的场合等等,都作出书面的规定,比如,1912年的《民国服制条例》,对于西式礼服、长袍马褂都作出规定。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讲点服饰制度了,通过服装,由内到外,把国人的修养体现出来。
Ⅸ 旗袍是什么族的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
旗袍本是满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在入关前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最早的满族服装设计要利于骑射。
典型的满族男性服装由一整块环绕全身的直筒型布料制成,衣袍下摆剪裁为四片。衣袍还包括圆领(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数枚纽扣(buttons)以及一条腰带(waist band)。女性服装基本与男装类似,但袍服的下摆只剪裁为两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长衫的长度大大缩短,下摆从脚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线收紧了,同时位于大腿两侧的开衩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个时期的旗袍,变得更加凸现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达到了顶峰。旗袍不再是传统的满洲服饰, 它彻底改良为一种凸显女性窈窕曲线的服饰,设计多样,材质各异,色彩缤纷。
(9)旗袍马褂国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现的含蓄婉约的儒家思想
服饰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并在现在也持续着这种影响。
儒家礼教讲究含蓄、中庸,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含蓄之中,流闪着几丝只有在线装小说、绣像插图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气质,因而连带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种恬淡的靓丽。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整体造型风格既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在这里,旗袍所表现的服饰文化特色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独特的魅力得以经久地流行。
3、旗袍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寄托着民族服饰上的一种家园情结,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
Ⅹ 旗袍唐装的定位是国服。还是汉族的新一代民族服装/
应该是国服吧
旗袍不是满人的衣服么,怎么可能作为汉族的民族服饰呢? 要是也要用 汉服作为汉族的民族服饰啊